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


2014/9/4    热度:35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8

   我再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个修学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我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印度一个婆罗门,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很好,他都很欢喜,父亲爱这两个儿子,但是父亲死掉了。死掉了以后,这个大儿子和小儿子两兄弟都很好,继续维持生活。但是大儿子,当然年纪大,到时候要娶妻了。娶妻娶个年轻人,年纪很轻,这时候不能结婚;不能结婚,他就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去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不回来。那么他的未婚妻年纪大了,应该结婚了,但是他不回来。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头脑一动,就到他弟弟这儿来说话了,说是:你哥哥老也不回来,你哥哥的未婚妻现在年纪也大了,我看就和你结婚好不好?弟弟说:不可以,我哥哥的未婚妻,我不可以,就拒绝,严词拒绝。

  过了多久,这个父亲又来劝他,说你哥哥你看,过了这么久还不回来,我这个女儿,我看就和你结婚好了。说:不!不!不,不可以!不可以,还是这样拒绝。多少次,他都是拒绝。这个未婚妻的父亲心里一动,心里就有一个计出来了,什么计呢?这个时候,过了多少天,从遥远的地方来一个做生意的人,拿着一封信,就给他弟弟,给他家里面说,说是你哥哥在那个地方死掉了,做生意,后来怎么怎么地已经死掉了,来报告你们这个消息。死掉了,这个弟弟心里一惊,哎呀!我的哥哥死了。

  过了多少天,这个未婚妻的父亲来了,说:现在你哥哥死了,你怎么的主意,我的女儿给你做妻,你们结婚,你赶快决定,不然的话,我就许给别的人了,就是这样讲。哎呀,在心里面很不是味道,就勉强地接受了吧。接受了,好!就结婚了。结婚了,过了多少天,就怀孕了啊。怀孕,他哥哥回来了。哎呀!世间上的事情,你看这样子,真是遗憾得很!他弟弟害怕了,马上就跑了,就从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跑到舍卫国去,到那边,到了祗树给孤独园那里遇见一个比丘,就出家了,就落髪出家。那么也是见佛闻法,修四念处,没有多久得阿罗汉果!你看,这也是很好啊!你看这个人不得了!那么快,不是很久,得阿罗汉果,还有神通。

  他哥哥回来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这些女人,就给这个女人给她堕胎,想办法给她堕胎。但是他哥哥非常得愤怒,恨得不得了。然后就拿出五百两黄金募人,说谁能够把我弟弟的脑袋拿来,我给他五百两黄金,你看这恨到这么个程度。这个时候就有人,钱这么多嘛,就有人就好!我可以有这个办法。就是五百两金现在就给你;拿到钱了,心里也欢喜。当然这时候经过一个时期调查,哦!他现在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在那里。那么这个哥哥和这个拿这五百两黄金这个人,一同地就到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他这个弟弟在一个树下静坐入定,那个贪爱受五百两黄金那个人就拿着箭射他,对准了要射,心里想:哎呀!这个人在那里静坐很庄严,是个修行人,我怎么可以射他呢?这不好,不要射。哎呀!我若不射,五百两黄金就没有了,那么还是射,拿起来就射。一射呢,本来是对准了射,结果这个箭回来了,把他哥哥射死了。

  你看这个事情,完全是想不到的事情啊。我现在说话是我说的话哦,经上没说这个话;这个阿罗汉是有圣道的,他在入定的时候,这个定能保护他,你是不可以杀害他的,所以这个箭射去了它会回来了,回来就把他哥哥射死了。他哥哥本来是很恨,但是箭回来了,更不得了,这个箭是有毒的,他哥哥就死了。死了以后就变成毒蛇了。变成毒蛇,这个心还在想要害死他这个弟弟,又跑到那个他弟弟住的那个……

