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的学佛学分


2014/9/5    热度:357   


  Y世代的学佛学分
  ——谈当前的大专学佛营
  张晴
  每年一到寒暑假,各个大专学佛营便频频出击,透过校园、寺院与网络媒体宣传营队活动。格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活泼的文宣设计与宣传策略,常常就是大专同学集体讨论出的点子,他们虽然常是前届营队的学员,却因为从佛法得到成长,而在感恩与感动中,又投入营队的策划,希望接引新的学子学佛。
  常背个黑书包在寺院中跑进跑出的林靖皓,便是其中一位,他经常呼朋引伴一起来参加大专学佛营。从他热诚参与的笑脸上,很难想象当初是为和学佛的妈妈打赌而报名营队,以证明学佛是种迷信的想法。结果在课程结束后,他不但改变对佛教的误解,还因此成为营队义工。
  认识佛教的第一站
  许多大专青年和林靖皓一样,都是透过学佛营接触到正信的佛教。大专学佛营可说是大专青年认识佛教的第一站,他们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佛法来了解生命的意义,与清楚人生的方向。而透过学佛营,佛教则可以直接和大专青年联机,让佛教注入源源不绝的新生力量。
  相较于过去二、三十年前,青年朋友若有心学佛,必须要自行前往寺院参访,或透过佛书的流通接触佛法,现代佛教则化被动为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学佛营,充满一股蓄势待发的蓬勃朝气。
  对照今昔的青年学佛活动,从大学时就积极参与学佛课程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副所长惠敏法师回顾说,佛教界过去针对青年所举办的学佛活动,内容多为广泛性的佛法介绍;现在则会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分类区隔,并且会规划不同的主题为学习目标,例如中华佛学研究所举办的「论文写作研习营」,便曾经锁定研究南传与北传佛教的主题,这在传统课程中是看不到的。
  这一类合乎时代需求的课程设计走向,可以看出佛教界接引青年的用心。但是,惠敏法师也提醒说,举办青年活动已经是普遍的社会流行文化,佛教面对时代潮流设计课程时,除要考量接引青年的善巧方式,更重要的还是要掌握佛法精神,否则就彰显不出佛教举办活动的意义了,因此他说:「在多样性的接引管道中,应有不变的佛法目标。」
  多变的方法,不变的佛法
  面对社会环境与人心动向的快速变化,大专学佛营如何求新求变,以符合社会与青年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为大专青年开启这扇学佛方便门时,兼顾到学生的需求与佛法的精神,都需要从经验的摸索中,渐渐走出新路。
  以营队方式接引青年学佛,是佛教界近年来相当蓬勃的弘法新管道,虽然有的佛教团体近五年来才陆续推动学佛营活动,但对举办者而言,要熟悉营队的运作方式与技巧并不困难,最困难的部份在于难以了解青年的想法与需求。
  虽然一般而言,年轻人应该最了解年轻人,但曾自行举办学佛营的华梵大学佛学社社长颜元习也表示,其实同学们的想法是相当多元的,甚至也有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只是因为朋友介绍就参加了学佛营。例如有人是觉得社团温馨而入社,所以需要在佛学课程中穿插素烤、茶会、聚餐等轻松活动,以吸引学生参加;但是对于已经有基础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则是较深入的修行活动,或甚至慢慢转向自修,而不参加共修活动。
  对一些负责规划青年营队课程,却长年在寺内而不熟悉外界活动的法师来说,如何猜透现代学生的心思走向,更是一项大考验。一位负责指导大专青年寺院参访营的法师便忍不住感慨的问说:「到底现代青年人需要什么呢?」他在前几年筹办的寺院参访营,一向报名踊跃广受欢迎,但是去年却因人数不足而取消,因此今年应该针对哪些方向开设课程,便让他感到犹豫。
  在响应学员需求时,常常要面临如何兼顾佛法与学员需求的两难问题。例如有的学员参加学佛营的目的,只是想要认识朋友;而同侪力量的吸引,确实也是目前凝聚佛学营人脉的主力。资深的学佛营干部林靖皓表示,往往旧生在决定是否归队时,都会问同学:「你今年会再回营队吗?」对于大多数学员都是因为感到营队温馨而留下做义工,让他感到忧喜参半,因为这往往也是学员流失的原因,因学员不能以佛法为依归,实非长久之计。
  针对活动型态与需求间的距离,负责统筹营队活动的法鼓山活动室主任蓝家正则表示,要能以学生的语言与文化来思考活动形态,学佛营才能有宽广的发展空间。例如若刻意将男女同学分开,或是减少学员互动机会,忽略学员群我需求的结果,可能会减少学员参加的意愿。他建议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些初学佛、甚至未学佛的学员,其实才是学佛营要服务的对象,只有先吸引他们进入佛门后,他们才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佛法。
