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


2014/9/4    热度:37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何处行?

  前面说,为破小菩萨的执着,这个小菩萨就是容易生:「我们智慧高过你们,你们是小乘人。」这就是有点高慢心了。现在说「无念处,亦无念者」,这高慢心没有了,就把这高慢心破了,不应该生高慢心的。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何处行?」前边这个「无处所行」,你若执着,这也是不对的,所以这里佛又重提这个问题。前面佛已经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何处行?」这底下佛又问:「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何处行?」又重复问这个问题,就是前面还有不圆满的地方。

  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第一义中行,二相不可得故。

  「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处,「为第一义中行」,他若是这样子行,无能、无所,心无所住,他就是在第一义那里面行。

  这个「第一义」,怎么讲呢?这个「第一」就是殊胜的意思。譬如说这个学校里面,一班学生有六十名,他考了第一名,考试,其中有一个人考第一名,第一名就是他胜过那五十九个人,那五十九人的成绩都不如他,所以第一就是殊胜的意思。

  这个殊胜指什么说的呢?就是圣人的那个无分别的、清净的智慧,叫做「胜」。这个「义」,就是那个清净无漏的无分别智慧所缘的境界,叫做「义」,就是圣人的无分别智慧境界。而那个境界,给我们凡夫讲话就是这么讲,他那个无分别智慧的境界,叫做「第一义」。我们凡夫这样听才能懂,不然的话,就是不太懂了。没有能所的时候,是什么境界?我们很难懂的。所以你若能够这样的修行,「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能这样修行,那就是「第一义中行」。

  「第一义中行」,是怎么回事呢?「二相不可得故」,就是所缘相、能缘相都是不可得的。也就是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也是「二相不可得」。这样说,两个二相──一个能、所是二相;有、无是二相。你若是「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本来这样也就是契合了,但是你若执着,那就是执着空了。用空破有,有破了以后,空也不要执着的,所以有不可得,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二相不可得故」。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第一义无念中行,为行相不?

  这是详细的来形容这个修行人、这个圣人内心里面的境界。说菩萨若是在第一义无念中行,「为行相不?」他心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个相?有相呢?有个所缘相呢?

  不也!世尊!

  不是的!他心里面是离一切相的。

  于汝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坏相不?

  说是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本来这相是有的嘛── 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六道生死,乃至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都是相,这相都是有的。那么他说无相,这些相是不是坏了呢?把这相都破坏了吗?

  不也!世尊!

  不是的!他并没有破坏这些相。

  这个坏相,破坏这个相,这个话怎么讲法?就是观这一切相都是无常的,那就是「坏相」。我们凡夫直接观一切法空,不容易;但是你先观无常,再观一切法空,就容易。无常是空的门,你想要观一切法空,先观无常。

  我们那一天讲的十二因缘的事,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你观察自己死掉了,前一剎那死了,后一剎那不生,这个时候,我们是无色、无受想行识了,那么不就是犹如虚空了吗?就是这样境界。所以用死亡、用这老病死的无常,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无所有的,这样观。这样观,就是由有而空,也容易一点。如果它还在这儿存在,你观察它是空无所有,就难,就是难了。

  所以,坏,坏这个相,然后就无相了,是这样子吗?佛这么问。「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不是的,不是的!这个菩萨他不是坏相。

  佛告须菩提:云何名不坏相?

  佛又告诉须菩提:怎么叫做不坏相呢?