  啊!我刚才说得不对哦!他是由舍卫国跑到摩竭陀国去,在灵鹫山,在灵鹫山一个洞里面静坐,在那里坐。那么他到那儿用箭一射,没射到,把他哥哥射死了,哥哥就变成毒蛇了,就在他弟弟住的那个洞的门的那个地方住,这个门一开一关,就把这个蛇挤死了,就这样子,就是挤死了。挤死了以后,又变成个蛇,变成很小的一条蛇,还是在这个洞的上边,就在他弟弟洞里静坐的头的上边。那个蛇一下来,堕在他头上,他全身中毒了,他的弟弟全身中毒。中毒了的时候,他就招呼这个洞不远有舍利弗尊者在那里,他就招呼这个舍利弗尊者赶快把我这个身体,把他移到这个洞的外边去,不要在洞里面死掉了。那么舍利弗尊者就来了,就把他移到洞外,一看,你说你中毒了,我看你这个面色不像中毒,还很正常嘛。中毒了以后多数脸都黑了,或者是全身都不对了,但是他还是完全正常。那么舍利弗尊者就说,你说你中毒,我看你不像中毒。这个比丘叫小军比丘,大小的「小」,军队的「军」,叫小军比丘。小军比丘说:色是我、我所否?受想行识是我、我所否?就这么回答他这么一句话。这意思是说,你看他中毒了,这个圣人阿罗汉中毒的时候,阿罗汉的心没有瞋恨心,心还是无我、无我所的这种圣人的智慧在控制这个身体,所以有毒就像没毒一样。但是把他移到外边去的时候,这个身体就碎了,像糠似的都碎了,有这么一件事情。

  这个经文上还有很多,那个我不说了。我现在说我个人的话,我认为他这个弟弟,他是阿罗汉,他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最初他一入定了的时候,那个射箭的人射他,他这个定力的保护你不能伤害他。但是这个蛇又变成了蛇以后,以后又变成小蛇这件事,他弟弟知道了,他就知道这是他哥哥来要命的,因为他有神通,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同意,好!我这个命给你,你要命,我就给你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它这个毒下来以后能发生作用,他就死了,有这么一件事。

  我们这里看出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这是得阿罗汉的般若波罗蜜,不是这个佛的般若波罗蜜,不能和佛比较,佛的般若波罗蜜那是圆满高深,阿罗汉还要差一点;但是他有这么大的力量。他入的那个定是般若波罗蜜的三昧,不是世间的有漏定。但是他同意了,好!你要杀死我你才快乐,好,我就给你杀死,这个时候这个毒才能发生作用,就杀死他了,会有这件事。

  但是这个时候,死掉了以后,这些佛在世的时候,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旃延、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都是有神通。一发生事情,他不须要问,一入定就知道怎么回事情,只有凡夫比丘还是不知道,初果圣人也不行。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问佛,说这个比丘怎么回事情?这么快就得阿罗汉道,然后还被毒蛇毒死了,怎么回事情呢?

  佛说,在过去世久远的以前,久远以前的时候有个辟支佛,在深山里面修道、修行,后来有这个打猎的人,到深山里打猎,是用个网放在那里,也能捉住禽兽的,或者用箭射什么,总而言之,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这个辟支佛这个圣人,就是不给他方便,这个禽兽一来,他就把它赶跑了,一来就把它赶跑了,这打猎打不到,这个打猎的就恨这个辟支佛,就恨他,就用毒箭来射这个辟支佛。毒箭射了辟支佛,辟支佛就飞到虚空里面,现种种神通。现了种种神通,这个打猎的人一看,哎呀!这是圣人啊,我怎么可以伤害他啊!于是乎给他磕头,向他忏悔,但是辟支佛也入无余涅槃了。但是这个打猎的人就发愿,将来我能遇见这样的圣人来修学,也能够成就这样的圣道,发了这么个愿。所以从那么以后,这个打猎的人,虽然是忏悔了,他生生世世地为毒箭所射而死,都是被毒死的。这个人是谁?就是现在这个小军比丘,这一生他是遇见佛法了,因为以前发过愿,遇见佛法可以得阿罗汉果。可是业力的剩余的力量,还是被杀、被毒箭射死了,还是因毒而死!

