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纵议


2014/9/5    热度:321   

学佛纵议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悉令众生明了自心,故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因众生无始劫来,被物所缚,常在妄想之中,背道而驰,故贪嗔痴慢随起。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如若拂我所贪,夺我所贪,即起嗔怒之心,甚至傲慢贡高,作诸恶业,依业受报,受苦无量。乃至生死轮转,无有出期。
  今既为比丘,头顶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之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应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皆为梦幻泡影,无有自性。经中祖师有云,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中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既为“识得心无寸土”,那又何必说出许多名目?什么三归五戒?三干威仪、八万细行等等。此乃诸佛菩萨为应群机故,不得已而如此苦口婆心。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之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将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众生犯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却因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染污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反本还源,便须先调心,从无明烦恼最重处下手,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须在自性清净上用功,行住坐卧,都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染习,且胆要大,心妥细,方能不被境缚。心细则气细。而动作行为,皆有内外之分,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要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这样对自己才能受益,以身作则,方可教化于人。方便接弓1不在于高谈阔论,主要在丰对佛教所言的实践表现。如《怡山文》所说: “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否则,说食不饱,粗心浮气,有何意义。作功夫要从外头做起,威仪教相,行住坐卧尽都威仪。古有执身偈云: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如有人借说,事忙不得过,还讲什么威仪不威仪。既然作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不行修持,出家何为?古德曾说;最胜儿,出家好。俗人亦常言;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皆赞叹出家也。但是为何赞叹?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日不买宅、不买房,而有自然的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故古有偈曰: “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关键在于“了道”。所以古人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而一之至百,何蹉之,直至于是。经云: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更难。而逢念佛法门,得以信受为尤难也。如经所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而信受也。所谓“宝山历尽空回首,一失人身万劫难”。何至百蹉,盖千蹉万蹉无穷也。古人说: “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听,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这种苦处,吾等年轻人,虽未尝过,则其规律任何人难免。现在既入空门,闻到佛法知四大的由来,知此身毕竟无常,怎能不奋勇精进,了生脱死,成就道业?否则,一朝老之将至,疾病在体,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气不来,轮回不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法师常言,青年人应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具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何有不悟之理?然修行必要以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彼此不互谤。古德云: “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此方可令正法久住。不然,若来互谤,乃是佛法的衰相。古德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云:佛法赖僧宝相传,若无僧宝,则佛法二宝,亦不得以振兴,必落于世界其它宗教之后。我等身为佛子,负有荷担佛法之重任,宜努力进取求学。古德曾说:国护僧,佛法兴隆,正法永住。僧护国,风调雨顺,同泰民安、故吕明佛法,兴隆三宝,爱国爱教,振兴中华是我等僧伽之天职。 ·而世有许多人,不曾研究佛学,亦不知佛教与做人的关系,认为佛教是出世的,与世人无干,此是错误。更有表象观事之辈,指佛教为迷信,更属非是。佛是觉悟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能成佛。