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B


2014/9/5    热度:867   

如果真有人打坐入定了,千万不要摇动他,否则,他出定后身体会受伤。中国古代的《神尼传》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说,徒弟不知道师父入定了,拉师父的手叫师父起来吃饭,结果手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当然,放开以后,手还会自然收回去,但是出定以后就受伤了,不过,这是可以治的,重新入定后气脉还可以重新转 过来。
  还有一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有一位禅师是修水观的,徒弟去看师父打坐,结果看不见人,只看见房间里一池水,徒弟好奇,就往水里丢一个小瓦片。师父出定后身体就有问题了,于是问徒弟:“我刚才打坐,你来看过我吗?”“我来叫师父吃饭”,“那你做了什么?”徒弟回答:“我见都是水,就丢了一个小石头进去。”师父吩咐徒弟说:“我再打坐入定,你把那块石头捡走就行了。”这样以后就没有事了。
  陈女士:禅师入定的时候对石访挥懈芯趼穑?/FONT>
  怀师:这时,色身的四大、气脉都已经转变了,这些人修行都是很有功力的。那位禅师进入水观境界的时候,已经没有身见了,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所以看不到人,只有水。所以说物可以变心,心也可以变物。《神僧尼传》中记录的很多高僧尼姑都很了不起,随炀帝的父亲杨坚,就是神尼带大的。
  除了水观外,还有人作树观、入“树观定”以后就变成树了。另外,修光明定的人作火观,入火观的时候人就看不见了,只能看见一团亮光。如果在房子里打坐,房子也不会烧,只是房子也看不到了,只见到一团火光。中国古时候这种记载很多,有人以为着火了,跑去救火,到地方才知道没有起火,只是有人入定了。但是这个火观的火也真能烧起来哦!
  再比如说,大阿罗汉有神通,但平时一般不会示现给大家看,等他现十八变给你看的时候,说明他快要死了。十八变就是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者左边出火右边出水,身体下面出水上面出火,或者下面出火上面出水。他会把虚空变成实体,实体变虚空,可以在虚空中行、坐、飞行,等这些示现完了以后,就一阵火光走了。这些大阿罗汉走的时候不用柴火,仅用自己的三昧真火就可以燃烧了。所谓三昧真火,就是说在定中,他调动火大把自己焚化了。如果他调动的是水大,他就会变成水了,如果调动气大,就会变成风了,如果调动空大就会空了,没有了。这些佛法都需要实证的,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修行人走的时候会化成彩虹,这种情况与上面讲的差不多,不过道理不同,境界又不同了,这就是所谓百千三昧。
  有时候,我们身体一边是冰的痛苦,而另一边却在发烧,或者下面寒上面却发炎。我们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都不同,都在变。如果你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思想、身心,那就是很大的定力了,很难做到哦!这个定与前面讲的定又不同了。大家不要以为打坐、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不要以懂了理论就是修行,那样的话,你连修行的影子都没有呢!所以我常说,只有两个人是真修行,一个死了,一个还没有投胎。所以研究教理固然重要,但光研究教理而不修行也没有用。
  根据唯识学的教理,有五种情况属于无心地: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闷绝就是昏迷过去,比如麻醉、植物人都属于闷绝。“无心”就是没有意识思想的意思。
  比如说无想定、无想天、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四种定与闷绝有什么不同呢?灭尽定与无想定的差别又在那里呢?这些问题你们都不会想的啦,你们随便去打打坐还可以,那是休息、好玩。我以前就讲过,世界上享受的就是打坐,但要真学佛修道,就要很认真的研究了。
  佛经讲了四禅八定的大原则,但是没有讲放光变彩虹之类的。除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这些境界外,其他佛经都不谈这些,都不谈神通,因为神通都是唯物唯心的变化,都是无常。没有这个身体,你就什么都不通了,有人说没有身体还中可以有神通,比如说“鬼通”,那我问你,你看见过鬼吗?
  赵教授:无想定是一个定境,无想天是一个果位,为什么把两个并列放在一起呢?
  怀师:得了无想定境界的人还有一个肉体存在,而你若进了无想天你就不是这个肉体了,差别就在这里。好比说你拿了博士学位,那只是说明你到了那个境界,你若当上教授或者总统,那就表示你到了那个果位,教授与总统就好比是不同的果位。
  注意!五位无心地也包括灭尽定,灭尽定并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是佛学名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断见,一是常见。什么是断见呢?好比说×××××××信仰唯物哲学,他们认为生命死了就是死了,没有轮回也没有三世因果,就像这香烟一样,抽完就没有了,不会再回来,这就是断见。什么是常见呢?比如说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生命死了还存在,等到末日的时候再复活,再听上帝的审判,这是常见。再比如说,印度有学派认为轮回是一个阶段,而我们既然有轮回,可见有个生命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是永远存在的,其实这也是错误理解了佛法,也落在了常见。
  断常二见都不对,佛法是智慧的见解。一般人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学习佛法最怕的就是落在两边,落在断常坑。好比说刚才讲的灭尽定,那是一种方法,一种功夫。如果你得了灭尽定就认为一切灭了,修道成功了,就落在了断见上。灭尽定或者无想定是功夫,是可以求证来的,而那个断见是见解的问题,属于理解、智慧这一面。
  赵教授:为什么说断常两见都不对呢?如果说轮回不说明生命常在,难道说轮回说明生命不常在吗?
  怀师:大家注意!轮回并不说明生命常在,轮回只是说明生命的变化,到最后是没有一个东西的。落在空不对,落在有也不对,什么都不对,连“什么都不对”这种说法也不对。
  小乘佛法讲的是“断惑证真”,认为斩断一切迷惑,一切妄念,什么都没有了就是道,这是错误的,是断见。实际上,我们的贪嗔癡慢疑这些“惑”是非常非常的,不是切得断的。好像说你今年五十岁了,你以为五十年前的事就没有了,都断了吗?其实,五十年前的事都有,都还存在,你一回想,它不就都来了吗?你说这算不算有呢?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也不是今天,所以说它是非“常”。可是,你说它没有吗?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也就是今天,所以说它也不是“断”。这是本体论,这才是菩提道,这才是佛法,至于那些功夫,不过都是花样外表而已。
  “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你面对现实不对,逃避现实也不对,半面对关逃也不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对也统统不对。佛法、菩提道是离四句绝百非,哪能四句呢?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谓百非,就是不对是不对,不对不对也还是不对,就是说一百个不对(非)也还是不对(非)。什么打坐啦,四禅八定,那也不是道,不定也不是道,倒定不定也不是道。
  放光不是道,不放光也不是道。如果放光是道,那何必修一辈子呢?电灯泡就得道了。你死了能化为彩虹又怎么样呢?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靠你照亮的话,那我还不如买个电筒好了,如果你说彩虹好看,那我还不如看电视呢!
