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
2014/9/4   热度:46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灯炷深奥品第五十七 常开老法师、常在老法师慈悲,各位法师、各居士大家好! 刚才蒙常开老法师的介绍,我听到了心里是非常欢喜;但是非常惭愧,我不敢当。我对于佛法一无所知,那敢说开悟呢?完全我是不懂的;不过我承认我欢喜坐禅。这一次蒙圣印长老的慈悲,叫我来,只是我来和各位共同学习坐禅而已,我不敢冒充善知识的。 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愿望之下,在这里集会学习坐禅,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面说,我们共同地学习坐禅,可以从三方面来注意。那三方面呢?就是身、口、意,这三方面。在身这一方面,就是有动静的不同;口这一方面,有语和默的不同;意,是有止、观的不同。 这个身的动静,就是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静坐,当然这是属于静;或者是经行终了的时候,这个维那师父打站板,大家立在那里,这也算是静,这经行的时候算是动。所以我们的身体方面,有这两样的不同。这两样,我们初发心学习坐禅的人,当然,我们不能说一坐七天,不可能是这样。就是坐一个时间,然后我们需要动,这样子,这个身体四大才能够调和,我们的坐禅这件事,才能有可能会很适合、很相应的。我们也不可能常是在那走、常是经行,也应该是坐。由动静的调和得当,我们就可以学习禅了。 第二种是语──口。口业有语、默的不同。语就是说话,默然就是不说话了。那么我们坐禅的时候,这个禅堂的规矩是要全部止语的,是不能说话的。这个说话这件事,是我们很习惯的事情,一开口就说话了。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这件事应该有所调节,尤其是我们打禅七,是精进用功的时候,那么说话更是应该注意了。 一个是说话是要内心的分别,然后才能说出话来。那么这样子,说话就容易散乱的,所以坐禅的时候应该是不要说话。如果是完全不说话是最好了,就是在禅堂的时候不说话,离开禅堂回到自己的住处也是不说话,完全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用在学习禅上面,那是最好最好的。但是,如果关于坐禅用功的方法有问题的时候,那是可以说话的;但是那可以约定一个一定的时间,可以提出来讨论的,所以也还是可以说话,但是是有限度的。这是这个语默的问题。 第三是说这个止、观,就是意。我们的意业,在坐禅的时候是怎么的一个情形呢?就是止和观这两个方法。这个止,就是叫它寂然不动,远离一切妄想杂念,叫它明静不动;这个观呢,就是按照佛的法语,或者是历代的菩萨、高僧大德的法语,做如理的作意、如理的思惟,那么就是所谓观了,就是毗钵舍那了;止就是奢摩他的意思。我们不能够完全是修止,也不是完全修观,应该这两种是相互的运用,止而后观、观而后止的。 不过,我想各位愿意来参加学习禅,来参加禅七,当然平常的时候应该有禅的功课,应该是明白这个止观的方法的。不过,今天白天的时候,也有一位法师问我:这个心的散乱、妄想,怎么样能使令它停下来呢?问我这个方法。问我这个方法,我当时没能够回答,我就说今天晚间可以解释。 这个心的东想西想,心里面散乱──现在我们一切的佛教徒,要成就佛法的无漏的戒定慧,那当然是应该不能够打妄想的,应该是学习这个奢摩他,叫它停下来的。停下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个方法啊,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告诉我们多少种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你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个地方把这个心安住在这地方不动,这是一个方法。选择那一个地方呢?这个《阿含经》上、和阿毗昙论上、和这个《瑜伽师地论》、唯识的经论上都有说。说……多数一开始是说安住在这个息上面,我们平常说数息观,就这个息。这个息啊……不过刚才白天问我这个话的人,既然问我这句话,就可能这位法师他没有去读过止观的这一类的书,所以才问出这句话。那么我应该……我还是应该把它具体地介绍一下。 这个息,就是我们这一口气,把它呼出去、又吸进来,它一呼一吸,有这样事情。这个呼出去以后,它没有立刻地吸进来,这中间这个地方,有一个停止的阶段,叫做「息」,就是休息这个「息」,这叫做「出息」。这个出息时间也不是很长,有的很短的,那么就开始吸,这口气吸进来。吸进来以后,它也不吸了,它也没立刻呼出去,这又有一个息,这叫做「入息」。所以我们是有两个息的:一个出息、一个入息。这个出息和入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读佛书,不读佛菩萨的法语,我们可能不知道,不知道这回事,那么读这个书,你就会知道。