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佛法僧三宝
2014/9/5   热度:230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劝人不吃众生肉。如果你说没有肉食,我们身体会营养不足,诸位看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是1900年出世,一生素食。她是属于“胎里素”,闻到荤腥她就呕吐,所以一生素食。她自己说,她一天吃一餐,只吃生菜,一生没有生过病。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精神、她的体力,一般四、五十岁的人跟她比,不如她。你们要以为素食不健康,许哲居士可以给你做证明。她一出世就吃素,吃了一百零八年,你怎么能说素食不健康?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作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一) 三宝的释义
佛,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佛与
众生不同,众生在迷,不知自性是佛;佛则觉悟,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从自觉意义上而言,佛异于凡夫之不觉,外道众生之邪觉;二者觉他。佛不仅能自觉,且能觉他。起无缘慈,兴同体悲,化度众生。从觉他意义上而言,佛异于二乘唯知自觉,不能觉他。三者觉满。觉行圆满,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不同于菩萨,虽然也能觉他,救度众生,但情识未尽,觉未圆满。从觉满意义上而言,佛异于菩萨之觉行未满。此一觉字,据《大乘起信论》所说,又有三义: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体即清净法身。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外缘(听闻经教等缘)作用之故,今始觉悟,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三,究竟觉。觉至究竟极底,全显心源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法身全显究竟成佛,故名究竟觉。
佛有三身,一,法身。无始无终,但是理体。《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二,报身。有始无终,一得永得,唯是智慧。“明极即如来”,即是报身。
三,应身。有始有终,一期化现。“趁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应身。
法。梵语达摩。此云法。法有轨持之义,《成唯识论》:“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浅言之,凡一种物体,有固定状态,称为不舍自相。使有情见之,即了解为何物,故云,可生物解。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二义,即名为法。此处所说之法,乃指佛陀之教法。佛之教法,如藏,通,别,圆,各有义体,能使物机听之领解。故名佛法。佛之教法,大分为三: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藏者,含摄之义,即含摄了深广众多义理。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又从如来教法之内容与体裁不同,可分为十二分教。或称为十二部经。
一, 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
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即法也。即经中长行之文是也。
二,祗夜。梵语祗夜,华言重颂。(又云,应颂)谓应前
长行之文而重宣其义也。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又名孤起颂)谓不颂
长行之文,直说偈句。
四,尼陀那。梵语尼陀那。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
故说此事。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此戒。凡一切佛说缘起之中,皆名因缘。
五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
萨等因地所行之事。六,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 时修诸苦行等事。
七,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佛陀宣说
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最殊胜,奇特之神通功德和甚深法义,故名未曾有。
八,波陀那。梵语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由
于钝根未能即解,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易悟。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
九,优波提舍。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议论。谓诸经中问
答辨论诸法之事,是为议论。
十,优陀那。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为令正法久住,
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不因请求,如来自为说之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等。
十一,毗佛略。梵语毗略,华言方广。谓如来宣说能证
无上菩提之教法。此是方正广大,真实了义之法,故名方广。如《华严经》,《圆觉经》等。
十二,和伽罗。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即诸经中授记
弟子或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如《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是。
此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体裁立
名。其馀九种,是从经文所载之各别事义立名。约三藏多分义来说,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为经藏;因缘,为律藏;议论,为论藏。此十二部经,出于《大智度论》三十三。颂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三人以上称众,(旧译四人
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之出家弟子。何谓和合众?其义有二:
一, 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之理;
二,事和。有六种:(1)戒和同修。无漏戒法,共同修
