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十)


2014/9/4    热度:507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六十)

 

  下面继续解释关于三辈往生的疑惑。其中讲到,有人认为十念念佛往生很容易,所以不必每天用功修行。这里继续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的观点作破斥: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由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

  就像佛告诉频婆娑罗王那样:“如果人在一生之中,不断地修积善行。每天都训练自己发善心、说善语、做善事,在“善”上面不断地修习,使它串习成性。由于他已经形成了习惯,一遇到境缘,善念就发得起来,因此,死的时候也不会生起恶念。”可以看到,生平常常行善的人,临终的时候都很安祥、欢喜。

  所以,现在就必须好好训练,努力把自己的心修好,修成一种善的习性,让心与法相应。无论何时何处,包括起的每一个心念,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这么去练习。通过长期的串习,就会形成一种坚固的善根,临终的时候就不会现起恶念了。

  相反,如果自己的心平时经常处在贪嗔等烦恼的状态当中,丝毫不加以对治,任由它放逸在五欲六尘里,起各种粗猛的恶念,也从不忏悔净治。这样的话,不出一两年,心就已经变坏了。那时候,内心的状态越来越糟糕,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状况。这其实就是堕落的前兆。等到了临终,恶心早已形成惯性,那时候心会非常烦乱,不断地涌现恶念等等,根本没办法调整过来。

  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从不防护自己的心,肆意地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等等,做尽各种坏事。积下了许许多多的黑业。人只要造了罪业,良心就会感到不安,达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上也会出现各种疾病,遭受各种灾难等等,整个人的状况会越来越不好。等到临终时,眼看就要堕入恶趣,自己也感觉没希望了,那时候,心中非常热恼,追悔莫及。所以,人的心是很危险的,你必须平时就把它调练好。

  “如树先倾,倒必随由也。”就像一棵树,平时一直把它往西边推,它就会逐渐往西方倾斜,持续地往西边推动它,不断地加强这种势力,等到了一定时候,它必定倒向西方,绝不可能倒向东方。

  那么同样,现在要努力培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就是这个原因。平时能把一种向往西方的心引发出来,就表示你的心已经开始倾向极乐,而不会朝向娑婆。

  也就是说,你要不断地熏习净土经教,培养净土情感。包括你的作意、观想,下至起心动念,都要在这个机制上面转动。乃至你坐着的时候也是面向西方,口里不断地念阿弥陀佛,心里也常常思维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阿弥陀佛无量的智慧、慈悲等等,不断地熏习西方净土的各种功德庄严。这样,当这种气氛熏习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已经在西方净土了。或者说,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但你的心早已到了极乐。所以,这样修习,就能使得你决定往生。

  像这样,精勤地修习,把整个身心都安置在净业当中,日复一日地在这上面运转。以信、愿、行跟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合,这样,一切的一切都会发生转化。最后心前的五浊恶世的相,全都会变成极乐五清泰的相。命浊会变成无量寿,见浊将变为无量光,众生浊会变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劫浊变成清泰国土,烦恼浊也会变成莲花化生。总之,整个身心世界都会发生变化。

  而且,不是到临终那一刻才发生转化,而是从你真正生起信愿,立志修持净业开始,就已经在不断地变化了。首先,因为你已经有了去极乐世界的心,所以你心的方向就倾向于西方净土了。之后,不论做什么,心心念念都会系念西方。一开口就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常常顶礼阿弥陀佛,称念、缘想阿弥陀佛,经常看净土的经教,宣扬净土的教法,劝导别人修持净土法门,无论修什么功德都回向西方净土,遇到的各种境相都作意为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总之,唯一忆念阿弥陀佛、想着西方净土。

  其实,一切都是唯心变现。你的心怎么建立,它就会怎么显现,丝毫不差。所以,你内在的心一旦转了,整个命运就会随之发生转换。你决定能成为极乐世界里的人,那里必定有你的一朵莲花,一个宝座。也因此,临终的时候必定念念倾注西方。