你如果常常静坐去修这个奢摩他,你也会知道有两个息的,事实上是有两个息的。 有这两个息的时候,那么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安住这一念心,叫他明静不动。怎么办呢?在佛法的根本上说,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叫他远离一切境界,他单独地存在,叫他单独地存在,那这样子他自然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一切的境界上去分别妄想,这时候心就是散乱,就是动。现在同一切的境界都分离了,他单独地住在一处──单独地住在一处,这个话不是太合适,有点语病,就是他不住一切处,一切处他都不住,这个时候,心当然是明静不动的,这真实是奢摩他了。但是这样子说法,我们很难办得到,我们凡夫办不到这个事情。所以佛就开一个方便,还是要有所住,不过就是住在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不要住,是这样意思。 这样子嘛,佛告诉我们就是:你就注意你的息。你自己的这个出入息,注意它。注意它啊,这个经论上说,怎么办法呢?有现成的法语,叫:「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是经论上现成的话,不是我说的。就是你在坐下来的时候,你自己注意这个息──现在是出息、现在是入息──就注意这个事情。 那这个出息和入息,有长短的不同。长短怎么不同呢?就是说,出息的……。人若年纪老了,年纪大了,他这个出──这个气呼出去以后,这个息比较长一点;等到这口气吸进来以后,这个息比较的短一点,这个年纪老的人是这样子。那么小孩子,譬如说两、三岁的小孩子,他就是入息比较长、出息比较短,和老年人不同。这个壮年人是相等的,没有长短的不同。不管是长、是短、是不长不短,你修习、你学习奢摩他的时候,你就注意这个息的出、入、长、短,注意它,那么心就不动了,就把其他的一切杂念都停下来了,它就不动。 但是,这样的方法,你可能会学习地、运用地很合适,的确是明静不动了,心里面明明了了而不打妄想,也没有昏沉,很明明了了地,这样子没有一切杂念,能够做到这里。但是,有的时候有困难,做不到,这妄想它就是要来,这个明静的境界保持不住。那么,怎么办呢?所以,佛又开一个方便,就是数这个数目,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数出息、数入息。 这《瑜伽师地论》上说的方法:数出息也数入息,数入息也数出息。但是他同时也说:你也可以数出息,不数入息。就是头一个出息数一,第二个出息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回来,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或者先从十数也可以,十、九、八、七、六、五……,这样数也可以。那么,若是我不愿意数出息,我愿意数入息也可以;但是不数出息,这样也可以。 也有的数的方法呢,你坐好了以后,你心里面只数一,这出息数一;等到第二次出息、第三次出息不数;那第四次出息的时候数四。数一、数四。到五、六的时候不数,数七,那八、九、十都不数了。这样,这十个数只数三个:一、四、七,这样数,这也是一个方法,也是不错的。 或者是这样数也可以:你就一下子就数一、二、三,然后你自己注意出息有三次,经过三次。经过三次之后,你一下子数四、五、六。当然舌头不要动,心里面默念这个数字,不是出声音的。那么这时候四、五、六数好了,你就注意这个出息有三次;或者是入息三次,都可以。那么这个四、五、六过去了以后,你一下子说七、八、九、十,那么就是要注意这个息有四次的出入,这样数也是可以。那么熟能生巧,慢慢地它就是很合适的,使令这个心明静不动,利用这个方法可以这样做。 这样子,用这个计数的方法,和这个不计数,只是知道息的出入,有一点不同。有点什么不同呢?用这个一、二、三、四、五、六这个数目字,它有个连续性,使令你注意力加强了,这妄想不容易进来,不容易生妄想的。所以,它这个……虽然我们是一个没得定、妄想很多的人,妄想很杂乱的人;但是,用这个方法,能使令你心停止一切杂念,明静不动,有这种作用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修奢摩他的,这是一个方法。 这是选一个所缘境。选择一个所缘境,把这个心安住在这里不动,停止一切杂念,用这个方法,这是一个。 第二类的方法呢,就是用「心」作所缘境,也不数数。用谁作所缘境呢?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作所缘境,就是能缘所缘境的也是心,所缘境还是心,都是它自己。那么,这个是怎么办法呢?这样的止、这样的奢摩他怎么样的修、学习呢?这样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注意你的心在干什么?你坐好了以后,你自己舌头不要动,默念:「我的心在做什么?」