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明禅师甘露(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明禅师甘露

  慧明禅师简介

  记得在民国十三午夏天,我二度离开武昌佛学院,去到杭州西湖孤山广化寺创办‘狮子吼’月刊,推行佛教革新运动,被该寺住侍珍灏把我出卖,受到当地黑势力与恶势力的双重打击,‘狮’刊流产,我也冤枉尝了十多天的铁窗风味,心灰意冷,于是挂单到灵隐守住念佛堂,摄心习静,因之,得以亲近一代高僧慧明老法师。适日本大阪胜尾寺开办‘密宗佛学院’,以反哺论调,向中国佛教免费招生,得慧老法师之助,于是年底邀约同住湖南谈玄、河南晓悟二师一同前往留学。

  提起杭州灵隐寺方丈慧明老法师,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尤其为诸方出家禅和子所称道。他籍贯福建,听说是少年出家,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已经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矮小个子,只有五尺多高,古铜色皮肤,头角峥嵘,两颧高耸,说话音声如洪钟般的宏亮。他在大殿中讲经说法时,嗓音震得殿上铜钟发出嗡嗡声响,可见是个奇人。观它的那一副外表,简直活像‘罗汉堂’中那尊降龙伏虎的罗汉,与广东南华寺祖堂裹供奉的六祖大师肉身形相颇相仿佛。

  慧明老法师,他在俗时原是务农出身,不曾读书,出家后的活计,全是苦行生涯。在丛林中服务外寮,充当菜头、饭头、水头、净头等苦恼职事,闲时喜欢趺坐参禅。他这个目不识丁的苦恼和尚,何以会有法师的尊号?说来倒也是奇事一件。根据林下一般老前辈们的谈说,慧明法师在宁波天童寺当‘行堂’(斋堂中给大聚装菜饭的职务)时候,每天斋罢,他就喂养狗子,这件事,算是他的日常例行功课之一。狗吃剩下的余饭,他舍不得丢掉,为了惜福,拿起来用水淘过之后,他自己来吃,如是有好几年。一天,他吃狗饭时候,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同寮们问他笑个什么?他说:‘我常常听得人说,狗子有佛性,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我好笑。’他从那时起,似已悟入佛之知见。此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正是。

  随后,天童寺里延请法师讲《圆觉经》,他虽是行单,却很发心,天天随众听经。一天,他听法师讲说经裹面‘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的道理,当即心开意解,豁然见到本性,每次听完了经,他还要向它的同寮讲说一番,表示他对经义上的领会。同寮们都讥笑他,说:‘你把镜子照一照你的面孔,像你这样一副苦恼相,又一个大字不识,你还妄想当讲经法师吗?’他当时气愤不过,回答说:‘你们就估计我不能当法师吗?好,从今天起,我偏要做个法师给你们看看,三年之后,我还要回到天童来讲经呢!你们等着瞧罢!’同寮们听他说出这样大话,都一齐拍巴掌大笑,有的说:‘像你这副材料,就可以当讲经法师,那除非铁树开花,黄河之水倒流。’他也不与他们争辩,马上回到房里,收起衣单,背着包袱,走出山门。

  自从离开天童之后,他到处行脚,效五十三参故事,偏访善知识,并且朝拜了中国四大名山,不觉已经三年。在第三年的春天,他听说天童寺又有讲经法会,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触动念头,乃背起包袱,又回到天童寺来。当他走进客堂坐下之后,如客师看他只有一个破包袱,人也矮小,又是长得一副苦恼相,把他当作‘云水僧’看待,板起面孔,问他:‘你这位师傅来常住有什么好事?’答道:‘我是来听经的,前来常住讨个经单。’知容师闷在心里好笑,觉得像你这个苦恼子,来听什么经,乃打趣说:‘你可知道我们这裹是讲什么经啊?’他昂起头来答道:‘这个,又何必问?不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么?’知客再向他开玩笑问道:‘你可知道“大方广”三个字怎么讲?你讲给我听,如果讲得对,我就准你经单。’他看到知容师故意问难,马上放下脸指着知客说道:‘你好没有参学!怎能用轻慢心来问法,你要向我求开示,必须恭恭敬敬,搭衣展具,同我顶礼三拜,然后在我面前长跪合掌,我才可以讲给你听。如此儿戏态度,岂是求法之道?’知客受了一顿抢白,当时觉得这人貌虽不扬,名堂倒还不小,于是马上摆了一个‘乌龙’,口裹说:好,请坐片刻,我马上来。

