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13讲
2014/9/4   热度:519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13讲 第113讲:第四品(第17页第11行-18行) (1998年11月29日) (此讲录音失败,下面是智海法师个人的笔记。) “于何处悟入?谓即于此显现具有能看见之法与义意识中诠说、以大乘为因所生起之中,依胜解行道、证见道、修习道及究竟道处悟入。由胜解于随顺宣扬一切法唯了别识、如如通达于此、修习一切障之能对治、及无有障故。” 意识中诠说、诠表,对于所知能相的悟入,即是生起菩提心,从胜解行位开始,直到究竟位。什么是胜解行位?特别注重能认识三所知能相。三所知能相就是三种存在模式: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种如何来诠表?三种所知能相有两种诠表模式,一种是凡夫的普通的诠表模式,一种是大乘佛法的、菩提的四种清净的诠表模式。凡夫是无明的模式,利用语言、文字、声音、符号、盲文等形式,色声香味触,用什么作符号、作信息,可有很多方法来表示。例如太阳是所诠的对象,但每个人、每个时刻看见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所用的信息、符号,一给起名,太阳就好象有一定的形态了,没名之前是依他起性,起的名也是依他起性,起名以后就给固定了,显示了有自性了,有独立不变的东西了。 这跟大乘佛法意识中的诠表有什么不同?不同在能看见的法和义。凡夫诠表模式里没有能看见的法与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些看不见,这是从依他起性增益出来的东西。太阳是变化的,是依他起性的,是共业所感的,每人看见的太阳都不一样,没有所增益出来的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太阳是这样,其它的也是这样,身体也是时刻在变化着的,真的是有一个人?他活到多大岁数?真的有这个东西吗? 大乘佛法也利用语言,语言也是依他起性的,而大乘佛法的诠表就和凡夫的不一样了,念这个书就跟念其它的书就不一样,说这个话都是能看见的、能诠表的,与凡愚的诠表就不一样,凡愚就不懂这个,种子生出现行来,一刹那就过去了,生起时一定有原因,而灭去时一定不待原因,这就是依他起性的。要念来与凡愚的诠表模式不一样了,才有功效了。 唯有了别识,没有能取所取的我,大乘的诠表模式,简单说就是无我无常,这样才能理解大乘在意识中语言的诠表模式。用这种殊胜的语言诠表,与凡愚的诠表不同,必须不同。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三自性?平时随便说,但要真懂什么是阿赖耶识,是用什么模式,差别非常大。有我无我,有常无常,这是中心问题。所以《三十颂》开头就提到这个问题。大乘用假安立的我法来诠表,玄奘法师把八识当作能变,把“转为”误解了,想以八识来诠表我法,弄颠倒了,把“转变”这词儿误会成“能变、所变”。世亲的意思是一定用大乘的模式来诠表八识,不用凡愚的模式来叙述八识,前七识与第八识互相依存,谁也不能独立存在,这才是真唯识。每个识都独立存在,变这个变那个,这是凡愚的模式。大乘的是依他起性的诠表模式,无著、世亲对唯识弄得非常清楚,到护法、玄奘法师,不但文字误会了,而且把意义也弄颠倒了。 可喜的是有藏文的存在,与汉译的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对错的地方了,诠表模式与存在模式一对比,就非常清楚了。三所知能相把正确的、错误的都罗列出来摆在那儿了,到底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区别在什么地方。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太重要了,把《瑜伽师地论》的精华都总结出来了。 真如不是一个什么具体的东西,睁开无明的双眼看清这无我无常的世界,这才打开无明的卵壳,走到胜解行位,对这种理论的整体性要有一个决定又决定、明白又明白的认识,把无我无常的问题搞得真正明白、彻底,把杂染的都扫光,改变一种诠表方式,改变一种存在模式,即是胜解行地。这很不容易,不增益,也不损减,三种所知能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要认识遍计所执与依他起的不同,与圆成实的不同,主要在不同上来认识。 “以大乘为因”,把菩提心生起来,并发展下去,能生起菩提心,突破无明卵壳,胜解最重要,生起非常决定的认识,对三种存在模式、两种诠表模式都有非常决定的认识。 “云何由此悟入耶?由善根力能生起、由三行相净治心、能断离四安立、恒常修习法与义之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及殷重加行无有放逸故,便悟入。” 这一段分五个层次,第一,是善根的问题,在阿赖耶识中熏成的善的种子就是善根。二,三行相的净治心,净治什么心?就是已生起的菩提心。三,能断离四安立。四,恒常修习法与义的止观。瑜伽师就是修止观,可以有所证。五,殷重加行无有放逸,特别的精勤精进,要非常努力,菩提心生起后,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维持发展,扫清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克服我执、法执。无明业识都在阿赖耶识中存着哩。 具有非常明显的认识,特别指了别识,非真正的能遍计,唯识无义,抓着这个来殷重加行,这样才能把所对治跟两种障碍克服,唯识无义就是要克服障碍,无义即无我、常的障碍,即克服所取能取,对增益的人我法我全放下,不再增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要殷重加行,特别努力。两种障碍,烦恼障,特别指人我方面,所知障特别指法我,唯有了别识,没有所取能取,就是唯识无义,抓着所取能取来克服、来断离。 为什么要殷重加行?不这样没法远离人我、法我,从无始以来就被人我法我蒙蔽着、障碍着了,胜解行地的证入,一定要把这所取能取放下,才能真证圆成实性。修习道就是要去掉这两种障碍到究竟位才能圆证真如,胜解行地突破无明卵壳时要特别努力才能远离障碍。 底下讲三行相怎样净治菩提心。 “思及“于无可比测之诸世界中、无可比测之诸已成为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彻底圆满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者:为第一行相净治心。” “无可比测”,一是多的意思,一是根本没有自性的意思,数量大,不容易比测,数量也是遍计所执性,也应该剔除。有这两层意思,一是世界无可比测,所有补特伽罗造业的种子作依据,一是人无可比测,人的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的熏习,能够存贮,也是依他起。这能够贮存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劳动的时间可以用钱币记录下来加以交换,也是一个贮存,而阿赖耶识中能贮存一切的善恶业和无记业,要没有存贮,这个世界就没法显现了,就完了,而阿赖耶识能够储存,跟过去造业成心识有关系。 依他起性不能离开这个存储,一个隐,一个现,乾坤、世界也是这么回事,说明依他起一个关键内容,阿赖耶识非常重要,依他起依此存储的种子,这个世界即由业构成,杂染的世界即由烦恼业的存储而来。大乘佛法特别要讲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起惑造业就是构成每一个人的宇宙,真如是清净的,宇宙是杂染的,业杂染等三种杂染世界,与本体、真如、清净法是两回事,当然也离不开这个。没有外力来左右,没有神力来左右,宇宙的来由佛教有一个说法,就是阿赖耶识的存储功能,还有一个能看见的,好象一阴一阳,构成宇宙,在加行位里要清楚这个,阿赖耶识里储存的东西会左右你的,“下回怎么分解”?还得看这个。 胜解行地的修习存储跟以前的不一样,所以要特别努力,以大乘为因,就是一种新的存储。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但别人的善恶不放在自己心上,自己做的善恶也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放在心上就是染污、分别、起心动念,那是六道轮回的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