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2014/9/3    热度:356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三课

  昨天讲了,凡夫地无法真实修持六波罗蜜多,只有菩萨地才可以,而圆满的六度仅在佛地。所以,我们行持六波罗蜜多时也要观察相续,不能生起傲慢。下面以比喻说明:

  针对智者而言,如果能借用比喻来阐述这些道理,就能使他们心知肚明,所以我们可以在此举例说明:

  对一位智者,比喻能让他通达深奥的道理。所以,佛陀在《般若摄颂》中运用了许多世间比喻说明般若空性,而作者此处也运用了一个易懂的比喻,说明断除自私自利心对于生起菩提心而言,至关重要。

  前面讲了,不论因地、佛地,修大乘者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别无其他。如《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时可以直接利益众生,有时可以间接利益众生,而有时又可以修炼发心以便将来利益众生。因此,除了利生以外,大乘行者再没有别的事了。而密乘也是大乘,只是要求更高。现在有些人学密法只求自利,而且认为自私自利心越强,成就越快,其实这是颠倒的。因为密乘只有在大乘的基础上才能修成。没有菩提心,也就没有大乘教义,更不会有密乘。所以,我们不论学显宗、学密宗,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看看属不属于大乘。这个问题很重要!

  而如果我们发了大乘心,也在行持大乘道,这固然好,但也千万不要轻视小乘。因为小乘也能引导人们走向解脱,而且境界也很高。听说有的人自认为境界不错,只求大圆满法,不愿求菩提心和小乘法,他说:“我的境界很好,阿罗汉也算可以……”好像远远超过阿罗汉了。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阿罗汉的相续已经断尽一切烦恼障,色声香味,任何对境现前都不会生贪心,怨敌出现也不会生嗔恨。所以,不要自视过高,不要看不起小乘或显宗,能有显宗的境界,我是心满意足了。所以,无论学显学密,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意义。

  比如,高明的医生为了消除众生的病痛,在净化提炼水银的时候,首先通过擦拭、清洗以及炼制的方式使水银变得清净,当毒性祛除以后,就可以配制成各种各样的药品,从而驱除众生所患的形形色色的疾病。

  藏医、中医里面,水银都是一味好药。但水银有毒,未消毒就配成药,病人食用以后,不但不治病反而会导致中毒、死亡。所以,高明的医师配药时先要净化水银,祛除毒性后再配成药,就能遣除许多疾患。而就像水银被毒性遮蔽,与任何药材配伍都不成良药一样,大乘菩提心的妙药本可遣除一切众生的业惑疾病,但若未消除自私自利心之毒,修任何法,都会被毒性染污而不能成办利他。这个比喻非常好,法王如意宝在《辨别基和基现》的论典中也引用过,以此说明众生最初怎样迷惑、本基有无迷乱等问题。

  至于自私自利心不好,这一点谁都会说,但实际行持的时候,所作所为不被私欲所染、纯洁无垢的修行者却极其罕见。事实也是如此,在凡夫地时要我们完全抛开私欲,的确困难。不过作为一个修道人,我们至少先要认识自利心的危害,知道了危害性,一旦生起此心就会立即对治。如果再能长期修行,那么获得大乘圣果也就不会遥远了。

  同样,诸大菩萨将有寂衰损彻底清除的唯一之因,就是令菩提心宝在相续中生起。

  三有的衰损,指贪嗔痴等烦恼以及痛苦;寂灭的衰损,指阿罗汉不理会众生的痛苦而入于寂灭。世间人贪执形形色色的法,而小乘人贪执寂灭果位,这二边都是成佛的违缘,而彻底消除这两种衰损的唯一因,就是菩提心妙宝。为了让菩提心宝在自相续中未生者生起、已生者稳固、稳固者永不退失,我们要反复消自利心之毒,否则就不能成为无垢。

  但是,因为凡夫地众生具有自私之毒,所以就要通过修持甚深空性,并现前见道之法性,在以精通诸法平等而彻底远离所有自私垢染,从而获得清净之后,

  凡夫地时,每个众生都有自私自利的杂染,就像水银中的毒性一样。水银的毒性以擦拭、清洗、提炼等方式可以消除。而菩提心的垢染,在长期修行空性、菩提心并现前一地果位时,因为通达了诸法平等、自他平等,能将粗大的私欲从根本上断除。那时候,身肉一块块割下来施给众生,也毫无耽执;别人怎么说、怎么打,也没有嗔恨。