觉就不迷,迷就不觉。佛既大觉,岂教人迷耶。佛教正是破除迷信之教,如五更洪钟,能醒世人迷梦。哪里知道佛教所说一事一物,都有理论上的根据,只是这种理论太高深,非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明白,而且即使相当有学问的人,若不精勤钻研,实践体悟,亦难得深解。说佛教是迷信的人,其实他自己犯了迷信之病。佛所施教,因果为宗。然则因果者,万物运动之轨则也,盖非有神祗所支配。我佛设教,精进无畏,经不云乎,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义谓众生皆可成佛,佛陀与众生同一体性。又恐世有以佛道无上而屈解,故复曰:无天生之弥勒,自然之释迦。二乘之沉空滞寂,佛常呵为焦芽败种,是尊重人之个性也何如?经又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复曰: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之三祗修因,菩萨之广修六度万行。如此等等,非福世利民之伟大精神则复何谓I古德玄奘法师之译业,致后世贤士以宏法利生之典籍,尤不可言数,其努力于文化之贡献又何如!夫因果之教,为抑人自私之心,遏人分外之求。而世人每说“佛家创因果之说以惑人”,此诚自惑之谬解也。其实因果律乃世间不易之定理。如国家之法律,不可不循。以法律为立国之本,国家才得安定,发达。一切人民,皆依法律为保障。故当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犯。因果律,亦不可超越。世人多由不信因果、以致纵心造恶,而无忌惮、直致堕落。经云:作善因必招乐果,作恶因必招苦果,依因感果。无可改移‘因是种子,果是收成,世人种甘蔗之种子,必得甜味;种苦瓜之种子.必得苦味因果定然相符,断无种甘蔗结苦瓜,种苦瓜生甘蔗之理。由此可知,不知因果者,为之惑,不信因果者,正是大惑。因果之说,刁;独佛家有之。儒家有云: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讵非因果之说乎。道家《太上感应篇》亦云: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形直则影直,形弯则影曲。”以因果决定不离,故喻如形影。佛教则曰: “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此为大乘正理之说。与世人所说,生天堂地狱,其主动权操在阎罗者,大不相同。尚信阎罗王有这种特权,是谓迷信。大乘正破此种迷信。佛说,天堂地狱,皆由人心善恶所作成。人心善恶为因,天堂地狱苦乐为果,一切果报,不出因心。深信“因能感果”方谓正信,可以破除迷信。世有误解因果而沉滞者,可谓诬佛深矣。我佛施教,多属善巧。常人谓识身实常,我所有者都为实,我实常故,决不为世人谋幸福而牺牲,是好诈之徒出,以我为实有故。决不舍已有而益人群,是营私之徒生。佛徒为打破此自我与营私之观念,故说蕴假本空,一切是幻,以纠正人生观之谬误。又世人常以现见为究竟,斯世为可乐,毫无进取的精神。故佛以三界如牢狱以启迪之。又言曰:为求证真实净土,于梵行之门,当勤精进。故六度万行之悲智,常为不断之牺牲。所谓以消极之精进,为积极之作用:不入世间,不坏世间。养成浩荡宏坚阔之胸襟,卓不挠之气慨;古如王半山、李伯纪、张太渚人,不过略染禅风,稍餐法味,已足震动人世,照耀古今。故发心修行,不独出家人要修,广义而论,在家人也应修。儒敦亦云:修心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说修心与每个人,与国家,与社会均有密切关系。昔佛教初传中国之际,为儒者所嫉,目为异端,指为迷信,以致儒林学者,引起辟佛之行,不知佛教,有益于社会精神道德,有裨于国家教化。嗣经累朝高僧,相继出世,与中土人文相沟通,或得大悟解,以修证行果,道德学问,感动世人,遂使佛教在中国久远流传。又佛教宗旨纯粹,其义高深,学理广博,世出世间法尽皆圆融。所谓高深者,乃诸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迷悟之分,迷为众生,悟则成佛,并非高推一人如万能;谓广博者,佛学能摄收一切学说。以治世而言,佛教可以觉悟人心,维持世道,使人知因识果,改恶迁善。佛具一切智,能知世出世与十方法界诸法,堪称巨夜之明灯,迷津之宝筏。此则久为东西各国学界之所公认,誉称佛学为最高之学理,为世界文化起到中心作用,此诚非过喻也。
  佛陀之教法,始于缘生,终于性空,律仪等之设备,皆隋缘而立。吾人若无过犯,律仪亦等具文。非仅律仪属于具文,佛之本身,一法皆无。佛陀之名亦假立。《始终心要》曰: “真如界内无自他之形相,平等会绝生佛之假名。”又《中论》曰:“何等是如来?答曰:如来无有性,周世间无有性。”以此类彼,故十二部之经论,无一非为尊重解放,打破束缚者而造作假立。故世有欲求解脱者,舍佛莫由。此所谓佛恩似海,报何能尽1我等僧青年,务须精进求学,力求实行,解行相资,以为度世舟航。若但求解无行,则白度尚且不足,安能度人。殊难令人信仰也。佛教东流中国,千有余载,而今犹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种:
  一、佛教经书义理深奥,未易领解,由难解故,人多不读,所以不知佛教之精华与佛教之利益。
  二、佛教徒辈,不事宣传,即有一二穷经明理之士,亦多蕴匮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闻佛法,闻既未闻,信仰何自而生。
  三、法门广大,龙蛇混杂,凡圣交参。贤善之士,遁迹山林,韬光匿采,人多不见,不肖之流,;社会,出头露角,故人多轻慢之。因不信僧界,并而不信佛教。无真正僧宝,佛法二宝亦不得振兴,故佛教不得昌明于世界。如今佛教正处昌明之世,国家护法,我辈理宜勤修勤学,遵循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揭慧力,身体力行,弘法利生。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世界和平。做新时代中名符其实的佛教事业接班人,净佛教的悲心慈念投入到现实人生中去,修习“正行”上报“四恩”,于爱国爱教中作出应有尽有的贡献!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不在世的时候,地藏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没有委托给别的菩萨,把这个事情委托给地藏菩萨。由此可知,世尊灭度之后,弥勒未出世之前,对于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世尊嘱咐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