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四大纲领


2014/9/5    热度:786   

一、前言
  佛陀在杂阿含经四谛相应品说过:“再热的地狱,也热不过生老病死爱悲恼苦的大热;再闇的地狱,也闇不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此种种大炽热、大迷闇的因缘,皆是对学佛四大纲领(即四圣谛)不如实知所致。”四圣谛就是观察苦(苦谛)、分析苦的根源(集谛)、确定灭苦的中道(灭谛)、依中道老老实实地修证(道谛)。
  这四圣谛好比良医治病,苦谛是善知病,集谛是善知病源,灭谛是知病对治,道谛是根治,即标本兼治、永无后患。杂阿含经三八九卷指出:“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要根治疾病,颇不简单,汉医有所谓“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种对治方法,但有的症状更趋复杂,就需要这八种对治方法的互用,同时还得考虑患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依病因病机(风寒暑湿燥热)和病情发展,一并对症下药。“佛法不离世间法”,依同样的道理,佛陀提出治疗人类心病的四大纲领(四圣谛),这四大纲领能使人类的忧悲苦恼,连根拔除,只要我们肯努力、有决心,则彻底解脱、指日可期。杂阿含三八三卷说:“于苦谛已知已解,于集谛已知已断,于灭谛已知已证,于道谛已知已修,如是则断爱欲(指断贪嗔)、转去诸结(指断种种烦恼纠结)、于慢无间等(指断种种习气),究竟苦边(指彻底解脱)。”
  二、苦谛当知当解
  苦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观察:一、表层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欢的人偏偏在一起)、求不得苦。二、世间无常苦:好花不常开,人的境遇,总是不断改变,对自己的未来,我们有太多不确定,却又想确定,于是抽签的抽签、找算命的找算命,求神问卜无非是想更精确地把握无常力随时左右的未来。三、五蕴无常苦:五蕴指的是无常的色身、无常的六根触受、无常的六根识别、无常的身口意行为、无常的意识察觉能力,这无常五蕴形成人的身心因缘,由于无常因缘,人不能随意自在;因为做不了主,所以有不能自在、不能自主的苦,人常想要一切美好如意,可是总难免事与愿违,于是把自己的感情世界缩小,对其他人的苦难不闻不问,以便在自己建立的小小世界,不受干扰而自得清净自在,享受如幻如梦的随心所欲境界。凡此种种,皆系不能正视无常五蕴的因缘所致。
  以上三个层次的观察,一层比一层深,表层苦人人能观察、人人能感受、人人能经验。第二层的世间无常苦,就不一定是人人能体会,因为人们很容易合理化无常的现象,而说“刹那即是永恒”、而主张及时行乐、而变得更加自我中心,而不以为苦;一旦不以为苦,苦就无法变成修行的助缘,反而会成为习惯性的苦中作乐或习气更强的趋乐避苦行为,人类社会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么一比,无常力下的生生灭灭就很难有具体的启示。观察世间的生灭无常,目的在让我们体会“无常,所以不能自主;不能自主,所以苦”,因为苦,所以要离开那主宰欲常相左右的自我中心,有这层体会,我们才能进行第三层的五蕴观察。
  观察五蕴无常苦,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里所执意保护的色身(色蕴)、所执意坚持的意识觉察(识蕴)、六根触受(受蕴)、六根识别(想蕴),乃至一切身口意的行为(行蕴),都不是能由自己完全做主的,为什么?因为无常力常相左右,如果不能正视这层真意,我们就会刻意执著自他五蕴的不变性,结果总是变得排斥心(嗔厌)和贪爱心更加炽盛。由于贪嗔,我们就无法正视周遭因缘与一切生命和生活的条件,我们就很容易依主观好恶来取舍自他共存的条件,一旦形成太多“顺我,则贪;逆我,则嗔”的习气态度,我们就会扭曲因缘而无法培养奠基于无常苦的正确观察和知解。
  三、集谛当知当断
  能正确观察苦谛就是“善知病”,其次要“善知病源”,集谛就是正确掌握苦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苦的根源,主要表现为贪求而不餍足,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种:1.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恋栈,执著邪因邪缘或无因无缘而成的偏见;2.个体与种族生存的延续欲;3.对众生或苦难缺乏同情,对自己或他人不能关切、不能容忍,乃至排斥、打击而有“除之而后快”的心理欲求。这三种求生存、求再生的意志,构成生命延续、善恶业力生起的根本。只要这种意志力量存在一天,生死就不断。此种贪嗔交互影响的意志力量,又可在空间上分为自体爱和境界爱(简称为“我与我所”(,在时间上分为对过去的顾恋、对现在的染著、对未来的欣求(简称为“三世爱染”(,不论是“三世爱染”或执著「我与我所”,关键都在违反中道而贪爱占有或排斥厌离,所以杂阿含二五○卷说:“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根)系法(尘),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说明了贪欲及其常相对应的嗔欲(有欣此就有厌彼),不是烦恼系缚的主因。
