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大日经疏讲解 第37集


2014/9/4    热度:695   

 成观法师:大日经疏讲解 第37集

   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

  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大毘盧寺

  第37集

  好,请合掌

  南无摩诃毗卢遮那佛(3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毗卢遮那佛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疏。还是请荧光幕前的朋友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顺便也请大家踊跃地助印英译《法华经》。当我三年多前把《法华经》全文翻译完了之后,在遍照寺那时候很多花不思议就同时都开起来。我们厨房旁边有一棵树,那棵树开很多的花,树下也开了很多的花,有郁金香,有玫瑰花,还有很多很多的花,有牡丹花,我们还摘了两三朵牡丹花放在花瓶里面供佛。毗卢殿、真言殿前面的小花园都百花齐放,非常地漂亮,可惜那时候没把它照起来。我们昨天发现大毗卢寺的门口有很多盆樒(mi)树、樒花,通常一朵是五六叶,六七叶,这是樒树的叶。昨天发现好多棵樒树都开花了。我自从学密以来,二十多年没有看过樒树开花。今天跟昨天看到开花,而且开了不少。所以樒树开花就是密教要开花了,希望是这样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吉兆。所以今天讲大日经疏就顺便讲一下,樒树开花如果是象征密教开始开花、结果,那是非常令人欢喜的事。

  接着看: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以前旧的翻译,把这个神变加持翻译成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神力加持或神变加持是干什么呢?是佛以神力度化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如何能度化呢?不是光是嘴巴说就可以度化,佛所说的,能够说到众生心坎里面去。而且知道他的现在、过去、未来、他的业力,他应该以什么样的法能够得度,你所讲的就正好他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所能够修的。因此,这都是如来的神力——他心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等等。所以,如来的神力都是用来度众生的。

  或云佛所护念。佛护念一切众生,怎么样护念呢?你看我们能够念但是没办法护。我们可以念某某人或是我们的亲属,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护他,除非他在我们的身边,还可以尽一点保护的责任、或是作用。但是如果他在很远的地方的话,虽然心里面念着他,可是也没有办法保护他。但是佛因为有神力的关系,所以能够护,而且念众生。念而且护众生,用神力来加持。举要言之,一切佛菩萨度众生,都是以三昧神力来做的。因为度化众生不是凡夫的境界可以做得到。

  然此自证三菩提,但是这一个佛所自证的三菩提。三是正的意思,三菩提就是正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是觉,三菩提是正觉。佛所自证的正觉出过一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佛的正觉是出过,出是超出,过是超过、过于,超出过于一切的心地,佛的这个正觉是超出了一切的心地。心地就是指心意识,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心、意、意识。因为心意识是凡夫的境界乃至于三乘的境界,可是佛的正觉是超过了一切凡圣境界、凡圣的心地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世间出世间,都是心地所现;既然是心地所现,就是因缘和合,可是佛所证的正觉、他的境界已经超过世间一切的因缘,所以离开三乘贤圣的心、意、意识的境界。

  现觉诸法本初不生。这个现是指现量,觉是觉悟。现量地觉悟诸法的本初,本初就是最开始的第一念不生。所以诸法本初,第一念就不生了。阿字观里面诸法本不生,那就是说阿字是代表一切诸法都本自不生。那这个本不生,是本初,这个是时间的线:过去、现在、未来。有个最初最初的那个时候,因为有最初了,所以就有诸法现出来,可是虽然有诸法现出来,但是诸法没有生,因为什么?因为诸法有生的话,它必定有体,有实体才叫做生,就好像妈妈生了一个孩子,那孩子一生出来就有一个实体。但是以佛法来看,诸法的最本初它虽然有因缘聚合,然后现出法有生的样子,可是呢?“因缘和合,幻化有生”。因缘聚合了以后不思议地,你不知道为什么,它就幻化出一些现象出来,显出来好像有东西生出来,事实上那些东西都是幻化的,所以叫做“幻化有生”。因为“幻化有生”,有生就必定有灭,所以“幻化有生,幻化有灭”,或者说“如幻而生,如幻而灭”。