你一看,其实什么事也没做,这一切杂念自然停下来,自然会停下来。当然,这个方法,你自己先试验,那一个方法对你合适,你就用那一个方法。这三个方法都是有效的,都是好。 但是,我们读这个《观无量寿佛经》也好,读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宗喀巴大师他的意见,他说以佛像为所缘境,那也可以。以佛像作所缘境,你愿意以观世音菩萨为所缘境,也可以;用阿弥陀佛的相好作所缘境,也可以。不过,若用佛像作所缘境是很殊胜的。《观佛三昧海经》上,有特别的提到、特别地介绍,怎么样修这个念佛三昧,以佛像为所缘境的。若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读一读《观佛三昧海经》。 那么以佛像为所缘境,就是你选择一个你最欢喜的阿弥陀佛像,或者是泥塑的、木雕的,或者是画的……是什么,只要你欢喜的,用那个做相。做相,你要眼睛看这个相,看清楚了,然后闭上眼睛再看;如果看不清楚,眼睛睁开再看。几时你把这阿弥陀佛像想得非常清楚,不需要睁眼睛,也不论是白天、也不管是黑天,心里面一想,这阿弥陀佛像就很明明了了地显现在心里面,就好了。然后你就走路也好、你在经行也好、你坐下来也好,心里面就把这一念心不要有其他的杂念,就安住在佛像上面。说安住在佛像上,实在就是心里面专一地想佛的相好,就是这么意思。 我头几天也说过这件事:我想念我的母亲,也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一想念,这母亲的相貌就现出来了,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你想念这个佛的相也是一样,就住在那里,安住不动。这个所缘境也是很殊胜的,也是很好的。那么,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个心叫他安住不动,没有一切杂念,就是可以这样的。 但是,天台智者大师又说出来一样,又说出一样办法,就是修理观:观一切法空,令这个心远离一切杂念,用这样的观法来做。那么,以前在美国的那一位姓陈的那位上师,他就特别地说出来:天台智者大师说得不对。但是,我们看这个《阿毗达磨杂集论》、《阿毗达磨论》,无著菩萨还就有这么一件事。无著菩萨也是说这件事,也是用观一切法的真理来破坏这个妄想的流动,使令心寂然不动,也有这个方法。智者大师这个时代,无著菩萨的《阿毗达磨杂集论》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但是和智者大师的意见是不约而同了。所以那一位陈健民── 他叫陈健民,陈健民说的呢,他说的不合道理。 那这是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这一念杂乱的心安住下来不乱,这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那么,这是说「意论止观」说这个止。 观,是应该怎么观呢?我们读我们中国禅宗的语录,这个禅师的语录,好多的禅师都是主张,那都是主张一种不可思议境界。你才动眉毛就是犯了祖师规矩,那里说是还有观?还有什么好观?根本都是离一切名言相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那里什么有止什么?观什么?这都是戏论!我们这里没有这些闲家具,不论戒、定、智慧的──都是这种说法。 但是,我个人的意见呢,我想想,还是相信佛好!还是信佛。如果你相信中国祖师的话,那也好!你相信、你愿意那样参禅,我也姑且同意吧!但是,如果你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你相信龙树菩萨的话、你相信无著菩萨的话、你相信弥勒菩萨的话的话,还是用止观的方法。释迦牟尼佛,你看他在《法华经》上〈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他说叫你观,那么也说到有止;那么,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也都是说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都是说观。无著菩萨的《阿毗达磨论》,很多的这些像《摄大乘论》、《辩中边论》都是,都是说止、又说观,各式各样的止的方法、各式各样观的,都是这么说。 只有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祖师,有些祖师就不是── 你若一开口,就是打你,要打你香板,那都是就是这种境界。但是,我并不反对,谁愿意修中国祖师禅,那好!你就修。但是,我是不……。我也愿意那一位居士、那一位法师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你相信祖师的话也好;但是,我认为相信佛的话,我看,可能会高明一点。 