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定与空观概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 禅定和空观的体性
禅定即是“止”,是梵语“奢摩他”的意译,也叫“三摩地”。能将心安住于所缘的对象、丝毫没有散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由此而产生身心的轻安和喜悦就是禅定的体性和内涵。如《解深密经》中说:“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闲,内正安住,作意思维,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禅定的成就是由内摄心光、相续安住于所观对象而达到的,并不需要了解一切法空性的道理。
空观即是“观”,是梵语“毗鉢舍那”的意译,也叫胜观等。空观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辨,如《解深密经》中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毗鉢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鉢舍那。”依据本经,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空观并非是一无所想,而是运用观察慧进行理性的思辨。无著菩萨解释说,正思择是对事物现象的思辨,最极思择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辨。

在《宝云经》中对止观下的定义也与《解深密经》相同,如说:“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鉢舍那者谓正观察。”《大乘起信论》中也说:“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于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鉢舍那观义故。”在此论中所阐述的禅定修习所缘即是空性,所以,即使将空性作为所观对象,也是止的范畴,不属于空观。《修道次第论》中的思想与上述经论如同出一辙,认为止息内心散乱后,能任运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观对象上、并产生轻安就是禅定;在禅定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观察、思辨即是空观。总而言之,若能收摄内心安住在所观对象上即是止,对所观对象的观察和思辨即是观,这是各大经论共同认可的定义。

然而在佛教内部,对于空观的真正内涵产生过很多误解,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修空观就是修诸法实相,而诸法实相远离一切分别、语言和文字,因此只要摄心不散、断绝思虑、无分别住,自然会契入空性,即是修空观;还有的将禅定的境界误解为空观,认为心无杂念、灵明了知即是空观。之所以有这些各种各样错误的认识,其根源是缺乏辨别了不了义经典的能力,未能正确理解经论中所说的真正含义所致。

二 止观是一切三摩地的根本

佛在大小乘经论中所说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如首愣严三摩地、念佛三摩地、般舟三摩地、真如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慈心三摩地等,所有这些三摩地都可以容纳在止观二法之中,他们的修习也离不开止观修习的原则。比如一棵树即使有再多的枝叶花果,都是依树根而生,同样,所有的三摩地都是以止观为根本。如《解深密经》中说:“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止观所摄。”

在佛世时,阿难尊者曾问过上座比丘应以何法专精思维,比丘回答说:止观。后来,阿难尊者又就此问题分别向五百比丘和佛陀本人请教,也得到相同的答案。由此,阿难尊者不禁油然赞叹说:“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杂阿含经》卷十七)在印度莲花戒论师所著《修道次第论》中说:“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说道:“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因此,对想要修习禅定者而言,不必寻求各种禅定的修习,只要把握住修习禅定的总的原则和根本,就可以总摄一切禅定而进行修习。本书所阐述的即是所有禅定修学的总纲,任何一种禅定的修持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不论你现在正在修习什么禅定――念佛、观心、修密、安般数息,甚至无上瑜伽中的高级修持――生、圆二次第都可以运用本书所揭示的禅修纲领进行修习。

三 止观双修的道理
《解深密经》说:“由禅定故,降伏烦恼;由般若故,断烦恼种。”若要断除生死根本,必须融汇修习禅定和空观,单独修习其一是不够的。如果单纯修习空观,因缺乏定力,就不能深入、细致观察,当然也不会悟入空性而证无漏。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说,最初无漏法的证得(即见道)必须依据能产生无漏功德的九种定之一方可,最低也需要初禅的近分定――未到地定。因为欲界散心不足以引发无漏功德。这对于那些从未尝过禅定妙味却自称见道、见性之人来说,是一记有力的耳光!

