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4)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4)

 

  第四节课

  思考题

  13、护法神的住处是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

  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如何行持?

  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

  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

  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

  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4.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4.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通过上述道理,大家已经了知,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所作所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左右。

  《藏密佛教史》中的秋吉旺修(简称格日秋旺),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伏藏大师,他的儿子也是个伏藏大师,但他的儿子为了提高名声、巩固事业,着力希求一些猛咒。后来秋吉旺修告诉他:“只要你有利益他众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语,护法天尊也会自然降临。因为他们都曾承诺过,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比如莲花生大师在降伏地神时,地神当时就发誓:“对如法行持、利益众生之人,我等会不惜一切来保护他。”

  当然,有机会的话,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也是有必要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修护法神是多此一举,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均离不开护法神的大力护持。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有护法神以显现、不显现的方式来相助,若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违缘、圆满一切所愿,那是相当困难的。就像如今社会上,要想做出一些贡献,自己的智慧水平必须跟得上,社会关系也要跟得上。

  在座的有些道友,十几年来修行很圆满,比较顺利地在这里完成了学业,应该感谢护法神的护持。倘若没有他们,末法时期想长年如一日地闻思修行,最多只能坚持一两个月,甚至连这种机会恐怕也没有。

  因此,大家不能走极端:有些人整天求护法神,什么都不做;有些人觉得这些不需要,全部一并抛除。这都是不合理的。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生前还特意供护法神,念一些仪轨时,还有专门的供品。他老人家那种境界,我们今生是望尘莫及的,因此证悟得再怎么高,也不应该舍弃这些!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有些道友经常问:“我出去时供护法不方便,若不供的话,他们会不会不高兴就惩罚我?”当然是不会的。他们都是智慧护法神,不像我们人一样嫉妒心强——关系好时天天供养,偶尔一次不供养,就马上反目成仇。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人,他们都会进行帮助。供养一瓶酒、一点苹果,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的话,是一种缘起,不能说一点都不需要。但并不是必须有,只要你的心是利益众生,不管汉地、藏地的哪个护法神,肯定都会履行自己的诺言。

  犹如美丽的海岛,不需要发出喧嚣来邀请海鸥,它们也会自然聚集;或如花园中的鲜花,无论盛开于何处,蜜蜂都会纷然而至。同样,只要我们身心清净如法,护法天尊一定会鼎力相助!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若有了护法神的护持,纵然只是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

  从有些高僧大德的生平看得出来,虽然他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但他所做出的事业,无数个小人物加起来也不及万一。就像上师如意宝,以前不管到哪里去,名声威力非常大,哪怕只说一句话,产生的震撼力也是有些人毕生都办不到的。这其中就有护法神的力量,如果有了护法神的帮助,身体的威力、语言的分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格萨尔王传》中有个仙巴大臣(格萨尔王的弟弟,也有说他是蛋生的),护法神对他的帮助特别多。有一次,他与力量强大的魔王交战,在摔跤时,魔王把他举到飞禽才能飞翔的高空中转了一圈,然后准备往地上摔,因为有护法神的保护,怎么样也摔不下来。后来仙巴开始反攻,虽然他的力量不如对方,但依靠护法神的帮助,把魔王摔在了地上,用绳子捆了起来。仙巴平时喜欢抽烟,于是就坐在魔王身上抽一杆烟,魔王突然动了一下,把仙巴甩开就跑掉了。尽管那次交战中魔王跑了,但最后还是被降伏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护法神的帮助,仙巴肯定会被摔烂的,所以他表面上是一个人,实际上已具有了千万个人的力量。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此颂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说,天众护法若从上垂手来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阶梯,那赐予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殿堂之门,从此便会对你敞开。

