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
2014/9/4   热度:43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所见的境界不真实,我们很难知道所见的境界是不真实,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可能会比量的知道是不真实,什么事情呢?就是打禅七的时候。不知道你们各位参加过禅七没有?参加禅七的时候,其中有人巡香,有人负责拿着香板,在坐禅的人这个地方,在这里走,来看这个坐禅的人的情形。他走过来的时候,他尽量的轻轻地走过来,是没有声音的。但是你可能还会知道,就会睁开眼睛看,正好那个监香的人就走过来。走过来的时候,因为你睁开眼睛看了嘛,就看见那个监香的人走过来了,走过来以后,然后你的眼睛又闭上了。闭上的时候呢,那个监香的人可能也走过去了;但是你心里面还在想,这个监香的人在我面前还站在那里,你可能还会这样想,你也可能睁开眼睛看,他是走过去了;但是你若闭上眼睛,你可能还会想这个人就在这里,还站在这里。 这件事,如果我们深入地去思惟的话,就会感觉到我们看见的事情都不真实。怎么说呢?说是我看见这个监香的人走过来,我睁开眼睛看了,然后闭上眼睛看的时候,感觉到他还站在我的面前,还这样想。那么你闭上眼睛,你心里面想这个监香的人还站在你面前,这个监香的人是真实的吗?不真实,因为他已经走过去了,他不在这里了。那么这个不真实的像从那来的呢?就是你看见,你睁开眼睛看的时候,你心里面留下来的影像而已。那么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我看见的这个,我闭上眼睛还想到这个监香的人拿着香板在我面前,你就会想这是我内心的影像,不是真实的那个人,不是真实的。 但是在你没有……,不是闭上眼睛,你在看的时候,睁开眼睛看这个监香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你所看见的是你心里面的影像,不是那个真实的那个监香本身的那个身体,不是。那么这个影像从那来的呢?就是你眼识和他见面,第六识一想就出个影像。但是这个影像和那个监香的本身没有分开的时候,你认为我真实是看见监香的人。你不认为那是自己心所变现的影像,你不认为是的;不认为是你心里变现的影像。但是他已经走了,你闭上眼睛还看见呢,那你才知道这是我心的影像,这个是假的。这个是假的,但是没有分开的时候,你就不知道是假的。因为这回有分开的经验,你也应该知道不分开的时候,我所看见的还是心的影像,不是那个人的本体,不是的。 所以我们从这件事,这是个事实,从这件事实上来看呢,我们所看见一切的都是内心的影;你看见的是你的影像,不是那件事的本身。所以我们看见的影像,这个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有两种:一种是有体相、一种是无体相。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呢,我闭上眼睛会想象一个影像出来,这个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因为你心里若不分别的时候,这个影像就没有了,但是那个人的身体呢,它是有体性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有体性的,这个也是虚妄的,但是是有个体相。我们第六识所分别的这个,这个是没有体相的,这个是虚妄的。 所以这上说「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梦中所见的一切相,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的影像,都是没有体相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从这个梦里面的境界,可以觉知到我们不做梦所见的一切相也都是虚妄的、不真实。不真实有这二种分别:一种是有体相、一种是无体相的,有这样的分别。 这个不真实这件事我昨天曾经说过,怎么知道是没有体相呢?如果我们常常的静坐,常常的静坐,我们的内心由散乱而寂静的时候,内心里有这样变化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也不一样,不一样。我们心里面散乱的时候,感觉身体是这样;若是我们这一念心经过长时期的训练,有多少寂静的功夫的时候,这时候对身体的感觉就不同了,为什么有这变化呢?就是身体不真实,我们这个身体不真实,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若是你进步了的话,你由散乱而有禅定的功夫,由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时候,这时候就感觉这身体不同,不一样。所以说是「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都是不真实,都是不真实的。 这里说这个不真实,是说由内心的分别;由醒觉,不睡觉和睡觉这两分面,就是内心的分别上,来告诉我们它不真实。但是前面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是约自性空说的,这个地方有一点差别,就是约内心的分别,我们应该知道一切法都不真实;约一切法是因缘有、自性空,一切法也不真实,这是有一点差别。有一点差别呢,约自性空来说呢,这个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由龙树菩萨的解释,约自性空说一切法都是不真实、都是毕竟空的。 这里说约梦来譬喻,有符合唯识的道理,唯识的道理。就是那天有人问「一切唯心造」,那这个地方符合唯识的道理。但是它也符合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里面是以心为主的,心的力量是太大了,所以是一切唯心造。「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也都是不真实。但是我们没有从梦中醒过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执着是真实的,并不认为是虚妄的。现在我们不做梦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一切境界,我们还是迷惑,没有觉悟,也认为是真实的。 这下面说「于汝意云何?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颇有不如梦者不?」这是佛又这样子问须菩提。