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韵:祥和与逍遥
2014/9/3   热度:296
观音韵:祥和与逍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尊当年在世,生活的方式是托钵,托钵总得要给人家添麻烦。实在说,世尊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毫的麻烦,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人家给肉就吃肉,但不是提倡肉食,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叫人家单独给出家人做素食,添一层麻烦,是这么个道理。佛在《楞伽经》里劝人素食,中国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自己就吃长斋,吃长素了。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又是帝王之尊,他这一提倡,我们佛门里头就响应,所以中国佛教素食是这么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作者: 黄明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观音是一位跨越佛道两家的人物,佛家尊她为观音菩萨,代表着慈悲祥和的精神价值。道家称之慈航道人,传达出逍遥自在的审美韵味。观音韵是茶道的高尚境界,它传达出一种“若有所想”的意境,一种祥和与逍遥的气韵。以韵论茶,是铁观音之独美。然而若论品此观音韵,却本是仙凡共享,非仙佛独美。
铁观音以兰香著名,这香气其实特别。泉水以三滚煮沸冲泡,香气随热力沁入心脾,又迅即在舌边回甘,气味清雅,性情率真,万千烦恼随着香气拓荡开去,人一时无语,心情不知所置。初时与友人品茶,不知如何形容这般感觉,后来与安溪茶农交流,方知道上品铁观音大多生长在800米的高峰,清凉多雾。试想我等结庐在高处,早晨推门,一片雾霭氤氲,非云非雨,盘旋不去,正是一番“若有所想、若无所想”的造化境界。古来有“茶采天地灵气”之说,一杯饮罢,联想那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便知此言不虚。
清香型铁观音以逍遥见长,几杯入口,脾胃温暖,心缓缓下沉,肺腑之间嘘一口长气,思绪与焦虑仿佛落了地一般。闷浊烦躁既然下降澄清,心地便返回原本的柔软灵敏,多了几分从容淡定,心态转而慈悲祥和。据说安溪茶农古来有授人以渔,以茶树互赠的传统,看来,从茶的温厚醇和到人的豁达,世间万物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气质联系。
浊气既然下降,焦虑化解,清气自然上升,心思变得灵动自如,对日常附着的那些熙熙攘攘的名利往来,便多了一些跳脱开来的观察和处理能力,所谓灵台清明,就是逍遥的前提吧。古人所言逍遥无为,本不是懒得做事,却是要抓住事物的枢纽作恰当的运作,防止自我意识膨胀,杜绝虚假繁荣,看似无为,其实无不为。体悟无为,人才不会总被社会推着走,透出一口气来,倾听自我,选择生活。
浓香型的铁观音则以祥和见长,它发酵深,又辅以火攻,先苦后甜,有苦尽甘来之妙,促人深省;清香型铁观音更多逍遥的情致,它的发酵浅,口感甘润,香气中有一道脆劲,往往自鼻腔直上脑门,充满活泼的生命气息。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由仙人凡,“以心会意,以意会形”,变成妖精的样子去度化妖精。如今,我们要品味观音韵,便需由凡入仙,“以形会意”,从它的香味色形去体会它“若有所想”的意境,再借这一时的仙凡共享之境,“以意会心”,去解脱心灵的种种绳索羁绊,进入祥和与逍遥兼备、生机勃勃的世界! (信息来源:《海峡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