那么这个修观,在我们有的时候,在讲经法会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讲「如是我闻」的时候,就提到一件事── 就是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非常地悲痛。悲痛的时候,阿那律尊者就对阿难尊者说,说是:「你啊!佛要入涅槃了,这都是无常的境界,无可奈何,你悲痛没有用。你是个传扬佛法的人,你应该为了佛法怎么样住持这件事,要多注意。佛灭度以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请问佛的?你应该请问。你不应该这样悲痛。」那么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心没忧海,我知道什么事情应该问佛?我不知道啊!」那么阿那律尊者就告诉、就说:「你应该问: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灭度以后,我们出家人以何为师呢?应该这样问。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出家人,依何为住?那么佛灭度以后,这些恶比丘不守规矩,怎么办法?这也应该要问问佛。再就是佛灭度以后,佛说的这些无量无边的经、这些法门,一开始的那几句话,要怎么样说呢?你应该问佛嘛!」那阿难尊者说:「好!」这心里面这个悲痛也稍微停止了多少,那么头脑也清醒了多少,他就问佛这四样。佛就说:「佛灭度以后,比丘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比丘以梵天法来治之,来对治他;经的开始,你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这样子说。」 那么,在这四个问题里面,「依四念处住」这句话,什么叫做「依四念处住」?就是我们佛教徒,我看佛在世的时候和正法住世的时代,也不管是出家的佛教徒、在家佛教徒,都是修四念处的呀!在家佛教徒还能得初果、得二果。凭什么得初果、得二果?就是他有修四念处的关系啊!如果他不修四念处,怎么能得圣果呢?出家人──那个比丘,佛在世的时候能得圣道;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有得圣道,凭什么得圣道啊?就是修四念处的关系。 修四念处,当然我们依《阿含经》的道理,也可以修四念处;我们依《般若经》的道理,也一样是修四念处。当然,这里面依我们中国古德的看法就是:依《阿含经》修四念处,是钝根人;依《般若经》的道理修四念处,就是利根人。有利钝的不同,但是,都能得圣道的! 所以,我想,我们出家人──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哪!当然,我说这种话,我不知道你们各位同意不同意?出家了,只是说是我对佛法有欢喜心;欢喜心,我愿意出家,这样子嘛,就换上了衣服、剃了头发。落发了、剃了头,受了戒以后,就出家了。出家了,但是,这只是形象,只是个形象;内心哪!内心里面是怎么样一个世界呢?内心里面是什么世界啊?所以出家以后,又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四念处了,就是修这四念处。 我们有几个问题,出了家以后有几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心里面散乱,自己做不得主。我是出家人,我心若这样子,对不对?这要想一想这个问题。第二,随时会自己生烦恼,和没出家的时候一样。不要说是初出家,就是出家多少年而没能修四念处,只是在佛学院里面学,学习很多的经论,这一部经、又一部经、一部经,考了第一名;或者是到社会学校拿了博士学位了,这也是佛教的光彩。但是,自己问问自己:「我怎么样呢?我内心里面怎么样啊?我内心里面是个什么世界啊?」所以这个禅师,从禅师的语录上看,禅师瞧不起法师。瞧不起法师,不能说禅师不对啊。的确!我们若不修学四念处,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出家人,不管你拜佛为师也好、你拜阿罗汉做师父也好,你拜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做师父也好,都是要修四念处、要修五停心,要修四念处的呀!修四念处,心不定、心里散乱的叫不散乱;心里面有烦恼的,要修四念处破这个烦恼,然后才得圣道的。我们看看这些……若是看禅师的语录,看不出来;我们若看看经论,那就很明白的就是说这件事嘛!很明白地说这件事。 所以,我们说打禅七,按我个人的浅漏的见解:什么叫做禅?四念处就是禅啊!三十七道品一开始就是四念处。说:「你这是小乘!」三十七道品通于三乘──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你若是发无上菩提心,修四念处,这就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也要自利、也要利他,不是说……大菩萨他自己的大事办好了,他就是去得无生法忍了,到第八地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样子,分身无量世界广度众生,那是大菩萨境界,不是凡夫菩萨,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凡夫菩萨能做那种事情吗?