  道、菩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真正是很难讲!禅宗有个公案,没有正式记载,相传的,说有一个人修行了几十年都没得道,于是就回家了,还是做个普通人。夜里抱著太太搞了一半,突然就悟道了。
  赵教授:我们没有尝过悟道的涛叮挥形蛄艘院蟛胖朗裁词恰暗馈薄?/FONT>
  怀师:“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张拙秀才的诗,有没有道?那个就是道!在用功方面,《楞严经》有一句话:“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注意,这只是方便说法哦!以禅宗的规矩,这两句话也要打棒子的,歇也不是菩提!但是,谁又真能做到狂性自歇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悟道了,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徒弟模仿师父,也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师父告诉他:“你怎么可以这样,不得了啊!”徒弟说:“师父,你不就是这样吗?”师父说:“哎呀,不能跟我学啊!”结果徒弟的身体统统烂掉了。师父是悟了道的,可以这样玩一下,没悟道的人不可以随便这样。
  还有一个禅宗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孩跑到大殿,对著佛像撒尿,和尚嚇坏了,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可以这样?”小孩回答说:“佛经上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不在这里屙,你叫我在那里屙啊?”对啊,佛无所不在,你叫他在好里屙呢?憨山大师走的是中国禅宗大乘佛法的路线,先渐修然后到达顿悟,与西藏、印度许多人的修行路线不同。像憨山大师那种经历,要是在西藏或者印度,烘托一下,宣扬一下,讲起来就不得了啦。
  第二章 密宗有关的修行
  五蕴 五行 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的知识去理解那讲过的案例。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份英文资料,它说色是物质的,就好像是啤酒上那些细的泡沫;受则像是肥皂水吹的大泡泡;想就像海市蜃楼;行就像芭蕉树;而识就好像人的幻觉。
  怀师:这种说法是西藏一般学佛的人,根据佛说的五蕴,再加上密宗的一些道理而来的,佛并没有完全这样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对五蕴做总结论,也还没有把佛学经典与西藏佛学作比较。
  你们刚才讲的这些比喻与做功夫都是有关系的。把色蕴比喻为聚沫,受蕴比喻为大泡沫,想比喻为海市蜃楼,这样比喻不是很恰当。其实整个学佛本身就可以被比喻为海市蜃楼,例如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就说过,一切如梦如幻,这就是海市蜃楼的意思了。
  行蕴讲的是一个动能,按道家来说,就是宇宙万物那个生生不已的功能。刚才他说识蕴是虚幻的,从佛学的理论来讲,这个说法有问题,识蕴是非空非有,不能完全认为是虚幻的。他的这五个比喻犯了一个错误,引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叫作“引喻失义”。讲逻辑(也叫因明)是可以用比喻的,但这里这种比喻不当。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具有很强的生发力量,我们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草木,就连从一千多年前的坟墓里挖出来的种子,经过培养,还能重新发芽成长。木属于行蕴,代表那股生生不已的力量。
  南方属火,火属于想蕴;北方水属于受蕴;西方金属于色蕴;而中央戊已土属于识蕴。
  中国阴阳家有两句话:“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这是地球文化,土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识蕴也有这个功能,所以识蕴属土,这是听到他们的比喻而联想起来的。
  李居士:五蕴也叫五阴,老师。。。。
  怀师:在佛学里,修持没有成就以前叫阿赖耶识,叫作众生的妄心,那是阴的一面;而修行成佛以后,就不叫阿赖耶识了,叫如来藏识,那就是阳的一面了。
  修行并不是断了什么,而是回到本来。五蕴是对凡夫众生讲的,成佛以后就不叫五蕴了,叫五方佛,这是密宗所用的秘密,现在都给你们讲透彻了。
  空本身就是有,空就包含了一切,能生一切万法。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以后我们作总结论的时候还会提出来讲。
  你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
  这些都是大秘密,是佛学的内幕,现在都替你们揭穿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日本人就拿大日来炫耀自己。
  李居士:如果这样分的话,那不是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转化了色蕴而已,其他四蕴都没转呢?
  怀师:不是,由于各人业力不同,所以转的方面不同,但最后还是唯心的。这里他只是用这个来说明唯物与唯心是一个根根,物与心都是不生不灭的,不过他用宗教的言语一讲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时轮金刚
  包卓立: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段是从时轮坛城里翻译成英文的,坛城的内容一般是不允许翻译的,我们很幸运,这一段刚好被翻出来了。这段讲的是人身体的发育过程,他说,卵受精以后先开始发育的是脉,脉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的,共有五个:督脉、任脉、中脉、左脉、右脉。色蕴是基于血肉来的,想是基于血来的,受蕴是基于呼而来的,行蕴是基于吸而来的,识蕴是基于热而来。
  怀师:这样翻译都有问题,不知道藏文原文是怎么讲的。不能说色蕴是基于血肉来的,说血肉是基于色蕴来的还差不多。其他的那几点也都不对。
  在西藏的密宗来讲,时轮金刚是个大法,他们认为时轮金刚有十二人头在那里旋转。时轮金刚的灌顶威力很大,要想得到时轮金刚法门的灌顶非常困难。
  宗喀巴大师是西藏黄教的祖师,他修的最大法门是阎曼德迦(Yamantaka),藏文也叫十三尊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有三个牛头,十八只手,三十六只脚等。
  时轮金刚几乎和十三尊大威德一样的严重,所以在西藏是很大的法。现在我要揭开时轮金刚修法的秘密,首先向十方诸佛抱歉,还不仅仅是向诸菩萨抱歉。
  时轮金刚的修法其实与长寿佛、药师佛的修法是相通的。时轮金刚有十二个头旋转,代表了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药师佛也有十二大护法神,他们是一个系统的法门。
  这是首先对时轮金刚作的一个说明,许多喇嘛活佛们也不见得懂。我始终不肯讲密宗,讲出来怕有些人也许会拿毒药给我吃呢。
  按这材料讲,生命首先发育的是脉,这句话还马马虎虎过得去,不过,他没有讲生命与风大的关系。
  佛其实在《入胎经》里很仔细的讲了生命发展的过程,佛说,怀胎时,每七天一个变化,有一个风轮在转动。所谓风轮,就是中国人讲的气,不过不是空气的气,好个风代表的生命的能量,无以表之,只好用气字来代表,其实也就是行蕴的转变。
  另外,出入气是生灭法,不能说受蕴、行蕴是基于出入气,只能说地水火风四大的变化与脉的关系密切。
  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具备了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不能说它是属于心肝脾肺肾或者什么经脉。好比说唯识法相宗讲八识,按西藏说法,好像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都在身上,属于外面,第六意识在脑里面,第七识在身上的海底,第八阿赖耶识在中脉,这种固定的说法都是不通的。关于这一点,《楞严经》曾经提到,比如说我同时打你的头、膀子、和脚,你不会说只有头痛,或者只有脚痛,或者只有膀子痛,它们三个地方会同时反应痛。所以说,识无处不在,不能硬性把它归为身体的某部位。
  重要的第六意识
  戴教授:你说不能这样分类,可是修拙火就与第六意识有关啊!
  怀师:修拙火当然与第六意思有关系,与四大也有关系啊!任何一种修法,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与第六意识有关系,都是靠第六意识的功能来的,包括最后成佛也是靠第六意识来的。这是回答你问题的第一点。
  第二点,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对拙火作总结。不过既然你提到这个问题,我就先说明一下。我们前面讨论的密宗修法的那些境界都是在生理的、唯物方面的,那些修行法门都属于佛法的加行法,不是究竟的方法。
  那些修气所发生的境界,都是四大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说,修气、修安那般那可以转变风大,这之后修脉则转变水大,然后修拙火转变火大,风、水、火都转了以后,最后转变地大。整个色身的转变是修报身的过程,是唯物的、生理的部分,不过,要做到这些,都要靠意识的力量。
  许多学密宗的人,都被这些唯物转变的种种现象迷惑住了,以为这就是佛法,其实这只不过是佛法的加行法,不算什么了不起。中国禅宗祖师们走的是大乘路线,对这些境界都不大记载,而在西藏,则特别重视记录这些色身转变的过程。
  风大水大火大地大都转变了以后,还不算是成就报身,要到涅槃的时候,才达到报身成就。化一道虹光,或者大阿罗汉的十八变,都只是四大变化所发生的各种功夫现象而已。真正的佛法在智慧、菩提那一面,不是这个功夫现象。这些显教密宗的修法秘密,《楞严经》上都有,大家都没有去看,也看不懂。
  拙火与成佛
  现在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讲的内容。我们的课是从包卓立介绍的美国人修习拙火的案例开始的。所谓拙火是印度瑜珈修持的专门名词,密宗,尤其是密勒日巴那一派,非常重视修气、修脉、修色身,也就是修报身成就,而修拙火定是修报身的重要法门。
  拙火的印度梵文本名叫军荼利,拙火是中文的意译,表示它是生命本能上就有的功能。对普通人来讲,它处于睡眠状态,如同死了一般。所谓“拙”就有笨笨的、傻傻的、潜伏在身体内部的意思。也有人把拙火翻成灵能或灵力,拙火是从元朝开始用的中文翻译。