  这种境界,凡夫难以企及。我们平时坐在经堂里或单独安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烦恼了,是不是登地了……”对自己充满信心。可是,一旦你的茅棚漏水,家人死了,或者听到一些不公正的评价、受了冤枉,那时候,原来的一地境界全部消失于法界,出乎意料的大嗔恨暴发了。这说明,你还未通达诸法平等,如果通达了,私欲心就能清净。而清净以后,

  才能使菩萨的一切如海之行为与三轮清净无分别的方式相互融合,进而以自私心分崩离析的、稀罕少见的精进方式,彻底治愈众生的烦恼所知二障疾患。

  从登地到佛地,菩萨以布施等十波罗蜜多的广大行为利益众生。我们做一点事情也会带着强烈耽著:“我今天放生一百万,组织了很多人修法……”;而菩萨利益众生,却是以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行持者、行持以及所行持善法三轮清净的方式而行持的。也就是说,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菩萨如海的伟大行为与三轮清净圆融无碍,或者说现空双运,也可以说是悲智双运。在那时,自私自利心全部瓦解,伴随着稀有的精进和利他心,直至遣除无边众生的一切二障疾病。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行持念经、放生等任何善法时,发清净菩提心是根本。

  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能为自己。有时为了遣除疾病,也可以为自己修法。像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就有一些修法仪轨,专门用来遣除自己的疾病,也并没有说为了众生。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希求成就。我接触过一些佛教徒,口口声声“我要成就、我要成就”,这也算不错了。多数人根本不提成就或往生,只是耽著一些现世的、眼前的福报,没有任何修行的味道。所以,能希求解脱,也算是一种修行了。

  为自己也好,希求成就也好,如果最终的目标是利益众生,也就是大乘修行。不过,大乘的修行最好能去除私欲。如《般若经》所说:杂毒的食物不是美食,而杂有私欲或三轮执著的善法也不是究竟善法。所以,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懂得如何行持。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一点,又以业力现前而不能行持。但不管怎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利益众生这一根本。有了这一根本,修行也就成了大乘的修行。就像医生诊断病情,能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有治疗的机会了。否则,问题在肺却治疗脊椎,就困难了。

  《总持自在王请问经》中关于清净摩尼宝珠的比喻,也是为了宣讲道之次第。其中前面的两个过程[擦拭、清洗]是很容易领会的;而后面的过程[炼制],也即关于不退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教言,则指的是大悲方便与智慧空性双运之道。关于这一点,在《经集论注疏》等论著当中都有相关的论述。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也有个清净摩尼宝珠的比喻:当有智慧的人探索宝山取到如意宝以后,先用严灰洗涤,再用黑头发衣擦拭,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用辛味水清洗,再用布缠在木棍上擦拭,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先用药水洗涤,然后用极细柔的布擦拭。

  对这三个过程,有些智者相应解释为三转法轮[1]。首先遣除非福德,是一转法轮;中间遣除二我,是二转法轮;最后遣除一切见,是三转法轮。如《中观四百论》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这个教证应该与《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的比喻结合起来解释。解释的时候,前两个阶段容易对应,而最后的阶段应该以大悲与智慧双运来解释。这在《经集论注疏》中有宣讲,也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所谓的“三轮清净”,是指菩萨的布施等行为,因为(他们是)以三轮不可得的方式而行持的。

  三轮清净,指菩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行持布施、持戒等利益众生的行为。菩萨即使度化了无量众生,也无丝毫三轮执著。入定中不缘一切,出定时以如幻如梦的方式行持而不耽执,六度万行的每一项都如是行持。这才是真正的积累资粮。所以,我们平时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尽量不要有傲慢和实执。“我今天做了个善事,这个功德,我死的时候会等着我。那时候我可能没有财产,但这个功德会让我获得永久的快乐……”这样执著实有是不合理的。

  虽说我们现在是在凡夫地,但凡夫地时,对这些重要教言也应通达并相似修持。这样一来,获圣者果位时自会现前一切功德。

  于这一点,圣者龙树菩萨是在《经集论》中引用该教证[2],从而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观点。

  对上述道理,龙猛菩萨在《经集论》中,引用了《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的教证。《入行论》里提过龙猛菩萨的二种论,一是《经集论》,一是《学集论》。《经集论》汇集了许多大乘经典的教证,宋代法护译作《大乘宝要义论》。以此教证,菩萨建立了究竟一乘的观点。所谓究竟一乘,指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要获得佛果。

