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愿海同归(三)


2014/9/4    热度:917   

益西彭措堪布:愿海同归(三)

 

  这次法会快结束了,有很多人要下山。念《普贤行愿品》是很多人的功课,比如每次上课的前后、修法的前后都要修持,所以我在这里把修法当中最容易犯又最难以觉察的问题,提前做个交待。

  不如法的念诵,就像过去的留声机(一种通过唱针在旋转的圆盘或圆筒上的螺纹中移动来放声的装置),它的机关不紧,只是借一个余留的势力在出声,虽然唱片还在滑动,唱针也算稳,但是没有力量摩擦出一种清晰的声音,只是那么滑过就算了。

  同样,念诵的时候,如果心不能很紧凑地提起来,只是借助一点心的余势诵出来,意思是,由于念诵的内容串习得很熟,所以稍微起一点念心所,以它那种余留的势力,就可以使得口上不断地诵下去。但是,正在念诵的时候,心根本没有缘着法义,由于内心当中没有一种随文入观的内涵,也就发不出一种有佛法内涵的声音。这样的话,只是口里溜过去,就很难直接产生修法的利益。

  现在很多人的毛病是,对于一部经或者一种仪轨,没念熟的时候,都还很认真,念的时候,心里也觉得很欢喜。而一旦念熟了,马上就出现一个问题——口里念着文句,心里打着妄想,它们两个掺杂到一起去了。意思就是,念诵的时候,并不是一字一句地在心里过一遍,而是念文句的心,跟此起彼伏的妄念夹杂在一起。如果忽然警觉起来,妄想中断,就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念什么,或者念到哪儿去了。

  这种人的特点是,按次序可以滑下去,单提其中一个就记不得。因为,从来不注重通过念诵,心里所要发起的法的内涵,只是习惯性地顺口溜下去,所以每次必须从第一句开始念,一、二、三、四、五……这么按着顺序倒是可以滑下去,但冷不丁从中间抽一句出来,就不知道下面该念什么了。这种情况就像留声机,一开口就像机器那样很顺地往下滑,但从没真正用心地念过一句。比如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大家都念得很熟了。如果我现在问,供养偈怎么说?很多人可能摸摸后脑勺,两只眼睛瞪着,根本没办法回答。一定要从“所有十方世界中”开始,一句一句地往下滑,一直滑到我问的句子为止,这样才答得出来,成了这种病相。

  这是现在非常普遍的情况,如果去调查,十个人里面估计有九个都是这样。现在大多数人懈怠心重,刚开始因为不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专注地看才念得下来,所以这时候会念得认真一些。而一旦念熟了,就开始偷懒,懒得专注、用心地念,就只是随口往下溜,根本不会一字一字地在心里过,最后只是每天口里滑过去,心里一点痕迹都不留。

  这是什么原因呢?

  病因有三:一、自己态度的问题。因为不是真的用心,所以念熟了以后,就成了口头敷衍,把这一段念下去就算完成任务,再也不肯专心致志地随文入观。由于不是真心去念,所以不会出效果。

  很多人往往不检讨自己的心,这都是很有问题的地方。比如看书,真正有自觉性,肯用心去看的人很少。本来应该在自己心里一句一句、反反复复地思维,这样才有效果。但大多数人刚开始很听话,会用心地看,认真地思考,如理如法地学习。但是,时间一长人就懒了,谁还肯去用心思维?多费脑细胞!结果,每次看书时,眼睛溜过去就算完事,最后变成,有感觉的地方我就看,没感觉的时候就不看。所谓有感觉,也不过是讲得比较有意思,或者很合自己的口味而已。我们常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认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越来越有一种老油条的味道了。