  世人都向往快乐,希望获得名声财富,但很多人无法如愿以偿,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自己的行为太恶劣,没有好好行持善法;二是护法天众没有加以护持,以致自己始终处于苦难之中。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两者结合,降伏魔众也会轻而易举。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虚幻的梦,虽然它并非什么证相,不过情节有点离奇。那天,我们发心人员在电脑上处理完“菩提学会会标”的宝剑后,我盯着它看了半天。当晚我就梦到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个牛头魔王在杀人,我决定与它交战,但很清楚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过了一会儿,来了个人,他既像出家人、又像在家人,行为不伦不类的,但感觉像是单坚护法神。当他走来的时候,绿色护法杯里的酒自然溢了出来。我是学过因明的,不会无缘无故相信什么事情,但见到这种现象,觉得他很了不起,于是对他生起了信心。后来我持着宝剑,依靠这个人的帮助,成功地对付了牛头魔王,结局非常圆满。

  当然,在迷乱的梦境中,倒不一定真是什么护法神。现在很多人经常依靠梦来判断事情,依靠幻想来决定未来,这是不如法也是不科学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若把护法神完全当成一种神话,那也不太合理。

  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本来准备先去一个寺院,当时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紫玛护法神突然降临说不能去,否则会有一定的违缘。后来我们就没有去,如果去了,确实会有很大的违缘。上师当时还问:“从印度回来时,我们走拉萨那边,还是走香港那边?”护法神说应从香港回来,走拉萨的话不太方便,后来发现果然如此。

  因此,护法神的帮助决定无疑。有些道友对此满不在乎,觉得好像无所谓,这样不太好。而有些人又太过执著了,无论到哪里去,什么法都不修,就是拎一个酒瓶子[1],这也没有必要嘛!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有些人现在拥有福报,也是他前世行善得来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报的果绝不可能产生。知道这个道理后,求福报、求平安的人,应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会不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点安乐,但这个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会处于痛苦之中。

  行为高尚非常重要,印光大师曾讲过一个公案:清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期间,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散。有一姓袁之人在逃难时,与儿子失散,后想娶一妾续香火。刚买回一个女子,进房便见她伤心地哭,袁公问她何故,女子说:“家中穷得没饭吃,丈夫饿极要自杀,所以卖身想救活丈夫。回想起来,我俩平日感情甚好,现在却活生生分离,怎不教人伤心?”袁公听了很感伤,天亮后送其回家,又赠银一百两,叫夫妻做小生意度日。

  夫妻俩非常感激,打算买一好女人,给袁公做妾生子,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见一相貌端正的孩子要出卖,他们想:未得女子,先买一个童子服侍袁公吧。买定后送到袁家,袁公细看再三,原来竟是失散的儿子。行善的报应竟有这么快、这么巧!

  当然,是否人人都会这样,也不一定。但只要自己行为道德,福报定会以各种方式出现。麦彭仁波切在此告诫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态,行持高尚之行!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即使有的话,他们以种种方便劝众生行持高尚行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在古代,伏藏大师、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涌现,而现在这样的大德却越来越少。不仅我们普通人的福报极浅,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这样认为。比如弘一大师,在别人看来他的福报非常不错,学识、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在有些教言中,他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爱惜福报;二、经常劳动;三、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草鞋、衣服没有用五、六年,他是从来不换的,日常饮食非常简单,用纸墨也很节省。他经常给僧众讲这些道理,说不仅是自己,印光法师对惜福也很重视:有一次,一个人供养印光法师白木耳,让他补身体,大师马上托人送给谛闲法师,说自己福报浅不堪受用。像这样的大德,珍惜福报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凡众生,行为上更应该值得注意。

  麦彭仁波切说:“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真正有福报、有智慧的人相当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于世,也是违缘重重。”去年尼众这边重视闻思修行时,好多法师都生病了,她们认为自己的福报太浅了。萨迦班智达也说:“智慧渊博、持戒清净、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会长寿百岁,且会出现各种违缘。”因此,藏地、汉地有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寿命、事业在显现上都没有圆满。

  此外,在末法时期,劝众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今天跟他说得好好的,但他坚持两三天之后,又开始故态复萌了。所以,正如颂词中所说“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

