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九课
2014/9/3   热度:269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九课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九课 在座的各位,我们能听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一定要有欢喜心。因为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法门,的确非常不易,只有在千百万劫中积累了资粮才能值遇。记得麦彭仁波切说过:由于佛法如意宝住世,才可以持诵如意宝般佛之名号,否则,千百万劫也难得难遇。所以,我们遇到般若法门,也并非偶然,如《般若经》中说:今生对般若法门有欢喜心、希求心,此人定于前世值遇过无量如来,并在其前恭敬承事、供养过。这是如来的金刚语。《般若摄颂》中也有比喻:怀孕的女人孕期满后,出现疼痛而临产,不久分娩生下孩子,同样,能听闻般若法门且生信心者,速当获证菩提果位。 道友们不要认为现观、中观法门谁都能听到,绝对不是这样!我经常想:虽然身处烦恼炽盛的末法时代,自相续不调柔、心怀忧愁,但我们还是能手摇转经轮、口念咒语、身体礼拜佛像、处处听闻佛号……有这些殊胜因缘的时候,一定要珍惜!我们来到了佛法兴盛之地,遇到了善知识,的确不是平常的因缘。看看那些偏僻的边地,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但却无缘听闻一句佛的名号。这样的边地有多少?因此,获得人身之时一定要有珍惜感、难得感,否则,对上师传法就像对世间老师讲课一样,怎么能获得利益?以这种心态听受佛法,也说明对佛法的价值一无所知。般若法门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醍醐,千载难遇,一定要珍惜! 这次我弘扬《现观庄严论》的过程中,有一些般若法本,要求每个人随身携带,不离法本。有些人经常念《心经》、《金刚经》,这是真正的福报,没有福报的人,根本不会念经、看经。我自己打开般若法本的时候,内心非常欢喜,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也请大家珍惜这些机缘和福报。而在我们自己享用的同时,也应该把这些法本或光碟向有缘众生广弘。真正能传讲般若,不管哪位上师讲,都没有差别。但有些上师,因为真正有体悟,所以无论讲空性、悲心还是菩提心,都能讲得出来。而听者也能相应获益,讲悲心时,能生起悲心;讲空性时,也不是文字上划过去,内心真正会有一些体会。这说明上师具有真正的加持,也说明般若空性的威力。 如果般若法门得以弘扬,很多人便可依此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弘扬。弘扬佛法不是非要坐在法座上,或者成为出名的大德,哪怕你去帮助身边的一个众生,也算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所以在有生之年,有能力,应尽力对有缘的人宣讲般若;没有能力,也应随身携带《金刚经》、《心经》等法本,这样,不管你去往何处,无形中可以加持和利益众生。这些利益,可能你看不到,但是绝对存在。就像高明的医生做了药让你戴在身上,虽然当时不觉得管用,但一定会有效用的。因此,我们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也要有善巧方便。 由此可知,真正的所修,在中现观(“摄品”处)以“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作结论时所谓的“彼”,如果是与三智之相相关,则次第加行的所修就是三智之相; 中现观也就是六现观。讲中现观时,颂词:“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有三个“彼”,“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有两个“彼”,相加上这些“彼”,就是六现观。如果这些“彼”与三智之相相关联,那么“彼渐次”就说明,次第加行的所修也是三智之相。也就是说,三智之一百七十三相不但是正等加行和顶加行的所修,也是次第加行的所修。 如果是以后后的“彼”来表示前前,则应该承许正等加行的顶点就是次第加行。 如果是以后后的“彼”代表前前,则应承许修正等加行达到稳固就是次第加行。 无论怎样,在正等加行之际的所修之外,绝对不可能存在次第加行的所修。 因此,从所修的角度,次第加行的所修其实也就是正等加行所修的一百七十三相,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修。前面也讲了,虽然次第加行有十三种法,但这些法只不过是修行支分,真正所修还是正等加行的一百七十三相。 如果有人认为:既然在正等加行的所修之外,并不存在次第加行的所修,为什么又要将其安立为两种现观呢? 有些人可能会想:正等加行所修的是一百七十三相,次第加行所修的也是这一百七十三相,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所修,那为什么要分成两种现观呢?