  那个知客掉转身,跑到丈室,同方丈和尚来了一个‘瞒天过海’,说适才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挂单师傅,他声言要来听经讨经单,我问他听什么经,他答道要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我问,‘大方广’三个字怎样讲?他的口气真不小,说要听‘大方广’三个字,那非得叫方丈和尚搭衣持具把他请到丈室来他才可以讲。那位方丈和尚听了知客这一番说话,一时好奇心动,当真抱上大红祖衣持具来到客堂,把慧明和尚请到丈室。慧明和尚进到丈室,对方丈说:‘和尚你要听我说法,还须把你的法座借我一坐。’方丈就依他,恭而敬之把他送上法座。他坐上法座,俨然像个法师派头,把‘抚尺’一拍,开口言道:‘和尚,“大方广”三个字,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若讲广中广义,那我一辈子也讲说不完。要用广中量、量中广两种讲法,那也要讲上一年或半载。假设要我用量中量的讲法,我可以同你来谈一谈,不知和尚爱听那一种讲法?’方丈和尚听他这么一说,觉得这位行脚僧不简单,不敢轻慢,乃回答说:‘就请讲一讲量中量吧!’于是,他就大作狮吼。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把这三个字的体、相、用三重玄义,称性而谈,犹如桶底脱落,一泻千里,足足讲说了三个钟头。方丈和尚愈听愈高兴,觉得所讲的道理,全是从他自性中流出,不落前人窠臼,别有见地,奥妙无穷,引人入胜,马上顶礼拜谢,连声赞叹说:‘法师高明!法师高明!’并且请他代座讲经。这是慧明和尚受人尊称为法师的来由,也是他开始讲经的第一遭。

  自此以后,诸方丛林多慕慧明法师的名望,纷纷延请他讲经,他每次讲经,都是座无虚席。他虽然有了讲经法师的声名,可是,他却不在文字书本中推敲,志趣在禅那。他的讲经,全凭着他的领悟去发挥,不像其他讲经法师要参考疏钞。他认为疏钞上面的义理,乃是前人的见解,与自己毫不相干,疏钞背诵得熟,也不过是替别人数宝。所以他讲经从来不判教,只是消文释义,而喜谈有启发性的公案典章,故为一般禅和子和男女居士们所乐闻。只要听得慧明法师去到某处讲经消息,禅和子和一些居士们,都是蜂拥地跟着他跑,那种情景,是普通一般讲经法师不曾有的。慧老他虽然是个不识文字的人,可是说的法语却很优美。那年,我在灵稳过年,除夕晚上,他上堂说法,我记得法语中有两句话:‘花开朵朵艳,梅瓣片片香。’是多么有诗意啊!岂是一个不喝墨水的人所能道出?可见是他的悟境。(有《慧明法师语录》一卷,为湖南谈玄法师纪录。)

  在我亲近慧明老法师半年中,觉得这位大德有许多奇特的行藏。第一点,他不好虚荣,有一件事实,可以证明。当民国上十年间,杭州灵稳守宣布改为十方丛林(灵隐寺原系子孙派系寺庙),杭州地方诸山长老护法居士集会,商讨推任首任住持,大家以慧明法师道行高深,德望隆重,咸都推举慧老为灵隐住持,被慧老拒绝,再三殷勤劝请,也不答允。过了半年,于是大家设了一个计,由几位当地著名居士出面,邀请慧老到灵隐寺吃斋,慧老不疑有他,乃应邀前往。当他跨进灵隐山门时,看见两旁站着成排的僧众,全都是搭衣持具,像迎驾的样子,他看情形不对,知道上当了!马上掉转头,迈开大步飞跑。大家追了上去,将他拦住请他回来,他于是往地下一坐,把双腿盘起,死也不肯起来。大家无法,只好把他捧抬了回来,捧进天王殿,钟鼓齐鸣,燃放鞭炮,他却大哭大喊,后来把他捧到丈室法座坐下时,他仍然嚎哭不已!大家趴在地上,齐声说:‘向和尚道喜!’他一边哭着一面说:‘我不是当住持的材料,诸位如此爱我,实在是害了我,我无道无德,也无行持,有何能为来领众,还是另选贤能,请大家慈悲,把我放走吧!’说罢,又是放声大哭,经大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表示不答允都不起来,这样,慧老才勉强答允权充灵稳住持。

  慧明老法师,他虽然任杭州首刹住持,名位是那么崇高,可是他的生活一切,却依然是旧日风光,仍是个禅和子派头,每天是过堂吃饭,不吃私菜,与大众粒米同餐。他的卧室中,除了一张木榻板床之外,只有一条桌,桌上也没有任何摆设,只有一个茶壶和一只茶杯,床上也只有破棉被一条,两件破衲衣,和一套破旧的换洗衣裤。即或有信徒供养他的新衣裤,摆不上两天,也就过户转送给人家了。杭州地方一班‘耍罗汉’们,没有衣穿,没有钱用,全都是跑到灵稳寺来向慧老打秋风,慧老对那些‘耍罗汉’,最是同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吝惜。

