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


2014/9/4    热度:2462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

 

  【15】什么是清净的缘起?什么是杂染的缘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

  第九面,它谈到了我们众生的两种缘起。那么佛陀在大乘经典把我们生命的缘起分成两大块,一个是属于一种清净的缘起,一种是属于杂染的缘起。那么这两种缘起的根本是不太一样的。清净的缘起,它的根本是依着真如。那么真如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一念的清净的心中,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真如佛性。

  那么真如佛性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呢,我们主要的重点在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只要去忆念它,你只要去肯定它,你只要相信它就好。所以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不管你妄想有多重,不管你业障有多深,你永远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永远没有受到染污,我们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只要我们把心带回家,我们的生命可以重新来过,因为这一切的杂染法都是虚妄的,它不可能染污你的心性。

  所以说从大乘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真实的忆念,就是你要深深的相信这件事情,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当我们开始忆念真如的时候,当我们的心跟真如开始感应道交的时候,在《大乘起信论》说,我们已经在启动真如的加持力,叫做真如内熏。我们已经跟我们的家搭上线了,虽然我今天还不能回家,起码是怎么样?我开始在顺从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刚开始你要怎么样?正念真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比方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都谈到这种概念,我们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要充满了信仰。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是我们深深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对的,这是第一个正念真如。

  第二个我们必须要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生命,就是杂染缘起。我们一方面遥望我们的真如,一方面我们要面对我们的现实。什么叫现实呢?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生命中一个非常大的仓库,它把我们无量劫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把我们所打的任何一个妄想,通通如实的记录下来。所以身为一个现在的生命,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过去的生命,这是你不可逃避的。

  当我们想要开创未来,当我们要想往生净土的时候,你一个人想要开创未来,你就必须要务实的面对你的过去。因为过去它不会放过你,它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它不断的会释放一种生死的力量来牵动你。所以我们怎么去摆脱过去,我们如何从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中跳脱出来,所谓调伏它,带业往生,这个是一个重点。

  当然你想调伏它,首先你必须先了解它,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今天要去讨伐一个盗贼,你今天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集聚了很多的军队,但是你不知道盗贼在哪里,你在旷野里面跑来跑去,浪费时间。你每天拜佛念佛,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嘛!所以你每一个佛号都充满了生死业力,你创造不出一个干净的佛号,你创造不出一个纯粹愿力的佛号,因为你心中有业力,所以你的佛号也就有业力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信愿持名,信愿就是一种理观嘛!你必须要把业力转成愿力,这个佛号才能够通往净土。所以当我们一方面忆念真如,我们给自己一个未来的希望,告诉我们,我们总有一天可以跟佛陀一样,因为我们的本性没有失掉;我们一方面遥望我们的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在,好好的调伏对治,这是佛法的两大思想。第一个给未来希望,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努力。

  【16】想调伏我们现在的业力,就必须先了解它!

  那么我们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想调伏我们现在的业力,调伏我们的妄想,必须先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看这个讲表,我们现在的生命有一个很大的根本,叫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它有两种功能,一个叫做异熟,一个叫含藏。

  第一个当你出生的时候,它主要的功能是异熟,它开始释放一种果报,或者说变现一个果报。所以当第八识是从上而下的时候,它是在变现果报。它变现果报有两块,第一个向内形成一种思想,第二个向外形成一种业力。不管你今生福报多大,你只要在三界投胎,你的生命一定有两种力量来牵动你:第一个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那么这个生死业力,它所变现是哪一块呢?就是最下面的根身,根尘,六根。你一定会有一个正报的根身,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根身,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根身,可能是一个健康的根身,也可能是一个多病的根身,这些都是你的业力变现的。那么这个根身,它一定有一个依止的环境——六尘,有一个依报的环境。你有一个房子住,你有你受用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依报的环境。

  所以这个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呢,这个都没有对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都是你的业力变现出来的。那么当然这个根身,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小时候,多分来说还是受业力的主导,因为你思想没有成熟。

  但慢慢长大了以后,你的思想开始活动了。所以当你在承受因地的时候,它这个表是由下往上,我再讲一次,阿赖耶识在变现果报的时候,是由上往下变现,但是当我们思想开始活动的时候,开始在造业了,因为你不可能只是受用果报,你受用果报,这个果报体会去刺激你的思想,开始产生思想活动,也就是你开始造业了。