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对于圣教道法,如理通达,见解一致,共同修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对于获得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道伴平等受用,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4)身和同住。对于同修梵行之道伴,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5)口和无诤。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规谏举出,彼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6)意和同悦。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互相尊重,视为己之善知识,能帮助我成就道业,由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 ,和合共住。
佛法僧为何称宝?因为三者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
苦得乐,解脱生死系缚之良导,如世间之珍宝,极为尊贵,故称之为宝。《宝性论》用六种譬喻说明佛法僧为何称宝。
一,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者不能得。三宝亦如是。
无善根众生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珍宝,体无瑕秽。三宝亦如是,离绝一 切有漏垢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势力义。如世珍宝,有大势力,能除贫困。三宝亦如 是,具足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珍宝,可庄严世间,令世间美观。三宝
亦如是,具无量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珍宝,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亦如是,
是出世间之无漏法,最极殊胜无比,故称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本质不改。三宝亦
如是,是无漏法,不为世间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恒常不变,故称为宝。
二,三宝之类别
三宝之类别,分述如下:
一, 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体性是一,故名
一体三宝。亦名同体三宝。
(1) 佛宝。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之觉心,照了诸法,
非空非有,即是佛宝。
(2) 法宝。谓现前一念,法尔具足三谛之理,恒沙性
净功德,皆可轨持,即是法规宝。
(3) 僧宝。谓现前一念理智和合,不一不二,即
是僧宝。吾人三自归依中所归依者,即是自心具足的一体三宝。
又:众生自性,就因位中论三宝:正因理性,即是
法宝。了因慧性,即是佛宝。缘因善性,即是僧宝。念念观照自性,不起一念妄心,即是归依自性三宝。
二,别体三宝。亦名别相三宝。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
同,故名别相三宝。(1)佛宝。佛之法,报,应三身是佛宝。(2)法宝。三乘所摄教,理, 行,果是法宝。(3)僧宝。三乘圣众,具足事理和合是僧宝。
三,大乘三宝。(1)佛宝。具足三身,能现无边相好是
大乘佛宝。(2)法宝。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3)僧宝。谓住,行,向,地等菩萨,不住空有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
四,小乘三宝。(1)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
身,现丈六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 名小乘佛宝。(2)法宝。谓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悟说十二因缘等教法,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3)僧宝。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之声闻僧及缘觉僧。是名小乘僧宝。
五,住持三宝。(1)佛宝。佛灭度后,以泥木塑雕为像,
住世不绝,是为佛宝。(2)法宝。黄卷赤轴之大藏经卷,住世不绝,是为法宝。(3)僧宝。剃发染衣之出家之众,能流通佛法,住持法道,是为僧宝。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
(一) 三宝的释义
佛,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佛与
众生不同,众生在迷,不知自性是佛;佛则觉悟,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从自觉意义上而言,佛异于凡夫之不觉,外道众生之邪觉;二者觉他。佛不仅能自觉,且能觉他。起无缘慈,兴同体悲,化度众生。从觉他意义上而言,佛异于二乘唯知自觉,不能觉他。三者觉满。觉行圆满,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不同于菩萨,虽然也能觉他,救度众生,但情识未尽,觉未圆满。从觉满意义上而言,佛异于菩萨之觉行未满。此一觉字,据《大乘起信论》所说,又有三义: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体即清净法身。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外缘(听闻经教等缘)作用之故,今始觉悟,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三,究竟觉。觉至究竟极底,全显心源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法身全显究竟成佛,故名究竟觉。
佛有三身,一,法身。无始无终,但是理体。《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二,报身。有始无终,一得永得,唯是智慧。“明极即如来”,即是报身。
三,应身。有始有终,一期化现。“趁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应身。
法。梵语达摩。此云法。法有轨持之义,《成唯识论》:“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浅言之,凡一种物体,有固定状态,称为不舍自相。使有情见之,即了解为何物,故云,可生物解。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二义,即名为法。此处所说之法,乃指佛陀之教法。佛之教法,如藏,通,别,圆,各有义体,能使物机听之领解。故名佛法。佛之教法,大分为三: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藏者,含摄之义,即含摄了深广众多义理。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又从如来教法之内容与体裁不同,可分为十二分教。或称为十二部经。
一, 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
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即法也。即经中长行之文是也。
二,祗夜。梵语祗夜,华言重颂。(又云,应颂)谓应前
长行之文而重宣其义也。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又名孤起颂)谓不颂
长行之文,直说偈句。
四,尼陀那。梵语尼陀那。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
故说此事。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此戒。凡一切佛说缘起之中,皆名因缘。