做不来的呀!凡夫菩萨就赶快自己要用功修行啊!充实自己,把自己的道力充足了,在尘不染尘,然后才能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的呀!所以,这个菩萨道,行菩萨道一开始就是自己先做自己的生死大事,先要脱出这个生死的第一关,要冲出去才行的,你才能够有佛法的精神,你的行住坐卧,你的一言一句,你才能代表佛法。如果是个生死凡夫的境界,「我是大众僧的代表。」能说这样的话吗?敢说这种话吗?不能的呀! 所以,我想我们就是……。这圣印长老的大慈悲,叫我来这里和各位一同地学习禅。我是愿意……《华严经》上的〈普贤行愿品〉:「常随佛学」,我们不敢说「常」,我们现在学习佛,向佛学习,听佛的话,就是学四念处就好了。学四念处,我们就是观身不净。不要说:「人家说是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要圆教!」我们也不必说大话,我们就承认自己是钝根。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真能修它三年啊,然后,你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看看那时候是什么境界?就不同了啊!就不同,它就是清净、清净得多。不要说三年,你能专心放下万缘,这样用功修行一百天,你都会清净得多,不同,就完全不同! 我们佛教是重视德行的宗教,不是嘴巴皮,嘴巴皮没有用,没有用的。重视德行的宗教,我们内心里面要清净。内心里面清净,怎么样清净?要修这个四念处啊!四念处就是水啊,洗我们内心的垢,把这个心垢能清净了它才可以的呀!所以我说,我们不要……。就是如果大家欢喜,你在这二七十四天,十四天内修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好了,就这样。如果你一定愿意说:「念佛是谁?」那也好,你愿意那样也可以;「父母未生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那也是好,也是可以,你愿意那样就是可以。 这个功课表,我想大家可能都看见。四点钟就起板、就起床了。四点半的时候,我们念大悲咒。这个念大悲咒,《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所以,念大悲咒对于坐禅有帮助啊!这是一;另外呢,念大悲咒有降伏一切邪魔鬼怪的作用。我们都是不……,若说都是有业障深重,这话也太不客气了,但是,我们还是早晨念它半小时的大悲咒,能够使令我们这个二七一十四天很顺利地学习禅,不要是大哭大闹不正常的现象,多少能避免一点,这是所以念这个大悲咒。念它半小时呢,就是五点钟止静,止静三刻钟,就是五点三刻就开静经行,经行到六点钟就早粥。八点钟又经行,到八点一刻止静。这其中到十点三十五分钟的时候有礼忏、有礼忏。礼忏,我们就是拜佛,拜释迦牟尼佛。我和维那师父常在法师商量,这个礼忏就是拜释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十方菩萨,拜这个五位佛菩萨,一位佛菩萨三拜,三五一十五拜。 我们拜佛的时候诚恳地拜,忏悔自己的业障。这个天台智者大师也特别地提倡拜忏,拜忏消除自己的业障。我们有很多的罪,其中有一样就是障道罪,就障碍我们修行。我们静坐的时候,想要修止修不好,想要修观也修不好,那我们向佛菩萨忏悔磕头,磕大头忏悔,就是诚心。这么忏悔呢,它也有作用,所以加上这么一条。 另外,就是晚间七点半讲开示这里。讲开示,我和各位法友,我会说什么话呢?我是个生死凡夫,完全也不懂得佛法,我会说什么话呢?什么都不会说。所以,我只好我想这一回讲开示,我不说话。那不说,还列出一条「开示」,那怎么办呢?所以,我就是求救于释迦牟尼佛,就是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其中的一品,就是〈深奥品〉──〈灯炷深奥品〉,我们学习这一品,学习这一品帮助我们修毗钵舍那。帮助修毗钵舍那,这里面就是我们说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好,观身、受、心、法不可得也好,这都是四念处,你用般若波罗蜜来修毗钵舍那,是这样意思。我说的话,我个人说的话都是没有用的话,就是佛菩萨的法语是最重要,是我们最欢喜学习的,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开示这个地方,是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品,到九点一刻就休息了。 以下,这个禅七的第四天开始,每天午后的四点五十五到五点四十五有小参。小参呢,就是限于修行的问题、静坐修行的问题。我们有问题,我们就提出来讨论。你要向这个监香的师父、或者本因法师,向他登记。