  那么我们第一个业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感受,业力对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感受。当外在的业力要进入你的生命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它很重要的桥梁就是用感受来刺激你,就是快乐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第六意识的思想,是经不起感受刺激的,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止观的训练,他被感受刺激,他一定有所反应。第六意识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痛苦,我为什么会快乐,它一定会去找一个人来负责,一定要找答案。当然没有经过佛法因缘观的人,他的思想全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在盲目当中去找答案。

  为什么我会这样贫穷呢?有些人有钱但是他多病,为什么我会病痛呢?为什么我的身相如此丑陋呢等等,那么我们会把所有的痛苦,开始做一种错误的解读,产生错误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感受刺激你的。那么这个妄想打久了以后,习久成性就变成一种执著,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的思考,就变成一种思量,一种执取。

  诸位,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你的性格,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一种执著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形成。所以当业力刺激你的时候,如果你只是打打妄想就算了,那还没事。但是当你妄想以后,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执取,形成一种第七意识的一种我法二执的颠倒,这个时候就开始回存到第八识,形成另外一种业力了。

  【17】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相续是什么?怎么转变?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第二个轮回的相续是什么?第三个轮回是怎么转变的?第一个我们先谈谈轮回的因素。

  一个人会轮回有两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业力。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要轻忽你的业力,我们在讲佛法概要的时候说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带业往生。你不能把罪业的力量弄得很强大,诸位知道吧,尤其是罪业,你一定要是怎么样呢?令我临终无障碍。你要是发生车祸横死,你很难保持正念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怎么样?多忏悔,多修忏。

  所以你第一个,你要好好的处理你的业力,把你的罪业想办法降到最低,把你的善业的整个比例慢慢的拉高。因为你善业会让你身心安稳,罪业会让你身心躁动,你不容易保持正念。因为我刚刚讲过,业力会透过感受刺激你,所以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所谓的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处理你的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两块。那么这两个因素,当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轮回的力量。外有业力,内有颠倒妄想,所以业力跟颠倒妄想一结合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没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成就以后证得我空以后呢,他虽然有生死业力,阿罗汉很多人业力都没有处理,但他证得我空观,他可以入这个所谓的灭尽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样没有轮回。

  所以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会轮回,只有妄想没有业力也不会轮回。但是当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你来生一定要得果报。

  所以说轮回的相续,就是因为业力跟你的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从轮回中跳脱出来呢?

  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忏干净,这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把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在你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当中,把它处理干净,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处理业力,我们只能当助行,就是让业力的势力降低而已。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不可能,我们顶多是带业往生。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你不可能清除干净,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它的势力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要忏悔,虽然它忏不干净,但是你必须把它忏成不增长业,让它的势力相对薄弱,让它的势力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处理业力不是我们的重点,从净土宗的角度不是我们的重点。净土宗在处理你的思想就是正念,你要培养一个正念。因为你临终是随念往生,所以忏悔业障只能当助行。那么随念往生,这个地方就变成两个问题,你的念头里面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呢?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两种的修学。第一个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种执著破坏掉;第二个把往生的愿力坚固的生起来。

  【18】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在讲《金刚经》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每一天都很准时来听。等到这个百丈禅师,讲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这个老人家很感动,圆满了,就跟这个百丈禅师顶礼感谢。他说我以前,也是在百丈山的一个老修行,我领着一群弟子修行,我当时也是有一点心得,有一点禅定的,但是我的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这个修行人你有禅定,因果还能够障碍你吗?他说,我当时就说不落因果。那么他讲这句话,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个,这个思想是错误的;第二个,你这个错误的思想,还宣说给别人听,这是一种业力,造口业了。所以他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就使令他堕落到狐狸的这个色身五百世。

  那么如是的辗转,最后一世,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遇到百丈禅师说法,他出来听了以后,他把他的心中的结解开了。百丈禅师说,你不能说不落因果,你要说不昧因果!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是逃不开因果的。

  所以你看我们往生净土,我们也没有说摆脱因果,就叫带业往生。业是可以带走,带到哪里去呢?带到净土再来处理,你不要去刺激它,对不对?你有这个地雷,你可以不去碰它。

  那么这个修行者他听完以后就心开意解了,后来他就说我在你后山的山洞里面,请你老人家明天来帮我收尸。所以百丈禅师带着弟子去的时候,果然在后山的山洞,找到一个很大的野狐狸把它埋葬。