  古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对调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佛教的种种行持,并未随时代的变迁而化为乌有。你们新一代的佛教徒,应将这些传统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我有时候不太愿意去大寺院,因为那里经常忙于外面的建筑,闻思修行的现象难得一见。每次去那些寺院时,总有人给你介绍:“我们殿堂花了几亿人民币,折多少美金……”其实,这个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内心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我去了东北海城的“大悲寺”,那里虽然建立只有五、六年,但保持着古代佛教的传统。僧人全部是手持钵盂、日中一食,不接触金钱,除了三衣以外,身上不持分文,个人的供养都属于常住。门口还有个大标牌,上面写着“禁止收钱”。平时我在别的寺院和道场中,看到的都是“欢迎捐款,功德无量”,相比之下,那里的道风让人赞叹万分。

  上师如意宝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对出家人、在家人有过一些批评,说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低级庸俗的时尚,将叛逆行为当作新潮处处标榜,优良传统几乎被全盘抛弃,语言行为更是不伦不类。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非要过古人的简陋生活,把茶壶全部扔掉,每个人都要拿着瓦罐,而是说有些有价值的思想瑰宝,万万不能舍弃。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许多人一改以往的传统,竞相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今天穿喇叭裤,明天穿牛仔裤;今天把头发染成黄色,明天又改成红色;今天的眼睛是绿色,明天又变成黄色……。每天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换代,内心的智慧却日渐贫瘠荒凉。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常会遭到他人的嘲讽和反对,甚至还有人觉得你精神有问题。尽管环境非常恶劣,但也要尽量护持正见,以大悲菩提心、缘起空性见来对待一切,千万不要被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这两三年来,我每次给别人回信时,总会加上这一句:“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但他们到底做到没有,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心里确实有这种希望。

  现在的恶人非常多,前几天有人在网上问:“佛经中说人身稀有难得,但为什么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回答道:“佛陀是说暇满人身难得,并没有说造恶的人身难得。米拉日巴尊者曾对猎人启 巴(又名怙主金刚)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种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总之,大家不管到哪里去,总会遇到很多不知因果、不信前后世的恶人。自己一方面要对他们生起悲心,另一方面不要被恶人所左右,当守持最高尚、最稳重的行为来利益众生。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个不具足,就像大树有了缺陷一样,不可能是个完美的人。

  《二规教言论》比较简单,不像因明和中观那样难,这次学习《入行论》的同时,我要求大家也学一下本论。如果不听我的话,那也没办法;要听的话,你们应好好体会这里面的含义。我在与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觉得他们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人就像是一棵树,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树果是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家应该看看自己具不具足。至于每种功德的具体解释,下面会一一广说。

  “此等缺一不可也。”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假如其他功德都具足,唯独没有惭愧心,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果稳重方面尚有欠缺,在家里始终呆不住,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身体、语言、心都不稳重,那做人的根就没有了,树的一半已经枯掉了。

  表面上看,这个教言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比较难。有些人总喜欢高攀“大圆满”,但如果自己人都没有做好,这些法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大圆满”过一段时间再说,最关键的是先做好一个人,不然连根都没有的话,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一、智 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此处的“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在这个世间上,没有智慧的人相当可怜。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孤儿院,看到那些孤儿每天都在学知识,心里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一辈子可能会成为没有知识的文盲。就像我家乡的有些牧民,什么功德都具足,但是因为没有知识,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说做生意赚钱,连写自己的名字也相当困难。

  平时有些人把孩子就送到寺院出家,我就给他们提建议:“最好先让孩子好好读书,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来出家也不迟。”一个人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光剃个头出家是很可怜的。因此,智慧非常重要,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2]”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如《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应当详详细细观察,智慧不够的话,问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虽然做事之前需要观察,但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在我十来岁时,有次一个人给我一块香皂,我拿着它到河边洗脸。由于牧区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用过这些,所以洗完脸后,照镜子一看,觉得自己非常好看,当时就认为:“世界上好看的人,肯定都有一块香皂,人的美丑也是由香皂来分的。”后来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好笑。