  如果你暂时还做不到心心念念专注在极乐净土上,至少每一天也要固定一段时间,专门修往生净土的功课,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由于你的心每天都在净业上面,等到养成习惯后,它就会自动运转。比如,平时每天都能按时起床,时间一长,养成了习惯,一到那个时候,自然就会起床。但是,如果平时就搞乱了,起床的时间从来都不准。等到哪一天需要按时起床,比如必须六点起,那时候就很难保证了,很可能会延误。同样,如果你每天都能有质有量地修净业功课,并且都能按时完成,等到了临终那一天,自然能发起“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心。这样就不会出意外,就能很稳当地直接往生极乐世界。相反,如果每天连这一点都保证不了,那么到临终的时候,也会很难念佛,那就很难往生了。

  “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尤其临终的时候情况危急,风像刀一样,全身都要支解,整个身体都处在剧苦当中。如果以信愿念佛的习惯,没有提前在心上养成,也就是净业还没有熏习坚固,那么,临终的时候全身都在感受着剧烈的疼痛,那时候还能提前正念,以信愿念出十句佛号,又怎么可能做到呢?意思是那个时候根本就想不到,也念不出来。

  那么,现在该怎么做,临终时才会有把握呢?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现在各自都要有三五个在净业上志同道合的法友,彼此提前就说好,临终的时候互相开导、提醒。为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提起他往生的愿心。这样一句接一句,从而使他成就十念相续。

  人在临终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很多状况。如果修得好,自己能做主,那不必别人提醒,也能正念念佛,顺利往生。但一般人临终时,心态是不定的,那就要看遇到什么缘,如果遇到不好的缘,心就会转到恶法方面;遇到好的缘,身边有善道友提醒,带动他的心发起信愿,那他也能一心念佛。

  “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就像蜡印的印泥,前刹那一坏掉,后刹那就现出文字了。同样,临命终时,此生的蕴前刹那一断,后刹那净土的蕴就出现了,也就是生到了安乐国土七宝池里。一入到净土,就已经住在正定聚中,永不退转。从此之后,再没有什么担忧了,决定顺利直达菩提果地,生死大事也就解决了。所以,每个人都应当衡量一下这巨大的利益,它比做世间任何事情都重要,为什么现在还不决定下来,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每天用心地去成办呢?

  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如果没有平时七日不乱的功夫,哪里有临终危机时刻的十念一念?纵然是下下品造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能够得善知识开示,从而十念往生,也是因为他夙因成熟的缘故。意思是,他前世修行过,种了很深的善根,只是今生偶尔迷失了,才造下深重的恶业。这种情况的人,到临终时,善知识一提醒,宿世的善根就显发了,也就能真实地发起信愿,求生极乐世界。但这种人非常难得。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听别人说两句就真心生起信愿,更何况是临终那么紧张的时刻!

  他的情况是,平生一直不知道极乐世界,也从没听说过净土法门,到临终时经人提醒,才发起猛利的信愿求生净土。而你早就知道阿弥陀佛,知道要信愿念佛才能往生,所以你根本不属于这种情况。像这样,你早就知道应当念佛求生极乐,平时却一直散乱放逸,根本不重视信愿念佛,那你就不要幻想临终时十念就能往生。当然,如果你临终时真能达到至心十念,佛的愿力也一定实现。但是,这种机率太小,千万个人里面也找不到一两个,所以我们不提倡这样做,这太危险了!这样就知道,本经一再强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极其重要的。

  蕅益大师 [1] 又说:“现在念的一句佛号,本来就超情离见,哪里需要再去谈玄说妙?只要你信心坚固,能很稳的把这一句佛号坚持念下去。或者每天念十万声,或者念五万、三万声,以决定不缺为准。而且,尽你这一生,往生极乐的誓愿都绝不改变。这样的话,临终时如果不能往生,那三世诸佛就是在说妄语。”

  又说:“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别的办法。最开始的时候,需要用念珠计数,念了十句、百句、千句,一句一句都念到了才算数。这样制定功课,决定不缺。”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情况,每天要固定地念一些佛号。时间宽裕的人可以定得多一些,时间少的就定得少一点。一开始也不要定太多,但只要定下来的功课就一定要做到,每天必须完成,这样才能形成惯性。