  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坏诸法相。

  修行般若无相法门的这个菩萨,他心里面不这样想,说:「我当坏诸法相」,我要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逐渐地、逐渐地一切法都灭了,没有相了。不是的,这菩萨没有这种想法,所以他不坏相。

  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地方加上这么一句,说他不坏相,这种修行,还要继续修行的。这种第一义中行,这个第一义,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的,他还是要继续修行。修行到什么时候呢?要具足佛十力。具足了就是圆满的成就了佛的十种智慧── 十种智力── 智慧的力量、四种无所畏、四种无碍智、佛的大慈大悲、还有十八不共法,要具足这功德,你才得无上菩提的,你这个修行就是圆满了。如果没有具足,你还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所以,这第一义中行,还很长一段时间的,还要继续修行的。

  世尊!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于诸法亦不取相、亦不坏相。

  须菩提就对佛说:菩萨摩诃萨以方便的力量,以方便的力量,这个「方便」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里来说就是止观。这个菩萨不断的止,不断的修奢摩他、也不断的修毗钵舍那。这样地精进不懈怠的力量,于诸法也不取着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相都不执着,不取着它。「亦不坏相」,不取着,但是也不破坏它,也不要观察它是无常的,也不这么观。

  何以故?世尊!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诸法自相空故。

  因为,这个菩萨观察这一切法是因缘所有,所以它自相空;自相空故,就无相可坏,也无相可取,就是不取也不舍。这样讲,这个「坏」有个舍的意思,弃舍的意思。不取不舍。但是这是要用观,就是心里要这样思惟观察的,去思惟、去观察,要这样修行的。

  菩萨摩诃萨住是自相空中,为众生故入三三昧,用是三三昧成就众生。

  前面从这一品的开始到这里,这一大段是赞叹菩萨自己修行的功德无边,自己修行的功德无量无边。这以下,就说明菩萨教化众生的功德无量无边,是这样意思。

  「菩萨摩诃萨住是自相空中」,这菩萨若说「住是自相空中」,这话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的事情,他安住在那个自相空里面,不退转了。

  不退转了,他不但是自己用功修行,他还「为众生故,入三三昧」,他为了要教化众生,他也要入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个「无愿」或者说「无作」,无作三昧,有这三种三昧。

  这个「三昧」就是定,三昧是定。就是这个空,观一切法空、无相、无愿── 空、无相、无作,这三种是属于智慧的,是属于智慧。属于智慧嘛,这文上是说三昧,三个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它是智慧嘛,为什么说三昧呢?这地方有点问题了。什么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修止,如果这修行人只修这三种智慧而不修止,这三种智慧就作用很小,作用不大,他就不能断烦恼,不能有大作为的。如果只是修禅定,你不修这空、无相、无作,不观一切法空、无相、无作的话,你只是修禅定,你得了禅,也能成,也能得禅定。得了四禅八定── 先是得欲界定,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再进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的四空定,也能得到。得到了这四空定,但是还是不行,因为你这个我、我所的执着还是没有断。没有断,你还有能所。还有能所,这个禅定还会破坏的。破坏,这个人就死掉了,死掉了,又回到色界天或者是欲界天,也可能一下子就到地狱去的,还是在六道里轮回,还不能得解脱的,所以三昧也不行,光有智慧也不行,只是有禅定也不行。就是也要有智慧,还要有禅定;有禅定,还要有智慧,再加上戒,就是戒定慧都具足了,这时候你才能得解脱,才能够了生死,得圣道,才行的。所以这个智慧,这三个智慧叫三三昧,是这样意思。

  「用是三三昧成就众生」,这个菩萨入在三三昧里面,用三三昧去教化众生,去成就圣道。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入三三昧成就众生?

  怎么样成就法呢?这是须菩提问佛。

  佛言:菩萨住是三三昧,见众生作法中行,菩萨以方便力,教令得无作。

  那么,这时候佛就回答,佛就回答他的问题,就说:菩萨安住在三种三昧里面,他看见一切众生「作法中行」。这个「作」,这是旧的翻译;唐三藏翻个「愿」,就是「愿法中行」。这个众生就是老有希望:我希望发财,希望造一个好房子,希望有好的车,有好的享受,希望生天。做一点功德:我希望有名,希望有崇高的地位,有广大的财富,就是老是希望,希望这些事情,希望生天、生天福,希望。