  在念诵上,很多人也是这样。就是不肯专心致志、老老实实、一句一句地把每一个意思都观好。如果让每个人写一份真心的检讨书,就会看到,一千个人里面,也很难找到一、两个人,每次都是真正尽心尽力地随句观义。很少有人肯下这种功夫,大多数人都好高鹜远,谈起来好像很了不起,但真正落实到笃行上,连一点点都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顺口溜下去的时候,好像都能诵得下来,但要问他后面一句是什么,比如《普贤行愿品》里的利益有情愿是哪些,他就不知道了。再问,披精进甲愿怎么说?还是不知道。护持正法愿是什么?不清楚。可见,每次都是从第一句开始,顺口溜下来的,根本没有真正入到心里。相反,如果一年几百遍,每一遍都能认真地念下来,那再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普贤行愿品》,念是念了很多次,但心里熏得如何呢?根本没发现有什么效果。

  就像一个世间人,让他读政治书、读《青少年修养》,结果看完了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根本没往心里去,所以里面讲了些什么,全都不知道。但是,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比如喜欢的明星,对于明星的生日、血型、身高、体重、成长经历、出道过程、经纪公司、代表作品,喜欢的食物、颜色、运动等等,都能记得相当清楚,就是因为他追星的心很真实。或者,如果是一个对政治学科本身就很感兴趣的人,对这些都非常有意乐,会诚心地去研究,那他对这方面的事也会非常清楚。所以,一切都在于人的心。

  也因此,大家现在不要尽做表面功夫,口里随便念过去就完事,这样的话,念多少遍也无济于事,不过是在数量上完成任务而已。如果对于《行愿品》的每一颂,你都没意识到这是诸佛愿海,是普贤菩萨摩诃萨通过多生累劫的修行,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大行,没有发起一种极其尊重、殷重的心,对于经文的每一个字都视为如意宝,特别诚心地想把它们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版上,那就完全是随口溜过而已。

  你想想,《普贤行愿品》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很多人虽然过去念了百遍千遍,但仍然是一无所知,这是很大的问题。就凭你的这种态度,这些年虽然口里念了很多,但真正在心上熏习过多少次普贤行愿?善根又有多深厚?

  既然如此,现在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到底怎样才能在自己心上真正出生发普贤行愿的功德呢?

  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说,世间人对某种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刻意地在心里记住它,一说出来就有那种内涵,就是因为他心里熏得很深,所以在心上发生的影响、变化就很大。像这样,无论什么事,只有非常深的熏习,才能真正影响到你的心,你的心才会跟过去不一样,才能真正开始跟普贤行愿结合。

  “熏习”,这里就是指通过念诵,把它深深地印在自己心里,在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就像做饭时的油烟,每次都会熏在墙壁上。因为它是黑色的,染在墙壁上的印记就是黑色的。

  真正熏习普贤行愿,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胜解信。《行愿品》长行里讲到“深信心”,后面的偈颂也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生菩提心渴仰”,意思就是,对于凡夫来说,关键在于要有胜解信。在胜解信的基础上持诵文句,才能胜过极广大的财布施,才能远离恶趣、恶友,迅速灭尽五无间罪,诸魔无法作障,以及迅速见到阿弥陀佛,成就普贤行……真正出生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益。

  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你对于《行愿品》有没有真正生起胜解信,出生真实意乐?是不是真的非常尊重?真正认识到诚心地念《普贤行愿品》,就是在随学普贤菩萨的行愿?是不是真的有欢喜心、希求心,想尽办法要把每个字印在心里?什么时候你真的有了这种心,从那时起就不会再随口溜了,每一次念诵都会非常珍惜,非常殷重,如果发现自己哪几句打妄想溜下去了,没在心里印过,还会回过来再念一次。

  普贤行愿的光明海极其不可思议,它就承载在《行愿品》的文字里,其实,这些光明文字本身就是无限深广的境界。当然,对于我们初发业的凡夫来说,现在见到的只是文字,所以,首先就要把这些文字熏上去,一天不离地熏,把它深深地印在心里。虽然现在还不能彻底通达文字所表诠的意义,但至少要尽自己最大的心力,对于所表诠的不可思议境界发起胜解信,并且对于这些词句要熏得非常熟悉,这样,将来你的心才能跟它的意义完全合一。