  这个典故在禅宗是很有名的叫野狐禅的公案。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为什么能够从狐狸的轮回当中,跳脱出来?他凭什么摆脱轮回呢?因为他改变了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是轮回的开关。

  诸位,你今天会投胎,除了你有生死业力以外,你对三界的果报,或者对人或者对事或者对财物,一定有某种程度的执著。你执著愈重,你轮回就愈难出去。

  所以这个第七意识,诸位要知道,它是整个生死轮回的一个很重要的开关,就是一种执取、爱取。想要往生的人一定要注意第七意识,你一定要把对娑婆世界的执著降到最低,要淡薄,你才有办法带业往生的。因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对业力是有主导性的,它会主导这个业,会激发业力,让业力活跃起来。所以我们一方面忏悔业障,让自己的生死业力降低,一方面更重要是怎么样?调伏爱取!你的爱取势力薄弱了,它就不容易去激发生死业力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整个第八识,它讲轮回的力量就两个重点:一个是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颠倒妄想。

  这个就是我们唯识学所要认清楚的轮回的真相跟处理的方法。

  【19】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好,那么这是我们上一堂课讲的重点,我们把它做一个复习,现在我们来看看丙二。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法指标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它的修学内涵,总共有两段,我们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请合掌:

  唯识教海,深广无涯,欲达其中妙义,须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则提纲挈领,所谓妙理易彰,观行得成。迷执能破,真性可证。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归。所谓依文解义,有教无观,难得佛法真实利益矣。

  那么唯识学,当然它主要是讲众生轮回的问题。那么众生的轮回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每一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每一个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让唯识学变得很复杂。诸位,不是唯识学很复杂,因为它要诠释众生的轮回,众生本来问题就很复杂,所以佛陀不得不讲得很广。所以唯识学的这个教法,是体系非常庞大,深广无涯。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来是一个心,开展出八个心识的活动,他是不得已的。因为不这样开展,你不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这个八个识的每一个功能,已经够复杂了,然后八个识再相互的作用就更复杂了。前五识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再去刺激第七意识,然后第七意识再执著第八识,弄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层层相扣,就形成轮回的力量。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讲它因地的修行,你要从哪里下手,就八个识,到底先改变哪一个,它的关键点在哪里?第一个它的因地,第二个趣,趣向,它的目标是什么?你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知道两个重点:第一个因地从哪里下手?第二个结果从哪里判断?

  我简单的给大家透个消息,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用第六意识改变第七意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败,不是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两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输给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是事修而已。成败在第七意识,你对三界的执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识。唯识学的成败得失,它的判断标准,完全看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因为它是轮回的根本,它没有改变,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没有改变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没有改变,你过去贪什么,你现在还贪什么,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改变,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只是增加善业如此而已。从轮回的角度,你没有好好掌握轮回的开关,你做的都是枝末的问题。往生与否跟这个佛号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你这个唯识学首先要知道说,你的判断标准在哪里?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希望我三年后有进步,我三年前看到一个事情,高兴的时候会很高兴,痛苦的时候很痛苦,三年后感觉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了!因为关闭轮回的开关,你已经开始启动了。

  所以唯识学判断轮回,完全从第七意识判断。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它没有名言,它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没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从第六意识下手,用第六意识去学习经论,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识沟通,用道理来化解第七意识的执取。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宗,就是第六意识的止观,它的趣,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取。这个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么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个唯识的教法的纲领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够从当中,能够修观,能够破执,乃至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悟入我们的真实本性。否则你只是分别唯识的复杂的名相,结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缘,不知道它的会归处,那么这样子就很难得到唯识的利益了。所以我们先把它的这个宗趣先掌握。

  【20】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

  那么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一段:此中谨恭录《成唯识论》卷首之造论因缘,以明唯识教学之宗趣,论云: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谬解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二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好,我们来看看。那么第六意识要修观,断第七意识,那第六意识应该怎么修观呢?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我们解释一下。

  《成唯识论》是整个唯识一个很重要的论典,这个是玄奘大师把这十大论师的这个著作汇集起来。那么他这个在造论之前,玄奘大师有一段开示说,整个唯识的教理是让我们对于二空,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有错误理解的而生起正确的理解。

  要改变一个东西,永远是以智慧做根本,你要先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就不可能改变它。那么二空的错解,在古人的解释是两个错解:第一个是凡夫的错解,第二个是二乘人的错解。凡夫对二空是完全不了解,他完全向外攀缘嘛,所以他那个自我意识非常强,他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

