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中“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金刚经》中“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
  李海兵 刘荣华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含有“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没有,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金刚经》中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关键词:《金刚经》,空,有,佛教哲学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4)02-0026-02
  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大家都知道佛法里有一部有名的经典《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作。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是《金刚经》。社会上很多人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社会一般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修的功课。
  一
  学习佛教哲学,我们可以领略一番佛教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给人以层峦叠嶂、山穷水尽,或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就拿佛教经典《金刚经》来说,其宗旨是:“无我、无相、无修、无证”。这个“无”就是“空”,但这里的“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叫空,“空”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窄一看“空有”二字,我们马上就会认为空就是没有,包含着否定的意思,而有则表示存在,包含着肯定的意思。当然,按一般的说法,这种理解是没错的,可是在《金刚经》里面,“空”下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而“空”统一了“有”和“无”。也就是说,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就叫空,空其实也包含了有。在佛教看来,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
  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一个搞学问的研究生来说,用佛学的观点,他是空的,这空就是指有和无的统一体,说他有,意思就是指研究生嘛,当然是一个博学之人,知识方面要比常人多,说他无,意思是说尽管他是一个研究生,但仍然有许多知识不懂。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任何一个人、任何学者,无论他知识多么渊博,但不可能对什么都懂,许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知识方面就是有和无的统一体,这就是相当于《金刚经》中所说的空。
  空是很难明白,很难把握的真理。空,究竟是什么呢?
  空是宇宙之体,是人生之本,是万有之源。每一样东西的本体就是空,而每一样东西又都与宇宙万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空并不是东西没有才说四大皆空,而是东西好好存在的时候,它的本体就是空———不是独存性的空。用黄金来作比喻:空是黄金的本体;有是黄金做成各式东西的形状,如戒指、耳环、项链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黄金制品就是有,而其本来的面目黄金就是空。
  大家都知道,佛教信徒(俗名和尚)嘴里常常挂着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在佛教看来,阿弥陀佛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就叫空。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具有无量的意义。例如,路上遇见熟人,说阿弥陀佛,表示你好;与友人告辞,说阿弥陀佛,表示道别;看见杀生,说阿弥陀佛,表示同情;人家给他东西,说阿弥陀佛,表示谢谢。总之,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一切言辞,把什么都包括了,阿弥陀佛就是空,所以才能包含广大无限,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空。
  二
  《金刚经》中说的空,不是世间一般所谓空空如也的空。一般人的观念是把空有分成两边,空有完全对立的。凡是有的东西你就不能说它空,凡是空的东西你就不能说它有,这种空有对峙的空并不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否认了辩证法。《金刚经》所说的空,指的是有和无的统一体,有中含空,空中含有,这种观点包含了辩证法思想,符合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凡事不能说成绝对,只有相对。例如一个暴发户,原是一个文盲,可是有一天中了大奖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就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刚开始他觉得日子过得挺舒服,可时间一久,就觉得乏味起来,以致最后他发出感叹“我贫穷得只剩下钱了。”你说他是富有的吗?不,他是空的,即物质富裕、精神空虚。而对于一个立志于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知识青年来说,有可能会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可他却一心扎根于教育事业,满腔热情投入于教育工作,生活倒过得十分充实,你能说他空吗?不,他是有的,即物质匮乏,精神富裕。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金刚经》说空有不二,空即有,有即空,空和有是统一的,佛教提出这一哲学思想,就是要人们正确对待有和无,在人我是非,功名富贵面前要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不为贪图享乐而丧失自己的本性。有的人害怕谈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天也空,地也空,世事皆空,儿女皆空。糟糕!这么一来什么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因此社会上总会出现那样一些人,他们以为自己贫穷而空空如也,于是为了摆脱贫境而走上盗窃、抢劫、杀人,贫污等犯罪道路,最终还是毁了自己。如果能够认真学习佛教哲学,潜心领会佛法,修心养性,那么就能做到洁身自爱,超凡脱俗。就拿出家人来说,虽然出家无家,但又处处可以为家,没有儿女不要怕,只要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皆可以做自己的儿女,没有财产不要怕,只要肯发心,天地万物皆是财产。物质贫穷不要紧,只要精神充实,照样可以过得快乐。正如台湾的星云大师,他从大陆转到台湾,由于在兵荒马乱中匆匆忙忙离家出走,初到台湾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双木屐穿了两年,连底也见地了。仅有一件短裤,一直穿了2、3年,日子过得极为清贫,可是他一点都不觉得苦,心里只感觉很充实。因为在他看来,天地与他同在,山河大地供他遨游。花草树木让他欣赏,芸芸众生作他的朋友,所以一点都不觉得苦。佛法认为,人生真正的富裕是精神上的充实,而非一定要物质富裕。只要能与空相应,就能与真理相应。不要以为空为没有而害怕,正好相反,因空而有,因空而在,只有生活在虚空中才能拥有天地万物。星云大师正是完全感悟到了佛法,并且身体力行,所以他能够在那样极端艰苦的环境里,仍然感到充实而快乐。
  三
  既然《金刚经》里面说“空有不二”,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么有怎么会是空呢?一轮明月,普照大地,对于那银白色的月光,你说它有吗?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说没有,因为眼前月光的确存在。但用《金刚经》观点来说,那月光是空的,因为我们所看见的月光只是假相,究其实,月光是由于月球受到太阳光的照耀并把阳光反射到地球而形成,所以月光的本来面目是阳光。同样,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一片生机皆因为地下的水份和养料的辅育以及阳光的光合作用,才得以使一株小树苗发育成长为参天大树,对于大树而言也是空的。
  不过,月光也好,大树也好,佛教上说它们皆空,并不是指它们不存在,而是说月光的形成,大树的成长是由于受到了外物的恩惠,是因缘的。佛教在此讲的空,就是指因缘。世间万事万物皆因缘而起,因缘而生。佛教哲学告诉我们四大皆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万物都是因缘的。既如此,佛教告诫人们要知恩感恩,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父母、老师、朋友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皆是空的,这空不是没有,而是因缘。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成长均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恩惠,所以佛教要人们知恩图报,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回报给予他们帮助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
  四有人解释空是精神,有是物质;有人说空是理,有是事;有人说空是一,有是多;理事无二,一多不异,所以空有不二;有人说空是性,有是相,性相不异,所以空有不二;有人说空是平等,有是差别,但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平等与差别无二,所以空有不二。那么空和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空等于父亲,有等于母亲。父亲严格,而母亲慈悲,严格也好,慈悲也好,目的都是养育儿女,空有亦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父严如日就是空,母慈如露就是有。《禅林宝训》曰:“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长也。”“,以体相温,妪,安乐。”意思是说,有了露水的滋润和太阳的照射万物才能生长,有了风霜雨雪的磨练,才能茁状成长,日益成熟。同样的道理,空有相辅相成,才构成了宇宙的一切。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空有不二”思想所作的一番粗浅认识。当然,空有之理并不是我所能完全说得清的,也不是只用简单的譬喻就能透解的。《金刚经》的空有之理,只有靠大家平常的修持与体会,才能真正了解其意义。
  参考文献:[1]赖永海.佛道要籍[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龚书林]
  第24卷第2期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5月

 
 
 
前五篇文章

吟诵千古的六字真言

存在论区分与二谛论———对海德格尔与大乘佛学的比较研究

论念佛的净心意义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

 

后五篇文章

禅宗“顿悟”浅释

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

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

“净土”的现代意义

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