  如果真实有多少同情心,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当然,可以在人天中享福,没有一个人是想要下地狱的,没有人想到饿鬼道,没有这种事的;没有这种事,也实在还有这种事。怎么呢?这个世界上,这个人若做了很多的恶事的时候,他福报大,他想要做,就能做成,做成了,别人也无可奈何,有这种事情。可是临命终的时候,他身体冷,这个身体冷得很厉害!冷得很厉害嘛,他就想要到暖的、有火的地方去。他那么一想,就到火的地方去了,到那儿去,就是地狱,那火就是地狱呀!所以,你说:「谁也不愿意到地狱去。」实在是愿意到地狱去的。

  有的时候,做恶事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身体热,热得厉害。哎呀,不得了!就希望到冷的地方去。他希望,就出现了这个大冰啊!很多的寒冰就出现,他就去了,到那儿就是到了寒冰地狱去了。所以,结果还是愿,愿意到地狱去的,就是愿。是到饿鬼道去、到畜生的世界,就是人投胎,都是自己愿意去的,都是这么回事。

  所以在做因的时候,也是你自己愿意,你自己愿意。我愿意做这个事,愿意做那个事。等受果报的时候,你还是愿。但是,做因的时候你有自由,你也可以做,你也可以不做,你有自由的;受果报的时候没有自由,你一定要去,不去也得去!你由那个罪业它困住你、推动你,你没有自由的。做因的时候── 我们佛教徒要注意这个事:做因的时候有自由,受果报的时候没有自由。所以做因的时候,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那么我们就可以拣择了,可以选择的。受果报,你已经做了,那你想不受果报,还是不容易!当然这是做罪过的方面,若做功德的时候,那就当然是大自在的境界了。

  所以「见众生作法中行」,这个「作」实在就是动心,心动了,想要这样子、想要那样子;动心了,实在就是──人总是希望好嘛,就是愿!在种种的愿法中,而不知道……我那天说了,不知道那是个陷阱,就往里跳,跳下去,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众生作法中行」。

  那么菩萨一看,这是众生自找苦恼,所以「菩萨以方便力,教令得无作」。「菩萨以方便力」,这个「方便」是什么呢?菩萨有可能给你做儿子,也可能给你做父亲,也可能给你做丈夫,也可能给你做太太,也可能做什么什么有关系的人,他引导你,他说话有力量,这时候你就栽培善根了。所以以这个善巧方便力,「教令得无作」,教导你:「你不要做恶事,做恶事将来不得了啊!」就是这样意思。

  当然,这在《般若经》上看,世间上的事情,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也好,都是苦恼境界呀!经上说,除了菩萨的身体、除了菩萨的身体,其余一切众生的身体,乃至一剎那间都不可爱乐。其余的众生的身体,不要说三恶道的身体,就是人、天的身体……。人的身体,我们凡夫的颠倒心,那不要说。你理智强一点,自己看看人的境界,的确不是很好!人的身体的确是个臭皮囊,不是一个可爱的境界。就是诸天稍好一点,诸天有一个……我们说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色界天当然是很微妙了;就是欲界天的身体也好过我们人的身体,因为欲界天的人,他们不需要有厕所,就这一样事就是人所不如的了,他就比我们人清净得多,他不需要排泄,他吃的东西都是营养,他就比我们人清净。

  我们若是……你若是读全部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还会知道一件事,就是佛命令这些诸天,就说是:人间这些佛教徒,你能够受持读诵《大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就命令这诸天来做护法,来照顾照顾他们,来看看他们。那么诸天当然听佛的命令,这当然是信佛的天,他就会来的。来,那是须菩提尊者问?是谁问:「怎么知道他们来了呢?」怎么知道呢?就是你能闻到那个香,有微妙的香、有微细的音乐声音,那就是他们来了,诸天来了。那上面说是诸天来了有香,那香那来的?就是他那个身体发出来的香,发出来的香这就是和我们人不同。人的身体,他不香,所以,这臭皮囊他发出的气味就是臭。不过人与人大家都是相同的果报,彼此差不多,他就不感觉到什么,但是你若是懒,不洗衣服、不冲凉,尤其是热带的地方,那也有问题,也就很明显的有味道了。所以的确是,我们佛教徒要是认真的要发心修行,要看开一点,看开一点。

