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从事教育的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014/9/4   热度:375
蔡礼旭:从事教育的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们每次跟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我们也时时缅怀夫子的仁慈,缅怀夫子立身的精神,这样的仪式才有意义。我们把对夫子的恭敬,要落实在依教奉行上面,夫子教我们要守忠恕之道、要尽孝、要兄弟友爱,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去做到。夫子他不只对家庭,以至于对整个社会民族他都是非常有责任、有担当。虽然在夫子一生,并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遵从他老人家的教诲去治国,因为只要能遵照夫子的教诲去治国,这个国家一定可以兴盛。但那时候确实人民的福分不够,都是一些比较急功近利的人当了国君,无法接纳这些圣贤人的建议。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人接受,我们就不去好好的弘扬文化,我们要了解到,我们用真心所做的事情,绝对留在每个人的心田当中。 很多老师都讲,我给学生讲好多次了,他都没什么改变。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假如问收获,一直盯着他,你怎么还没变?到最后他看到你就想跑,因为你已经有压迫的气势出来。纵使你是为他好,他觉得有压力,可能就不能够亲近我们。我们认真的去劝导他,但是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要用耐性去陪学生、陪孩子成长。很可能我们这分真心种下去的种子,在五年、十年甚至于他长大之后才会发芽、茁壮。因为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孩子可能讲一次就听,大家有没有遇过讲一次就听的孩子?有吗?有人点头。待会私底下我要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人可能是颜回转世的,讲一次就听,不贰过。这样的孩子不能让他閑着,要好好栽培他出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般都得要耐心的提醒、叮咛,你看父母给我们的教诲,很多时候是我们到了三十几、四十几,突然遇到某个人生的情境,才领会到父亲的用心。上了中年很多朋友都会提到,说以前觉得爸爸对我很严,都有点不舒服,但是现在了解到,就是因为爸爸当初的严,让我们行为有分寸,知道怎么样应对进退不会放纵自己。现在看到很多同年龄的人都被社会给污染,随波逐流,这时候自己能够屹立不摇,深深感谢父亲当时候的严格。一个父亲爱护他的孩子,都要等到三十年以后才被他的孩子理解。所以为什么说父母恩重,为什么老师恩德重?那是真正用心,不求回馈,甚至误解他,他还是无怨无悔的爱护我们。 ----------------------------------------------------------------------------------------------------------------- 更多蔡礼旭老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知恩报恩”,真善知识决定不贪图名利,那我们要用什么报恩?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讲得好,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法供养头一句,“如教修行供养”,这我们就懂得了。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做,一生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这是真正供养善知识。老师是修道、行道之人,无论是世法跟出世法,他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是大众的模范,大众的表率。在衣食住行方面,如果老师生活清苦,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如果他还行有余力,还从事于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协助。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