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2014/9/4    热度:356   

蔡礼旭: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个取、与就是比方说家里、家族在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当家庭有这个和气,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但是只要染上争夺,像我们之前也有提到“居家戒争讼”,假如因为分不平,到时候告上法院,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所以尽量能够让,我们就去让。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

  其实人都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怎么样?没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所以“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

更多蔡礼旭老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应当要学释迦牟尼佛。佛一生布施智慧,这是法布施,布施智慧里面也包括了财布施,为什么?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我们身体劳力是内财,用自己的身体劳力,完全是义务热心的教学,劝导社会大众,劝善规过,这是内财布施。我们关怀社会大众,爱护社会大众,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大众觉悟,帮助他改过自新,帮助他发心服务社会众生,这就是法布施。法供养的福报最大,虽然有大福报,我们自己还是不享受,把这个福报回向给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去享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