  又说:“时间一长,自然念得纯熟,那时候不念自念。然后你记数也行,不记数也可以。但是,如果初发心的时候就说好听话,说什么不要著相,要学圆融自在。这样总是信心不深,行持也无法得力。”

  这就像道绰大师所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初学的人不能破相也不要紧,你只要依着相,专心致志地念就可以。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所缘相,你心里和口里都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只要这样一句接一句,相续不断地念,心里又有信愿,没有不往生的,这一点不必怀疑。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佛告诉阿难:阿弥陀佛有无边的威神力。十方世界里有无量无数无法思量那么多的诸佛如来,都一致称扬赞叹阿弥陀佛。

  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在东方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当中,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都前往阿弥陀佛那里,在佛前恭敬地献上供养。并且供养极乐国土里的菩萨众和声闻众。之后在阿弥陀佛座前听受殊胜的经法,然后把自己听到的殊胜妙法,在东方世界等当中宣扬教化,广布世间。

  同样,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所摄的任何一方,都有恒河沙数的佛国,那里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也同样来到极乐世界,供养承事阿弥陀佛和极乐圣众。之后,在佛前听受经法,并返回本国,广泛弘扬。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在东方恒河沙数的佛国里,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都前往西方净土,拜见阿弥陀佛。其余南、西、北方,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这九方,也各有恒河沙数的佛国,每个国土里也都有无数的菩萨众前往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

  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所有菩萨都各自拿着殊胜的妙花、宝香,以及无价的妙衣等等,供养阿弥陀佛。而且,他们都在佛前奏起了美妙的音乐,发出和雅的音声,赞叹最殊胜的阿弥陀佛。像这样,以各种上妙资具,以及音乐赞叹,来供养阿弥陀佛。

  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

  这两颂是诸菩萨赞叹阿弥陀佛的无上功德,并作恭敬顶礼。

  菩萨们赞叹说:西方大导师阿弥陀佛,究竟彻证了神通、智慧,一切无不自在、无不照见,彻证了万法的本源,能够自在无碍地入于深法当中,并且具足无量恒河沙数的功德宝藏(即如来藏本具的恒沙功德彻底显发),微妙的智慧无与伦比(意思是,如来的智慧远离了一切客尘障垢,能够以实智彻证诸法实相,以权智应众生的心,而作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事业。正是以这种无与伦比的微妙智慧,才显现出无量的净土庄严以及无量的度生事业)。

  弥陀的智慧日轮朗照一切世间。由智慧现出的无量光明,普照到十方无央数世界中,摄取无量众生,消除众生的生死阴云(也就是能灭除众生内心的无明烦恼、种种业障、种种苦恼,以智慧日轮照在众生心上,开明他的心地,而消除生死阴云)。这样赞叹之后,诸菩萨们恭恭敬敬地绕佛三匝,而且用头部顶礼无上的弥陀世尊。

  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菩萨们见到了阿弥陀佛无比庄严的净土,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无量庄严。以此缘故,菩萨们都发起了庄严国土的无量心,愿自己将来成就的佛国也能如是庄严。

  极乐国中的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不论是形色、光相、还是名数等等,都没办法辨别明了,根本不是思维语言能够测度、描述的,所以说“微妙难思议”。

  这一切都是从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流现,或者说国中万物都是以弥陀妙心为本源。而阿弥陀佛的智慧不可思议,所以由此所现的任何庄严相都穷微极妙,不是语言思维的行境。因此是普皆庄严。其中的一色一香无不圆明具德,比如七宝池里的水,你说它到底有多少种德相?有多大的妙用?就连诸大菩萨也无法彻知。也因此,我们常说,极乐世界的水就是水佛,花就是花佛,光是光佛,香是香佛,风是风佛……一切都是真如本性现起的妙相、妙用。

  从十方世界前来的菩萨们,见到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无量世界,因此都发起了无有限量的心,立下志愿将来也成就和西方佛国同等微妙庄严的净土。