  是因毒而死,可是刚才说了,这个阿罗汉还是有无我、无我所的智慧,这个毒对这个身体可以伤害,但是对圣道还是不能伤害的,他不苦、他心里面没有苦恼。不像我们一个针扎得都痛苦得不得了,若是有毒药,这还得了!所以我们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关系。这位小军比丘以前有这个善根,现在这个因缘就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这上面说,这般若波罗蜜是太好了。

  这前面的文:「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这就是安慰我们这样的人,我们善根不够,佛在世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那里;现在佛已经灭度,到末法时代,我们才遇见佛法,哎呀!我相信佛法,我们这些人,这句话是给我们听的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我们常能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是见佛了,就是向佛学习了!所以应该好好学习。

  但是我们若是欢喜坐禅的话,你若欢喜不立文字,我在这儿就是念佛是谁,不许读经!那就是等于是:你不要去亲近佛,等于是这样意思。你若不去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把经放在藏经楼那里,供在那里包起来,不许人看,那就是等于说:不许你见佛闻法,你看这事对不对?这样事你还得要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才知道有这件事。你若不读经的时候,是对嘛!不立文字,经是文字,文字是戏论。我就坐在这里眼睛闭上,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果你学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去用这句话还是可以,这句话可以修止观还是可以,也可以开悟。如果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不行,你怎么样也想不透,怎么叫做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你还是搞不出来什么名堂,什么名堂也搞不出来的,就是空过光阴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视文字,还是从文字这里来学习佛法,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还是这样是一个正轨,是一个成佛之道,这样才是对的。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这是第二科,赞叹般若波罗蜜能远离外边的怖畏,一共有三大段,第一段是法说。

  「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很广大的世界里面,「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这个「人、非人」,就是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个也是人,但是另外又有人想要去恼乱他,是不能得其便,不能得到机会的。「若非人」,就是鬼神,鬼神想要恼乱这个人,也是不能得到机会。这是从外边来恼乱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叫「离外怖畏」。

  「是人渐渐得入涅槃」,涅槃是大安乐处,就是第一义谛,你断了烦恼以后,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就与第一义谛相应了,那叫做「入涅槃」。当然这个入涅槃,唯佛最为圆满、最为高深,其他的得圣道的人,只是一少分。

  「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这里是稍微结束一下。这个般若波罗蜜为受持、读诵、修学的人得到大利益,像这样子。最大的利益就是「渐渐得入涅槃」,其他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不是大利益,但是也是人所欢喜的。

  「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这也是一种,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在广大的世界中,为一切众生真实的能令他离苦得乐,得无上菩提,所以「能作佛事」。「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那就是有佛了,我昨天也讲过。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则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育,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

  「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这底下说譬喻。「譬如无价」的「摩尼珠宝」,其他的宝都还是可以讲价钱的。这个摩尼珠,你不论怎么样,你不能估计它值多少钱的,所以叫做无价,就表示太尊贵了。这样的摩尼珠宝,「在所住处」,它在那个地方。「非人不能得其便」,那个非人的鬼神,他不能在这里活动来恼乱人,不可以;这个珠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离外怖。

  「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这底下是说能破内在的烦恼。这个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身体有病了,是什么病呢?就是有热的病,就是火大太多了,「热病」。有了这个病,用这个摩尼珠就是如意珠,着在他身上的时候,这个热病即时就好了,这热病就除掉了,有这么大的力量。这譬喻什么呢?「热病」譬喻我们的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就是用热病来譬喻。我们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贪烦恼就息灭了,它有这个力量。