「诸法若有漏」,就是有烦恼的这一切法,就是我们没修学圣道,我们的贪瞋痴常活动的这一切事情,叫「有漏」。「若无漏」,就是佛教徒修学圣道断灭了一切烦恼的时候,所见的一切法,就是「无漏」。「若有为、若无为」,前面「若有漏、若无漏」,这都是有为法,都是有生、住、异、灭变化的,都是因缘所生法,这是有为法。「若无为」,就是得无漏圣道的这些圣人,他有诸法空的智慧,见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无生、住、异、灭的变化,那就是「无为」。 「颇有不如梦者不?」这一切法还可能有一件事,都「不如梦者不?」都不像梦那么虚妄吗?这统统都是虚妄的。当然这个地方也可能会有一个问题,这个无漏的圣道和无为的胜义谛,它也是虚妄吗?它不是虚妄,它是真实的。但是在言语上,在我们用分别心去思惟分别的时候,我们用分别心去思惟分别,用语言去表达的时候呢,「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就都是虚妄的。用语言文字去表示的时候,这都是不真实,都是不真实的。这个语言文字去表示的时候,我们因语言文字去思惟分别,那就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我们对有为说无为,那也就是虚妄分别,所以都是虚妄。若是得了圣道的人,他们离一切语言文字,心里面无分别住,那就是真实,那是真实的。当然我这样说呢,也是虚妄了。 「颇有不如梦者不?世尊!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无不如梦者。」没有一件事不如梦的,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世尊!无也。」这又用这个譬喻来配合。说我们做梦的时候,梦见升到天上去、来到人间,或者做梦跑到地狱去了,那么叫做「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或者说这些五道生死都如梦、都是不真实的,所以叫做「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在虚妄的境界是有五道生死往来的;但是若通达它是虚妄的、是毕竟空寂的,「世尊!无也」,就没有生死的往来了。就像做梦的时候,我到纽约去了,其实这都是虚妄的,没有这回事。 「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前面用梦来譬喻这个生死往来的虚妄。这下边是说修道的事情;修学圣道、解脱生死得涅槃的事情。「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修道」,这个常常修止观,修学圣道的人,他如果睡眠、睡觉的时候,有可能做梦也在坐禅,也在经行这些事情,所以梦中也有修道的这些事情。当然梦醒了知道这些都是虚妄、都是不真实的。 「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因为你修学圣道,你这时候才觉悟,说这个人他是执着,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有贪瞋痴的活动,说这个人是污染的。「若得净」,这个人修学圣道,断了烦恼,他心里面清净了,这也都是如梦,都是如幻如化,都不真实的。「不也,世尊!」梦中修道能解脱生死得涅槃吗?「不也,世尊!」不是的,都是虚妄的,没有生死可断、也没有涅槃可得的。「何以故?是梦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梦里面的境界都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事,不可说有生死的垢、有涅槃的清净的。 于汝意云何?镜中像有实事不?能起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人、若天、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像无有实事,但诳小儿。是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当堕地狱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镜中像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像空无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镜中像有实事不?」前面这个譬喻,用梦做譬喻已经说完了。这下面说第二个譬喻,一共有七个譬喻,这下面说这个镜中像的譬喻。「镜中像有实事不?」这个明镜里边的影像,那个影像有真实的事情吗?「能起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这个意思,这个镜中像有真实的事情吗?说镜中像那件事,那个人他能够起业的因缘,做善业、做恶业,「用是业因缘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做善业呢,也是善因缘。「若人、若天、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像无有实事」,镜中的影像是没有真实的事。 「但诳小儿」,它能欺诳那小儿,小儿认为镜中像是真实的。就是表示我们大人若不明白道理的时候,也如那个小儿,就被一切法欺诳了。「是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当堕地狱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镜中像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像空无实事,不可说垢净。」这些虚妄的境界,在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像真实有似的;就是有人在造业,在六道里轮回,有人修学圣道,得涅槃了。但是觉悟了的时候,都是如梦,这件事都是虚妄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是这个意思。 于汝意云何?如深涧中有响,是响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事空无有实音声;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响颇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事无实,不可说是垢是净。 「于汝意云何?