  因缘聚合,因缘和合如幻而生,既然是如幻而生呢?所以实在是无生;那如幻而灭也是,既然是如幻而灭,所以实在是无灭。一切法它的聚合,只是一些元素合在一起,它们聚合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就有东西生出来一样,然后它们如果分开以后,看起来就好像有东西灭掉了,事实经上讲就是“缘聚而生”,所以实在真正是没有东西生,而只是缘聚而已。缘聚若有生,缘散若有灭,而实无灭,只是缘散开而已。如果实在要说有生灭是缘生缘灭,而无物生灭,没有一样东西生灭,只是缘的聚合和分离,这样子而已。就好像这个水,我们把它电解以后就分为二氢一氧,好像那个水就灭掉了,就没水了,就灭掉了。可是你不要忘掉,物理学和化学,都有一个定理啊,称为质能不灭定律或是质量不灭定律,那表示什么?就是水虽然电解了变成二氢一氧,可是你把它们再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是水。但是你看这个电解水跟二氢一氧和合,这也都跟幻化一样。所以一切法都是这样子幻化,如幻而生,而实无生。

  这个本初不生。你看,佛法最后最后就是要证入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你即使说生到阿弥陀佛净土里面,也是要证无生法忍,无生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像禅宗、净土宗、乃至于密宗,也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只不过要证这个智慧的过程以及它的方便不一样,有快有慢,譬如说以净土宗的话,那就没有想要说现世证无生法忍,是等到生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坐莲花上,等莲花开了才见佛闻法,证无生忍;见佛闻法,悟百法明门,证无生法忍。乃至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的,到时候你今世没有学的,到那边都还要补课的,补修学分,佛菩萨也没有说,“好,那就免了”,没有这样子的,免了就不能毕业了嘛。即使连净土宗,也是坐大宝莲花,莲花化身,然后悟百法明门,证无生法忍,然后才到处去供养诸佛。早上带了一些花,然后去供养诸佛,中午回来吃午斋还来得及。这个“本初不生”,或是“本不生”,或是“本来不生”,都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什么?指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

  下面更进一步了,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这个就是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讲过很多次,我再讲一次,听我讲经有一个好处:很多东西,都让你清清楚楚,本来都是只是好像口头禅一样,天天都这样讲,但是实在不是很了解,而且你要查也查不到,不晓得要到哪里去查。“言语道”,言语这一个道,也就是说,言语所处理的东西,就是言语道,言语所能够做的东西叫做言语道。断,言语本来是什么?言语本来是表现、传达你的思想感情,言语是传达思想感情的,但是你到了这一种境地,修行到了某一个境地的时候呢,那个言语所能做的事情就断了,言语所能做的事情就不能做了,就做不了啦,那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超过言语的境界。佛所悟的道,或是你要证的本源心地,那一种境界是超过言语所能够传达的,言语所不能传达的,所以叫“言语道断”。言语道,到此就断绝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往下进行它的功能,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法都是众生心行所生,都是心行的境界,可是佛菩萨所证到的这个境界或是众生的本源心地,它的境界是一切的凡夫心行到这里就没了,就再也进不去了。这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你想也想不到那个境界,言语道断就是说超过言语的境界,心行处灭就是你的心想要想的,到这里也都没有了,都不能进行了,简言之一句话,这两句就是“超过言思境界”的意思。

  往下看,若离如来威神之力,则虽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离就是没有的意思,如果没有如来的威神之力加持,则虽然是十地菩萨,这种离言思的境界,也不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因为十地菩萨也还在心意识的境界里面,况余生死中人,更何况其他的,生死中人就是还没有离生死的众生。从这句话可知密教也是为了要证入这个正法眼藏的境界,所以如果学密教的人不通显教,怎么样能够学密教呢?那就很难,只是持咒打手印,而不解佛理,这样子就变成只是要求灵验,乃至求世间的事情,那就跟外道一样。因为不通佛理,那就不能开智慧,所以只是在求这些表面的灵验跟世间的事情,那个不是佛讲密教的本怀,也不是真正要修密法的人的心态,或是发心。

