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修持止观的方法
2014/9/4   热度:341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修持止观的方法 在佛法的实践上,止与观是最核心的两大项目,其内涵等同于定与慧。所以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以名色作为修止观的对象,断除无明及对三有的贪爱而证得解脱。智顗大师提倡修学止观,其用意也是如此。《小止观》正修行部分,所列方法有:坐中修止观与历缘对境修止观。 一、 坐中修止观: 平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可以用止观来调伏身心;如走路中举止安详,心不放逸;住(停止)中可以正念思惟,如法安住;坐中形体端正,绝诸外缘,内观实相;卧中则作吉祥卧,正念相续,心不昏沉散乱;如是修行,易成道业。但其中,卧多容易昏沈,住中容易疲劳,行中气多浮躁,故以静坐比较容易收摄妄念为胜。所以,坐中修止观有五种用意: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初修止观的人坐禅时,粗乱心重,应修止或修观来对治。这粗心包含烦恼妄想,故在此以三止、五停心观来对治。 (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坐禅时心静下来,就容易落入昏沈、或轻躁不安、或心暗塞无法起念,这时用止治浮病、用观治沉病来对治,以助定心的调适。 (三)随便宜修止观:上座后的心境,常因时节而不同,可以随着自己当下的心境,选择修止或修观,来调适身心。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细心,指我们的微细意识。调伏我们粗乱的心,就能入禅定中。定中心较细,会有法乐生起,此时容易执取,故须用止观来对治贪念。 (五)均齐定慧修止观:坐禅时因修止或修观而入禅定,虽入定而无观慧,会成为痴定,不能断除烦恼;或修观,智能分明,惟定心微少,心易散乱。只有定慧等持,方成道业。 二、 历缘对境修止观: 指修止观的人,非在静坐中才要调伏身心,一切时中,不论行住坐卧、作事、讲话,或是六根对六尘境,眼观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对触、意对法,均需应用止观,对境炼心,巧把尘缘作佛事,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清净,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们打坐时,善用止观调心,不依身、不着心、不依三界,就可以「任性逍遥,随缘放旷」。{19} 2004.04.27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修行人说他做布施等,是因为贪图有大功德利益,这是用地狱之心来做布施。我们布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为什么?世间的劫难,是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所感得,如果众生都觉悟了,都回头了,都能断恶修善,这劫难自然就化解。我们自己也要知道,在修布施的时候,不贪图自己的利益,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社会,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很有限,微不足道!如果以贪心来布施,这还是种了下地狱的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