显然没有意义,因为所修一样,能修的加行也应该相同。 这种说法不对。虽然所修无别,都是一百七十三相,但二者的阶段有差别。前面讲过,修行获得自在方面有因和果,获得稳固时也有因和果,而这两个果只是因的顶峰,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而在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方面,正等加行是因,次第加行是果,正等加行达到稳固时就称为次第加行。因为能修有差别,所以分两种现观。 这是一种解释。下面再从其他角度分析: 因为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主次等等的差别——正等加行主要修持以三智之相所表示的一切万法空性离戏;而次第加行则主要修炼以大悲心所引发的一切相之等持。 首先,它们的主次不同。正等加行主要修持以三智之相所表示的一切万法空性离戏。前面讲过,正等加行以无住加行和无行加行两种方式修持,外境、有境的一切万法全都抉择为远离戏论之空性。因此,正等加行主要修空性。见到芸芸众生未通达空性理,菩萨生起强烈悲心,以悲心引发而修炼一切相之等持,也就是一百七十三相可以在一相当中运行的不可思议之三摩地。依靠这些三摩地,可以利益无量众生,增上修行境界。所以,次第加行主要修炼以大悲心所引发的一切相之等持。 总之,对于现空,正等加行以修空性为主;而次第加行以修显现——相为主。 另外,正等加行以入定的修持为主,而次第加行则是以出定后得的修持为主。此处针对这两种加行所说的“入定”与“后得”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内心正处于安住等持之际,则就是“入定”;除此之外行持诸等威仪之际,则就是“后得”, 两种加行,一个以入定修持为主、一个以出定后得修持为主。但此处的入定,并不是心住于某种境界之等持。有些道友坐禅时,耳边开枪也没反应,一直安住于一种状态,这是入定;从中出定以后,切菜、煮粥,行持行住坐卧诸威仪,是出定后得。这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入定、出定,但此处“正等加行是以入定为主、次第加行是以出定后得为主”,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指登地圣者安住于无分别智慧远离相状的法界之中,就是所谓的“入定”;紧随其后的修炼一切相之等持,就是所谓的“后得”。 登地以上的菩萨安住于无分别智慧,就是此处的入定。不像凡夫,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生嗔心,总为自己的利益产生分别,住地菩萨住于空性的境界,住于无分别、离相的法界,这种无分别的状态就是入定。正等加行主要抉择这方面的道理。所谓后得,就是修炼一切相之等持,也就是以三摩地摄持所作所为,于一相中摄其余诸相而修。不像凡夫,布施度难以摄持其他度,修无常难以摄持其他相,菩萨的后得,一相中可以摄持一切相。虽然八地以后入定和出定才能融为一体,但一地菩萨也能在无分别摄持下做种种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这就是此处的后得,为次第加行主要抉择之处。 这是结合菩萨的入定、后得,说明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 在现阶段,作为初学者,在修持正等加行之际,即使无常等(境界)在内心出现,也要将其抉择为空性而进行修持; 我们虽是初学者,但也有权力修持《现观庄严论》。那我们修持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的层次如何?二者有何差别呢? 在我们修持正等加行时,对无常、痛苦、无我等只能一相一相修持,因为作为凡夫人,此时不可能以离一切戏论之智慧摄持而修。因此,当每一相现前时,要把它抉择为空性而修。以无常为例,我们要这样观修:我的身体是无常的,你看,虽然今天我以衣服、饮食维持着它,但一段时间以后,它的肉会融入地大,水会融入水大……四大消失,只有神识随着业力支配在六道的某一道投生。在这个修行过程中,当我们认识到身体无常的时候,对这一从内心起现的无常境界也要抉择为空性而修。也就是说,在抉择无常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空性智慧摄持而修,这就是正等加行的修持。不仅无常,其他相现起时,也要如是而修。 在修持次第加行之际,也要在不离空性的境界中,以依次明观诸相的方式而令其娴熟。 次第加行的修持也不离空性,只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要对诸相一相一相依次明观。首先观身体如何无常,如何不断变化;再观一切感受是痛苦,整个世间都是苦苦、变苦、行苦的体性……一一观修,在空性智慧摄持下不断修持令其娴熟,到了一定境界,就称为次第加行。凡夫人的次第加行,是这样修的。 由此可见,在修持方法上,除了一一对诸相进行修持,与将众多(境界)联系起来进行修持的修持差别,以及空性与相的主次差别以外,入定与后得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差别。 