如深涧中有响」,这是第三个譬喻,如那个深涧里边中有响;就是你在这边说话,那边就返回来一个声音,那么就叫做「响」。「深涧中有响」,就是那个空谷里边会有这件事。「是响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这也是说我们凡夫在六道轮回里边迷惑、造业、受生死果报,也如空谷中那个响似的不真实。「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事空无有实音声」,空谷里面那个音声是不真实的。「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响颇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事无实,不可说是垢是净」,就是修学圣道的这件事,也和那个空谷的响是一样的,也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毕竟空的。 于汝意云何?如焰非水、水相,非河、河相,是焰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焰中水毕竟不可得,但诳无智人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焰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焰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如焰非水、水相」,这个「焰」,就是春夏之间,有这个水蒸气。地面上有这个湿气,再太阳一照,稍微远一点看出来好像有水,好像有水在流动。所以「如焰非水」,实在那里没有水,但是现出来水的相貌,所以那个水的相貌是假的。「非河、河相」,那里没有河在流水,但是现出来河水的流相。 「是焰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焰中水毕竟不可得,但诳无智人的眼睛;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焰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焰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这个焰里面没有水,我们看见它有水,那个水是不真实的。用这个来譬喻我们在生死里流转,或者是来到佛法中修学圣道,这些事情都是因缘生法,都是毕竟空寂的。 于汝意云何?干闼婆城,如日出时见干闼婆城,无智人无城有城想,无庐观有庐观想,无园有园想;是干闼婆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是干闼婆城毕竟不可得,但诳愚夫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干闼婆城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干闼婆城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干闼婆城,如日出时见干闼婆城,无智人无城有城想」:这个「干闼婆城」,这个「干闼婆」,或者我们说他是个鬼神,他会变现出来一个城。但这件事是这样子,「如日出时」,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稍微远远的就看见那个地方有城,就是有房子,也有人的来往,有街市,各式各样的,所以叫做「干闼婆城」。 「无智人无城有城想」,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呢,那里是没有城,都是假的,我们认为是真的,是「无城有城想」。「无庐观有庐观想」,也都是假的境界。「无园有园想;是干闼婆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是干闼婆城毕竟不可得」,里边没有这些事情,只是一个影像而已。 但诳愚夫的眼睛;「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这个业因缘使令人到了三恶道去,或者到了人天中来,这些虚妄的境界是显现出来,都是不真实,是这样意思。「是干闼婆城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就是修学圣道这件事也都是因缘有,因缘有,就都不真实,都是自性空的。但是在因缘有,还是有修道,有得圣道这件事;但是自性空上看,就没有这件事,是这样意思。「不也,世尊!是干闼婆城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师幻作种种物,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是幻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是幻法空无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用是幻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师幻作种种物,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是幻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是幻法空无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这个意思和前面的意思是无差别,也都是不真实的。「于汝意云何?用是幻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是化人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化人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事无有实,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佛用神通化现一个人。「是化人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不也,世尊!」当然化现一个人,也可能做恶事;这个化现,也化现那个人做恶事、也化现那个人做善事,因此善恶而再生到三恶道或者生到人天,完全都是变化的,都是不真实的。「是化人无有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汝意云何?