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故事


2014/9/5    热度:205   

 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爵士(Sir Francis Chichester, 1901-1972)是二十世紀一位最偉大的探險家。他年青時,是飛行界的先鋒,成為歷史上獨自由新西蘭飛到澳洲,再由澳洲飛到日本的第一人,當時他乘坐的飛機還不及九百磅重。二次大戰爆發,他參加空軍,卻因為超齡不獲取錄赴前線執行任務,反而留在後方培訓英國皇家空軍機師,期間他駕飛機的總時數恐怕沒有任何空軍機師比得上。戰後,他轉去駕帆船,駛著自己那艘卅九呎長的吉布賽飛蛾號環遊世界,飲譽全球。

  在此之前,他曾於一九六○及六二年先後兩次獨自揚帆橫越大西洋,由倫敦赴紐約。

  可是,很少人知道,在奇切斯特首次橫越大西洋之前,幾乎死於肺癌。當時他被判斷患上該症,毫無疑問,因為使用了不同方法檢驗,包括支氣管內窺鏡肺頁活組織檢查,使用硬直的管道插進呼吸道深處進行,五位醫生(包括外科專家、放射治療專家、肺專家等)一致斷定是肺癌,想活下去唯一方法是切除一個肺。他的太太希拉是個勇氣十足的女性,鼓勵他勿做手術,於是他拒絕了手術。可是他發覺幾乎捱不下去,事後他形容那幾個月的情況說:

  「住醫院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晚晚都是那麼可怖,眼光光一小時一小時過去,無法成眠,有時好像要窒息,呼吸非常吃力……,我越來越怕會慢慢窒息死掉。我想到自己一步一步絕望無奈,就此離去,開始鄙視自己。每次有另一個危機出現,我都想放聲大哭,好像投降承認自己軟弱就會暫時免死。」

  奇切斯特的健康每下愈況,到了有一晚,所有人都對他不再存希望了。當夜他捱過了,但從此只能用一邊肘承托著頭部才能呼吸。由於他拒絕動手術,醫生別無他法,開了抗生素給他吃,他對抗生素無好感,老大不願服用。那時,奇切斯特感覺到內裡有一股「強烈無比的衝動」要想去法國南部。於是他來到了旺斯聖保羅鎮上的一間旅館,買了一些氧氣來活命,找到了一位反傳統的醫生,厲行全素食,每隔一段日子就斷食。他的癌症痊癒了。後來,他憶述說都是歸功於太太和祈禱的效力:

  「﹝希拉﹞有驚人的醫治天份,有辦法令人康復,她堅信祈禱的力量。我狀態最差之時,她找來許多人為我祈禱,有些是朋友,也有別的。不管是新教徒、天主教徒、基督科學派信徒,她都千辛萬苦找齊來一起祈禱。我覺勞師動眾真不好意思,不過祈禱的力量簡直是奇跡。」

  一年之後,奇切斯特參加了自從一八七○年以來首次舉辦的帆船東至西行橫渡大西洋比賽,勇奪冠軍,駕著小船只用了四十日半;兩年後,他再次照樣橫渡大西洋,只用了卅三日十五小時,打破世界紀錄。

這個故事詳見 Sir F. Chichester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9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聪明人会为来世着想,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生,哪有没有死的道理?早死跟晚死,有什么差别?其实没有差别。这一世时间短促,来世的时间长。能够想到来世,起心动念为来世负责任,这个人就有智慧。佛在经里面常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所以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为来世着想。佛告诉我们,死了以后,摆在我们面前是十法界,等于说是十条路,我们要走哪一条路?要到哪里去?这个很重要。对于来世要认真!来世,一个是三途,一个是三善道,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来世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要把全副的心力来办来世的事情。人不只是这一生,人有来世,觉悟的人,不会为这一世着想,他为来世着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