在凡夫位,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有两个差别。首先,正等加行是一相一相修持,无常、痛苦、空性、无我……一百七十三相一个一个修,这是正等加行;而次第加行是将众多相连贯而修,这是一个差别。其次,正等加行主要以修持空性为主,次第加行则主要以修相为主,这是第二个差别。除了这两个差别以外,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或者入定与后得几乎无别。 因此就凡夫而言,入定、出定的差别不大,而圣者的差别很大。在我们凡夫的修持中,所谓入定,就是把无常等抉择为空性;而所谓出定,也只是在所抉择之空性的摄持下对相的修持。所以凡夫很难区分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或者入定与后得的差别。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感觉得到,因为初学者的入定力量确实比较薄弱。 但是,如果圣者在得道之后修持正等加行,则不需要将诸相一一抉择为空性而修习无生,而是将境与有境二者所招致的一切现象之分别妄念,如同盐融于水一般,将诸相清净于无分别智慧的一体法界之中,以智慧而现前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境界,这就是所谓“入定”。 得到圣者果位修正等加行时,不需要将瓶、柱等无常一一抉择为空性,也不需要将苦苦、变苦、行苦一一抉择为空性,而是将境和有境的执著,全部清净于无分别智慧的法界之中。就像盐融于水成为一体,分不出这是盐、这是水;同样,对圣者的智慧而言,“这是无常的对境,这是无常的有境”……这种分别执著绝对没有,而是全部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妙力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入定。 所以,真正的入定并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而是将所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别融入法界。这一点对凡夫人来讲很困难,因此,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不要说大话。有些人只是听了《金刚经》或者《大圆满》的一点词句,就开始说:“什么都不执著了,我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口头上说说可以,但实际上有没有圣者的境界?如果怀着满心的执著:“我这样说,别人会不会恭敬我,对我很好,对我供养……”明明没有证悟却说证悟了,这样吹牛没有意义。 所以,末法时代的修行人一定要注意,是否证悟,要看有没有圣者的入定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哪怕你的父母当面被人砍杀,也根本不会产生嗔恨。因为一切能取所取皆已融入法界,哪会有这些强烈执著? 如同《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诸大善知识示现各自之等持奇迹妙力一样,诸圣者补特伽罗即使行持布施等伟大的菩萨行为,也应以等持力而实施。这种依靠次第加行的修持,而令有相等持现前的过程,就安立为所谓的“后得”。 这是讲圣者的出定。《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到,善财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而据藏文《华严经》记载,依止了更多的上师,包括文殊菩萨、海云比丘、普贤菩萨等很多大菩萨。善知识们分别显现了不可思议的等持,像光明三昧、庄严三昧等等,依此等持,一时间就能现前种种佛法妙力以及布施等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 记得里面有一位优婆夷,她是一般家庭妇女,但具有遍及诸根的三摩地。她能照见黑蚂蚁、黄蚂蚁打架,照见有人爬墙偷苹果,等等。善财童子到了她那里,知道她的眼睛能见一切色法,耳朵能听一切声音,六根可以同时运用。所以,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利益众生的力量不可思议,在不离入定无分别智慧的摄持下,能自在无碍地行持一切。而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些华严的玄妙境界和功德。 我经常想,上师如意宝弘扬佛法的发心不可思议,我们凡夫人无法了解;而利益众生的每一个行为,也难以揣测密意,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利生方便。所以,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对善知识的行为观清净心很重要!