  密宗、印度瑜珈或婆罗门教等,经常用一条半睡半醒的蛇来表示拙火,通常的画面是一条身体盘起,头翘起来的蛇。中国的道家,比如说北方道家的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大帝,就有一种说法:在武当山上供奉的玄武大帝,前面有龟蛇二将,蛇盘在那里,与乌龟成交媾状。这个造型代表了道家,也代表了拙火,不过在道家不叫拙火,而是叫“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
  现在藏密以及印度瑜珈,正向欧美和全世界传播,到处都有人在讲拙火,那么有没有人真正明白拙火的道理,真正修习到拙火的成就呢?在我看来,答案是“没有”。
  有人自己标榜有功夫、有成就,以我来看,别的功夫没有,有的只是庄子讲的“吹功”。包卓立看了很多案例,也怀疑是这种情况,所以要我作个说明。他介绍的那些美国案例,都是自以为有拙火,其实他们的经历不过是第一步修气的反应,而且还谈不上是真气,也谈不上修脉,更谈不上拙火了。
  从修行的次序来讲,第一要修气,第二修脉,第三步才修拙火。现在后世的人学藏密,动不动就随便讲什么修气脉,甚至讲什么男女双修,他们对修持的次序,对双修欲乐定与拙火、气脉的关系都不清楚,都在那里乱搞,如果这样学密宗,那是离佛法越来越远了,这是第一点要说明的。
  第二,密宗很重视修气、修脉、修拙火。密宗流行以后,全世界都好像以为,只要到了拙火发动就成佛得道了。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下一个断语,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修习拙火在佛法中只能说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门,双修的欲乐定的方法也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门,这些与明心见性悟道成佛,与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根本不相干。
  但是,你们也不要片面理解我讲的这句话,真正得道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气脉一定是通的,他的拙火一定是发动的,他自然就会到那个境界。所以说,你也不能说修气脉拙火毫无价值。这里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学佛要有正知正见,要明白学佛的最高目的是证得无上菩提、明心见性而成佛成道,并不是成就拙火,拙火只是辅助的。假如说有人理通了,明心见性了,但是气脉不没有通,这个还不算真成就,还要悟后起修、做功夫。
  佛说的显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有五、六千卷,但并没有讲到修气、修脉、修拙火的问题。这些都是印度后期的佛法,在初唐的时候传到西藏,再由西藏传到全世界的。藏密的这种修法,配合印度的瑜珈,才有了修气修脉修拙火这种说法。
  如果严格的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立场来讲,应该说印度文化受了中国道家的影响,或者说后期的密宗受了印度瑜珈和道家综合的影响,才产生了这些对人体生命功能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这是从学术考据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
  四加行 密行 苦行
  佛菩萨所说经典,以及后世弟子们的著作五千多卷,表面上来看没有提到气脉拙火的修行,其实,显教经典里也讲了,只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都是书呆子,只懂学理,自已没有修持,所以不了解。
  佛经的显教经典,经常提到四加行的方法,它对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菩萨、或者凡夫修行成佛都很重要。所谓加行,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把它变成成品。
  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从三国以后到唐宋元明法的历代法师们,都是这样解释四加行的:
  暖——就是把我们的恶念慢慢转成善念,善念慢慢转成清净没有妄想的境界,功夫到了暖法,全身软绵绵的,如婴儿一般。
  顶——就是达到很高的清净境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忍——就是忍受,修忍辱波罗蜜,妄想截断了,超然独立。
  世第一法——就是能断一切法,作人到达了顶尖,但仍未超出世间。
  一般讲学理的人都是把四加行说成是心理道德的修养,当然这样讲也不为错,但是,四加行实际上讲的是修行的功夫境界。比如大家念佛修行,真正能得“暖”的人不多,如果杂念妄想恶念去掉了,都转成善念了,四大也就转化了,人就会随时都在“暖”中。注意,生命就是一个“暖”字,万物都是温暖的春天里成长,如果冷却了,就是死亡。
  得暖以后,功夫达到了,则顶脉打开了,也就是所谓的与佛菩萨法界合一了,这就是“顶”的境界。
  “忍”有切断的意思,到了“忍”的阶段就一切切断了,一切停住了,一切空了。所以“忍”才是大家,这之后才达到“世第一法”。
  有一部经典,是弥勒菩萨讲的《现观庄严论》,过去一直没有翻译,是几十年前太虚法师的弟子法尊法师到西藏留学带回来的。中文翻译的文字不是很高明,用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体裁,不过,也已经很不错了。
  所谓“现观”就是现量境界,“庄严论”是专门讲四加行的。修气、修脉、修拙火属于四加行暖顶忍的范围,所以说,显教密宗本来就是相通的,只是一般人没有学通,所以就越来越不通了。
  前面讲的那些现代美国人修行的案例,都不是拙火,所以后来我们就提出移喜磋嘉、玛吉瑙准两位女性成就者,以及密勒日巴、甘波巴等这些有拙火定成就的男性来作讨论。注意哦!我只是说他们有拙火定成就,我没有说他们有别的成就哦!
  你们注意,这些人拙火发动以前,都经历了几十年种种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难。现在有些学密宗的人,不了一点点,叫人家灌了一下顶,就以为是学密宗了。我就笑他们,拿水洒一洒就叫灌顶吗?要想真正灌顶,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个程度才行,到那时候,诸佛菩萨自然给你灌顶!
  我可以明白的给你们讲,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顶”的程度,灌顶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顶是在快要成佛的时候,那是十地菩萨以上的灌顶位(或者叫灌顶地)法王子,再一个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时的灌顶才是真正的灌顶。
  学密宗的人很容易著相,常常在那里癡人说梦,哦!我昨天梦中又得感应啦,等等。真正达到拙火定,得到气脉成就,要很多苦行,很多功德。我们介绍的那几位西藏祖师(编按: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的拙火成就,算是比较标准的了。
  包卓立:达到拙火定成就是不是一定要经过苦行呢?
  怀师:是的。比如说你生活环境很好,但是你需要天天修持,念经拜佛,念咒子修定,即便你是帝王,如果要修行,也需要这样做。另外你还要作功德,要救世救民。
  菩萨行本身就是苦行,不是说一定要去讨饭住山洞。住山洞是小乘的苦行,大菩萨入世,难行能行,做不到的能够做;难忍能忍,救世救人,这种苦行比住山洞、讨饭、吃素还要难。换句话说,苦行有明显的苦行和秘密的苦行两种,秘密的苦行在佛经里也叫密行。不苦行磨炼自己,就不能消去多生多世累积的业,就不可能成就。在印度现在还有很多人是修苦行的,我也自认为一辈子到现在,一直在修苦行。
  为什么要修气脉拙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气脉修拙火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没有拉开帷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就明白的告诉你们。
  我们这个父母所生,四大和合的身体,是业力所生。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善业少,恶业多,所以我们全身都是恶业的习气。这个习气在佛学里面,尤其在密宗里面有专门的名词,叫业气,我们生命活著就是业力这股气。
  我们的业气是受恶法污染的业气。拿现代话来说,生理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有时我们希望念头清净,不起杂乱妄想,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受四大生理的影响,我们被业气緾住了。
  所以说,病痛、烦恼、烦恼障、所知障这些障碍,固然是唯心的,但也会受四大业气的影响。四大业气太深,就清净不了,守戒也守不住,想得定也定不了,慧力也发不起来,因此须要修气脉修拙火,转化四大的业气。
  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色身、报身的最好方法。修色身首先要利用安那般那呼吸法修气。《达摩禅经》、天台宗止观的修法,乃至天台宗小止观六妙门的修法,都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密宗密勒日巴所修的六种成就法等等,也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其实,我们除了鼻子的呼吸以外,全身十万八千毛孔,乃至五脏六腑也都在呼吸,都在安那般那,但是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
  任何人,只要还活著,就自然会呼吸,但是一般凡夫不知道把心与呼吸配合为一。假使一个人能修到随时心气合一,在道家也叫心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气可以修到念住气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入息就会动。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一种住的方法),出入息一定会停止,这就是修息了。
  我们生命活著的这股业气就是一股风力,这股风力力量很大。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把这股风力分为大刀风、小刀风两种,我们身体有时会感觉痛,就是因为气在身体里面,像一把刀一样在割你。等气都顺了,念住了,呼吸住了,色身的风大就起了变化。
