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
2014/9/4   热度:39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行法施。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法施得福多。何以故?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则不远离一切种智;不远离一切种智,则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 这一段文,是以法布施来较量般若波罗蜜的功德。这个法布施的人,是用有所得心── 就是有执着的心,去行法布施,他的功德虽然也是很多,不如以无所得的智慧行法施功德大,是这样的意思。前面是说的六波罗蜜,有所得心,就是有执着心去做六种功德,那也不如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大。刚才念的这段文,单说布施,其余的五个没有说。 佛招呼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就是他不学习无相的般若法门,也就是不学习大乘佛法的般若法门,那么他也是做功德。「如恒河沙劫寿」,这个人的寿命非常的长。这么多的寿命、这么长的寿命里面,他修行这个法的布施── 就是世间的善法,以至于佛法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但是,是有执着的心,就是有所得的心。用这样的执着心去利益众生,而不是财施,是用善法、或者是佛法来布施众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又招呼须菩提:你心里面怎么想:「是人得福多不?」这个人得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他的福报太大了! 我看那个《造像量度经》上,它那上面说出一件事来,就说这个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他是被他的儿子── 阿阇世王,把他幽禁起来,不给他饭吃,就饿死了,是这么一个境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他应该是生到是兜率天的,因为平常他有这个愿。频婆娑罗王因为是已经得初果了,所以他临命终的时候,还是有正念,能够如他所愿,往生到兜率天的。但是,竟在他死掉了以后,这个中阴身经过毗沙门天的时候,毗沙门天正在吃饭,那个饭特别的香,而频婆娑罗王是被他儿子饿死的,所以正在饥饿,闻到饭香,他就在那里停留下来,就变成成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了,就没有到兜率天去。 但是,在《造像量度经》上说:频婆娑罗王为什么原因是做王的呢?就是他宿世造了一个菩萨的像。造菩萨的像,供养、恭敬、礼拜、赞叹的,所以他后来能得到国王的福报,能做国王。我相信,这件事,他也是用有所得心做的这种功德。他做了这个功德以后,那么他做国王就遇见佛了,遇见释迦牟尼佛。遇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他说法的时候,他就得初果须陀洹了,得了初果。得了初果以后,就是圣人了,虽然是不如二果、三果道力那么高,但是他是圣人了,也就决定可以得涅槃了,若是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决定可以做佛了的。所以,有所得的功德,是不如无所得的功德大、不如无所得的功德成佛快,但是,也是有功德,而且也是很大的!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就是我们学习的这部经,当然它的主要的宗旨,就是赞叹无相的般若法门的殊胜,劝人学习,是这样意思。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佛说:「不如是」,不如,他赶不上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多,如说修行,乃至一日法施得福多」,他用深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如《般若经》佛说的那个无相法门去修行法施。他用种种的善法利益众生,学习种种的佛法去利益众生,他心里面是无所得── 无众生可利益,也无法可说,他也能观察是无我── 没有我,「我能利益众生,我能为一切众生说佛法。」他没有这种执着心。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的福德特别大!因为这个就是得圣道特别快,同那个有所得心是不一样的。 「何以故?」为什么原因是他得福多呢?「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因为这个菩萨他的身语意、举心动念,有所作为的时候,他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他心常是观察:这一切法因缘所有,是本性空、无所得的,能观察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他能这样观察,就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了。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则不远离一切种智」,他若能够继续的这样学习般若法门,他就不远离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就是佛智慧。种者,类也,就是一切种类、通达一切种类的智慧。譬如说:人是一类、天又是一类,色法是一类、心法又是一类;比如说:小乘法是一类、大乘法又是一类。就是在一切法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类,那么佛的智慧完全能够通达无碍,也能通达一切法的寂灭相,所以叫做「一切种智」。若是你这个般若波罗蜜,你能够学习、不远离,你就不远离佛智慧了。 