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与景观
2014/9/5   热度:256
名山多古刹,古刹有斋食。每登临巅顶危阁,我常常追思萦回在碑廊溪瀑间的文化底蕴,面向禅林暮雨,又往往感悟摇曳于虚空间的钟磬余韵。雨后,山寺前的奇石清亮亮地散动着花叶之影,好静好静。偶有隐隐飘至的梵音,使浮躁的心绪渐渐变得平和。这时,先贤“淡味是真味”的缕缕哲思渐渐渗透我的每个毛孔。此刻,当我感到有些饥寒时,便会想到素食。 厦门南普陀、舟山北普陀的斋食妙就妙在于鲜淡中透出几许“不可说”的滋味,无论是形色还是食境,都能使人在闭目咀嚼后感到余味悠长。那一刻,我像在餐,又像在品悟着自然造化的演变。 古来名刹多有自创的斋食,食典《清稗类钞》里仅介绍了一小部分,“寺庙庵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记得最早吃的一顿真正意义上的斋饭,是在舟山市普陀的息耒小庄。那是个斜洒杏花雨的日子,店内外清雅淡朴,当我凭栏赏鹤、放眼观海、侧耳听琴,凝神品茶时,其感受岂是怡悦二字所能涵盖?直到细品了三菇六耳、芋头竹笋及豆腐制作的斋食后,方来到潮音洞前听涛或在紫竹林里看竹,心海好放逸、好澄澈。 那年仲春日,当我第二次登上“莲花佛国”九华山时,一种企望便如半山的游岚涌于心头。记得几年前,我首次参拜地藏王菩萨时,曾站在天台正顶,遥看香烟缭绕、钟磬木鱼声与诵经声交响的九华街,为街心的饭店里没有像样的斋食而生憾意。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很久以前便以本味儿突出、鲜亮不腻著称,特别是由史潮泛载而来的传统名菜本身就可列入佛家素宴,比如问政山笋、八公山豆腐、包河藕粥、素锅贴等。这些既清淡又味美的素品与当地的景点、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故而在进餐时可品到景观文化。譬如:问政山笋产于歙县问政山。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的歙县古称徽州,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安徽通志》把问政山笋的地名记得一清二楚:“笋出徽州六郡,以问政山者尤佳。”包河藕粥出自合肥包公祠。民间有“包河藕无丝”(无私)之说,来颂扬包拯的清廉,此粥也成为人们怀念忠良的餐品。素锅贴是安庆迎江寺的作品。建于北宋的迎江寺与振风塔是当地知名景观。当吃着底皮酥脆、馅心鲜美的素锅贴,耳膜自然会萦绕桐城派的诵咏、《孔雀东南飞》乐府的韵节以及黄梅戏的柔婉曲调……正在畅思间,领队呼我到九华山庄用餐,我意外地见到了一桌精美鲜香的素宴,于是大快朵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条件是什么?量要大。斤斤计较,心量很小的人,学佛很难成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么都可以包容。见到冤家对头,这个人天天想害你,你对他还是笑脸相迎,这才是学佛人真正的样子。“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心要平等,量要广大,要能包容,要笑脸迎人。你看弥勒菩萨把这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我们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