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十九卷
2014/9/4   热度:560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十九卷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义第三十一(卷第十九) 菩萨的学习心态和范围: 【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 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乃至等觉妙觉,求学之心无有穷尽。这才是好学!) 佛说三乘法的因缘: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 (培养自己的大乘根性是多么重要,一旦闻佛说法或者师长开示,自己的根性决定了受用的程度。所以现在就要树立坚固的根本誓愿——唯佛不做!) (思维此段内容,对于如何融通世间出世间法会得到很大的启发)问曰:三十七品,虽无处说独是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以义推之可知:菩萨久住生死,往来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知是已,立大愿,众生可愍,我当拔出着无为处;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菩萨虽学,虽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如佛说: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柱,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 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 大小乘对世间和涅槃的认识区别: 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 涅槃不异世间, 世间不异涅槃。 涅槃际世间际, 一际无有异故。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 问曰:四念处则能具足得道,何以说三十七?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何以故?若广应无量! 答曰: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懃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佛法虽一实一相,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是分别说。若不尔,初转*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以有众生厌苦着乐,为是众生故说四谛。身心等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是苦所尽处,名涅槃;方便至涅槃,是名为道。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着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 (什么叫苦口婆心,什么叫随顺众生?我们与人相处时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以及如此大的耐心。) 如是等诸道法,各各为众生说。譬如药师,不得以一药治众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佛亦如是,随众生心病种种,以众药治之。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比丘言: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或以二法度众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处。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余法行异,分别少异,观亦异,以是故应说四正懃等诸余法。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若说异法道门,十想等皆摄在三十七品中。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于度众生事足。 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精进者,四正懃,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是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正住,是时名念处。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懃。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软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 问曰:应先说道,何以故?行道然后得诸善法。譬如人先行道,然后得所至处;今何以颠倒先说四念处,后说八正道? 答曰:不颠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持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懃。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心调柔已,生五根诸法实相,甚深难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进根;常念道,不念余事,是名念根;常摄心在道,是名定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如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力。得力已,分别道法有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此三法,行道时若心没,能令起。除觉、定觉、舍觉,此三法,若行道时心动散,能摄令定。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能遮恶法;如守门人,有利者令入,无益者除却。若心没时,念三法起;若心散时,念三法摄。无学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得是法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 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此身为苦的思维方法: 行者思惟:是身虽复不净,若少有常者犹差,而复无常。虽复不净、无常,有少乐者犹差,而复大苦。是身是众苦生处,如水从地生,风从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内外诸苦皆从身出。内苦名老、病、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热、饥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问曰:身非但是苦性,亦从身有乐;若令无身,随意五欲,谁当受者? 答曰:四圣谛苦,圣人知实是苦,愚夫谓之为乐;圣实可依,愚惑宜弃。是身实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为乐。譬如应死之人,得刑罚代命,甚大欢喜;罚实为苦,以代死故,谓之为乐。 复次,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屈伸、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若汝以受YIN欲为乐,YIN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愈重;如患疥病,向火揩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离欲之人观YIN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身苦相、苦因。 思维以后,对待身体是态度: 行者知身但是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复弊暴,以从己生故,要当养育成就。 此身非我的观法: 身实无我,何以故?不自在故。譬如病风之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者,不能语言。以是故,知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尔,不自在故,审知无我。 既然是无常……众生为何贪着此身: 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如是等种种观身,是名身念处。得是身念处观已,复思惟众生以何因缘故贪着此身?以乐受故。所以者何?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故,生六种识。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乐受一切众生所欲,苦受一切众生所不欲,不苦不乐受不取、不弃。 行者观是乐受,以实知之,无有乐也,但有众苦。何以故?乐名实乐,无有颠倒。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复次,是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 由乐受生苦: 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复次,虽佛说三种受,有乐受,乐受少故名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则失气味。 问曰:若世间乐,颠倒因缘故苦,诸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何以故?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何以故?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着,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着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为什么不于上妙乐中生起执着: 问曰:有二种乐:有漏乐,无漏乐。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何以故于下贱乐中生着,上妙乐中而不生着?上妙乐中生着应多,如金银宝物,贪着应重,岂同草木? 答曰: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离此着。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为着本;实智慧能离,以是故不着。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着脂。 复次,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若有众生相,则生着心;以是故,无漏乐虽复上妙而不生着。 受念处的结论: 如是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如是则乐受中不生欲着,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何以故?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问曰: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答曰: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譬如人着新衣,初着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云何心住时得受乐?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是一切善、不善的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古人称为事,造作完毕之后就称为业。所以事业,事是因,业是果。事有染净、善恶,果报千差万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