  非佛教徒我们或者不说了;我们佛教徒里面,学习了佛法以后,就会反省自己,我有贪烦恼,有贪欲的烦恼;有的人、有的佛教徒,知道自己有贪烦恼,但是并不想把它破掉,不想把贪烦恼灭掉,还继续地放纵自己,叫他有贪烦恼,不想把它灭掉。有的佛教徒感觉到自己有贪烦恼,想要灭掉,但是没有方法,没有方法。有的人知道方法,但是懈怠,也不肯来破除自己的贪烦恼。只有精进的佛教徒,他的觉悟心高一点,他才肯「以是珠着身上」,就是修学般若波罗蜜法门,能灭除自己心里面的贪烦恼。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里面,有几个,用数来计算一下,有几个佛教徒,我心里有贪烦恼,要把它灭掉了,能有几个?

  「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这个「若有风病」,地水火风这个风病,风病就是地水火风这个风大这一方面有病,中医说是肝属风,肝属木、木属风;那么就是风大有病。这个风病就譬喻我们的瞋心,愤怒的心情。「若有冷病」,就是寒冷、冷的病,这个譬喻愚痴,愚痴的邪知邪见,不相信因果,这个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就是前面是一个一个说,个别的,这个别的还是有点事情,就是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我的贪烦恼重;那就譬喻说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愈。「风病」是譬喻这个瞋烦恼,这个是说我什么烦恼都有,但是瞋烦恼特别大,是这样意思。这个「冷病」,就是贪烦恼、瞋烦恼也是有,但是不是那么重,是我这个愚痴的烦恼特别重,不明白道理。这是烦恼里面,它是最强的,所以这么样称呼。

  「若有杂热风冷病」,这个人他是贪瞋痴三种烦恼都有,都是那么大,贪烦恼和瞋烦恼和愚痴烦恼对比起来,那个分数都是一样的,这叫等分烦恼。「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是有这样烦恼病的人,你用般若波罗蜜这个宝珠,在你身口意里面常常学习、常常熏习,不懈怠的用功,所有的烦恼,这一共这四种烦恼:贪分、瞋分、愚痴分、等分,「皆悉除愈」,就都能够灭掉了。灭掉了这三种烦恼就见到真理了,那就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了。

  「若暗中是珠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若暗中是珠能令明」,就是没有光明的时候,就是也没有太阳光、也没有月光、也没有灯光,日、月、灯这些光明都没有,是个黑暗的境界。「是珠能令明」,你若有这个如意宝珠的话,这个如意宝珠能给你放光明,你看这个如意珠有这么大的力量。「若暗中是珠能令明」,这个「暗中能令明」,其实这个暗也就是前面那个有贪、瞋、痴、等分烦恼,也都是黑暗,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了。

  前边是横说的,这里是竖说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都是在黑暗中生活的;「是珠能令明」:是如意珠,这个般若波罗蜜能令你得大智慧,破除烦恼的暗。

  「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前面这个热和寒说过,前面说冷,但是这里没有说这个风,这就是合说。前面是一个一个多数的说,现在是合起来。「热时能令凉」:这个「热」,前面是贪烦恼譬喻热,那把瞋心也放在一块,就合起来名之为「热」。这个「寒」,前面是说冷,「寒时能令温」:寒时这里就譬喻无明、愚痴,但是也加上懈怠、放逸、不恭敬佛法,也叫做「寒」,这样意思。「能令温」,就是不寒,就是破除去这样的烦恼了,所以就叫做「温」。破除热烦恼,破除贪、瞋就叫做「凉」,清凉自在。

  「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这个摩尼宝珠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也不寒冷、也不热,就是般若波罗蜜在你的心里面住的话,你心里面就没有那贪瞋的热,和懈怠、无明、放逸、不恭敬的寒都没有了。「时节和适」,这时候你的身口意就和智慧和真理都是合适的,而不是矛盾的,没有这些事情。

