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切莫因见解不同而结怨


2014/9/5    热度:108   

在下学佛以来,经常看到佛教内部不同观点相互争论的文章,也听说有些法师因为见地不同和对修行方法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因为初入佛门,又加上身为凡夫,当然只是看看热闹,听听是非,根本无力去分清谁对谁错,但却多少受到其影响,真是前路尚不知,徒又增迷云。故既不敢深入其中,又避之唯恐不及。

学佛多年以后,再回头关注这些争论,和争论的热点,以及争论者的心态,在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争论毫无结果,话题依旧是多少年前的话题,焦点依旧是老的焦点,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些争论依旧没有划上句号的迹象。唯一发生变化的是争论的层级和温度有所不同,比如,理性渐少,而火药味渐浓,对法本身的关注渐少,对人身的攻击增多。至于为何争论多年而没有结果,在下体会,这些争论非是我们凡夫所能承担的。

二是争论没有益处。世间人有的为名利而争,有的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争。为名利争者以私欲为动因,以观点争者以我见为依据,由于第一步即错,当然永无水落石出之时。故世间也被此等人搅得永无宁日。学佛人关于佛法的争论是否也陷入此种有害无益之境地,是我们每个佛教徒应当深思的。

三是没有资格争论。在下之所以不敢介入争论之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身分所决定的,试想一个博地凡夫,以自己的愚痴情见去较量佛法的高低优劣,去妄论古大德和祖师的长短得失,去为他人指点是非曲直,去为众生解困去惑,在明眼人看来,只会觉得既可笑,又可悲。就如一道士,晚上在坟地被鬼所迷,由一农夫救出,离别时,道士为表谢意,赠农夫一避鬼符一样。

四是当以和为贵,既然争论无果,无益,而又无资格,在下以为最好的办法是以和为贵。要想和其实也很简单,若双方各自从自己的观点中解脱出来,观照对方,观照自己,进尔观照佛教,以大局为重,就会相对客观地给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打一个较为恰当的分数。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佛人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佛教的团结。自觉遵守六和敬的原则,使我们成为内和外敬的和合团体。在下以为,这才是两土教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五是要求同存异。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双方都没有能力说服对方。又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对了生死,对修行无益的话,最好是求同存异,各行其道,相安无事,比如若对净土法门的见解不同,可暂且存而不论,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若意气用事。因此而旧怨未了又结新怨,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也违背了当初学佛的初衷。另外,还要有良好的争论风范,和做学问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并且要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则。因为佛教义理有凡情可解者,也有凡情不可解者。而我们争论的问题,很多是涉及凡情不可解的部分,故争论之人,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更要对因果负责。因为没有一句话是不落因果的。在下写到此时,心情有些沉重,想起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悬记:“末法时期,斗争坚固”。我们如今的学佛人,言行稍有不慎,就会不自觉地沦为“斗争坚固”之人。一思及此,作为佛子,能不时时谨遵佛教,处处检点心行,为光大佛教尽一分心力吗?

愿一句阿弥陀佛如春风,化解彼此心中的介蒂,愿一句阿弥陀佛如利剑,斩断你我的无明和偏执,愿天下学佛人同舟共济,愿天下学佛人同生极乐。 (文:佚名)

编辑:菩提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