  关于安那般那呼吸法,我只是讲一个大原则,几句话就讲完了,你们不要以为修起来很简单。普通一般人修行,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到那个成就。如果懂了方法,真正的好好修行,也许三天就可以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的弟子听佛一讲完这个法门,就到达了那个境界。
  气通了以后,就可以开始修脉了。我们身上的脉属于水大,血管是粗的脉,肌肉里面的纤维是细的脉。比如说北京那位卢医生讲,我们身体很多毛病都出在肌肉上,肌肉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是一块一块的。相反的,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纤维组成的,而每一条纤维就是一条细的脉管。
  当你气住脉通,把这些微细的脉管都打通了,你就可以得乐了。这种乐比男女交媾的快感要高很多,有了这种乐你就不要结婚了,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有内触妙乐。关于修气修脉的道理,道家用下面几句话作了总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粉碎虚空。
  修气等于转变风大,把业力之风转成善行功德之风。修脉等于修水大,把业力所产生的水大变成清净光明,用唯识的语言来说,就是变成净色根的水大。打通气脉需要很多年,以及很多功德和苦行。气脉通了以后,拙火自然发动,可以得暖了,这是修火大的阶段。你们知道那些自然作物,那些稻子麦子,都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才能成长,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只有在这种温暖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健康成长,生生不已。
  五脏六腑也属于脉的范围,气脉通了,拙火发动了以后,五脏六腑就会转变了,这之后开始转变骨头。所以说,前面总结的那个道家的色身修行次序是对的,你们不要忽视了那个资料。
  拙火发动不一定都是从下面开始,真正的拙火发动是全身一起来的。我年轻的时候,有位学密宗的同学跟随我讲:“我拙火发动了,丹田都是烫的。”我告诉他:“你小心一点,赶快吃药,那不是拙火,是发炎。”
  有一种病叫骨蒸,感觉身体骨头都是发烫的,那是病态,不是拙火。真正拙火发动以后,身体都是松软的,你会忘记了身体的感觉,身体是一团清净光明,有内触妙乐。
  用双修也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那是个危险的道路,跳不出来就墮落了。关于双修,密宗有个秘密的口诀:“精不降则乐不生。”一般凡夫做不到这一点,精一降就放射了,所以男女交媾消耗一次,生命就消耗一次。
  精降乐生就是精化气了,密宗只有这句口诀,后面就没有了,现在我把我的密宗口诀告诉你:“气不定则光明不起”。气不凝聚,身体内的有相光明就不会显现,“神不凝聚,则杂念不会清净”。我把这些秘密都告诉你们了,你们不要出去乱传。神由宁静变成澄清,然后会很清明,就像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万里天。
  修气修脉到达拙火定的境界时,只是说明你转化了色蕴和受蕴,还不是成佛境界。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定的一种共法,除了学佛以个,阿修罗、天人、一切外道都可以达到那种境界。佛的不共法是至高无上的般若成就,但是一般修密宗的人都是在境界上转,那样就著相了,就变成外道法门了。所以说般若智慧很重要,如果认识错了,就离菩提越来越远。
  气脉打通的现象
  李居士:我有三个问题。精神病的人大脑一定有毛病,这是不是因为他的气升不上来?第二,道家讲打通任督二脉,与我们讲的修气修脉有什么关系呢?第三,气脉打通的外表现象是什么?自己怎么知道气脉打通了?
  怀师:你说得对,精神有毛病的人是因为气上不来。至于道家讲的打通任督二脉,那不过是修气的初步而已,不是真正的打通气脉。气脉打通的人,内部外部都是有标准的有特征的,不过我不想告诉你们外部特征,否则有人就会拿这个尺码去量别人了。从内部来看,气脉打通的人会有内触妙乐,神凝气聚,随时都在空定之中,身体感觉如同虚空一样。
  讲到这里,有两个要点要提醒你们。修气修脉修拙火定的次序,并不一定是一步一步来的,并不是那么死板。根器好的,前生修行过的,善心善行功德多的,有智慧的人,可以很快就拙火发动,而且不一定按步骤来。有时拙火先动,气脉随后,有时脉先动,气与拙火随后,没有一定的步骤。但是,一般来讲是按我们前面讲的次序来的。总之,修行没有善行功德智慧则一切免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修气修脉修拙火属于功夫,不是佛的独有法门,阿修罗、天人、外道都可以做到那个境界。关于这一点,佛经和密宗的经典上都没有直接讲清楚。这种修法是证得菩提前修的一种方便,也是修行的一种功德。
  拙火定 双修 火光定
  拙火定是从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的欲界天天人的修法,双修也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双修的原理是“以欲除欲”,或者用中国禅宗的话讲,叫作“以楔除楔”,就好像一个钉子钉在木头里取不出来,再拿一颗钉子钉进去,就可以把原来那个钉子打出来了。
  欲乐定与拙火定有很密切的关系,众生都在欲界之中,性欲发动的时候就是拙火在动,但是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无法把那个性欲的冲动化掉。所以说道家讲的炼精化气是通过拙火化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拙火,老子也曾提到。一个男婴儿睡足了,神足气满以后,生殖器就会翘起来,那个时候并没有欲,那就是拙火,婴儿长大就是靠这个拙火。等长大以后,一有欲望,配合心理的作用就会想要发泄,一旦发泄就消耗了,下墮了。双修欲乐定的修法,可以帮助你化精为气。我在这里只是讲个大原则。
  身体不健康,或者老年人,很难自己发动拙火,中国人叫那种状态是“吊儿郎当”。所谓吊儿就是那个东西,所谓郎当就是说那个东西不行了,只能在那儿摇铃了。对女人来说,没有拙火的时候人就干瘪了,胸部也松了。老年人如果还有感觉的话,说明身体还健康,是好事。婴儿可以很自然的就把精化掉,对大人来说就很难了。那种感觉来的时候,不要配合男女的心理欲念,把它清净空掉就可以化精为气了。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用安那般那(出入息)法门。
  有些学佛的人很傲慢,看不起这些欲界天人的修法,声称三界天人是其护法,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要知道,要想死后作个天人也不容易哦,你要做很多的善事,要经过修持才可以啊!
  《楞严经》上介绍了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其中有一位菩萨,他原来的YIN欲很重,通过修火观而得火光定。注意火光定与拙火定的修法不完全一样,但是拙火发动的现象与火光定的现象有相似之处。修火观真正得定的话也会发动拙火。这是给你们嘱咐一下,不过你们都还没到那个境界,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等你们到菩萨境界的时候,就会懂了。
  我们这里有同学在静坐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位带著火焰会放光的菩萨,那位菩萨用的就是修拙火的方法。你看到的那个火并不是真正的火,那是智慧的火焰。得拙火定以后身体都空了,没有障碍,心中十分清明,有内触妙乐,是一种很好的定境。注意,拙火发动以后如果不继续修持,它还是会重新“休息”的。
  修气修脉修拙火是转变四大色身,是转变这个业气之身的最好最重要的一个修法,但是拙火定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修气从安那般那入手,饮食、男女欲念都要遵守一定的戒律。等到修脉的时候就可以变化气质,是由气到质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很多年的专修功夫。
  道家气脉系统与密宗的区别
  包卓立:为什么修任督二脉是修气而不是修脉呢?
  怀师:道家讲的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里提出来的,与密宗的三脉七轮很不同。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是生理的,是四大身体现有的现象,只要保养得好,它本来就是通的,不用做什么特别的功夫,如果不通的话身体就会生病了。
  从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道家都很重视任督二脉。所谓打能任督二脉,就是把气吸到丹田,然后用意识的引导作用,从海底从肛门引上来进入督脉,上到头顶,然后再沿任脉回到丹田,这样叫大周天。这样引导呼吸打通气脉,只能说是普通的气功,是很低层的。真正修持修道是更高一层的,要由定发慧,修到身心转变成佛的境界。
  现在中国文化成了气功文化,甚至也不是真正的气功。在古代,学气功有四步,第一是学武功、运动、练拳。武功又分内外两种,有两个内涵。“内练一口气”,也就是训练用意识控制呼吸的出入,不是密宗的修气,也不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外功方面是“外练筋骨皮”。
  等武功练好以后,才是第二步练气功。气功原则上讲,是练“吐故”,把身体里的碳气排出去,和“纳新”——吸进亲鲜的氧气。
  等气功修好了,进一步修道功,也叫内功。修道功有点类似密宗的观想,要用意念的作用作导引。
  道功练好了,才到第四部修禅功(不是禅宗),修清净法门。这是你们问到任督二脉顺便讲到的。
  有人修大周天时怕气漏掉,忍屁不放,这样会把小便小肠的毒气都用意念引导到头上来,结果脸色发黑发紫。有人觉得自己满面红光,还自以为是有道之士,其实不是有糖尿病就是有心脏病或者血压高。所以道家宋元以后,修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真正修成功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大家都太著相,太执著于后天的妄想。
  包卓立: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属于修气还是修脉?这些修法属于四加行的那一方面?拙火的修法是否相当于四加行的暖?双修是修气还是修脉?双修是不是修拙火的另一种?双修与四加行又有什么关系?