我们有一个房间,我们在那里论次第,按照次第,我们就小参,这样子。「欲小参者,请于前一天午斋后要登记」,这样子。 第二样呢,是四号下午的五点三刻,我们就停止了。停止了的时候,我们六点半到八点半有个座谈会,这是最后一天的事情。 这是禅堂的规矩,我念一遍。禅七的期间,我们都不要说话,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写字条,向负责人去连系。 第二条,入禅堂后,你要注意这个时间表,按照、注意这个时间表,什么时候开始,要注意。 第四条,有特殊疾病的,有特殊疾病的人,请你事先提出来,以便处理。这可见万佛寺的主持人非常慈悲,可以照顾我们这个事情。 又有在禅七的期间,既然是大家肯发心来,大家共同地学禅,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当然我们这个十四天内不外出,不出去。也不要打电话、接听电话这些事情,接待客人,这些事情都停下来,专心地坐禅。 另外一件事呢,我们也安排了巡香的事、监香的事情,拿着香板。拿着香板,我们明白一点说,只是走一走,并不打香板。但是,如果你愿意这个监香的人打你香板,你可以以合掌来表示,他走到你旁边,你合掌,他就知道你愿意打香板,那么他就打你香板。那么,你这时候也可以放掌,打完香板以后你再合掌,表示感谢,也可以这样。如果你不高兴打香板,你不要合掌。但是,如果你若是打瞌睡,打瞌睡的时候打呼,打呼的声音太大了,影响别人,这是不合道理。不合道理呢,这监香的人可能用香板多少地警觉你一下,这是合理的。这是一个事情。 另外,这个院方的规矩,但是我不是有把握能做得到,譬如说止语,不能说话;但是,我无意中会说话,这怎么办呢?这个院方──万佛寺的主持人预备一个止语牌,你挂个止语牌,对你──止语有帮助。如果说:「我一定能止语,不需要止语牌。」你就不用挂。你自己要挂,可以挂。 另外的问题,假设有的时候……。这个打禅七,各位可能已经参加过打禅七,也可能有没参加过的,那么有的时候懈怠了。你一直地在那儿不是跑香、就是坐香,这样子一直这么用功,我搞不来,我忽然间出去跑一跑,就是容易懈怠。假设你若是这样的话呢,你就挂一个懈怠的牌。你自己知道:「唉呀!我挂个懈怠牌,我不要懈怠!」这样可以。或者你挂个精进的牌,用精进来警策自己,也是可以,这随自己意,倒不是说你非要挂牌不可,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止静以后,我们的中国大陆以前的禅堂,止静以后这个门完全都关起来,就不出、也不入了,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现在是怎么办法呢?我们也尽量地能做到这一点也好。那么你止静以后,就是专心地这样子修止观,你不要有妄想,要往外面跑,或者是怎么地。但是,若是……譬如说你要去洗手间去;经行的时候,你就注意这件事,把它做好、处理好。那么静坐止静了,当然就不需要出去,也不要起来,那么继续就可以坐禅。但是一时的疏忽了,经行的时候我没有什么、不感觉什么;但是,坐下来就需要到洗手间,那么你只好也要出去一下,只好这样子。但是希望尽量地要注意,避免出入,避免这件事,这是一个问题。 我读过来果禅师的语录,我没有读完,读小小。我感觉他们这个禅堂里的规矩特别地严、特别地严。当然,那也可以说他们是大慈大悲,勉励我们精进用功的意思。但是,我想我们现在不用那么严,不需要那么严,我们还是稍微宽一点。宽一点,但是我们既然发心用功,念念在道的修行,自然地就是很规矩了,应该是这样做好。我没有说:「啊!你犯了规矩几次,我就要你出堂。」我们不要说这种话,我们就是稍微宽一点,大家好好用功。 世间上,我们人的善根不可思议,你若是真精进用功,你知道你下一剎那就得无生法忍了吗?你知道吗?这是不可思议的呀!所以,你还是努力!不要说:「我没有善根,我业障鬼呀!我不行!」不要这样说,你不要自暴自弃。你就说:「我能成佛,我能得无生法忍,只要我肯努力,这件事就能成功!」应该这样想。就好了,我就说这么多。 我们大家能够── 我刚才说了,在同一个愿望之下,集会在这里用功,诸佛菩萨皆大欢喜,默默中也会照顾我们,我们好好努力,希望能够有成就。 我们现在起来,起来就跑香。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拉杂事情,你的心不清净,这对你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怎么样得清净心?放下!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过是他的,他有他的业报,佛菩萨都管不了,我们哪能管得了?这个道理你要参透,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而且事情管多了,没有不堕地狱,你没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错了。管对了是你的功德,管错了是你的罪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