  世间良医能治人的生理病苦,佛法则专治人的心理病苦,身苦的根源,主要导因于人身失去节制和平衡,所谓四大不调、内外六YIN(风寒暑湿燥热),YIN就是离开中道,一犯YIN,人身就得病,人的心苦也可以依同样原理分析。长久以来,人心一直驰骋不停,由于无常,一切事情不断变化,我们的心念也不断生灭,为了应付周遭环境变化,不得不随时做因果判断,惟因懒惰懈怠与时间有限,我们很容易投机取巧而忽视因缘的整体性,很容易以主观好恶去分别抉择事理的因果,很容易任由贪爱与排斥,主宰自己的情绪、思维乃至整个因果分析,于是好像瞎子摸象般,执著自己极有限的触受而恣意武断.这种对整体因缘的偏执,使我们以偏概全或倒果为因,甚至“非因计因”而执取邪因邪缘,乃至复发为邪见和种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就难免苦上加锁,不得解脱。杂阿含二六六卷提到有情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正是此意。
  无明就是不明事理的因果,就是对一切事情,不肯依据因果法则冷静且深刻地观察分析,却宁可凭恃贪嗔习气和素来偏见主宰自己判断,只要这样的无明常相左右,人的贪嗔系缚就会如影随形,只有除去无明,不能断尽贪嗔。要除去无明,就得常做因果分析,尤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分析一切日常遭遇的事情,直到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能深知深信,不再“非因计因”。只有深知因果,才能使富生的生,富灭的灭,富做的做,富断的断,中论观涅槃品说得好:“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四、灭谛当知当证
  佛教以涅槃来代表真理,涅槃就是灭谛的主题,是能治一切苦迫恼的根治药。这服根治药必须你自己去品尝,从行为、语言、思维中去相应,不是离开行为、语言和思维而有所谓涅槃。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在杂阿含经说过:“涅槃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一旦离开思维、语言和行为,就无涅槃可言;只有在日常身心行为中,才有所谓贪嗔痴断尽的问题。涅槃是不离日常生活的心解脱(心苦的尽灭),是可以在现世经验的,如杂阿含四九三卷舍利弗说:“作是思维:我内心中为离欲(染)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即故意想自己的身体、感情、事业、见解受到严重破坏或排斥等),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指确见自己能正观因缘,不再有我执等烦恼系缚)。”
  佛教是讲因缘的,不是离开因缘而谈断灭烦恼,反而是“受诸善法因缘”和“不受诸善法因缘”的因果抉择,这种因果抉择须以欲贪的调伏为手段,所以杂阿含一○八卷舍利弗指出:“大师唯说调伏欲贪,于彼色(身)阴调伏欲贪,于触受、识别、身语意诸行和觉察意识上调伏欲贪。若于色欲不断、贪不断、爱不断、念不断、渴不断者,彼色若变、若异,则生忧悲恼苦。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能调伏欲贪,才能使身心吻合中道,才能拿得起(不舍)、也放得下(不取),更进一步,才能如实地见到因缘果的真相(简称为“如实知见”或“正见”),有这样的正见,才能停止激情地制造邪因邪缘和偏见,才能迷惑与业苦一起断尽,才能亲证涅槃。只有亲证涅槃,才是真正解脱。要证涅槃,先要培养对因果的正见,有正见,才能实实在在地在中道上努力。
  五、道谛当知当修
  道谛就是中道,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佛教里,中道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中道是不离世间而断自我中心,不离身心需要的满足而断烦恼,不离语言行为而证无染(著)解脱。中道不是厌离人世、不是厌离社会,而是厌离自我中心的贪嗔然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实践八条正道(简称“八正道”)。
