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孩子是传统文化的希望


2014/9/6    热度:377   

 研究传统文化20多年的钱文忠,在公众的眼中是一个十足的“口无遮拦”者,他对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种种“怪”现象,批评起来往往言辞犀利、不留情面,这个形象在昨天的讲座中依旧真实体现,让市民看到一个文化学者身上特有的文人气质。对时下盛行的追逐传统文化的热潮,钱文忠表达了内心的焦虑与关心,所言所语,无不透露出理性的思考,一个“冷”字,折射出一名专业学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追求。  

“现在大家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热潮,但这只是一种虚热。”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与守望者,昨天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毫不避讳地发表了对国人盲目追捧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从背诵中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6月8日,“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先生”朱执中去世,“实际上他象征着某种时代的终结,在文化史上同样具有强烈的揭示意义。”钱文忠带着一点遗憾说,自然科学、技术学科这些是传统私塾没有的,但不能因为这样而彻底否定私塾教育模式。

对当前澎湃兴起的国学热大潮,钱文忠表示深深的忧虑。“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流失了不少,就好比是患了失忆症的人,需要不停地对他呼唤,唤醒他的记忆,增强他的记忆。” 钱文忠说,唤醒记忆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背诵,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孩子们背诵,“首先让孩子记诵,最起码要努力去读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快乐的。”

对时下教育界提倡的“快乐学习、快乐教育”这种说法,钱文忠显然有不同意见。“学习不一定快乐,学习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要向孩子表达清楚,快乐是一个一辈子的概念,现在可能会痛苦一点,但会换取以后更长的快乐时间。”

独生子女教育方法有待探索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90后,他们是一批新新人类。”在谈及教育问题的时候,钱文忠语出惊人: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在1976年,当时人数很少,而今天却出现了1.2亿独生子女,这是地球上人类首次出现的现象,他们的教育方法有待探索。

钱文忠指出,现在的孩子与上一辈人不一样,无论是从成长的环境还是从接受的教育,都不能平级而论。“他们的竞争观、占有欲、审美观、优先感有别于我们,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我们没有权力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完全接受。”

钱文忠认为,两代人的如此区别,让教育理念没有可比性,而现代的教育家们也还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和理解方法。“所以,对处于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存亡。我们目前只能尊重他们,在这个高度上努力发掘新的教育方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时候可以赞叹?要八风吹不动,你毁谤他,他不会生气;赞叹他,他并不欢喜,如如不动,这种人可以赞叹。换句话说,一称赞还有欢喜心,不能称赞。恰如其分、偶尔的赞叹是一种鼓励,这是可以的。佛弟子赞叹佛菩萨,目的是劝导那些对佛法不认识的众生,使他生恭敬心,诱导他来亲近佛菩萨,是这个意思,绝不是佛菩萨欢喜赞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