是化人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不也,世尊!是事无有实,不可说垢净」。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于是空相中,有垢者、有净者不?不也,世尊!是中无所有,无有着垢者,无有得净者。须菩提!如无有着垢者,无有得净者,以是因缘故,亦无垢净。何以故?住我、我所众生有垢有净,实见者不垢不净;如实见者不垢不净,如是亦无垢净。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于是空相中,有垢者、有净者不?」就是这一切的六道生死的凡夫,有贪瞋痴的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所造的业,由业而去得果报,这些事情都是宛然而有的。但是在这么多的譬喻,在佛法的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来看,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不可说有垢、也不可说有净。「是中无所有,无有着垢者,无有得净者」,就是在生死中流转的人,也是毕竟空寂的。就是在佛法中得了圣道这些人,也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毕竟空寂的。 「须菩提!如无有着垢者,无有得净者,以是因缘故,亦无垢净」:「如」,像这样、如这样子。没有着垢者,就是没有我的意思。在生死流转里面是没有我可得;得了圣道,也没有得圣道的我可得,「无有得净者」。「以是因缘故,亦无垢净」,这是也没有垢净之法,也没有法可得。「何以故?住我、我所众生有垢有净」,什么理由这样讲呢?我们没有修无我观的人,非佛教徒当然是不修无我观;说是我们是佛教徒,也可能没有修无我观。那么大家都是一样「住我、我所」,执着有我、有我所。「我所」是什么意思呢?我所有的这些事情。这样的人「有垢有净」,这样的人才执着,他若做恶事, 他就是「有垢」;他若做善事,他就有清净,他就有这件事,都是执着的。 「实见者不垢不净」,若是这个人修无我观,得到无我智慧的时候,他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好,「实见者」,这就是实见者。「不垢不净」,就不感觉到有垢有净这件事,都是毕竟空寂的。「如实见者不垢不净」,若是我们真实的能修学圣道,得到圣人的大智慧的时候,就是没有垢净这件事。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得了圣道以后,也是没有真实。不会执着我是圣人!你们都是凡夫,没有这个执着心,没有这个执着心。但是他也知道因缘所生法是有这回事,但是又不是真实的,是这样意思。「如实见者不垢不净」,他不会再去造罪,他不会用执着心去做功德的。 「如是亦无垢净」,所以这样得真实见的人、得圣道的人,他没有垢净的分别。这些圣者也可能会化现一个化人,也可能去做恶事。做了恶事以后,这个人到了地狱去了,这些圣者也可能这样做事,但是都是化现的,不是真实的。也能化现一个人修学圣道,后来得了圣道,也会化现这件事,但是也不是真实的,「亦无垢净」。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不会有所执着,执着有垢、有净,也不执着。只有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我若做了善事的时候,我的功德很大;造了罪的时候,心里面又执着,这个不得了,我要下地狱,就是执着。但是若得了圣道的时候,这个事情是没有这回事的。 所以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若能够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当然它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样,但是它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更详细、更广博。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通达了诸法毕竟空寂的时候,也通达了一切法是缘起有,这个时候呢,心里面无有少法可得,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圣道的。不要说现在还有人得圣道吗?不是这样意思。只要你肯努力,你还是可以成功的。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你肯努力,就会成功的。你若不努力,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不努力,还是不能得圣道。这一品是《七喻品》,用譬喻,用七种譬喻,譬喻一切法是如幻有、都是不真实。使令我们从这里应该觉悟一切法不真实这句话,还是随你本身的,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真实,现在我是人,这人不真实,可以成佛。人是不真实,但是你若执着,就可以下地狱,都由你自己来决定的,所以叫做不真实。如果说是决定是这样子,那不可以移动、不可以改变,那人就没有希望了。 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这件事,一切法都是不真实的,可以转变的。善,世间的善法可以转变成恶;恶也可能转变成为善。世间上的善恶都不真实,可以转变成为出世间的功德。但是这个道理,都是不真实,出世间的功德也是缘起、也是毕竟空寂的。我们如果能这样学习,也能修奢摩他的止、修毗钵舍那的观,我们的确是如经中所说:是能得圣道的。 这一品当初刚开始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就是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心里面感觉到欢喜,我就同意讲这一品。可是真实在讲的时候呢,又感觉到不容易讲,不容易讲这一品的道理,不是容易讲。现在蒙佛和须菩提的慈悲,我们现在讲完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愚痴的核心是疑惑,能把怀疑放下,智慧就现前;只要有疑,疑就把智慧障碍了。为什么学佛的人不开悟?对于佛法有怀疑,对佛有怀疑,对经教有怀疑,对修行人有怀疑,修一辈子他也不会开悟,为什么?他障碍没除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