  所以,除了菩萨的身体,诸天的身体是比人的好,但是也要死亡,也还有这个问题。唯有菩萨的身体没有问题了,菩萨他本来是他没有三界的罪业了,三界的惑业苦都息灭了,但是他还要来度化我们,他就是他的慈悲心的力量,他那个慈悲的愿力来到人间,又现有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是如幻如化、是清净无漏的,那是大自在的境界,不像我们老病死啊!所以,除了菩萨的身体,其余生死凡夫的身体,不管是天上的、人间的,不可爱乐!

  所以是「教令得无作」,其实,你不要作愿,不要欢喜世间上的这些色声香味触,世间上的名利都不可爱乐啊,不可爱乐!要厌离呀!厌离世间上这些颠倒迷惑的境界。

  见众生我相中行,以方便力,教令行空;见众生一切相中行,以方便力故,教令行无相。

  前面那就是无作三昧。「见众生作法中行」,前面那就是贪心、瞋心的境界。这底下就是属于愚痴,菩萨那个慈悲心,看见一切众生在「我相中行」,就执着有我。

  本来这种事情,在印度的那些外道,他们是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学习,也是读书了,所以知道……。这外道当然思想不正确,认为有我,这个臭皮囊里面有老病死,在老病死里面,有一个不老病死的我、常住不坏的我,外道是这么讲的。有个我,就有我所,那么那是他们学习了那样的书,会有那样的思想。在我们中国人,好像不明显的有这种思想。但是人还是有我的,总是要利益我,总是有这种想法,要利益我,去伤害别人不在乎,总是这样子。

  所以这在「我相中行」,因为这样子,为了保护我,我要享受,不管别人死活,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统治阶级,自己有特权,有各式各样的享受;老百姓很苦,我没看见,随时可以下令开枪。人就是颠倒,就是在我相中行。如果你不做高官,你做老百姓,另外高官这种办法,你同意不同意?掉过来,你想一想,你会同意吗?但是,那种人他不这样想。

  所以众生在我相中行,就会造了很多很多的罪过。所以「以方便力,教令行空」,所以菩萨他也是种种的善巧方便,教你观察是无我的,是没有我的,都是因缘生法,这里面没有我,叫你这么观察。这个我这样观察,常常观、常常观,人的烦恼就……。这个执着有我,这是烦恼里面最重的一个烦恼,你可知道?!

  「见众生一切相中行,以方便力故,教令行无相」,这前面是「教令得无作」,你不要起那些颠倒的、妄想的愿。但是,底下这第三个:「见众生在一切相中行」,就是在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各式各样的相上活动,也就是起贪瞋痴的烦恼。「以方便力故,教令行无相」,叫他行无相。前面叫你生厌离心,光是厌离还不行,你要怎么办法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要「教令行无相」。

  前面「教令行空」是观我空,「教令行无相」是观法空,观一切法也是因缘所有,都是毕竟空的,我空、法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自性空;自性空,就离一切相了,「行无相」。行无相,这个时候的贪瞋痴烦恼就没有了,就不动了,就能得解脱了。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入三三昧,以三三昧成就众生。

  这就结束前面这一段文。前面说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入三三昧成就众生」,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来利益众生的,使令众生也同于菩萨得大解脱的。

  这一个是〈深奥品〉,是第五十七品。

  这是佛、菩萨加被,我们大家有这个因缘,我们共同的学习这一品。不过是我是我没智慧,我讲不好。如果各位欢喜的话,再读《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注解,也是可以看一看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到最后的终极,就是放下。 祖师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就是要教你破相,教你不要着相。 自古以来,无着相的佛。 着相造善,着相造恶,皆是轮回。一定要契入空性的思想。 空的思想,是佛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一慧律法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