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下心中的过失


2014/9/6    热度:241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有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鱼钩,让我们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入心灵之后,我们不断地负痛挣扎,却很难摆脱这枚“鱼钩”。也许今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而心里还残留着以前“鱼钩”的遗骸。这样的心理就是“吞钩现象”。

“吞钩现象”使人不能正确而积极地处理失误、自责和企图掩盖失误,造成难以磨灭和不可避免的重复的伤痕。我们都有过“吞钩现象”,只不过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罢了。

“吞钩现象”是神经高度紧张的结果。每当个人对生活有顺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倾向时,就会把埋藏在潜意识深层的阴影激活,制造过失。阴影总是通过过失表现出来的,无论出现什么偶然的、突发的过失,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有它的必然性、自发性。

过失、屈辱和失落对我们来说并不可以百分之百地避免,但是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事情破坏和改变人性,这也是避免心理疾病出现的目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要转境?因为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你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转境界了。根本智现前,心清净了,就是真正可以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转境界就叫消业障,如果我们会念佛,声声佛号都能转境界、消业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