  “发无量心”,指极乐国土的妙境界相,一一都没有边际,也就是超出了局限的量,没有一多、广狭、依正、延促等的局限,完全是清净、圆融的境界,超情离见。所以,菩萨们在见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净土妙境界相时,也都发起了无量的心,誓愿成就无有限量的佛土。这不是只发愿成就一种有限有量的国土。

  那么,菩萨众为什么来到极乐世界呢?大家知道,成佛需要圆满十度、成熟有情、严净国土。如何来庄严国土呢?正如《维摩诘经》所说:“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以清净佛国的种种庄严事,作为效仿的对象,发愿将来自己成就的国土也具足如是庄严。这里,十方世界里的菩萨们,都来到极乐世界观摩,见到了庄严国土的具体成就相,这样得到了深切、具体的认识后,就激发了他们无上的菩提志愿。

  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

  正当菩萨们发愿严净国土时,阿弥陀佛以无碍的他心通了知菩萨们的心念,他们的发愿正符合佛的心意,所以阿弥陀佛显得非常欢喜,熙怡微笑,从口中放出无量光明,普遍照到十方无数国土。之后光明回转过来,绕了佛的身体三圈后,又从佛的头顶没入。这时候,在场的天人大众都知道这表示佛在给大众授成佛的记别。因此大众都欢喜踊跃,彼此庆贺。

  《宝积经》 [2] 上说:诸佛的常规是,给地狱众生授记时,光明会从两脚的下端没入,乃至为诸大菩萨授记成佛,这时候光明会从佛的顶上没入。而极乐国土纯一是大乘,没有其他乘的缘故,所以全都是授记成佛,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切皆成佛”的悲愿的实现。所以,这里说从佛的顶端没入。

  当时,法会中的菩萨们见到这种瑞相时,知道我们现在都得到了成佛的授记。而诸菩萨众一心寻求无上菩提,最大的希求就是证得佛果,现在得到了成佛的记别,就表示已经不再退转,决定作佛,所以都非常欢喜,彼此互相庆贺。这也是阿弥陀佛给大众的一个极大的安慰和印可。

  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当时,观世音大菩萨整理衣服,顶礼佛足,请问说:“佛是以什么缘故,欢喜微笑?唯愿世尊为我等解说其中的密意。”这时,阿弥陀佛以犹如雷震般的清净梵声,具足八种功德的妙音,说道:“我要给与会的菩萨们授成佛的记别,你们现在善自谛听。”

  “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两句,是释迦佛在称赞阿弥陀佛的语功德。

  “梵声”,指如来的梵音清净,如同大梵天王。唐译上说:“震大法雷,开悟一切。”也就是,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如同大梵天王,他所演说的妙法犹如大雷震,能够使众生开悟本性。

  “雷震”,《嘉祥疏》(指隋朝吉藏大师造的《无量寿经义疏》,因大师常居嘉祥寺,故被称为“嘉祥大师”)上说:“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意思是,震雷能够震动人心,由此比喻佛的说法,能够震动无明业识。

  “八音”,指如来成就的八种音声德相。《梵摩渝经》上讲到:“声有八种:最好声、易了声、濡软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

  一、最好声:指声音哀雅、微妙。二、易了声:指语言清澈明了,言辞清晰。三、濡软声:指声音柔软,令听者内心喜悦,舍掉刚强之心。四、和调声:指音声适中、调和,让人听起来自然相称,能自然入于听者心中,让众生会归中道妙理。五、尊慧声:指语言具大威力,十分庄重,听者自然心生尊重,并且心开意解,智慧开明。六、不误声:指言辞没有失误,义理无有过失,并使听者都能得到正见,远离外道的各种不正见。七、深妙声:声音十分深沉,像雷震一样,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并能使听者证悟甚深之理。八、不女声:指声音雄朗,能令听者恭敬佩服,自然归顺。