  还有一种人,自以为学密比较高,因此就瞧不起显教,而事实这种人很多,不少,不但瞧不起显教也瞧不起显教的法师,就更瞧不起显教的佛弟子,这种人我慢、心邪,而且邪分别很大,那这种人学法无益。这种人基本上我是不会教的,因为他越学就会越傲慢。世间的傲慢佛法还可以治,如果在佛法里面又生傲慢,那就死定了,就没有东西可以治他了。我讲经发现像这些观念的问题,我碰到了就要再讲一讲,多多地熏习,这才是正法的,把正法的那种正知见观念一再地现出来,否则只教你这个经文本身的这些表面的意思而已,你也没有办法分辨,所以也不是有大用。

  首先,你要学密教,要建立密教的正知见,那你才知道密教是干什么的。其实密教是干什么的?简单一句话,佛说一切法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成菩提,就这样子而已。那你如果把它移作他用,那个就不是正用,你如果在佛法里面有种种的求,但是不是为了求菩提,那个都是妄求、邪求,不是正求。所以你必须要这样子发心,你如果在佛法中种种的求,什么都求,就是不求菩提,那你跟去拜关公、拜妈祖不是一样,乃至于去拜耶稣也是一样,都是为了求世间嘛,对不对?那就何必动用到佛如来呢?实在是不用,杀鸡用牛刀。所以,应该建立这个正知见,发正发心,才能真正契入如来密教,否则只是学一些热闹。

  往下看,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由于他的大悲本愿所以就不思议地做这样子的念头。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如果我,但就是只是,只是住在我自己所证到的这个清净庄严的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那么一切的有情却不能因为我自己住在自己的清净庄严的境界里面而得到任何的益处。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因此佛世尊就住在他的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自己在三昧中又能够加持众生。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佛自己住在神力加持的三昧里,也就是以三昧力加持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示就是示现,示现种种诸趣,依一般讲就是有五趣或者六趣,楞严经讲七趣,在六趣里面加了一个仙趣;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因为每一个趣,各自的业力不同,所以它们所想看到的身就不一样。而说种种性、欲,众生的性跟欲望都不一样。这个性呢,有六道性、男女性、职业性、乃至愚昧性、光明性等等,就是一切众生的性不一样。欲,欲望,也就是希求。所宜闻法,因为它们的性质跟欲望都不一样,所以它们想要听的法,所能够听的法都不一样。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更进一步地,随着众生的种种心行而开示观照门,这观、照,观是观心,照是照境;开这个观照之门,所以心跟性都圆满地开示了。然此应、化,但是这种种的应、化,此就是此等,但是这些应身、化身,非从毗卢遮那身或语或意生,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毗卢遮那佛身是什么?我们说是法身,对不对?那应身跟化身,我们一般是说从法身生出来,可是你看,善无畏阿阇黎在这边解释说这个应、化身实在不是从法身佛的身生出来的,也不是从毗卢遮那佛化的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毗卢遮那佛的心生出来的。所以,化身跟应身不是从法身佛的身语意产生的,这个就跟一般讲的就不一样,这个就很深,很不可思议。已经是禅宗之禅了,很富有禅意,而且比禅还要更禅了。