  也即,首先以(修持)无常、痛苦等等而对轮回生起厌离之心,然后趋入甚深而广大的大乘之道。通过这些方式,从而建立起“声缘之道只不过是大乘之阶梯”的观点;

  龙猛菩萨的意思,声缘道只是大乘道的阶梯。作为修行人,先对一转法轮的教义——无常、苦、空、无我进行修持,让相续对轮回产生强烈出离心并希求解脱,从而奠定一切道之基。有此基础以后,才能发起菩提心,进入甚深、广大之大乘法门。

  为何本论的顶礼句也对声缘的智慧作顶礼呢?就是因为声缘也是由佛母出生,而且是上上道的基础。具体而言,声缘在世俗中以无常等所生的出离心,以及在胜义中所通达的无我空性,这两者是大乘道之基础。而小乘人希求自我寂灭的自私自利心,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大乘道的基础。这一要点请大家切记!

  大乘人行持大乘道,对声缘道有取有舍:对出离心与人无我这一部分,我们也接受,作为基础;而另一部分——声缘求自我寂灭的发心,不说圣者菩萨,连我们凡夫也不应当学。否则,如《般若经》所说的那样,退失大乘而发了小乘心,是最大的犯根本戒。

  这是龙猛菩萨——甚深见派的观点。

  无著菩萨则是在《宝性论释》中引用该教证,也即以所宣说的“因为菩萨相续依此次第而进行清净,所以(众生相续中)成立清净的所净如来藏的存在”,从而建立起(众生相续中)成立如来藏的观点。

  对同一个清净如意宝的比喻,依龙猛菩萨解释:先修无常生起出离心,之后入大乘通达空性,是以声缘乘作为大乘道的基础;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则将清洗摩尼宝的过程,解释为行持菩萨道时清净一切垢染,并最终成立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藏。不论菩萨、凡夫,他们相续中都有如来藏,否则,即生修善断恶,来世怎么连接?最终又如何现前如来藏的本面。所以,无著菩萨以此比喻证明每个众生本具如来藏。这也就是第三转法轮宣说光明的教义。

  总之,不论龙猛还是无著,汉传还是藏传,对轮回生厌离是共同之基础,无常、苦、空、无我都是必需的。之后,按龙猛菩萨的观点,则将诸法抉择为空性,依《般若经》所宣说的空性分,证悟一切诸法的空性本体。而按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的观点,又在万法空性的基础上,抉择与之无离无合的自性光明。因此,依三转法轮的教义,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否则,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就无法成立了。为说明此理,《宝性论》用了很多比喻。

  无论如何,这两种观点都是相同的:

  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其实是相同的。学了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我们知道三大法轮应该结合起来,否则无法通达佛教的教义。如果只学大乘法,因为没有小乘的出离心作为基础,修行不会成功,就像没有基的墙一样;而只学小乘法,也会因为不了知大乘空性和如来藏,使所学不完整。而如果能结合起来,所学、所修的就是完整佛法。

  的确,众人面前我曾经说过,而内心也这么想:在现今世界,藏传佛教如意宝非常兴盛。你看,传承如此圆满,每一教言由历代传承上师圆圆满满交付后人;而佛法又如此完整,教法证法、教言窍诀都圆满具足,所以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如此,东西方佛教徒的目光投向了藏地,而众多知识分子的信心和兴趣得到引发,使藏传佛教遍地开花。

  第一阶段,是以无常痛苦等等而进行修心;

  不论修显宗还是密宗,一定要先修出离心。修出离心,先要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认识四种颠倒,以理推出无常、苦、空、无我,而且还要通达前世后世等基本知识。否则,连一转法轮的法器都谈不上,更不要说甚深法要了。而只是懂了还不行,一定要让无伪的出离心生起来。出离心谁都会谈,但除了少数人以外,真能在心里忆念着轮回痛苦的人都不多。所以,光说不行,一定要修持。

  修出离心因缘较深的有两种人。一种人,像某些公案所说的那样,因为前世对出离心有深厚缘起,今生一听到相关词句马上生起出离心;还有一种人特别利根,经善知识引导以后也能迅速通达并生起出离心。除此之外,一般人即使听了再多的出离心教言,不修持,也不会自然生起。所以,这种人一定要先从理论上通达,再到寂静地方修持。

