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愿法师答疑:许多初学佛的同修喜欢听经,不爱做功课,应该如何看待听经与做功课的关系?…
2014/9/4   热度:405
开愿法师答疑:许多初学佛的同修喜欢听经,不爱做功课,应该如何看待听经与做功课的关系?… 同修:许多初学佛的同修喜欢听经,不爱做功课,应该如何看待听经与做功课的关系?初学应以哪个为主? 师:应该是以功课为主,这样的话等于是做一点,你就进步一点。听讲经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的讲经是不契我们现在个人的根机,因为讲经是面对大众的,不是关上门就这几个人去听的,他是面向全社会,甚至于面向人类的,是普遍性的。对我们修行,他只是起到一个接引入门的作用,真正的功夫还是需要自己去用功。 听经是很重要的,有什么不明白、想不开的,你可以去听听经,做一个参考,找一个答案。但是我们往往是,当你修行自已的功夫不得力,自己的心没有清净的时候,或者是没有用清净心去听,会错解经意,明明人家这样说的,你会听成那样讲的,意思会有曲解的比较多。错解了以后,你不认为是错解,还认为自己很对。 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方向和目标,这些经、这些论、这些开示都是给我们来指明方向而已,要根据我们现前的环境、现前的生活状况,来制定自己的功课,适应我们现在的状况,适应我们当下的环境,这是有必要的。 功课等于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这个心有所依的这么一个事情。就像我们每天诵《阿弥陀经》,每天礼佛,我们每天都心有所依。听经这一切都是要来辅助你的修行,辅助你的主要的功课的,为辅助,这样才是比较有用,你才能够吸收到精华。你如果没有目标的去听,稀里糊涂的去听,它对你是没有作用的,给你种个善根而已。 我们现在修行各个方面,比较契机契理的,就是要一门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一门深入了,我们这个心才容易静下来,静下来以后你的智慧它是自然的。烦恼少了,智慧就增了。如果学多了、学乱了,尤其是初学,这个也想听,那个也想看,看多了就乱了,乱了以后你就没有功夫。 学佛,主要还是修行自己的功夫,所有的开示它只是地图,像路标一样,一站一站的说明一样,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地图看多了、看乱了,路标有的是坐飞机的路线,有的是坐轮船的路线,有的是坐汽车的路线,你看多了你分不清楚了,你要拿着坐飞机的路线来指导你坐火车那是不可能的,你坐火车的路线拿着来指导坐轮船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要一门深入,就是一条路,那你就认准一个方向,看这么一个路线的地图:我坐飞机就是航线,我坐船就是水线,这样的话就不会搞混,你就容易到彼岸,容易有成绩出来。否则的话就不容易了。坐一段时间的船,不对,看看这个路应该坐火车,又返回来坐火车;坐一段时间又不对,这边怎么又要坐汽车?又回来坐汽车。坐来坐去还是在一个地方迂回,还没有到彼岸。 有些人是这样的,一会儿学学这个法门,学了没多久,看那个法门人家学得挺受用的、挺得力的,“是不是我这个不对了,我学他的。”把自己的荒废了,又重新开始。学一段时间,又看另外一个人又在学其它的,感觉这个又不对了,又把它扔掉,又重新去学另外一个。结果是学一个扔一个,学了一辈子,都扔了。 等于是你要坐船,一个船、一个船的在挑船——这个船也不适合,那个船也不适合。坐船不是目的,你到对岸才是目的!你坐哪个船不用管它,坐上去只要它能把你运载到对岸去就好了。所以说大家认识不够,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感觉我多坐几条船,感觉我本事大,你看我坐了好几条船。自己一直在码头选船了。 (2011年11月23日给北京义工的答疑开示)
----------------------------------------------------------------------------------------------------------------- 更多开愿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恶因果不能抵销,不能说是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了,我将善业来抵销它。将功折罪,这个世间法有,佛法里头没有,所以善恶因果是不能抵销的,抵销是不合道理。但是佛告诉我们,你造的不善业这是因,这个因要变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再遇到不善的缘,这个不善的果报才会现前。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不善的业因早就造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造了。你没有遇到佛法,你随顺自己烦恼,天天在造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