「不远离一切种智,则不远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还是在因上说的,一切种智是在果上说的。你有了因,他就会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有果决定是有因的,所以因果是不相离的。「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你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才可以的。 这个《般若经》,我刚才说了,它是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讲说、来演说般若法门。但是,在其中也有提到这个不净观的事情── 观身不净,这个四念处也提到。这是什么意思呢?本来是若想要得三乘圣道,就是诸法如。这个如,阿罗汉也是如,辟支佛也是如,乃至佛── 大圆满觉也是如。所以,一定是通达诸法如,你才能得圣道。所以若学习般若法门,就直接的契会了诸法如义,就是得入圣道了。那么,为什么要修不净观呢?修不净观做什么呢?这就是、这是一个助道,你修不净观能帮助你般若法门契证诸法如义的,是个助道。因为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欲的问题,欲界的众生有欲的问题。那么有欲的问题,如果这个欲心、YIN欲心,也就是男女的这个欲心,若是轻微,它不障碍你修道。虽然有欲心,欲心很轻微,它不障碍你修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那你就不需要修不净观,不修不净观,也可以;若是你有欲心,这欲心若一生起来的时候,很不容易停下来,它障碍你修学诸法如── 这个般若的无相法门,那你就须要修不净观。这个不净观它能够破坏欲,破坏欲,然后修诸法如的般若无相法门,它就无障碍,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这个四念处── 观身不净,就能破这个爱烦恼,破这个欲心,那么观受是苦也能够破这个欲心,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直接契证诸法如义了。所以,一个是契证诸法如义,就是破这个见烦恼;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破爱烦恼。所以修成功了,爱烦恼也破了、见烦恼也破了,这两个烦恼破掉了以后,那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逐渐地究竟清净,就是成佛了。 今天,我们小参的时候,有些修行人感觉到,修不净观有多少合适,有多少合适。当然,这只是一个初开始,还不是……,还没有成功的。 但是,我曾经讲过,头几天,我说过这个不净观。你修白骨观也就是不净观,但是经论上的不净……关于不净观,说的这些颂也很有力量,也可以把它读诵,能够诵下来。诵下来,你修不净观的时候,就可以念,心里面念这个颂文,念这个文,它就有力量!你不妨试一试,它就有力量的。 我那天讲那个不净观的颂:「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这个颂,我认为也很好。你可以去把它念下来以后,然后按照这个颂去思惟,它就有力量,就会有力量。 另外还有些颂,也是属于不净观的颂。有一个颂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各式各样的臭秽的东西,充满在身体里面,身体里面,充满了很多很多的污秽的东西在里面。我们想一想,我们周身的这个血是什么味道?周身这个血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很难闻的,就是很腥、很臭秽的味道,就是不好,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这个臭秽的东西被一层薄皮包起来。包起来,里面的臭秽通过周身的毛孔就往外放臭气,一般说有九孔常流不净,这周身毛孔都是往外流出不净。「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就像一个袋子有洞、有孔,里面装的东西,从那个袋子、从那孔流漏出来了,说我们人的身体也就是这样子。 你念这个颂,就思惟这个义,他这个欲心就不起,他就会停下来,可以常常这样子修。 我们人啊!如果真实常常深入地、深一层地去思惟,不能不承认人生是苦。这个欲就令人苦,令人很苦恼。社会上的人,那当然,不相信佛法,他们在苦里面,他还不知道是为什么苦?还不知道。有的人说:「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我们在家居士不修不净观,我们不修。」当然,他说出这个话,也就是他要放纵他的欲,他不能够停止他的欲,所以才会说出这种话。但是,他几时为欲受这个欲的苦的时候,他才会知道、才能觉悟;不然的话,他不觉悟的。 所以,在我们初发心用功的时候,虽然说,这经上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但是,我们这个不净观还是需要的,还是需要。常常地念一些不净观的颂,去思惟,或者修这个白骨观,慢慢地使令这个欲心逐渐地、逐渐地轻了,这个心就和平,心就比较太平。虽然,有一些什么境界会引发欲心的活动;但是,我们修不净观的时候,欲心就会停下来。 我们在想我们修行人的事情。我们修行人,当然,自己是凡夫,有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烦恼,障碍修学圣道,但是,我们还要修学圣道,还要去对治它。这件事,什么道理能够做成功呢?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烦恼的生起,是什么原因会生起烦恼?因为,虽然我们有烦恼,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也没有烦恼,心里面很平静,也不贪、也不瞋,也不高慢、也不疑惑,心里面很平和的,这时候什么烦恼也不起,也有这个情形的。 究竟为什么我们有了烦恼呢?它是有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有所缘境,有一个引发欲心生起的境界。