  至于现在,做每一种善法之前,无论是讲闻经论,还是共修念诵等等,都以愿王里七支的文句来修集资粮、忏除业障,这是令善根无尽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缘。做完之后,就要用发愿的文句来作印持、回向。之后,愿海就会在一切时处之中引导你,它就真正成为你修行历程中的导师。久而久之,必定会串习成普贤菩萨,之后无边的愿海就会从你的心里现出来。

  虽然大家现在也这么在做,这主要是出于良好的传承,使得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按这个规矩来做,这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你自身要真正发起这种意乐。不像过去,也许只是碍于上师、道友的情面,不得不在表面上应付一下,一旦你真正明白了用普贤愿王摄持善法,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之后,必定会内心非常欢喜,主动、自愿地发起这种行为,在任何法事当中,前后都以《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摄持回向。

  有了胜解信,之后就不会敷衍了事,会使得你把这里的每一句都尽力地从心里念出来。要知道,自己当下念的文句,就是表示普贤行愿海,所以,对于每字每句,心里都要如实地作意,如实地发愿,这样,你的心自然会被引入普贤行愿海当中。

  现在凡夫地的时候,我们只有依照经文,以胜解信作意、发愿。虽然暂时还缘不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依普贤菩萨的大行愿海来庄严自己的心,就能逐渐地跟它靠拢。要知道,现在发的这些大愿,根本不落在狭小的心量、范畴里。因为,普贤愿海是全法界心、遍法界量,一切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无不达到至善的境地。这种大愿就是让我们直接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或者说要我们彻证法界,从中任运流出无尽的普贤行海,这正是每个人最终要证到的无上果地。

  你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每天按普贤行愿来摄持、回向,实在是一生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想一想,为什么所有讲经说法、各种法事活动,无论是僧众共修,还是个人独修,统一都规定念《普贤行愿品》?其实,这根本不是我们个人说的,而是各大教派的祖师都在这样倡导。

  所以,每个人一定要对它的意义,有一种深刻的了解,之后,你这一生大的方向就完全定下来了。从此,每天都能修集不可思议的功德,临终顺利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现前所发愿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且,真正了解了普贤行愿的内涵后,每次念诵的时候,再不会觉得是实在没办法,大家规定要这么念,我也不得不跟着一起念,口里念着,心里甚至生厌烦心,只想快点结束,再不会是这种非常糟糕的心态。而是会非常主动、迫切、真心诚意地去念。会觉得,即使念一遍,也是千生有幸的事,会认识到,大家能这样一起念它,那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缘,所以,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念下去,用心地熏习一遍。有了这样的心,就再不会是现在这种情况——念了千千万万遍,天天都是有口无心。每次念它,就像在世间上应酬一样,心里非常不情愿,就想赶紧念完,敷衍过去,这样的话,即使念上几千、几万遍,也没什么大的利益。

  如法诵持的情况,就如同写字的时候,一笔一笔都送到,每一笔都如它的笔法写到位。这样就有很大的力量,能够力透纸背。(“力透纸背”,不是说手腕的力度很大,而是指每一笔都不散漫,线条有力,气势如虹。)

  同样,《普贤行愿品》里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思,一句一句都有它的运想、作意,以及所要诠表的普贤行愿海的无比深广的内涵。我们要做的,就是随文观义,如法地按照文字去用心,一句一句地把相应的心态引发出来。比如,护持正法的心愿是怎样的?利益众生的善心要怎么发?一念见三世愿,往生净土愿,依止善知识愿,不离同行道友愿等等,每一种善心都要准确地发出来。也就是依靠这些词句,引出内心相应的行相。总之,要非常清楚文字要诠表的所愿境,在念诵的过程中,每一种愿心都要发到位,也就是每一种心态都要到位地引发出来。