五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
萨等因地所行之事。六,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 时修诸苦行等事。
七,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佛陀宣说
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最殊胜,奇特之神通功德和甚深法义,故名未曾有。
八,波陀那。梵语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由
于钝根未能即解,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易悟。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
九,优波提舍。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议论。谓诸经中问
答辨论诸法之事,是为议论。
十,优陀那。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为令正法久住,
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不因请求,如来自为说之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等。
十一,毗佛略。梵语毗略,华言方广。谓如来宣说能证
无上菩提之教法。此是方正广大,真实了义之法,故名方广。如《华严经》,《圆觉经》等。
十二,和伽罗。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即诸经中授记
弟子或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如《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是。
此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体裁立
名。其馀九种,是从经文所载之各别事义立名。约三藏多分义来说,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为经藏;因缘,为律藏;议论,为论藏。此十二部经,出于《大智度论》三十三。颂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三人以上称众,(旧译四人
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之出家弟子。何谓和合众?其义有二:
一, 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之理;
二,事和。有六种:(1)戒和同修。无漏戒法,共同修
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对于圣教道法,如理通达,见解一致,共同修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对于获得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道伴平等受用,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4)身和同住。对于同修梵行之道伴,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5)口和无诤。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规谏举出,彼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6)意和同悦。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互相尊重,视为己之善知识,能帮助我成就道业,由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 ,和合共住。
佛法僧为何称宝?因为三者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
苦得乐,解脱生死系缚之良导,如世间之珍宝,极为尊贵,故称之为宝。《宝性论》用六种譬喻说明佛法僧为何称宝。
一,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者不能得。三宝亦如是。
无善根众生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珍宝,体无瑕秽。三宝亦如是,离绝一切有漏垢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三,势力义。如世珍宝,有大势力,能除贫困。三宝亦如是,具足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珍宝,可庄严世间,令世间美观。三宝
亦如是,具无量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珍宝,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亦如是,
是出世间之无漏法,最极殊胜无比,故称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本质不改。三宝亦
如是,是无漏法,不为世间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恒常不变,故称为宝。
二,三宝之类别
三宝之类别,分述如下:
一, 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体性是一,故名
一体三宝。亦名同体三宝。
(1) 佛宝。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之觉心,照了诸法,
非空非有,即是佛宝。
(2) 法宝。谓现前一念,法尔具足三谛之理,恒沙性
净功德,皆可轨持,即是法规宝。
(3) 僧宝。谓现前一念理智和合,不一不二,即
是僧宝。吾人三自归依中所归依者,即是自心具足的一体三宝。
又:众生自性,就因位中论三宝:正因理性,即是
法宝。了因慧性,即是佛宝。缘因善性,即是僧宝。念念观照自性,不起一念妄心,即是归依自性三宝。
二,别体三宝。亦名别相三宝。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
同,故名别相三宝。(1)佛宝。佛之法,报,应三身是佛宝。(2)法宝。三乘所摄教,理, 行,果是法宝。(3)僧宝。三乘圣众,具足事理和合是僧宝。
三,大乘三宝。(1)佛宝。具足三身,能现无边相好是
大乘佛宝。(2)法宝。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3)僧宝。谓住,行,向,地等菩萨,不住空有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
四,小乘三宝。(1)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
身,现丈六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 名小乘佛宝。(2)法宝。谓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悟说十二因缘等教法,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3)僧宝。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之声闻僧及缘觉僧。是名小乘僧宝。
五,住持三宝。(1)佛宝。佛灭度后,以泥木塑雕为像,
住世不绝,是为佛宝。(2)法宝。黄卷赤轴之大藏经卷,住世不绝,是为法宝。(3)僧宝。剃发染衣之出家之众,能流通佛法,住持法道,是为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