真正诸佛菩萨化现的上师,他有许许多多利益众生的方便,就像《华严经》里很多善知识的示现以及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的示现一样。 总之,这些不可思议的利生行为都称为后得。但这是对圣者而言,凡夫人要装作圣者这样去行持,肯定不合理,就像青蛙学着老虎跳崖一样。虽然凡夫、圣者以肉眼难以分辨,但菩萨极为稀有的后得妙力和伟大行为,的确是不共之法。 虽然因为圣者的等持寂灭了一切戏论,所以不存在不同相的修持,但并不表示根本不存在一切相。比如,就像在阐释见道顶加行之际[顶现观品第五],以“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所表示的,“六六三十六种波罗蜜多的自性,也就是见道”的道理一样,三智的所有相,也是在根本定的无分别智慧中,以寂灭戏论的方式而圆满的。 虽然菩萨的等持息灭了一切戏论,但不表示没有相。因在颂词“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中讲,每一波罗蜜多摄入六波罗蜜多,布施具足六度,持戒也具足六度……以一刹那苦法智忍所摄之无间道,这一顶加行就是此中见道。就是说,三十六种波罗蜜多自性就是顶现观品所说之见道。 和这个道理一样,在菩萨入定无分别智慧中,三智的所有相以远离戏论的方式圆满具足。 因此,也可以将其[正等加行]安立为“圆满觉证一切相加行”(所谓的“大圆满”也是同一个意思)的名称。 对正等加行,可以安立“圆满觉证一切相加行”的名称。 我们要学好《现观庄严论》,首先要了解三智和正等加行;有此基础,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很容易理解;而法身果和事业只是加行的果以及在众生面前的显现,也容易理解。因此,最关键的是三智和正等加行的内容。 学习本论,对于智者而言,自然会理清通向佛果的道路;而就一般人而言,也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种下殊胜善根,二是提高佛教素养。虽然圣者难以辨认,显现有贪心、嗔心、嫉妒心……也可能是圣者,但是否安住在凡夫的相续,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努力学修佛法精华——中观、现观等甚深法,即使今生不能证悟,甚至不能通达,也要在阿赖耶上种下一个殊胜善根,仅此也使短暂的人生具有意义了。此外,学了《现观庄严论》,我们整体的佛教素养以及证悟境界会越来越高。比如世间人学物理专业,大学三、五年下来,虽然专在某个方面,但整体的知识水准较一般人要高。同样,虽然不是圣者,但了解了圣者的现观,对整个佛教就提高了认识,而与此同时,凡夫的习气也会逐渐消尽,乃至渐渐获得相应、相似的圣者境界。所以,具足因缘时我们一定要努力学这些甚深法。 不是我自赞毁他,现在学佛法的环境藏地最好。以前玄奘大师去印度,那时的那烂陀寺的确很辉煌,僧众逾万,高僧大德如夜空群星。但如今,印度充斥着种种外道,除了藏传佛教在弘扬以外,基本没有佛教。但在藏地,整个佛法不论传承、教言还是修行次第,可以说未受任何损害,圆满具足。所以我觉得,藏地是世界佛法的宝库,而世界各地的修行人如今把目光投向雪域,无疑是智者的选择。 也不是因为我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就赞叹自己的传承,的确是有无数修行人在藏传佛法的修行中获得了证悟。时处末法,不论显宗还是密法,要懂得传承与教言的真正密意,要对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行境生起信心,从而获得真实的理解与证悟,在如今世间非常难得! 因此,在殊胜因缘具足的时候,大家应该努力获得这些甚深难得的教言。短暂一生里,我们以此为来世做好准备,非常有必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九课思考题 25.解释颂词:“相及彼加行,彼及彼渐次。”并请依此颂说明“六现观”。 26.请说明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的异同之处。 27.圣者入定、出定修法的差别是什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的本质是使人的生活充满安详真实情趣,使人们摆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看到我们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以最真实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世事和享受我们拥有的真实自然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寻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归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无人而不自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