  像这样,如果字字句句都在内心当中运作得很好,点点到位、句句相应,那么,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善心状况,就不只是形容为“力透纸背”,那是能加持整个身心,甚至对于全法界都有极其不可思议的缘起。它就像由各种美妙的愿心音符组成的内在的交响乐,与它的庄严相比,世间最美的赞词都显得太浅。

  如果能这样从前到后,字字句句都非常如法地,把整篇《普贤行愿品》诵读一遍,那确实不叫顺口溜了。能这样念念用心,与法融合,就是真正的念念精彩、句句庄严。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你内在的善根,使你的佛性迅速苏醒,让你的心开始真正进入到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海当中。也因此,经文后面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一定会在你的心上实现。

  如果不这样,只是随口溜过去,心不在焉、散散漫漫,念得也是有气无力,软绵绵的,那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就像很多现代人,从上小学开始,就在接受道德品质的教育,但心里从没有一点触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用来应付考试。连最起码的真诚、正直、孝顺父母、勤劳俭朴,以及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那么同样,天天有口无心地念很多经,学很多法,也不会对内心有多大的影响,对于改变自心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念了很多年,连一点善心都培养不出来。出现这么糟糕的状况,就是因为没有用心地去念、去学,既然你自己不肯用心,那佛法又怎么可能在你身上出现效果呢?

  不仅没有好的作用,时间一长,还很可能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就像有些人坐禅,刚开始的时候,出现昏沉不注意调整,结果后来不坐还好,一打坐就开始打嗑睡,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禅病,这就很不好。同样,每次念诵的时候,如果不好好调整自己的心,任凭它随意发展,像是边念边打妄想,或者从不随文入观等等。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一些病相,比如,一念诵就开始妄相纷飞,根本停不下来,或者一看到熟悉的经文,心就完全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一点也入不进去,根本没办法随文观义等等,这就相当麻烦了。

  总之,态度有问题,不是真的用心,就不能如法地念诵。这是第一种病因。

  第二、心不清净。 身体虽然坐在那里念经,但心里仍然攀缘很多世间的俗务,或者贪著名利恭敬等等,因为没有出离世间的意乐,心就不清净,也就不能如法地念诵了。

  如果不是一心为法,全心全意希求佛法,那么,心的重点必定在世间的各种名誉、恭敬、地位、钱财等上面。心底深处追求的就是这些。有很重的贪著世间名利等的心,就没办法安心修法。一出现这方面的境缘,立即会现起竞争心等等。得不到的时候心里就不满足,就会有很多的妄想,或者一直思量着怎么夺过来。

  由于内在的重心没有变,还是在希求世间法,所以一遇到有关的人、事、物时,心马上就专注在这上面了。这样一来,念普贤行愿是假的,心里想世间是真的。也就是说,为了完成任务,还是要坐下来念,但心里一直想着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好那个人坏,今天要吃什么,一会儿去买个什么东西,中午要跟哪个人见面,晚上看什么电视剧……像这样,整个心一直缘着世间法转。由于心一直攀缘世间的事物,就会不断地想这方面的事,也就没办法专注念经了。

  所以,没有出离心,就没办法修道。一碰到什么事,心立即就贴上去了。结果,常常是口里念着佛经,心里想着柴米油盐、名利受用等。心里想的都是这些,就根本不会想愿海的内容,不会一念一念地起大善心,作意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广大的礼敬、供养等等。因为,任何法行都是由心来做的,心专注才能成办,心一分散,就没办法跟法义相合。这样时间一长,也就习惯马虎了事,口里溜过去就算数。

  第三、对自己没有要求,只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已,根本不希求未来的果德。这既来源于对因果律的愚昧,也跟懈怠的习气有关。

  由于没有希求果德的心,所以根本不会珍惜当下。也因此,放逸、熟溜的毛病会不断地滋生蔓延。虽然说不必要在耕耘之外,非份地去妄求。但是这个耕耘也必须是认认真真地实做实修才行。耕耘的时候没落实,到时候也不会有收获。相反,我们只要当下认认真真地做,果自然能得到。