  怀师:这些都是大问题,要详细研究需要几十万字,很严重。一般人,包括你们,对道家也外行,对佛家也不怎么内行,自己也没有真正好好做功夫,跟你们很难讲。现在不想直接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因为讲起来太复杂,扯开讲太长了,等将来有机会再讨论。
  总而言之,这些修法互相之间都有一点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炼精化气也好,炼气化神也好,这些修法的目的都是帮助你转变色蕴、受蕴,换句话说,都是帮助你转变生理,转变本身业气的方法。大家这个要点都没有抓住,回家以后也没有好好参究,光知道听,听完了也没有了。这叫作没有心得,没有回到自己身心做功夫上面去体会。这点很重要。
  现在转回来给大家作总结论,归纳起来,修气修脉修拙火和双修都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能说谁高谁低,差不多,修气修脉修拙火与四加行也有相关之处,不同的是正统佛学很重视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结使、习气的不同,修行所能达到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好比说双修的法门,双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动拙火,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它修气修脉最后发动拙火,然后配合心理化解男女性欲的根本习气与结使。总而言之,佛学统统要归结到心理方面的功夫。
  修气修脉修拙火可以帮助我们转化这个父母所生、业气所生、受痛苦烦恼的罪报之身。转化了以后,我们才能慢慢证到一个很正规的三摩地定境。换句话说,我们转个方向,不配合心理的状态来讲,如果修气修脉修拙火成功了,得了拙火定,身心解开了,可以说破除了我们世俗欲界的身见(没有身体了)而得了一种定境,这种定境也可以说包括了一、二、三、四禅定所能达到的定境 。
  第三章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
  这次的课的缘起,主要是因为许多西方人迷信密宗,结果都走了岔路,包卓立为了帮助他们,提出来研究实验做功夫这个课题。那么佛法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国文字中,佛法的代号很多,佛、如来、菩提、般若、法身等等,这些名词都代表了那个东西。
  用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佛就是宇宙众生一切生命的本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切众生,只要觉悟了就是佛,因此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没有宗教的形式,没有形象,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那个本体也叫如来,它没有来也没有去,它没有动也没有静。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智慧就叫般若,这个大的境界就叫涅槃。所以追求宇宙万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义。拿宗教哲学来讲,这就是宇宙的第一因、初因、最基本的东西,你叫它神也好,阿拉也好,总之它就是那个东西。用西方哲学的语言,这属于本体论。这是你们首先要了解的。
  所以真正修行就是要找这个东西。按佛学名词来讲,成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体(本体),没有形相。报身是本体的显现,有形相。报身也叫报应身,有善报、恶报、不善不恶报。成佛得法身的人,为度众生而重新来到世间或者其他众生的世界,那个叫应化身。所谓应化,就是因有所“感”而有所“应”的意思。好比说你们有问题问我,我就讲了这个课,这也是应化。化身是一个变化的作用,所以中国人讲化有千百亿化身。修行就是要找回法身成佛,那才是大成就。
  佛法本来是破除一切迷信,破除一切偶像崇拜,一切究竟皆空。但是到了后期,佛法受到释迦牟尼以前就存在的,多神印度文化的影响而有了很大变化。印度人崇拜很多神,有很多密法和修持方法,龙树菩萨等,把这些各种各样的修法系统化,像灌香肠一样融于佛法之中,根据这个新的教法,毗卢遮那佛代表了法身佛,是本体,一切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包括阿弥陀佛,乃至一切众生一切万有,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它的报身是色界天的卢舍那佛。从这里产生了后来的密宗。
  化身代表了变化,变化就是轮回,变化就是一定是无常,不是永恒。中国道家把这个宇宙万有叫作造化,也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我们人类,自卵子受精后,就根据父母的遗传基因不断生长变化,我们随时都在生长,我们随时也都在死亡。我们靠食物、水、空气、日光等生存,我们变化万物,万物也变化我们。
  中国唐朝有一位年轻的道家神仙,名叫谭峭,他写了一本书,叫《化书》,用我国当时所了解的物理原理,讲解了宇宙的造化作用。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大的化学锅炉,我们的生命不过是锅炉里的一分子,随时都在与其它分子互相变化。他说:
  抟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
  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
  把虚空捏拢来就变成块,等于说我们生命从虚空中来,但是一旦基因精虫卵子变成了人,我们见块(见人)而不见空了;不过,当我们把这块物质的东西打碎变成了虚空,我们就见空不见块了。
  这个宇宙一切万有都在变化之中,没有停留,没有永恒,一切无常。在变化的就是那个本体法身的功能,它是无相、无声的,看不见也摸不著。
  从现象认识本体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了解那个本体的功能呢?我们是通过本体功能变化所带来的有形有相的现象来认识本体,认识法身与化身的关系。就像我们刚才引用的谭峭的话,不管我们见的是空还是块,都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形有相,这个现象就是报身。
  其实就是那么一个东西在三个层面上轮转。这是显教、密宗、道家的大原则,你们不要被一些宗教的外形迷惑了。就像人,变成白人的样子,看上去就是白人,变成黄皮肤,看上去就是东方人的样子,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变的,不要因为样子不同你就不认识了。
  话虽如此讲,但本体是无形无相的,无所在无所不在,你怎么能抓得住那个本体呢?你怎么去求证那个本体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到最后传禅宗法门的时候没有讲话,只是拿著花微笑了一下就讲完了。这就是禅宗的教法,当时大家都不懂,只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懂了,佛也知道了,这就是禅宗有名的“拈花微笑”。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体、清净法身本来如此,从来没有动过。
  禅宗祖师们走的路线是“直取无上菩提”。本体掌握以后,还要留个舍利子作什么呢?身体发光等等,这些也都不过是狗屁事情。轮回死亡都没有什么可怕了,死与生不过是昨天与今天,进房间与出房间一样普通,本体从来就没有动过,生命涅槃一切皆空。这是禅宗的路线。
  龙树菩萨怎么讲本体呢?他写了一部《中观论》,里面讲了有名的中观“八不”,也叫中观正见:“不生不灭”,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不去不来”,“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是一元论也不是多元论,也没有两样,其实仔细讲起来不止八个啦,比如说不善与不恶,不空也不有,等等。有了这个正见,什么功夫啦、妄想啦,一概放下就是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讲了两样东西:妄想与真如。没有妄想了就是那个东西,起了妄想了,本体就动了。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没有了,还是回归到水。成功了以后还会不会死呢?当然还是会死,会不会生呢?当然还是会生,不过生与死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说:“涅槃生死等空花。”
  得到清净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乱的境界及烦恼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个本体了。所以佛在《楞严经》中,开头就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你即使现在得到了各种三昧,各种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动地,那也不过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种变态,不是真的。
  换句话说,假如说你修到可以在空中飞,你去美国还要不要买机票呢?恐怕还是要买,否则太累了,偶尔飞飞还可以。再比如你身体会放光,你恐怕还是需要装电灯。至于说临死时化为虹化,那种神通又有什么用?舍利子也不过是烂骨头,佛之所以留下舍利子,不过是为了向你示现一下,表示确实有这么回事,法身有这么个功能。
  凡是你修成功的东西,就一定坏得了,不修就没有了。而佛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不修也不坏,这到底是什么呢?你找到这个东西才是大彻大悟。
  法身本体是本来空、彻底空,空也是空。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听课,五十年以后你还在这里吗?这个房子还有吗?你说你修持好,神通高,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最大的目连尊者,比密勒日巴、甘波巴神通还高,那又怎么样呢?