  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这辈子就完全跟着业力走,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业力要让你高兴,你一定要高兴,业力让你痛苦,你一定会痛苦。你是完全的被动,人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如果你福报大,你今生只是来把过去的福报享受完就算了,就这样子而已,其它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你根本就是活在自我意识,你认为这是外面的事情,你不认为这就是业力变现的,你认为这些都是真的。

  所以呢,凡夫对空性的理解是错谬的。但是二乘人对二乘也错谬,他了解的太过。他是灭色取空,把空性的理解太超过了,偏空了,完全忽略了真空的缘起,他把人生全盘的否定,这个也太过悲观了。人生应该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道思想。所以二乘人对空性过度的解读,把人生全盘的否定,那么这样子也是错解。

  所以这个二空有错解是两种人。那怎么办呢?所以唯识学的教理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它就是开显一个比较中道的空性。

  那么你能够对空性有正确的理解以后,就能够断除我法二执,证得二空的真如。这个我执它的重点是障碍你的解脱;这个法执呢,障碍你的智慧,障碍菩提。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的生命有四个重点,染、净、小、大四个重点。我执,我执重的人,就影响到染污,你的烦恼就重了。一个人自我意识重,你就容易起烦恼。你的贪爱、瞋恚相对重,所以我们要对治执著,就是重点在自我意识了。你注意一下,比方说你喜欢喝咖啡,你喜欢喝咖啡这件事情乱不了,不障碍往生,因为它只是第六意识的反应。

  因为第六意识它是一时的,第六意识它没办法相续。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欸,障碍往生。因为你已经提升到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执取,那么你一定要喝咖啡,你去观察,一定有一个自我一定要喝咖啡,一定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里面活动。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说问题要抓它的病根,当然很多人就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那怎么办呢?有些人就说那我就不喝了,我干脆去吃口香糖好了。那么你就是把喝咖啡的能量,转到嚼口香糖去了。但是你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结果你还是很想喝咖啡,结果晚上做梦都梦到你喝咖啡,对不对?因为你这个欲望没有满足,你是用压抑式的,结果它反弹更厉害。

  所以这个世间人是一种目标的转移来解决问题。大智慧的佛陀说不要,你把那个自我拿掉,谁在喝咖啡?喝咖啡是谁?你喝咖啡的是谁在喝咖啡?其实是三种作用:第一个感受。因为你过去跟咖啡有一种美好的业力,所以你产生一种甜美的感受。其实你喝咖啡,你不是真正要咖啡,你要的是那种感受。它曾经给你一个美好的感受,你想找回你过去甜美的感受。所以你再一次通过咖啡去刺激你的感受,你要的是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就刺激你的妄想,哇,这个咖啡很好!结果你把它的美好膨胀了,加上你的名言把它赞美,它的好是你把它赞美的。世间上没有好坏嘛,因为有些人觉得咖啡很苦嘛,是不是?所以你安立很好的名言,欸,这咖啡不错喔!这是哪里生产的?你打妄想,打妄想打久了以后又加强它的执著。所以你其实你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感受、想象、执著,根本没有一个自我。你要的是那种感觉跟妄想而已,你是要靠咖啡来刺激你的感觉跟妄想。

  所以你观察无我的时候,原来整个过程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所以你就把这个我把那个执取慢慢淡薄了。那么这个我执,影响到染净、烦恼的轻薄。但是这个法执呢,这个所知障影响到你的格局的大小。有些人做事情,一个人要有原则,但是不能够太有原则。因为你这原则抓住的时候,你就不能够看因缘办事。有些因缘,在不同因缘当中,它会做一些善巧。所以法,应该有一点坚持,但是不能够执著。所以法执就影响到你的格局大小,障碍你的所知的这个境界了,障碍你的功德的圆满。

  所以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法执引生所知障。因为你法执越重,你的智慧就不圆满了,就有所欠缺了。所以我们必须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断烦恼障,证得真解脱,断所知障,成就大智慧。所以说在整个唯识的思想当中,助行就是处理业力。

  净土宗也是这个概念,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把生死业力降低,它的正行,修我空观、法空观,调伏你心中的执取,尤其是我空观,在净土宗,法执还不障碍往生。所以你法执这一块,你可以到净土再来处理都可以,但是我执你今生一定要处理。

  【21】唯识的我空观怎么处理?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唯识的我空观怎么处理?