  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导,正见就是确信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其次是正思,指的是依正见而做正确的因果思维;第三是正语,包括不妄语、不诽谤、不恶意攻击、不做无意义的空谈或争辩;第四是正业,包括有节制的饮食、睡眠、性生活和适量的运动,同时要远离杀生、偷盗和不守信用的交易;第五是正命,指的是利己利人的谋生职业,不从事害己害人或污染环境、残害众生的职业;第六是正勤,又称为“四正断”:一、已生之恶令断,二、未生之恶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起,四、已生之善令推广;第七是正念,又称“四念处”:一、观察色身无常,修呼吸念,二、观察触受执著是苦,三、观察心念生灭无常,四、观察一切烦恼、观念、见解,都是生生灭灭,都系受种种因缘形塑,不是本来就有;第八是正定,透过与正见(吻合因果法则的如实知见)相应的禅定,我们能对事情做不受情绪、疲劳(恼患)影响的觉察和分析。
  这八正道又可归结为三学:戒、定、慧,这三学也是以慧为首,也就是说,戒和定要能与慧相应,否则尽做些“非因计因”的守戒、苦修和禅定,也是很冤枉。戒的本意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大智度论卷一三),依八正道来讲,就包括正语、正业、正
  命和正勤:定是系心一境,坚固摄持,包括正念和正定,依戒能起定、能断嗔,依定能断贪、能发慧;慧包括正见和正思,对因果
  有正确见解,才能对因果有正确思维,正见是学佛的第一步,有正见才能正思维,才能身语意清净,才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
  就是中道。杂阿含七八三卷有一段对话说,婆罗门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耶?”阿难回答:“有,谓八圣
  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六、总 结
  杂阿含三八七卷世尊告诉诸比丘:“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己解,于苦集圣谛(简称“集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简称“灭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简称“道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治城堑,度诸险难,解脱结缚,是名为贤圣立圣幢。”什么是无有关键?“谓五下分结已断、已知”,五下分结指我见、戒禁取、疑三宝四谛(疑佛、法、僧,疑四圣谛)、贪爱、嗔厌。我见指自以为本来就有这个我存在,同时认为这个“我”与自然、社会无关,不但如此,“我”还可以离开五蕴(色、受、想、行、识)而独立存在;戒禁取指的是“非因计因”的宗教戒律、苦行和种种不符中道的修行方法。什么是平治城堑?“无明谓之深堑,彼得断、知,是名平治城堑”。什么是度诸险难?“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指众苦灭尽)”。什么是解脱结缚?“谓爱(贪嗔)已断、已知”。什么是建立圣幢?“谓我慢已断、已知”,此类“我慢”是宿习所成,虽断我见、贪、嗔,对三宝、四谛也有正见、正信,但仍有“独行侠”的特立独行习气,对群策群力、住持佛法,仍不能完全发挥。
  对苦的观察、分析,能解、能断、能证、能修,这四“能”就是学佛四大纲领,也是正觉解脱的四大正轨,在家人要这样修,出家人也要这样修,男人要依八正道行,女人也要依八道行,通过八正道的实践,就可以由烦恼的此岸跨越解脱的彼岸,杂阿含七七一卷有偈为证:“斯等能度彼,生死难度岸。”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疑,在世间法里面,障碍善法、障碍善行;疑,在出世间法里面决定障道。什么是疑?对于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是疑。佛法完全建立在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坚定的信心,怎么能入门?一个人在道业上要想有成就,第一个对于法要有坚定的信心,完全肯定,完全接受,没有怀疑。第二,对老师、善知识要有清净的信心,我们才能接受他的指导,才能依教奉行。如果对老师起了怀疑,他教导我们,我们处处给他打问号,不能遵守、不能奉行,这个法的利益是一定得不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