  佛说:神通没有用啊!你会放光动地,但是你逃不过一个东西,那就是无常,最后一切还是会归于没有的。那些圣人,那些会飞的、放光动地的,而今何在啊?都会过去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法身本来清净,管它未来与过去!该生就生,该死就死,不生不死就不生不死,都不过是偶尔玩玩的,是水上的泡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菩萨也不过是梦幻泡影,一个大魔术师而已啊!他的魔术比我们演得好一点,是法身境界。法身可没有三摩地哦!三摩地是法身的用和相,它本身没有三摩地,一切三昧都是唯心所造。
  三身的修法
  以我们以来讲,我们的心意识是最无常的,我们的思想情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永远不会停留。但是我们对每一个思想情绪都有知觉,这是法身变成报身所起的作用,是唯心的。
  所以禅宗祖师临济大师说:“赤肉团上有一位真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没有位子的真人(人的那个根本的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每天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里跑进跑出,找不到自已的本来。所以云门大师也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我有一个宝贝,被这个身体限制住了。
  柏拉图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法身本体功能起作用以后,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四大肉体。所以法身形成了宇宙万有,包括众生生命。法身有这样的功能,可见不是空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回转来改变自己的身心,这是修报身化身的原理。那么修持的方法呢?戒、定、慧。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圣贤都是走的这条路。
  所谓戒就是从我们的心理、生理、思想与行为入手,去恶为善,达到最后无恶无善,毕竟清净的境界,接近法身。
  所谓定,就是把散乱无常的心宁静下来,归到清净本来的境界。戒定圆满后,你就可以自然见到万物的本体,回到本体的功能,与本体合一,慧是自然产生的。
  宇宙生命的本体是空的,但可以生万有,空与有是同一个根源,是一体的两种功能。心与物也是同一根源,物能转心,心也能转物。现代人很可怜,精神思想都受物质的影响和左右,而修行就是用本体的功能去转物。 现在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化身,因为我们各人的心理思想、行为、个性以及业力不同,所以我们的化身也不同,但是我们的根根统统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受苦受乐,以及受不苦不乐的受报之身,最后证得法身。
  为了让大家对三身了解得更清楚,给大家打个比喻。清净法身就好比是不起波浪的大海水,报身就好比是大海水所起的波浪,而波浪上面的水泡和泡沫就好比是化身。我们现在就是波浪里面的水点。修行就是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药师佛修成佛了,所以有了东方药师佛,等将来弥勒菩萨修成佛了,就会有一个弥勒佛。修成后,菩萨们还会发愿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度众生。
  赵教授:我本来是海底的一颗水珠,不知道是谁把我推上来变成水花了。
  怀师:(指著一位做过船员的同学)他在海底做了很久的海精,大概是他把你推上来的(众笑)。告诉你吧,是因缘聚会,是因缘所生。
  四禅八定
  前面我们把法报化三身的修路线和原则,以及显教密宗等等,作了一个简略的归纳。要证得宇宙万有的自性,不能光在理论上转圈,要经过实际求证才可以。
  世界上各国宗教及圣贤,都有他们修持求证的方法。所以佛说众生烦恼八万四千,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诸佛菩萨的方便法门(修证法门)也有八万四千,各有各的三昧(三摩地)。
  要想求证到本体成佛的境界,必须从身心两方面著手,佛法尤其偏重于心,要使心没有烦恼妄想,达到清净,得到定境。这里的定属于功夫,每一个定境,佛学中也叫三摩地,都有它的境界和现象,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现象。
  佛所讲的原则是共法,是其他外道以及一切宗教共通的(共有的),不是佛法里独有的方法。佛法特有的方法叫不共法,不共法就是菩提、涅槃。
  修定的共法,也就是修定的那个原则叫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大阿罗汉的灭尽定,叫九次第定,不论是对大、小乘,还是显、密教,四禅八定都非常重要,东南亚流行的南传佛教尤其推崇这个。
  关于四禅八定,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大家好象都听了,但是没有真正作研究,没有真正听懂,都漏掉了,所以你们大家修的是漏尽通,都是漏尽的菩萨。
  其实佛法已有几千年了,现在全世界也有很多人研究佛,都知道这个名词,但都只是跟著佛的嘴巴,拿佛的口水讲一讲而已,几乎没有人真正做到,真正成就的。
  初禅就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专一在一点上,思想境界都专一了,变成习惯了,然后有分离解脱之感而生出喜和乐。
  拿出教理来讲,“喜”是心理的境界,“乐”可以说是身体的境界,但是喜与乐几乎是不可分的,生理与心理是合一的,我们这里只是勉强作一个分类。
  修行也叫“修为”,有修持有作为;也叫行持,有坚持不断的行为和动作的意思。达到初禅境界的人,已经超越了欲界,进入初级色界天人的境界了。
  配合这个功夫,如果同时转化和减轻了心理的结使和五见,可以进入小乘罗汉的境界了,可以说得到初果罗汉果位了。这在佛学中叫“预流果”,预流果就是预备候补的意思。
  “结使”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就是心理的贪嗔癡慢疑根本烦恼的习气(师手作结绳状)。结使的“结”就好比是我们用线结的一个结子,“使”是指有那么一个意念,指使我们的心理、个性和情绪,我们自己作不了主。 这个“结”不仅仅是这一生打下来的,它多生多世都在那里,我们的理性不想这样作,但被它驱使去作,所以叫结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结使来的。所谓五见就是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譬如我们修行学佛,把六根放清净,闭眼或者开眼盘腿打坐,我们说:“哎呀,他入定了!”那是开玩笑的,盘腿打坐勉勉强强可以说是“习定”,练习定的境界。盘腿打坐只是练习定的一个方便,一个方法而已,其实,各种宗教的祷告也都是打坐的一种形式。佛法打坐的形式主要是七支坐法,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等以后再讨论。
  什么是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有三个层次:身(身体),口(嘴巴),意(意识思想),三者都要进入专一境界。
  之所以用打坐这个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习惯于动,甚至坐在那里都要歪著坐,眼睛没有事地要东看西看,打坐至少是让你的生理有一个假装的静相。
  打坐的时候,嘴巴也休息了,不说话,意识也要专一于一个东西。有的方法要求嘴巴唸咒、唸佛号或者唸佛经,但那也是为了让你得止。这是修定的基本原则,所有的修法,不管是佛法还是外道,都要遵循这个路线。
  譬如说修白骨观,嘴巴不说话,身体站著、睡著、或者盘腿坐著,意识观想自己为一个白骨。这个法门也须要专心一致、心一境性哦!心专一了,不理会别的什么思想和感觉,把它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境界,这才叫白骨观,谁做到了?
  现譬如说呼吸法门,修安那般那,你要专一的听自己的呼吸,要把心理和风大的呼吸配合,把二者统一。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其他杂念妄想丢开,把这种境界变成一个习惯,谁做到了?
  譬如念佛,你用嘴巴或者在心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整个心里都是这个佛号,其他杂念不起。将这种专一念佛号的境界变成一种习惯,心一境性,谁又做到了?
  你们修行打坐还要问一问,你今天坐了几次啊?我坐了两次啊,三次啊。我就笑你们,坐了一次,你就好象对得起祖宗十八代了,好像打坐都是为了别人。
  打坐的时候,你要静下来,思想都宁静了,心专一了,自然感觉到一个清净状态,并把这种境界变成一种习惯。所谓变成一种习惯,不是说只有打坐的时候才这样,要做到不管是走路也好,睡觉也好,做事也好,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境界中,那才是心一境性。
  我们再看密宗,他们是身口意三方面一起来,手里叫你拿著杵啊,摇著铃啊,嘴巴里叫你唸著咒语,心里面还要观想四臂观音、曼达拉等等。我们前面研究的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都是用这种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都必须要做到专一,心一境性,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行住坐卧都在那个境界上才可以。
  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号称没有方法的方法。但到后来就慢慢演变为参话头了。所谓参话头就是提起一个怀疑的话头在心中研究。譬如说:“生从那里来?”“死了有没有?”“念佛的是谁?”“哪里来?哪里去?”等等,就叫做话头。话头也要参到心一境性,然后才能谈得上开悟不开悟,这也是初禅的第一步。
  再譬如说我们一般人学静坐,或者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的祷告,也都是要心一境性。
  譬如有人不用任何方法,只是闭目养神,思想来去也不管,一切清清楚楚,这个叫空心静坐。至于它的价值与好坏,它的般若智慧与功力,我们暂且不谈,这也属于一种定,也要心一境性。
  甚至像哲学家、科学家,他们用思想研究一个问题,会专心到忘我的地步,心中除了他们的问题外,没有任何别的杂念。
  道家有个词,形容得很好,叫“精思入神”,精密的思想已经到了进入神话中那个神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定了。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用很专一的思想来思维,到最后突然灵感发了,什么都知道了,这也是一种境界哦,接近初禅了!