  这个我执的情况有两种,当然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是即蕴即我,一个是离蕴即我。

  即蕴就是就着五蕴,把五蕴当自我。比方说有些人是执著色身为我,可是你色身病痛了,我们认为说,那是我病痛。那么我们的感受受到了障碍,我们就说,我受伤了。或者我的妄想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也就说我们很痛苦了等等。

  那么我们刚开始,会把色受想行识执为我,但这个五蕴即我,这是凡夫。所以在《中观论》里面说,若我是五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蕴,则非五蕴相。就是说假设你把五蕴执我,但这个我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色身是变化的嘛!你看你小时候的色身跟长大的色身,跟老的色身不一样嘛,会老病死!

  所以色蕴是生灭的,感受也是变化的,想象也是变化的,执取也是变化的,第八识的识也是变化的,所以五蕴的当体是我是不合理的,因为五蕴是会老病死的,所以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那这个我就生灭了。那么既然它生灭,它就不合乎常一主宰的特性。

  所以凡夫的我执,我们透过无常观就可以破坏了。因为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感受,想象,执著,这三个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那么外道呢,他是离蕴即我,若我异五蕴。外道他有禅定,他很快的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变化的,他怎么样呢?他认为五蕴不是我,但是离开五蕴,有一个我住在五蕴里面。若我异,就是差异,我不是五蕴,但是那个我呢,我入了禅定以后,有一个明了寂静的我,住在我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去掌控我的五蕴。那佛陀就说了,若我异五蕴,即非五蕴相,那么这个我是离开五蕴单独存在,那请你说出它的相貌是什么?外道讲不出来。

  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色受想行识五个元素,没有第六个因素,你随便讲一个,一定可以归纳成这五蕴里面,所以外道他讲不出,五蕴另外一个东西出来,所以这个是你自己捏造出来。所以说离蕴有我,这个是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一个人,诸位我们一个净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个清洁的功夫,就是你每天打坐都观想,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想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行蕴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识蕴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你的生命其实你都是在跟着业力去创造感受,生起想象,然后带动执取如此而已。你把五蕴里面的执著,每天把它清干净,不要让它打结,你的生死业力,它就不容易累积。

  我们的执著为什么这样重,因为是累积而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每一天执著一点,每天执著一点,每天执著。你说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一个东西,他绝对不是一天造成的。因为这个东西它给他一些人生美好的经验。他可能小时候吃过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给他一个很好的感受,他永远对这个东西产生怀念,产生执著,挥之不去。然后他一而再,再而三去接触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又给他很好的感受,所以造成一种坚固的执取,化解它,就是把那个我拿掉。

  其实你只是一种心理的作用,你不能主宰任何东西,我们只要把生命的主宰权放弃了,轮回就拿你没办法。我们人最大的麻烦就是强做主宰,就弄得自己很被动。就是说你明明不能主导这个世界,但是你一定要主导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本来是生灭变化的这个五蕴的元素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然后去主宰五蕴,结果触动了生死轮回,这轮回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说虽然我没有很多的生死业力,但是只有业力不能构成轮回的因素,一定要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去激发这个业力,然后我们刚好又捏造一个自我概念,就把那个生死业力变成有力量的这个业力了。本来这个业力它是死的东西,但是你把自我放进去以后,这个业力就活动起来了,就变成轮回了。

  我说过处理生死业力不现实的,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但是处理自我意识这是最快的方法,我们处理问题最好能够抓进它的核心,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在那个地方尝试。外道就是掌握不住重点,他就持戒修禅定,他会执著用禅定把它压下去,根本没有用,所以说我们先掌握到了真宗旨。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看这个讲义的第十二面,整个唯识学的宗旨,在于强调万法唯识。其实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的活动,主要三个主角,感受、想象、执取,就是这三种,你的人生只有这三个东西在活动而已。当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感受刺激你,第二个妄想引导你,第三个形成一种执取,当执著以后再存到第八识去,就是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在活动,根本没有一个自我。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调伏烦恼障所知障,成就了真解脱跟大菩提,这个是整个唯识的修学宗旨。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义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所以这辈子我们得到人身了,就要珍惜,利用这个人身精进修行。这辈子临终时要成功往生西方,不再在六道中轮回。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