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2)


2014/9/5    热度:655   

 五、结 论
  从以上的探寻可以知道说,四无量法门的修习方法与次第,是有迹可寻的,而且是层次分明、所缘清晰的。决不像一些学人但把慈悲当作口头禅,从不知晓和关心培养慈悲心的具体方法与次第。于是才会造成将四无量心的行持步骤,弃之不理,卒使大乘佛教的化区,对于此法门的修持,日愈陌生。
  四无量心在佛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原始思想而言,它与戒学、定学、慧学、三解脱门及三十七菩提分,是存有密切关系的 [27]。若从大乘菩萨道而言,它与六度、四摄,亦拥有很切要的关系 [28]。现因碍于篇幅的局限,未能详加探讨,实感遗憾,惟盼日后因缘成熟再作深入爬梳。
  四无量心的修习,确实可以调柔心性、改变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 [29],乃至若配合解脱法或菩萨法而俱修的话 [30],更能够将此法门的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佛陀是悲智圆满的大觉者、大悲者。智慧的圆满,在于体悟缘起无我的真谛;而慈悲的无量,即是从此四种心之扩展而来的。由斯可知,四无量心的修习,不管是在声闻法或菩萨法,都有著不可忽怠的角色。毕竟佛法中的大悲利世精神.惟有这四种心可以完整的统摄起来。
  若回到本文主题来说的话,笔者以为:两种系统皆有其殊胜之处。综而观之,二者确实可以合起来修,因为各别所涉猎的范围与重点,不尽相同。另,在“愿文”方面,是可以依个人容易忆持的文句而有所更变,只要是涵义相同,是不会有任何过失的。
  四无量心,是“亦世间亦出世间”的法门,依之而修习不但可获得解脱之果,而且若与六度相结合的话,更能够趣入于成佛之道 [31]。所以,真正的慈悲心行,决不停滞于胜解的作意而已,其应该会激发积极的利他行为,如此或许才可名之为真正的无量心解脱吧!
  【参考书目】
  (一) 原典:
  1、《阿含经》大正藏第一、二册
  2、《法句经》卷下及《法句譬喻经》卷下,大正藏第四册
  3、《大品般若经》卷18及《小品般若经》卷7,大正藏第八册
  4、《坐禅三昧经》卷上、下,大正藏第十五册
  5、《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6、《法蕴足论》卷7,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7、《大毗婆沙论》卷81~83,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8、《解脱道论》卷8,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9、《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6,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10、《中部》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册
  11、《无碍解道》“慈论”同上,第四四册
  12、《经集》“慈论”同上,第二六册
  13、《Visuddhimagga》of Buddhagaosa, edited by C.A.F.RHYS Davids, D.L itt.M.A.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1975. 
  14、《Patisambhibamagga》Vol. II  Edited by Arnold C. Taylor.M.A 1979.
  15、觉音著,叶均译 《清净道论》中册“说梵住品”,中和圣慈经舍印赠,民国
  86年元月印。
  16、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8,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
  (二)近代著作:
  A. 中文
  1、 中村元著 《慈悲》(江支地译),台北,东大,民国86年初版。
  2、 H. Saddhatissa著 《佛教伦理学》,台北,黎明,民国82年3月初版。
  3、 印顺导师著
  《华雨集》第一册“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年4月初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57年6月初版﹙81年10月7版本﹚。
  《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4年7月初版〈81年10月6版出〉。
  《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民国60年10月初版﹙83年12月重版本﹚。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38年10月初版﹙79年5月13版本﹚。
  4、 那烂陀长老著,释学愚译《佛陀与佛法》,高雄,光德寺印赠,民国86年。
  5、 帕奥禅师著《智慧之光》,桃园,圆光,民国87年5月一版一刷。
  6、 释了参著《南传法句经》,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1983年。
  B. 日文
  1、 水野昌树著《俱舍论における四无量について》驹择大学大学院,佛教学言究会年报15号,1981年12月。

附表

附表A

《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8)

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事以饒益之。

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

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解脫道論》卷8

(大正32.435a)

猶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愛念見子起慈起饒益心,如是於一切眾生慈心饒益心,此謂慈。

猶如父母有一子心所愛念見子得苦,心起悲惱哉,如是於一切眾生起慈憐愍,此謂為悲。

猶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愛念,見子得樂,心生歡喜,善哉,如是一切眾生,心生歡喜,此謂為喜。