  所以讲,有成就的人都有他定的修养的一面,这样给你们讲你们就可以了解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要达到心一境性这个状态,并把它变成习惯,忘记了时间和空间,永远在那个境界。但是世界上谁做到了? 有些人想钱、名利、男女,到了发疯的境界,那也是专一啊,但那不是道,那是病态,他是走岔了路,我们叫他神经病。中国武侠小说有个名词,叫走火入魔,那也是专一啊。
  所以佛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道以及外道共同的一个法和原理,但并不是佛法。
  我们用现代化的逻辑的办法,把显教、密宗给你们分别讲清楚了,也告诉了你们心一境性的道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前面讲的那些祖师们,他们证道非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不可。你们大家也在学静坐,你们大部分不过是坐在那里闭眼休息一下,等于睡眠,不是静坐修道,大家要反省一下自己了。
  我们前面介绍的那些男女祖师们,乃至中国一般修禅的,都是真正下过功夫后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的。不经过这样的修证功夫而想要证悟成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经过这样的功夫,你一生所学都是枉然,没有用。
  你可能会说,有些人智慧很高,像六祖啊,中国其他的禅宗大祖师啊,包括像有些密宗的大祖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过这些经历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所积累的戒定慧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注意哦!他们那个空是般若的空,不是空无边处定的那个空;他们的心一境性是大乘的心一境性,比一般的心一境性要高很多,这是我们对心一境性的研究分析。
  所以我经常讲,一般人都不懂,把显教、密宗跟普通的佛的教理都分开了,其实,显教就是密宗,密宗就是显教,你懂了学理就明白这一点了。
  中国有四个字“好学深思”,要深入研究。叫你证得空性,不是叫你不用大脑。修行证道如果不用头脑,会越来越笨,来生变猪,猪也变不上,都变昆虫了。这是很严重的事,不要搞错了,往畜牲道去修了。
  正确的修持方法再加上时间,当你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时,你的身心,包括气脉,当然要起变化。要达到那种境界,也许要几十年,也许一百年,也许三、五天,这就要看各人的根器,看你前生所种的种子了。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弟子听他说法后,当下就得阿罗汉果。唯识有两句话:“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多生多世修行的种子,生出你现在的情形,你身心的变化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不是呆定的。
  身心的变化也许伴随著痛苦,也许伴随著快乐,身体有时候痛苦,有时候是舒服,总之会有各种反复的变化。前面讲的西藏那些修行人身心变化的境界,很令人响往,但也令人望而却步,“哎呀,我怎么受得了那种苦行,我没有那么多功德啊!”
  初禅——离生喜乐
  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一境性我们刚讲过了,那么什么叫“离生喜乐”呢?“离”就是对人世间的厌离心,对人世间有脱离之感,这是初步。然后,慢慢气脉打开了,你可以得喜乐了。这个喜不是普通发了财,或者讨了一个好老婆,或者嫁了一个好男人那种喜,是法喜充满,无比的快乐。到了这个程度,你有分离之感,身心可以分离了。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
  佛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甚至研究唯识学的人,只知道在嘴巴上讲讲四禅八定,而不经过各种各样的修持,所以永远不能了解佛法的深意。佛法越来越衰没了,也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普通人懂了一点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点体会,也会很高兴快乐。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偶然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对现有的生命也会有帮助。但要想修证做功夫,这个是不算数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祖师们,都曾经离开尘世去专修,也许即生成就,也许两生,也许很多生,不一定的。
  如果走大乘的路线,修菩萨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业,一方面还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气派。修菩萨道要一边入世做事情,一边随时有慈悲心,在大愿,利世利他。这个比出世专修还要难,也许成就比小乘还要快还要大。
  要达到初禅境界就要修持,或者叫行持,在大乘叫行愿。行愿所培养的功德必然会引发身心的变化。在密宗他们是用修气修脉修拙火的方法。如果自己的拙火发动不起来,也可以用修火观的方法。至于说哪种方法更适合你,没有一个呆定的说法。但有一点,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的功德,这个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为的转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气脉,拙火也会发动起来,四加行里面的“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会来。
  有些人初步有一点功夫,他的傲慢心就来了,而且脾气瞋恨心就越来越大,越来越讨厌别人,看不起别人,这样就走向外道魔道了。所以说修定是共法,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说:“人之患、好为人师”,不是说不可以为人师,传道是应该的,但是要做到不受人家恭维,不被这些事影响了自己的静修,所以这句话里戒定慧都包含了。
  如果你有功夫以后,更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不过是众生本有的自性功能,因而发起更多的慈悲心、布施心,那就是佛法了。
  同样的道理,修密宗的人寻找上师,要对上师很严格的考察,如果一个人吝啬没有慈悲心,就不是一个好的上师。换句话说,上师对弟子也要作严格的考察,看这个人有没有资格作学生。
  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境界,以及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都不是究竟,这不过都是法尘影事而已。
  欲界的喜与乐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真正修证做功夫的事,不是普通的学理,所以需要把显教密宗融会贯通起来研究。如果拉开来讲,这个课题涉及到人体生命科学的很多方面。但简单的归纳起来讲,“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现象,“乐”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反应。
  喜乐的境界有大有小,我们普通讲的喜乐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饮食,看到好的菜,心里很高兴,就是喜,吃得很舒服就是乐。但吃饱了以后又生病,不舒服。
  如果拿男女作比喻就更清楚了,两个人情啊爱啊抱在一起,有了性欲就性交做爱,就会高兴、有快感,喜乐都包含在里面了。男女性高潮的快感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喜乐都过去以后,两人身心都空空洞洞的,严重的甚至有虚脱的情况,因为这是普通的喜乐。
  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离苦得乐,包括修道成佛也是这个目标。譬如欲界天人也和我们一样,仍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他们交合还是五欲(色声香味触)之乐。但是与我们人相比,天人的修养层次高一点,他们的福报大一点,喜乐也比我们高一点强一点。欲界天分六层,人道以上的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以及再上面的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
  以性这个问题来讲,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乐比我们高了,但是和我们人一样,还是从“笑视交抱触”中得喜乐。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听好听的,像“我爱你”啊、“达令”啊之类的,还要闻气味对不对,还要接吻呀等等,总之身心都要接触在一起。天人境界比我们高,福报比我们大,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与我们不同,至于说有没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视交抱触了。焰摩天的天人是“执手为乐”,手一握住就达到喜乐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的天人,连手、身体都不用接触了,笑一笑就达到那个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到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连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识一沟通就可以了。
  所以说天人境界比我们高,不像我们,要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很短暂的一点点喜乐。我们人类的性交需要精气神合一,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点的是气交和神交。所以说密宗的欲乐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变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这是为了要让你们了解禅定之乐而对一般的喜乐作的一个补充,要详细讨论的话,涉及到生理学医学的知识,我们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达初禅境界还有身见吗?
  怀师:到初禅还是有身见。你们要注意,我们现在研究的禅定境界都在讲功夫这一块,而有否身见是思想境界的问题。譬如我们很生气,要跟人家打架,那时你可能忘了自己,暂时忘了身见。五见都属于慧的见解范围,不是功夫的境界,这个逻辑上的差别你们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乐的时候,都还在身心两个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记身见。如果你能通过慧的见解真正忘了身见,你的初禅的禅定就会更大一点了。
  李居士:色蕴、受蕴解脱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见了?
  怀师:不一定,身见的根根在心意识的第七识上面。等于说你可能没有性行为了,但那并不代表你YIN根已经断了,因为你心理可能还有性欲。
  轻安的境界的喜乐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乐,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学中我们只是用喜乐二字来说明那种不同的感受,其实这两个字并不能准确的表达那个境界,所以你们不要执著于这两个字。
  “轻安”也可以说是一种喜乐,得到轻安境界的人,已经过了拙火发动的境界,但用轻安来描述那种境界,也不是很准确。
  初禅的喜乐比天人喜乐还要高,其实清净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种喜乐,而欲界的喜乐有点执著于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乐与性交所发出的喜乐不同,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
  包卓立:轻安的境界有清凉的感觉,可是拙火发动不是暖的现象吗?