这个生起境界,一种是由眼根看见这种所缘境,或者耳根听到声音,或者是鼻、舌、身接触到这些事情,才引起欲心,这是一。第二种,前五识没有接触,只是第六识,就是所缘的这个法尘,就是以前经验过的、或者是从书本上读到的,是怎么怎么地,在你的心里面遗留下来的印象,你这个时候由你的记忆力又浮现出来,那么这个第六识一接触了的时候,也会生起这种欲心,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这个欲心的生起,还要有一个因缘才能生起,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 不合道理的分别。那么你一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就按照一般的老习惯去分别:哎!这是可爱的,这是很美的,怎么怎么地。你这样去分别,这烦恼它就起来了,这个欲心就起来。 但是,这样说,我们出家人,初出家,我们没有得圣道,我们也是凡夫,也是有这种欲心的,那怎么办法呢?就是如理作意。你不要起这个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个如理的作意。什么叫如理作意?就是合理的,合乎佛法的一种正念。这个六根和六识接触这境界的时候,你用不净观的如理作意一分别的时候、一观察的时候,这个欲心它也不动,它就不动。所以,我们不能说:「你是凡夫,你就一定会有欲心。」这话不决定的。是凡夫,是!但是,有如理作意,欲心也不动,贪心不动,瞋心也不动。 如果我们虽然是修行人,但是忘记了,忘记这个不净观,忘记了经论上、经律论上说的这些法门,我们不学习这个,一天就做其他的事情,这些事情不学习,你心里面没有这个如理作意的资料,这个时候,遇见这些境界的时候,就是随它去了,你完全不能自主的。凡夫嘛!就是这样子。 但是,你若学习这个法门,你时时地用,或者是……。当然,时时用,说是那个欲心来了的时候,你才用不净观,晚了一点,就是晚了;就是欲心没有来的时候,你就是自己经行、静坐,你就修习,修习这个不净观。你常常这样修习,就在接触这种境界的时候,这不净观立刻就会出现的,立刻就会出现。一出现了,没有事,心里面没有贼,这个贼就隐藏起来,但是,这个贼还没有杀死啊!杀掉了这个烦恼贼,那才行的。所以,你还要继续地修般若波罗蜜,才能杀掉这个烦恼贼。这不净观只是能够伏,能够降伏它,使令它不能活动,但这个事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学习佛法,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你是出家也好,初开始的时候,虽然说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的力量很薄弱,没有力量啊!力量不大。你说:「我修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你怎么照,它也不空。就是什么呢?这个智慧软弱,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这个贼没有来的时候,你勤勤地练习这不净观。这个偷儿,这个贼,他没有来偷你东西的时候,你自己就练拳,练这功夫,练了又练,今天也练、明天也练,练得熟了,这个盗贼来了时候,你就可以应付他。说是你平常不应付,盗贼来的时候,平常不练功夫,盗贼来了,那怎么行呢?你这个拳练得不熟啊,盗贼来的时候不好用。 所以,若讲修行的人,你就得自己平常就要用功,平常要用功。我们有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不能够分别:什么事情是第一件大事?什么事是轻微、不足轻重的事?不分别这件事。常常会把那个不急、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这件事重要,要去做那件事。可是自己心里面有土匪啊,这件事好像没看见,不去对付,不想办法对付他,这是我们的问题,这是我们修行人的问题啊! 所以,我们应该,我们这个时候啊,你读这个……啊!说我是禅宗,我就看:「念佛是谁?」当然也好,我还是说好哦!但是要读《般若经》,读《大般若经》也好、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经,一方面然后多静坐,修习四念处。你常常这么修,今天也修、明天也修。你时间久了,你自己就知道:有力量!你就知道有力量了。你今天也修、明天也修,这个时候不感觉到他有什么不同,不感觉;但是你长年这么修,今年也修、明年也修,时间久了就不同,他就有力量了。有力量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心情很太平、很快乐、很安稳、很自在。不然的话,你心里不自在啊!很苦恼的! 那么这样子才好。我们说读《般若经》,你只是去学般若法门,只是一个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空,还不够,一定前面还要修不净观的,修这不净观、修这无常观。所以,还是佛是大智慧啊!他给我们开这药方,这四味药──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味药就有用。所以,我那天说过,这个四念处,佛灭度以后,比丘依何而住?是依四念处住。你昼夜六时这个时间怎么过呀?就是常常地学习、修行四念处,它就是有效。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凭什么得佛力加持?就是一个恭敬心。这个恭敬心能感,诸佛菩萨就有应。礼敬,就是诚恳的性德流露。我们要敬人、要敬事、要敬物。敬人,平等地礼敬,无论什么人,一切众生都要礼敬。一切有情众生,连蚊虫蚂蚁我们看到了,就跟看到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这才叫修普贤行。蚊虫蚂蚁小动物它也有佛性,一切动物都有佛性;动物以外的植物、矿物都有法性,所以是一切恭敬。如果说我们做不到,给诸位说,实在讲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去做。你如果肯去做,哪有做不到的事情?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