  具足这样语功德的阿弥陀佛,以微妙的音声为菩萨们授成佛的记别,并且请在场的大众认真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阿弥陀佛对大众说:“从十方世界来的菩萨们,你们的志愿我完全了知。你们都已经发了大愿,要严净国土。(菩萨们到了极乐世界,看到了弥陀佛国的功德庄严,都立誓自己将来成佛时,也要成就跟极乐世界一模一样的净土。)现在授记你们将来决定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阿弥陀佛说:“从十方世界来的菩萨们,你们要想严净国土,首先就要了达,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回响,现而不可得。有了这种觉悟空性的智慧后,再起如幻的心,行如幻的行,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既不住空边,也不住有边。或者说虽知佛土空,还炽然建立佛土,虽知众生空,还炽然教化众生。这样来建立如幻如梦的佛国,将来必定能够如是成就。”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指觉悟、证知一切万法,都是虚妄无实,如同梦、幻、空谷回响一样。

  首先,“如梦”,《大智度论》说:“‘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就像梦里本来没有真实的事,但做梦的人却误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醒来后发现那些让自己感到恐惧、欢喜、贪著、忧虑等的事,实际上根本没有。之后自己也会哈哈一笑,原来一切都是白费心,本来无事的。同样,诸法就像梦中事,看起来好像是有,有山河大地,有各种的爱恨情仇,但这只是心识入迷现出的假相,实际根本没有它的自体,又怎么能得到它呢?

  “如幻”,论上又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一切有为法就像幻事一样,幻师对着石块等念咒,空中就现出了骏马、大象等等,但这些都是欺骗小孩的。小孩看到后,以为空中真的有象、马,其实根本不可得。这些象、马的影像都是石块、咒语等因缘合成的假相,根本没有自体存在,也不可能长久安住,正现的时候就了不可得。

  这些幻事只是由因缘现出的一种假相,怎么能认为它有自体存在呢?如果它有自体,那么即使停止念咒,或者把石块拿掉,它也应当存在。因为它是有不观待其他而独自成立的体性,这样一来,随你因缘怎么息灭,也与它无关,它的自体还是存在的。但事实上,缘聚则现,缘散则无,显然这是观待他法而显现,根本没有自性。

  “如响”,论上又说:“‘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更有声,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比如,在深山峡谷里,或者在很深的山涧当中,或者在空旷的房屋内,如果有人说话,或者物体撞击发出声音,就会由这些声音传出回声,这就叫“响”。没有智慧的人认为真的有人在那里说话。而智者心想:“这声音不是任何人说的,只是先前的声音和空谷、自己的耳根等和合,变出来一种声音相,所以叫做回响。那里根本没有人在说话,声音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只是因为缘起的作用,显现一种回响的假相,只是一种错觉。所以,这种响声的现相是空性的,根本得不到,但它却能诳惑耳根,让人听起来以为真的有这个声音。

  一切因缘所作法都是如此。有自体的法根本不必观待因缘,它自性就能成立。但是,诸法并非不观待因缘,哪里会有自体呢?这里说的梦、幻、回响等等,都是指观待因缘的法无自性,只是一种假相,或者假名,真实中丝毫也得不到。

  《净影疏》 [3] 里讲,这一偈,首先举出智和愿这两种因,然后授记将来决定成就这样的国土。其中“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是说智慧;“满足诸妙愿”,是指发愿;“必成如是刹”,是授记如此修行必定成就这样的净土。

  这样就知道,依靠智慧和愿力才能成就净土。本经前面也讲到,法藏菩萨“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就是指他住在了知真实际的智慧中,起无量无边的如幻行海,来庄严净土。这里,阿弥陀佛开示诸菩萨,应当以智慧和愿力来成就净土。

  --------------------------------------------------------------------------------

  [1] 《示念佛法门》:“现前一句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2] 《大宝积经》:“诸佛常法,若授地狱众生记时,尔时光明两足下没;若授畜生,光从背没;若授鬼趣,从身前没;若授人道,从左胁没;若授天趣,从右胁没;若授声闻,从两膝没;若授独觉,从两肩没;若佛世尊,授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时,尔时光明从顶上没。”

  [3] 《无量寿经义疏》:“第二一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剎,记得土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资助佛教在网络上传播,这是三种布施同时具足。资助要钱,这是财布施;流通佛法,这是法布施;人家在网上学了之后就破迷开悟,远离一切颠倒恐怖,这是“无畏布施”。修一种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这叫“圆满的布施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