  怀师:暖是轻安的前奏,清凉也是轻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说,你用功打坐时,头顶有清凉之感,这个算轻安了。不过由头顶发起的轻安有时会退掉的,如果清凉从脚底或者海底发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会退掉了。这种都还只能算是小轻安,大轻安就不得了了,身体的气脉拙火都过了,整个身体是轻灵的。所以说轻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广大的轻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体可以飞了。
  一个月前,一个南普陀的和尚来看我,他在东南亚学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和四禅的修行秘诀。据他老师说,身体某部位有觉受是初禅,某部位是二禅,某部位是三禅,某部位是四禅。他说这是南传佛法。
  我听了笑一笑,不好讲他对不对,其实也不能讲对不对,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开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后就不用鼻子呼吸了,变成零呼吸了,到达那个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达住的时候,就更不同了,再达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说不能说他不对,但如果说这里是初禅,那里是二禅,那里是三禅,那里就是四禅,那就不对了。
  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初禅境界。要达到初禅喜乐的境界,需要经过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靠智慧,靠自己行为功德的修持,靠转变贪瞋癡慢疑的心理结使。借用中国古代大禅师的一句话,“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会像迷巢的飞鸟一样,找不到自己的窝了。有时境界会突然出现,可是要保住那个境界却非常难。
  二禅 三禅 四禅
  二禅是“定生喜乐”。注意哦,虽然不谈心一境性了,实际上还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无边处定,或者识无边处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离生喜乐的境界,二禅当然还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来就是清明的,所以进入二禅后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过这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又不同了。 四禅八定的这个翻译法历代都没有动过,大家都没有异议,只有玄奘法师把“禅”翻译成“静虑”,把四禅译成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和第四静虑。不过不管是静虑也好,定也好,都是从儒家《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来的。这是学理方面,我们不再多讲。
  定生喜乐,注意这几个字,二禅这个“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禅大了,所生出来的喜乐也比初禅更进一步了。这个二禅的喜乐连佛菩萨,连那些祖师们也只能讲到这里,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解释翻译了。我们只能勉强地说,二禅的喜乐境界比初禅更清净、更伟大。
  有同学曾经对我说:“我得了这个境界以后,好像过几天就没有了。”我说:“其实你都在那个境界里啊!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
  这好像一个穷人忽然挖到宝,高兴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觉。慢慢钱越来越多了,他就不会睡不著觉了,这时的烦恼是怕钱少了才睡不著觉。
  喜乐、轻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经常用古人的一个比喻,一个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个礼拜,嚇,成绩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两丈深的时候,你就惨了,挖了好几天才一筐泥,其实这个成绩同你刚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更深、更细、更难,只是你自己没有感觉而已。
  喜乐的境界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二禅定生喜乐比初禅更定,喜乐的境界更扩大、更严重了。二禅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个层次: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都在光中。讲到这里,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讨论的修行人做功夫的报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报告,都是与离生喜乐和定生喜乐的境界有关,禅定的喜乐境界和禅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禅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识状态所造成的。意识与五蕴配合,或者说与色阴、受阴、行阴配合,就会发生这种境相,这个原则首先要把握住。
  二禅的境界是天人境界,是意识状态和受阴配合所产生的。三禅是离喜妙乐,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的境界。到三禅,已经超过了喜的境界,只有乐的境界。这种乐与欲界天的饮食男女之乐不同。
  四禅是“舍念清净”,舍掉了烦恼、假想、妄念,这个已经超过了那些喜乐的境界。换句话说,有喜有乐还是受阴的感受,还是念的作用。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学唯心的道理来看,色受想行识都是一念,到了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这些喜乐感受的念都没有了,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注意,清净并不是空哦!这种清净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层。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层,分别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称有顶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属于舍念清净。
  普通人以为心境清净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境界,这是完全错误的。须要说明的一点,舍念清净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你看,意识有这么大。
  如果意识修持到能舍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都离不开意识状态,这一点要首先认识。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
  空无边处定
  佛学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细的差别,比方佛学讲到,唯识的无心位(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分五种: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和灭尽定。无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无想天是无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红教讲的“大幻化纲境界”,里面提到五、六种中阴境界。人死后到投胎之前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中阴,是生死的中阴;从醒到睡眠是另一个中阴;呼吸的出入气之间是一个中阴等等。所以中阴境界也有很多微细的差别。我们研究打坐、学佛、做功夫,就要学习认识自己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属于三界天里的无色界,已经超越了色界。无色界,顾名思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质(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现象。
  四禅八定里面的四定,就是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从四禅到四种定,不一定是像楼梯一样,非要一层一层上不可。你可以修空无边处定进入初禅,再由初禅到四禅,或由初禅到三禅、到二禅或任何一个境界,都没有一定的。不过,四种禅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细的差别。
  那么,空无边处定的“空”是什么呢?给大家作个比方,一个人学佛、打坐用功,有时候会说:“哎呀,我今天念经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了,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只是偶然之间忘了色阴和受阴而已,还不是这里讲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头之间显现的那个阶段,会说:“刚才好像没有我了”,实际上,一瞬间那个没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阴,仍然是意识范围之内。
  所谓空无边处定,确是一种空,硬是做到有个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比方我们坐飞机,当飞到三万公尺以上时,看到天空的那个感受。假想没有坐飞机,而是你就在那个高空,这个空的境界,比较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这个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灭性很大的原子弹。但是空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说过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风空觉识等七种东西。过去佛学讲到这里,大家都不从物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带而过了。
  如果你真想修这个空无边处定,打坐时,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佛经翻译时,也会把空无边处定译成色无边处定。这个境界里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种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个光明的境界。等于我们在高空中看到的那个虚空,虚空也是个东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的道理。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这个名词在佛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均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
  识无边处定是意识境界,连带包括第七识及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觉,耳朵能听,嘴巴能说,眼睛能看等等意识相互配合的作用。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是精神境界的范围,不是“空”的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空,是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的境界。我们不用去观,不用去观想一个什么佛像、空之类,而只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放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都没起作用,可是有个知性,知道一切,在虚空中有个虚空的知觉,都知道。这个是识无边处定。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颢)有两句诗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位理学家也是讲究静坐的,也有其伟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接近识无边处定,也可以说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这是“有”的这一面,不落在空无边处定的“空”的那一面。这个境界没有喜乐,什么气脉也都不在话下了。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意思来看,“无所有”不就是空吗?不是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吗?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无所有同“无想定”又有什么差别呢?无所有不是什么思想都没有吗?
  由此我们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顾亭林的一个比喻。顾亭林也曾研究过佛学,他的理解是佛学没什么好研究的,它就是两个桶,一个桶空的,一个桶有水,佛学就是把那桶水倒过来倒过去,倒来倒去还是那么一桶水。 乍一听好像满有道理,智慧高的人听完只是一笑,你说倒来倒去还是一桶水,但到底还是两个桶啊,一个是空一个是有,可见你不懂,还是个笨桶。
  要修无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识修练,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压住了。修到无想还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天高层的天人境界呢。
  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一点,是无色界的境界。无所有处定等于《庄子》第一篇里描写的一个境界,其中讲到,北冥有条鱼化为鸟,从北极飞到南极。《庄子》这里是比喻气脉,讲的是物理的变化,大家以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实,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后两句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什么都没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来讲,这个讲法就是无想的,无所有处定了。《庄子》这句话很妙,很有学问。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不多,其实很不同。无所有处定是意识自然达到的境界。用言语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
  无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达到无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无想。在这个无想定的境界,这个知也是无想。
  得到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当然已经超过物理现象的色界了。
  这里我们顺便补充一个文学典故。一个人修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连大沙漠都没有了,当然还有自己,那个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所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只能用无想定、无所有处定等等,来描述这些不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第一个学的就是无想定,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说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你说你不学这个,你学得到吗?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啊,这个境界的果报是无想天,那是无色界的高层呢!
  非想非非想处定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常存布施的心,布施的心意,一分钟一秒钟都不间断,你就是菩萨。菩萨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学什么?布施而已。我们要常存布施的心、布施的意念、布施的行。我所有的,无论是财、是法、是无畏,只要遇到缘,就尽心尽力去做。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