比如在黑夜中,我们点燃一支蜡烛来观看墙壁上的画,只有在烛光不受风的干扰时,才能看清楚。同样,只有在禅定的基础上,内心才不会散乱,才能明见诸法的真实本质。

如若单修禅定而不修空观,同样不可以。因为如果缺乏通达实相妙慧的空观,就失去了断绝生死无明的命脉。任你对禅定如何熏修,纵使证得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也难以实现解脱的愿望。所以,对于禅定和空观必须融汇修习。如《修道次第论》中说:“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大涅槃经》中说:“声闻不见如来种姓,以定力强、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月灯经》说:“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故于此二应知差别。”在以上等经论中明显说明,对于禅定和空观不能偏废一方,应平等修。

在禅定未成就以前,即使以观慧对无我义进行思辨,但由于内心散乱、动摇如风中烛,所观实相也不会清楚显现,必借助于禅定的力量方可,所谓由定生慧是也。但不要误解为慧既然由定产生,那定就是慧因,只要修定就可以了,得定自然有慧了。慧由定生的意思是说空观的成就必须借助禅定之力,而通达无我的智慧并不是禅定的产物。比如前面所说烛光照物的比喻,看清楚壁画固然是烛光不动摇的结果,但烛光本身却并非因“无风”而有。如果禅定是智慧的亲因、得定即可产生空性智慧,所有外道岂不是都可以解脱了?所以在《修道次第论》中说:“由于内心散乱、动摇而不住定,即使依诸法无我的智慧也难以抵达解脱的彼岸,世尊说必借助于定的力量,乃能证入诸法实相。”《正摄法经》也是从这个角度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

在其他经典中,也宣说如果没有空性正见,单依靠禅定是不能解脱的。如《三摩地王经》中说:“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菩萨藏经》中说:“若未闻此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在《修道次第论》中更直接说:“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只能暂时压伏烦恼现行,而不能断除,因为没有无我智慧,定不能断除二障!” 在《大乘起信论》中说:“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四 修习禅定和空观的次第
通常情况下,都是先修禅定,次修空观。从戒、定、慧三学和六度的次第来看也是如此(依前而生后),各大经论所说亦大致相同。如《入菩萨行论》中说:“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禅定和空观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或有人说,先通达无我正见后,即以此作为所观对象而修习禅定,岂不等同于双修禅定和空观了吗?何必一定要先修禅定、再修空观呢?依《解深密经》中的思想说,对于空观的修习,在没有生起身心轻安之前,只是空观的随顺而已,并非真正的空观成就,生起轻安以后才安立为空观成就。

然而,在没有得到禅定之前,即使以观慧对诸法进行观察和思辨,也难以生起身心轻安。只有在成就禅定的基础上进行观修,才能生起合量的、真正意义上的空观。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不仅仅是依靠禅定的力量,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以观察、思辨的力量,如果能引发身心轻安,才是经论中所说的无过空观。”因此,虽然是以空性作为修习禅定的所观对象而引发的身心轻安,仍然没有超出禅定内涵的范畴,而非空观。还需要继续修习空观,否则与诸大经论所说则有出入了。

《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鉢舍那。《声闻地》、《中观心论》、《入菩萨行论》、《修道次第论》等皆说先修禅定、后修空观,虽然有少数论师认为无需先修禅定可直接先修空观也可引生毗鉢舍那,但与经典和诸大论师所造定量大论相违,在宗咯巴大师眼里看来,不足为智者所凭信。

另外,以上所说的次第,乃就最初修持者而言,如果以前曾经生起过禅定和空观的证量,次第则非一定如此了,也可以先修空观后修禅定。如在《集论》中就曾说过有的人先成就空观而没有得定,他就可以依空观来修禅定。这岂不是和上述的修习次第相违了吗?未得定也可以成就空观了啊?当知这里所说未得的“定”是指初禅以上的定,并不是说连“未到地定”也没有成就。有些行者或“慧解脱”阿罗汉在“未到地定”的基础上,就已经证得四谛等出世胜观,由于缺乏初禅以上的禅定,而没有五通等功德,所以依所得之观接着修习初禅以上的禅定。《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又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所以,在没有成就禅定――最起码是“未到地定”前,空观是不可能成就的。对于真正想成就禅定和空观、并依之解脱生死或圆满佛果者来说,应该谨慎抉择、对待,须以经论为依据,产生正确无误的认识,以免误入歧途!


节选自《把握解脱命脉--禅定与空观学修指要》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

郑石岩著:禅语空人心(1)

郑石岩著:禅语空人心(2)

郑石岩著:禅语空人心(3)

禅修的利益

 

后五篇文章

密宗法义初探

学箭悟禅录(2)

学箭悟禅录(1)

唐密源流略讲

坛经定慧品精彩讲解问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