猶如父母於一子非可念非不可念成捨於彼成中心,如是於一切眾生捨護中心此謂捨。

《清淨道論》(中冊﹚p.134

愛而為慈,即慈愛義,對友人慈愛的態度及對友誼慈愛的行動。

對他人受苦時,心震動(同情),願拔除其苦。

喜悅義,對所有人而喜,或自己喜悅。

棄捨願彼等無怨等的所作而至於中立的狀態。

附表B

無量

一方

高遠

下方及九方

四方

四維

上、下

破瞋恨心

破怨心

破惱心

破是小(煩惱心、小人行、生小事)中之小(瞋恨怨惱)是名廣大無量

畏地獄

信樂福德果報

欲得涅槃故除惡心

持戒清淨

禪定具足

智慧成就

念下賤眾生三惡道

無量法分別聖人

念得聖道人

對所愛眾生

對於中性眾生

以慈念怨憎眾生

為狹緣心

為小緣心

為有量心


附表C

※PATISAMBHIBAMAGGA vo1.Ⅱ(《無礙解道》)Pali Text souciety , edited by Arnold C. Taylor , M. A. 1979. (P. 130~131)。/漢譯《清論》中冊,p.122→。

五 種 行 相

Sabbe satta

願一切有情眾生

Sabbe pana

一切能呼吸的眾生

Sabbe bhuta

一切生物

Sabbe puggala

每一個人(所有眾生)

Sabbe attabhava- pariyapanna

一切有個性的人(有身心的生物)

七 種 行 相

Sabba itthiyo

所有雌性的

Sabbe purisa

所有雄性的

Sabbe ariya

所有聖者

Sabbe anariya

所有非聖者

Sabbe deva

所有天神

Sabbe manussa

所有人類

Sabbe vinipatika

所有墮入苦途的眾生

十  種  行  相

Puratthimaya disaya

在東方的

Pacchimaya disaya

在西方的

Uttaraya disaya

在北方的

Dakkhinaya disaya

在南方的

Puratthimaya anudisaya

在東南方的

Pacchimaya anudisaya

在西北方的

Uttaraya anudisaya

在東北方的

Dakkhinaya anudisaya

在西南方的

Hetthimaya disaya

在下方的

Uparimaya disaya

在上方的


附表D

修 四 無 量 心 之 功 德

《增一阿含經》卷48

(大正2. 806上)

1.臥安  2.覺安 3.不見惡夢 4.天護 5.人愛 6.不毒 7.不兵 8.水 9.火 10.盜賊終不侵損枉 11.命終生梵天

《大毗婆沙論》卷82

(大正27. 424下)

1.福非火所燒,風亦不能碎 2.福非水所爛,能淨持世間3.福能與王賊,勇猛相抗拒 4.不為人非人,之所能侵奪5.福終無損失,如堅固伏藏 6.以決定能招,此世他世樂

《大智度論》卷20

(大正25. 211上)

1.入火不燒 2.中毒不死 3.兵刃不傷 4.終不橫死 5.善神擁護

《成實論》卷12

(大正32. 336上)

1.臥安  2.覺安 3.不見惡夢 4.天護 5.人愛 6.不毒 7.不兵 8.水 9.火不燒

《解脫道論》卷8

(大正32. 435上)

1.安眠 2.安覺 3.不見惡夢 4.為人所愛念 5.為非人所愛念 6.諸天守護 7.火毒刀杖不加其身 8.使心得速定 9.面色悅澤 10.命終不亂 11.若未得勝法生梵世

《清淨道論》(中冊﹚ 

 P. 126

1.安眠 2.安寤 3.不見惡夢 4.為人愛敬 5.為非人愛敬 6.諸天守護 7.不為火燒或中毒或刀傷 8.心得迅速等持 9.顏色光彩 10.臨終不昏迷 11.不通達上位

《慈論》

(南傳44. p.40)

1.樂眠 2.樂覺 3.不見惡夢 4.受人愛 5.受非人愛 6.諸天守護 7.彼無受火、毒或劍 8.速得定心 9.顏色清淨 10.死無迷妄 11.無上通達而生梵世