  「其处亦无诸余毒螫」:那个珠所住处那个地方,也没有其他的毒来伤害你,或者是有毒蛇之类的毒虫来伤害你。

  「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说若是这个男人、女人,这个地方没有加「善」,没有加这个善字。这个「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鸯掘摩罗这个人,他的瞋心特别大;譬如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他的欲心特别大,那就是为毒蛇所螫了。「以珠示之,毒即除灭」,那么以般若波罗蜜来开导他,他若肯接受、能学习,那就能得成圣道,这些烦恼就都没有了。这是个别的说断烦恼的事情。

  「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这底下,这个说到眼痛,其实也应该包括前面那个寒病、风病、热病、冷病也包括在内;但是还特别说出来,就表示我们这个眼睛是我们的六根里面是最重要的部分,眼睛特别痛。或者是「肤翳」,肤翳那个表皮,翳就是有遮盖,有翳。这个「盲」就是看不见了,也可能眼睛不感觉有肤翳,但是眼睛痛;现在说「盲」那就是完全看不见了。这个「瞽」,就表示那个眼睛外面蒙上了一层,就像一个鼓似的,也就是看不见了,这样意思。这是说眼睛的毛病的各种相貌。「以珠示之,即时除愈」,你若用般若波罗蜜来开示他,这个眼病就好了。这是说用这个如意宝珠来示这个人,如意宝珠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的眼痛、肤翳、盲瞽都取消了,能令你眼睛正常没有病痛,即时除愈。若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这个力量,能令你眼睛没有病,你可以试一试。你就常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试一试,看有没有这个作用。

  「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若有癞病」,这个癞病,《论语》上孔夫子那个学生伯牛有疾,他可能就是一种癞病,或者就说是痲疯病这一类的病,这种病。「疮」,各式各样的疮。还有「恶肿」,肿瘤这一类的东西。「以珠着身上,病即除愈」,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也能把这个病都能消除,也能治好,有这个事情。在《高僧传》里面倒是有说这种事情的。

  「复次,世尊!是摩尼珠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这个摩尼珠,它在这个水里面,这个水就随顺这个珠,就成就了那样的颜色;这句话是总说,这句话是标出来,底下就说出来。「若以青物裹着水中」,若以青色的物,「裹着」,裹这个如意珠放在水里面,「水色则为青」,水的颜色就是青的颜色了。若黄色、赤色、白色、红色缥物裹着水中,「缥」是什么色呢?是淡青色,就是天空的那个颜色,叫缥色。这么多颜色的东西,每一种颜色,你用它裹着这个如意珠,「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这底下,「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这可见这个如意珠有这种力量。

  那么在佛法里面修行人来说,你有般若波罗蜜,也能随顺你,你能得定、你能得八背舍、八解脱,乃至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能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佛地,它能随顺你的修行的力量,能得到这么多、这么多的功德。

  「世尊!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若是这里面这个流水这个水,这个池子里面的水都污浊了,你若是用这个如意珠放在水里面,「水即为清」,这个水就清了,水就不浊了。这表示说,我们内心若是不清净,这是总结前面的烦恼;内心里面有烦恼,这心就不清净了。若以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放在你的心里面,你能受持、读诵、正忆念,那么你心就逐渐地就清净,没有烦恼了。「是珠其德如是」,这个如意珠的力量有这么大,那么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有这样力量。

  我头些日子,同人谈话也讲了四句话,「半亩方塘一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去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四句话是朱熹作的。这四句话若用在这上也是合的,就是「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问去那得清如许」,问一问,你这条溪水,这个水池里面的水,这个塘里面的水,为什么那么清净呢?「唯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流来,所以这个水是清净的。那就是有般若波罗蜜的水,所以你心清净,这么样是合、是相合的。

  「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说:「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这底下问,这个摩尼珠有这么大的功德,它是天上的宝贝呢?是人间的宝贝?这是问这个宝珠的来源。「释提桓因语阿难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天上有这个宝,阎浮提人也有这个宝。「但功德相少」,阎浮提的人间的宝,人间虽然也有摩尼珠宝,但是它的功德相没有这么多,没有天上的多,「不具足」,不具足这么多的功效。「天上宝清净、轻妙」,天上的如意珠特别的清净,而且轻而还妙。「不可以譬喻为比」,没有譬喻能譬喻来的,它的那个微妙的境界太高了。