  修持的时候,对于从轮回中出离的理由——三界犹如火坑,转生到人、天、旁生、饿鬼、地狱有何种过患等等,要反复观修。当轮回痛苦的境界在自相续中生起的时候,再也不愿转生其中,并会从内心引发坚定誓愿:不管怎样,我一定要通过修行超越轮回。要让这种真实而非虚伪的心生起来,且永不退转。

  有了出离心的人不会耽著快乐。到了花园,他会觉得好看,也有快乐感受,但这是否失去了出离心?也不是。敦珠法王的密传里有一段:一次他正坐在花园里感受快乐,一只蜜蜂为他唱歌,“夏天的花虽鲜艳,可秋天一来它也不会长久,你的心不要耽执,多思考如何出离吧……”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所以,有出离心的人,虽然显现上也会觉得快乐,但对无常本性的认识,对痛苦本性的认识,总会提醒他不偏离出离的轨道。就像一个犯人被带到花园,他暂时有点开心,但忧愁还是会自然涌上来:我毕竟是个犯人,不久要被判死刑,还有什么可开心的……

  这是初转法轮的教义。

  第二阶段,是依靠三解脱门的教言而现前甚深见解之法性;

  三解脱门是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万法包括于因、体、果之中,无相状、无实质、皆是空性。依此教言,让相续现前乃至涅槃之间的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境界。

  这是二转法轮的教义。

  第三阶段,是依靠不退转法轮的教言,以及三轮清净的教言修学菩萨之伟大行为。

  三转法轮的教言抉择了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存在,而这种存在与三轮体空无离无合,无相状、无实质。而菩萨就是依大悲、空性双运行持利益众生事业的。

  这是第三转法轮。

  两大轨辙师[3]都认为,道之次第只能是这样的。

  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是两大派的祖师,对他们,佛陀在《楞伽经》等许多经典里都有授记。他们以甚深智慧解释了佛陀的究竟教义,并依佛授记及种种深妙缘起把佛法弘扬于人间。这两大祖师都认为:道次第只能如此。

  由此可见,这些堪为南瞻部洲两大殊胜庄严的无垢论著,是毫不相违、互为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在修习之际,能够通达将其融会贯通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智者”。

  所以,南瞻部洲二胜六庄严中最伟大的这两位智者,他们的无垢论著是一致的。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也就是智者。

  懂一点物理化学、电子科技,是不是智者?不一定。成为博士、教授是不是智者?也不一定。是智者,一定要对万法的本体有所通达。如果他们自认为是智者,那我们要问:一切万法的空性是怎样的?心性的本来光明是怎样的?一转、二转、三转法轮的观点如何贯通?如果能说、也会修,那才是智者。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是智者,还有一个词……

  这个道理,结合密法的窍诀简单来说:当以心观察自心的时候,当时的这颗心,无论颜色还是形状一切都不存在,从这个角度,称为空性或者三解脱本体,这是二转法轮的教义;而在不存在当中,它的光明分——明明清清的明分,以自然而然、任运自成的方式具足,这是三转法轮的教义。但此二者不能分开,空即是现、现即是空,无离无合;或者说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光明,这就是我们心的本体。每个众生乃至一切万法的本体,皆不离此二者。什么时候,我们不是在名言上讲,也不是以分别念理解,而是完全通达了它,也就成为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或说智者。所以在修持的过程中,对于这个道理,说得远一点,可以推至万法;但以窍诀归纳于一座上而言,何时通达了心的本性,也就贯通了二大菩萨的观点。

  对本自圆融的佛法,有人偏在业果上,有人注重空性,有人则以光明为主……各执己见。但不能贯通,则难以修到真正的解脱之因。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1] 《中观四百论释》云:“萨迦派的班钦香秋瓦论师解释此颂时,说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转四谛法门,中间一句是指二转般若法轮,后遮一切见是指第三转法轮,如是以三转法轮对应解释此颂”。

  [2] 该教证:指《总持自在王请问经》中关于清净摩尼宝珠的比喻。

  [3]两大轨辙师:指开创甚深见解派的龙树菩萨与开创广大行为派的无著菩萨。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从前那个时代,佛的那些常随弟子多半都在那边打坐修定,他心清静。他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放下了,他心清静,持过中不食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现在的人烦恼太多,妄想太多,你要是修日中一食,非生病不可!这个身体实在讲是一部机器,机器之所以能够运作,它得补充能量;补充不足,这个机器就要损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