  接着讲,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那也就是说,如果以究竟而言的话,这些化身、应身在一切时跟一切处,在任何的时、空,你去找它,那么会发现,它的起灭,就是生灭,为什么不说生灭?因为佛是离于生灭。起灭的边际俱不可得。佛的佛身,什么时候起呢?从这个最初最初起,这个算“起”的一个边,边际,也就是说尽头,也就是说最开始,也就是说本初,它的起的本初的那个边际,以及这个化身跟应身灭的时候,什么时候灭?那这边应该是边际了。都有个边际的。可是这个释文讲说,这个起灭的边际都不可得,为什么?都是依缘幻化。佛菩萨,毗卢遮那佛见到有因缘他要幻出、化出那个应身或者化身的时候,他就变化出来了,所以这个变化就是如幻。因为是如幻,所以什么时候变出来,你不能够确定地说。什么时候这个变化不见了,那个确定的时间点,你也不能确定地说,所以叫做起灭边际不可得。你不能够确定地说何时起,何时灭,这叫边际不可得。但是我们众生,都以为这个起灭是一定是有的,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在娑婆世界诞生在净饭王的宫殿中,对不对?什么时候入涅槃?这个好像很清楚嘛。但事实上,以佛来讲,如幻如化,它是变化的,看到有因缘就幻化而生。对他来讲,虽然有因为有因缘及悲心幻化而生,而他实在是不落生灭。所以说这些应化身不是从毗卢遮那佛的身语意产生,也因此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你都找不到他确确实实的起灭的点。

  接着,譬如幻师。幻师就是魔术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这个幻师跟变魔术又不太一样,因为他还可以做一些咒术,而能现种种未曾有事。因为他做这样子的加持,以咒术加持,就能够现出你从来没有看过的事情。五情所对悦可众心。就是说他能够幻出、变化出五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所对的物事、东西来悦可众心,来令众生的心欢喜、认可。若舍加持,然后隐没。舍就是不再,如果他不再加持了,然后其相,这些相就隐没了。所以那一些五情所对的,令人欢喜的境界,因为加持力产生了,但是如果不再加持的话,它就隐没了,就跟幻化一样。为什么加持就可以令这些相显示呢?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如来金刚之幻,就如来金刚坚固的本体所幻化的也是这样子。缘谢则灭机兴则生,这个众缘如果谢灭的时候,则它所变化出来的这些东西也就跟着灭了。机就机缘,机缘如果兴了如来的金刚幻化也就生起。即事而真无有终尽。事就是他所变幻出来的东西,他所变幻出来的东西跟事情,本身就是真的,就是他这个加持力,真心所现,所以是真。无有终尽,因为有事他就会现出来,所以没有真正的结束。故曰神力加持经;所以才说这部经叫做神力加持经。因为有神力的关系,所以才能够这样子随时应付众生的需要,随时就都能够加持众生。这个加持就有点像自动控制一样,众生如果有需要,马上就跳出来了。

  若据梵本。应具题云大广博经因陀罗王。如果根据梵文本,这一部经的经题,全文来说,应该是大广博,大广博就是大方广了,大方广经因陀罗王。因陀罗就是帝释啊,看下面,珂治,Indra,就是因陀罗,就是帝释天的名字叫做因陀罗。言此经是一切如来秘要之藏,也就是说这一部经是一切如来,一切佛,秘要里面的宝藏,最宝贵的。于大乘众教威德特尊。在大乘所有的一切教法中是最具威德的,讲到这个“威德特尊”,就是威德自在了。最近有人自称他是大威德自在光明王阿阇黎,“很了不起”。犹如千目为释天之主。帝释天有一千只眼。所以释天,释天就是帝释天。今恐经题太广,故不具存。今恐经题太广所以就不完全把它放在一起,所以就比较简单一点称。好,我们就休息一下。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聪明人会为来世着想,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生,哪有没有死的道理?早死跟晚死,有什么差别?其实没有差别。这一世时间短促,来世的时间长。能够想到来世,起心动念为来世负责任,这个人就有智慧。佛在经里面常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所以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为来世着想。佛告诉我们,死了以后,摆在我们面前是十法界,等于说是十条路,我们要走哪一条路?要到哪里去?这个很重要。对于来世要认真!来世,一个是三途,一个是三善道,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来世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要把全副的心力来办来世的事情。人不只是这一生,人有来世,觉悟的人,不会为这一世着想,他为来世着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