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三昧
2014/9/5   热度:309
为什么要讲“慈、悲、喜、舍”?因为“世间是苦”,世间若没有苦,我们就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慈悲喜舍。所以我们要注意、要常常闻思,能不能不讲苦而修行?不讲苦,就没有苦集,也没有苦灭,也没有苦灭之道,通通没有,没有苦谛,其他的谛通通没有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法门里面,一句阿弥陀佛是“止于至善”。所有一切成就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就止于至善之善。佛慈悲到了极处,他把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整个佛法里面最精彩、最精华、最殊胜的,无过于四十八愿。一切法从心想生,四十八愿这个心想念念都是止于至善,阿弥陀佛所想的好到极处,善到极处,念念止于至善!我们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所以,修行不必急著要去修四念住,先放下我们舍不得对别人好的悭吝,是修行的第一步,先放下不能对人微笑的那种紧,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修四念住却不能微笑,如果我们修四念住却不能慈悲,那就离开了佛陀所教诲的法门。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东西来检验、校正,如果没有东西来检验、校正,就会以为“我在”修行、“我能”修行、“我是”修行人,这样就会有偏差。
我们的入门、下手处是“慈悲喜舍”,因为它非常符合人性。很多人说贪嗔痴是人性,事实上,慈悲喜舍更符合人性。很多人说修行是在逆我们的习气,何尝不能说,修慈悲喜舍更顺应我们的习气。我会选择从慈悲喜舍下手,是因为他更适合人性,所谓适合就是慈悲喜舍会让你非常安心,而贪嗔痴却会让我们连睡眠都不安稳,睡眠不安怎么是我们的习气呢?
我们一开始先做慈悲喜舍,再做根本作意、三依一向,又回来做慈悲喜舍,这样来回往返,见苦的力道就有了,出世间的力道就有了。所以一开始的慈悲喜舍是世间法,它还是会有纷争对待,还不一定依远离,还不一定见苦见得彻底,他只是顺应我们的人性、顺应我们的同情心、顺应我们的随喜心、我们从这里契入蛮容易进入那个感觉里面,然后经过根本作意和三依一向,它就变成了出世间的慈悲喜舍,所以,慈悲喜舍是我们从世间到出世间,最基本最重要的桥梁。
修“慈悲喜舍”,能令我们的心拓展到无量无边﹙心量广大﹚,所以又叫“四无量心”。
这四种无量心,都是慈悲中有喜舍、喜舍中有慈悲,而且,都是见苦离系,见苦不分彼此,因为如果分彼此,一定会黏著,所以叫“四无量心三昧”,不要把慈悲喜舍和三昧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