  曲恰堪布年轻时,家里也比较穷,一次别人给他做了件衣服,他看袖子上的羔儿皮特别漂亮,就马上卷起来露在外面。一个上师告诉他:“不要卷起来,这样并不好看!”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有了一件新衣服,就想穿给很多人看,长大后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前段时间,有个学《入行论》的道友也说:“现在懂得佛法的道理后,想起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颂词中的“善恶”,并不是善业和恶业,而是指善事和恶事。你若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们认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如果没有这种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个“小口袋”里,重要的事情一问三不知,说别人过失却非常聪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对好事、坏事,都应该有所了解。就像上师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生的心态行为、各地的传统习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

  当然,你若一辈子呆在山洞里修行,不了解这些也关系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种缘分。所以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对于世间的好坏善恶、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一些了解,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也很有帮助。

  有些人想:“看报纸、听新闻都是世间人干的事情,像我这样脱俗出尘的修行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些若对修行有影响,让你一天到晚沉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了解。以前我看到有个出家人整天看电视,甚至吃饭时也盯着看,看到精彩的地方,筷子就悬在半空中,嘴巴张得大大的,一直保持了好长时间。这样入迷也太过分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那还是尽早放弃好。但一般来讲,我们最好能关注一些国内外时事,这样一来,眼光会越来越开阔,心胸也会越来越广大。否则,只知道白菜多少钱一斤、牛粪棚里还剩几袋牛粪,除此以外,连联合国秘书长是谁都不知道,尤其是有些女人,跟自己家庭工作没关系的事情,从来不愿意过问,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为。因此,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应当学着去了解整个世界。

  我们学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来以后,言谈举止都变了,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观外面,一点也不观自己的心。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觉得他不太笨,什么事情都懂一些,而且关心的问题比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饭碗以外一无所知!因此,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应当广闻多学,了解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若按此处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人的肚量小,什么都不能接受,那不算是真正的人。人的标准是什么样呢?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哪怕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兴奋得吃不下饭,到处宣传:“我昨天做好梦了,好大一片光啊!”但若遇到一点点违缘,他又痛苦得要死要活。可是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修行中出现什么样的觉受、验相,他都不会特别执著了,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什么苦乐都能接受,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我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二规教言论》的这些教言,亲身体验过以后,才发现确实一点也不错。你们有些年轻人,无论对生活还是修行,什么都看得非常简单,有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其实,只有经历一些事情后,你才会发现:“的确如此!人到了最后的时候,心胸很宽广,什么都可以接受,那才是个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你们现在都发了菩提心,这种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平时也不要总惦记自己的事情,应该为众生、为民族文化多考虑一些,这对你生生世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即使你今生的事业不广大,也没什么培养前途,但如果发心很大的话,对来世将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在座的道友,无论男众女众,不要天天想着自己,应当想以后怎么样弘扬佛法、怎么样帮助众生、为来世积累什么样的资粮。不要像现在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盯着今生的短暂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虑年轻的这几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过。手上稍微有点钱,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到饭馆里去挥霍一番,整天迷迷糊糊的,从来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运。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发心还是很重要。老年人也应当如此,即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发广大的誓愿:“乃至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广利有情。”倘若发心很广大,来世的行为定会发出利他之光。

  现在有些寺院里的师父,经常谆谆告诫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发财发财……”有些弟子本来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但因为师父没有教好,心胸就越来越小。原来他的学问很不错,目光也很远大,但现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发财,根本不考虑来世如何。说难听一点,真是好可惜啊!因此,每个人要有广大的发心,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所说的,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切行为以菩提心来摄持。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供养护法时,一般要用酒,但也可用其他饮料代替。

  [2] 智慧度最为主要,其余五度必须以智慧摄持,方能圆满。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5)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6)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7)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8)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9)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3)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2)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1)

智谕法师:看破放下念佛

惟觉老和尚开示-吃素与学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