  另外,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份诚心,会认认真真地去念、去修,对于善法功德还有一种欢喜心、希求心。但时间一久,人就成老油条了。他懒得让心缘着经文作意、希求,调动起善心等等。就像小学生,老师一说,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他会按要求办事。但是四十多岁的人,早已成老油条,谁都使唤不动,都是随着自己的习气在做事。所以,你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修行的年头多,就应该进步很大。但如果你一直不肯用心,虽然口里念了很多,也未必有什么进步。甚至学佛几十年,变成了只是混日子而已。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可能很多人内心的真实状况是越来越糟糕了。

  单单从嘴巴上念过去,当然很轻松。但要克服惰性,每次都竭尽自己的诚心,专心致志地随文入观,这就非常不容易了。毕竟我们不习惯这样用心,所以一开始,必须用善法控制住自己的心,强制性地把心引入到如理发愿的正道当中。但很多人都不肯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心实行。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我执习气很重,而且无始以来串习成的恶劣根性太强。心里一直要克制恶劣习性,改造自心,如理如法地调整心态,这就很受约束。现代大多数人都崇尚“自由主义”。所谓“自由”,就是随自己的恶劣根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任由懈怠、散乱等的烦恼增长,不加对治。当然,这样很轻松嘛,随便念念就完了,不用费力地往心上去作意、运转等。而且面子上也说得过去,我今天念了多少多少,在自己和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精进修行的样子。

  相反,真正肯用心的人是很少的。每一次念诵都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运心、作观,如果心不够专注,或者作意的不到位等等,就重念一遍,这种老实修行的人实在太难得。

  事实上,真想修行的话,必须有这种真诚心才行。现在的人都想求捷径,其实,做钝功夫就是捷径。你可以去观察,没有在自己心上认真做基本功的人,都没什么成就。不必说佛法上的事,世间俗话也说:“练武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意思是,不肯苦练基本功,尽搞些花拳绣腿,看上去有模有样的,真上场的时候一点用也没有。相反,如果你肯练基本功,老老实实地在心上用功,那么坚持下去就会熟能生巧,自然能获得成就。

  《影尘回忆录》里讲到一位“晒蜡”法师,他天生愚笨,但通过三年专精用功,把《楞严经》和《法华经》的两本注疏背得滚瓜烂熟,结果三年后就开了智慧。就是因为他肯下苦功。

  现在大多数人不肯如法如理地用功,不愿意在当下一念上练心,结果全都落空了。这个就很可怕,长期发展下去,最后全成了放空车。最多像唱歌一样,念得声音比较好听,但嘴巴上唱的时候,心里根本不肯认真缘法义作观,真诚地从自己心里祈愿,这样是没太大效果的。

  现在,很多人还没认识到这是病,他认为,我每天念得很好,哪里有毛病?岂不知念了三年五载,结果就念成那个样子——每次翻开书,都是有口无心地溜下去。看上去好像每个字都念了,但实际上,心里什么法的内涵也没有。如果每次都是作表面文章,以一种敷衍了事、完成任务的心态,散散乱乱地念过去,或者一直处在一种很盲目的状态,那就很不好。这些毛病都要改,才能真正发生念诵的效果,才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有些人这一生是好人,得的是恶报;这一生是恶人,居然享福,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不相信因果。这一生造恶,他前世余福太厚了,所以你没有看到他恶报。前世造的福,他可以享两百年的福,但是这一生当中他造作的恶业,他可以享六、七十年的福,那个福已经折掉了,打折扣折掉很多,可是他的余福没享完。有人一生做好事,果报并不好,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太重,就是他有余殃。因为他这一生中做了很多好事,弥补了很多,但是还没有弥补到完全,所以他还是受业报。因果通三世,你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怀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