  这个摩尼珠是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释提桓因,他手里拿那个金刚杵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这个金刚杵断了、碎了,落到阎浮提来,变成如意珠,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在那个龙的脑里面有如意珠,在那里有如意珠。第三个说法,是过去佛的舍利,佛法完全灭亡了的时候,这个佛的舍利就变成如意珠,有福德的人就得到了。第四个原因,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世界上有大福德人,他就会有如意珠,就是福德的业力所招感的。就像这个造罪的人到地狱去,地狱里面有很多很多令人苦恼的一切器具,那个器具谁造的?也没有人造啊,就是他的业力、自己业力创造的,是这么回事。那么苦恼的器具是众生的业力创造的;那个安乐的东西,像摩尼珠也是,也是人的业力创造的,你若有那个福德,你就可以得到了。

  这地方加以分别呢,天上的如意珠清净微妙,「不可以譬喻为比」,世间上的,我们人世间的如意珠,不能比,比不上的。

  「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出,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这个摩尼宝珠若放在一个盒子里边,然后把它从盒子里面拿出来,「其功德熏箧故」,这个摩尼珠的功德熏习了这个盒子故,「人皆爱敬」,人都欢喜这个盒子。虽然没有摩尼珠了,还是欢喜这个盒的。

  如是,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不增不损波罗蜜,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是佛舍利,是诸法相波罗蜜住处,以是诸法相波罗蜜熏修故,舍利得供养。

  「如是,世尊!在所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这底下是合法了。这摩尼珠是这样子,现在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子,但是比摩尼珠更好了。「在所处」,在什么地方,「所」就是处所,在各处、任何地方。有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的,这个地方就没有众恼之患,很多的苦恼的事情都没有。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威力能达到这么个程度。「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这众难也没有,一切的苦难都没有。

  「世尊!佛般涅槃后,舍利得供养,皆是般若波罗蜜力」,这还是又归到这里来。「佛般涅槃后」,这个「般」,中国话就是「入」,佛入涅槃以后,「舍利得供养」,佛这个身体火化了,变成碎身的舍利,它就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供养,为什么能呢?「皆是般若波罗蜜力」,是因为佛修学般若波罗蜜成功了的关系,有这个力量。同时也是「禅波罗蜜」的力量,佛也成就了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这个精进波罗蜜、忍波罗蜜、戒波罗蜜、檀波罗蜜,也是这些功德的力量,舍利得供养。

  「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就是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观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一共有十八空,这也是十八空的熏习的力量。「四念处」,或者佛弟子修学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熏习这个力量,所以舍利得供养。乃至佛有不共于一切圣人的特别的功德,「十八不共法」的功德的熏习的力量,所以得供养。也是佛成就了「一切智」,一切智的熏习的力量,舍利得供养。

  也是「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这个「法相」怎么讲?这个「相」是形相,善法也有相、恶法也有相、不善不恶法也有相,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乃至众生法、心法、佛法,它都叫「相」。在这么多的相里面,都能够觉悟到第一义谛,那就叫做「法相」。但是我们没那个智慧就不行,就不明白。「法住」,这个「法住」怎么讲呢?就是这个第一义谛假藉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不颠倒的文字,那只有佛能有这种力量,就是恰到好处。他用这样的语言文句,能表达诸法实相的道理,这是佛的大智慧境界,所以叫做「法住」。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至诚恳信、依教奉行,我们就不会被境界所转。于一切境缘中,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没有戒定慧三学,我们决定被境界所转。我们心善、思想善、言行善,能转境界。诚敬地接受佛的教诲,变化自己的气质,进而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我们一念正,就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福报,我们要让众生享;如果自己享,我们功夫、道行就会退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