  [1] 觉音《清净道论》上册“小引”处。
  [2] 以中国佛教的禅法代表而言,本来笔者有意以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为探讨对象。可是以笔者之了解,《释禅》整体内容不外深受《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之影响,而且发现“四无量品”几乎以《大智度论》为蓝本而写成的,故想到这点,笔者惟有直探《大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之四无量观,且由于二者之起源与脉络皆不出《阿含经》,故笔者才决定以此三部经论为汉文系统四无量法门之代表。
  [3] 中村元著,《慈悲》,p.29。
  [4] 其他经论众多定义,现唯举《大智度论》、《解脱道论》及《清净道论》之定义,请看附表A。
  [5] 同注3。
  [6] 《杂阿含经》卷11“264经”(大正2. 67下)。
  [7] 《中阿含经》卷6“27经”(大正1. 456上)。
  [8] 《清净道论》把各别的目的分成:慈能止息嗔恚,悲能止息害,喜能止息不乐,舍能止息嗔恨与爱著。而共同目的则是欲获得毗婆舍那之乐及有(善趣)的成就。(见中册,p.135~136)。本文其实还是以“慈心”为主要下手处,从《大智度论》或《清净道论》之修习方法中可清楚看出。笔者认为在谈“慈心”的修习时,已可带入其他三心的整体内容,且四无量心所对治之各别目的,其实根本还是在对治嗔恚,这就是此法门殊胜之处,及为什么笔者以破嗔恚为修四无量心之主要目的矣!
  [9] 《杂阿含经》卷47“1253、1254、1255经”(大正2. 344中)。
  [10] 《杂阿含经》卷27“744经”(大正2. 197下)。
  [11]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11下)说:“如是四无量,但圣人所得,非凡夫。复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著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何以故?无色界不缘欲界故。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
  [12]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说:“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无漏”。
  [13]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
  [14] 《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 209上)。详见附表B。
  [15] 这里不举“尼柯耶”nikaya﹙见汉译《南传》〈中部〉﹙二﹚“有明大经”P.10~18﹚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与汉藏《杂阿含经》“567经”有相雷同的方法,故略不重述。
  [16] 详见《清净道论》中册,p.102~103。另,有关至爱者,或许会与北传的上亲产生混淆。其实不然,因为上亲之意义乃是值得敬仰的人,与南传可敬爱者雷同。
  [17] Buddhaghosa 觉音著《Visuddhimagga(清论)》Pali Text Society , London, Edited by C. A. F. RHYS DAVIDS, D. L itt., M. A. 1975 . (P.296~297 )。(巴利本,p.296~297)
  [18] 《清净道论》中册,p.106。
  [19] 《清净道论》中册,p.108。
  [20] 《清净道论》中册,p.120。
  [21] 帕奥《智慧之光》p.83;详见附表C。
  [22] 同上p.86。
  [23] 《清净道论》中册,p.143;《解脱道论》卷8(大正32. 438上)。
  [24] 《清净道论》p.145;《解脱道论》卷8(大正32. 436下)。
  [25] 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卷8(p.215)说:“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生,故当修舍”。这从“舍”为下手处的特色,也唯藏传独有。
  [26] 修四无量现生可获得种种功德,诸经论皆有述说。详见附表D。
  [27] 四无量与戒之关系,见《杂阿含经》“916经”(大正2. 231下);与三解脱门之关系,见《中部》三(南传10. p.10)及《杂阿含经》“567经”(大正2. 149下);与三十七菩提分之关系,见《慈论》(南传小部经19. p.14~25)。
  [28] 四无量与六度之关系,见《大品般若经》卷18(大正8. 350中);《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 389上)。
  [29] 南传四无量心的修习,前方便即是保持一颗喜悦、无恼的心情﹙最好先缘一所缘,如安般念,当心收摄后,再开始此慈心观﹚。当要作观时,脸部还要带著微笑(指修慈时),然后念到愿文时,依循其次第作层次的观想,且逐渐从自心中慢慢散发这慈悲的心情出来。所缘境越大,这份心情扩散就越大。此外,还须于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这份慈悲之心情,使嗔恨日愈消减,直到真正的断除为止。这是笔者从南传法师的教授中,得到的些许心得。
  [30] 四无量法门可通向解脱,必离不开四谛、十二因缘之观察。虽说四无量偏重在断嗔,其实就烦恼之根源来说,嗔已是呈现出来的果相。它的因来自贪爱,何以故?因为对一切事物有贪欲,才会生执著,当执著心一起,若遇至不满己意之事,自然会生嗔的烦恼。贪爱的反面就是嗔,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即此义。不过,若从根本烦恼来看,贪爱会生起也是由于无明故,所以如果知道如何断除这烦恼的因(集谛)的话,不就可以通达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四谛之法了吗? 于此涵义而论之可通达解脱法矣!
  [31] 《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 389上)说:“但行四无量心,不名发趣大乘。六波罗蜜相合故,名为发趣大乘,四无量心生六波罗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很多人问:“到底人有没有命运?有没有风水?” 答案是:“你执着有,你相信有,它就真有?如果你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