  要有不一样的特色
  在打工机会与游玩机会增多的寒暑假期间,要吸引大专青年选择参加为期一周左右的学佛营课程,其实并不容易;另外,近年一些宗教事件,也使得学生家长衍生不必要的担心而刻意反对。
  面对这重重考验,学佛营势必要展现出新的特色,才能吸引学生参加。蓝家正表示,学佛营能否办得吸引人,主要是依其特色决定,例如当情绪管理EQ课程广受欢迎时,所有的营队若也跟进开办类似课程,就会因同构型过高,反而会相互瓜分掉学员名额,或是吸引不到对此不感兴趣的学员参加。
  诚如蓝家正所说学佛营队要以特色吸引学生,因此近年来普遍与心理学、文学、医学、团康等等世学结合的开课方式,各有其诉求的主题风格,除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其实也有点投石问路的味道,试着找出这个时代青年所需要的学佛营。
  举办学佛营已有十多年丰富经验的香光寺,去年便尝试与观音线合办融合心理学与佛法的营队,让同学能从佛法探索心灵世界。据负责此次营队的见寰法师指出,从营队课程规划方向的调动,可以看到佛教与社会间的脉动。
  例如,在民国七十八年到八十三年间,香光寺学佛营课程以介绍唯识与印度佛教史为主,但是研究经典对学员来说,仍是比较艰深枯燥,所以在八十四年时,台湾禅修风气盛行,便转而举办禅修营队。在八十六年后,又因为宗教事件频仍,为建立正确知见,提升宗教情操,所以便朝佛法结合世学的方向规划。从课程的转型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佛教界为接引青年,而求新求变的积极用心。
  然而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学佛营往往还要面对的另一难题是,主办人员的无常变化。目前策划学佛营的人,多为法师或前期的学员,或是像法光佛学研究所由研究生统筹办理。但是因为许多道场的法师,执事内容经常调动,而学员在学校毕业后因为工作忙碌不能再参与策划,这些好不容易培养出的营队经验与合作默契又得重头开始,因此佛学营的新负责人员常常得重新来过,无法累积经验。
  一再重头开始的资源浪费
  不只举办活动的经验容易流失,造成资源浪费,参加营队后的学员若不再持续学佛,或进一步参与修行活动,也相当可惜。
  因为举办活动的人力本就有限,所以在活动结束后,很难再与参加过营队的学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络,并提供进一步的修行管道或活动信息,所以有很多的人在参加营队后,就没有再继续深入接触佛教。
  让学员在参加营队后,能再持续参加佛教的修行活动,其实也是学佛营的重要目的之一,一般的大专佛学营多会鼓励营队学员再参加干部训练营,帮忙辅导高中、国中与国小的学佛营,这是一种既能留住学员又能开发人才的好方法。然而营队多是在寒暑假举行,在漫长的学期中,学员间原有的热络度可能早已降温,效果未必良好,法鼓山对此的作法,颇值得参考。
  法鼓山不但将原本独立运作的营队单位,改编入基金会常设的活动室,并且统合法鼓山大专学佛会的力量,让成员参加过营队活动后,就成为大专学佛会的会员,能够在平时得到更多的服务与指导。如此结合的方式,除能交流双方的课程资源,也能共同推动法鼓山的青年服务活动,在校园带动学佛风气。
  透过学佛营这座桥梁,确实让愈来愈多的大专青年有机会修学到正信的佛法,并练习运用佛法来面对人生各式各样的考题,而佛教也因为青年学生的加入,更有年轻活力。这些大专青年在毕业后,会是社会各行各业的菁英分子,也可能是续佛慧命的青年僧,而为佛教明日希望之所在。
  不论未来发展的走向如何,学佛营在学员心中所种下这棵善的种子,都将会在十方世界里逐渐成长为欣欣向荣的林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中国的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要知道。 梁武帝读《楞伽经》,《楞伽经》里面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他读了之后很受感动,自己从此以后就素食了,就不再吃肉。梁武帝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又是帝王之尊,他这一提倡,我们佛门里头就响应,所以素食运动是这么来的。许多人把吃素称为吃斋,这是错误的;把素菜叫作斋菜,这也是错误的。素食跟这个斋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斋是清净心的意思,心地清净是斋,饮食能够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在佛门里面讲过中不食叫斋。中是日中,太阳正中,过了正中以后就不能再吃了,这叫持斋,不是吃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