  慧明老法师如此慈悲喜舍,正因为这样,却也闹了不少笑话。他去到外面,往往回到家来,变了相,不是外面的大袖‘海青’没有了,只穿着短衫裤回来,就是裹面衣裤被‘耍罗汉’剥去了,打着光冬冬,穿着空心‘海青’,两手捏着衣角羞答答的走回来。有一次闹的笑话更大,慧老一早去到一个信徒家裹应供回来,走到西湖断桥地方,遇着一群‘耍罗汉’,他们看到慧老,一齐拥上,有的讨大衣,有的要短褂,有的要裤子,慧老笑嘻嘻地全都满足他们的心愿,一件一件,都脱给他们,结果,落个赤条精光!见不得人,大是难堪!无奈何,只好跳下湖去,将身子缩在水里,只把头伸在外面,就是这样在水裹面泡着,泡到日落西山,想等到天黑再溜回去。恰巧,这时他看到有一个熟人从桥上走来,他向那人喊叫说:‘我的衣裳没有了,全都结缘了,不能见人,请你快到寺裹报个信,叫他们快送衣裳来。’后来,还是庙裹派人把衣裤送到,他才爬上岸来,此老真所谓是‘难舍能舍’了。慧明法师舍得精光,成了杭州佛教的佳话。

  慧老法师,纯是平民作风,不贪享受,平常信徒们送给他的供养,果品、糖食、糕饼,以及穿的衣料,慧老他从来不自享受,马上派侍者送到禅堂、念佛堂、上客堂去结缘,遇著有人送‘红包’,他就把钱送到库房去打斋供众。他有一句口头禅:‘房裹有了这些葛藤,我不能睡觉。’此老的解脱,由此可见一斑。

  慧老他虽然是一位讲经法师,又是大丛林中一位当头大和尚,他却并不以此名位为荣,不自豪自大,平易近人。由于他的风度潇洒,像春风一般,和蔼可亲,清众们在他面前,多不拘形迹,他也喜欢同清众们打交道,尤其是与行单一般苦行僧最有缘,常同菜头、园头、门头、水头苦恼人一道‘冲壳子’聊天,也不时帮着种菜、挖地、泼粪水,举凡劳作的事,样样都干。在民国十七年蒋介石先生下野,去到杭州灵稳寺游览时,因慕慧老法师道风,特地到方丈室拜访,遍觅不得,后去到菜园,才看到慧老穿着短衫破衲衣,手持粪瓢,在那裹泼菜。蒋先生爱他的解脱风度,觉得他坦率自然而没有做作,也就站在菜园里同他攀谈了一会儿。

  慧老的风度,一向是解脱的。有一年,湖北归元寺请他讲《圆觉经》,到期全寺职事僧众齐到山门排班接驾,一连迎接三天,都不见他来,大家都觉奇怪。到第四天,方丈和尚在斋堂吃饭,看见角落裹挂单客师坐位上有一位师傅颇像慧老模样,仔细一看,正是请来讲经的慧明老法师,心中大喜,吃完了饭,方丈和尚在座上宣布,请大家不要回房,就在斋堂向慧老法师接驾。大家都觉得奇怪!并不见慧明法师到来,何以要在斋堂裹来接驾?还是方丈和尚下座走到上客堂坐位把慧老请了出来,大家一看,这才知道这位讲经法师早已来到常住,是躲在上客堂裹!原来他在五天之前就来了,装作挂单模样,知客师认不得他,所以把他送到上客堂去了。方丈和尚马上跪在地上磕头顶礼陪罪,并且叫知客师向慧老求忏悔。慧老说:‘这不能怪知客师失礼,我怕惊动大家,不敢当,是我自己要挂单的,我乐意挂单生活。’看来,慧明老法师是何等的解脱!

  慧老法师,他有一个怪性情,生平讨厌擦胭脂抹粉的女人,也讨厌打扮漂亮的大尼,他见到这样的女尼,马上会鼓起嘴巴,少不得说几句讽刺话语:‘你打扮得如此这般美丽,是欢喜人家看你,那你来世一定还会变女人。’因之,杭州地方一些尼庵裹面的青年尼姑,一看到慧老,都是‘赶急躲避’,不敢见他。也不管是达官贵人的太太小姐,他照例是要讽刺两句,不问人家受得了受不了。上海会审公廨大法官关炯之,是上海佛教界一位顶顶大名的大护法,他的姨太太,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见慧老,被慧老无情地棒喝了一顿。她回到家里,整整哭了三天。后来,领会到慧老的说话,是开示它的法语,是慈悲心,反而惭愧起来,乃又改穿素服,也不擦胭脂花粉,再去礼拜慧老,请求开示,并皈依在慧老门下,当了慧老的弟子。过去高僧的行藏是如此,今之高僧如何?

  慧明法师于民国十九年冬月生化,其灵骨在该寺起塔供养。三十四年抗战胜利,我将僧侣救护队结束,由陪都东下,二次到灵稳守静养,常住挂牌请我为‘堂主’,在慧老灵骨塔旁寮房安居了三年。

  (原载民国五十三年‘佛教文化’第一卷第三期)

  断疑生信(慧明法师语录1)

  诸同学,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密法道理,更不可说。今以大家再三启请,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对本法已有认识,姑且随缘,方便说之,不过使大家知道的过程,以作修特之策进。望大家净心谛听,勿起分别;一起分别,便生知见。

  ‘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何处,都离他不开,以一切唯心故。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未加审思。须知此此三字中,每一字都有其过程与差别,在座诸同学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发心的,我且把信、愿、行三字的过程与差别,略略解职如下: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重一个‘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别。‘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

  一、不信。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存一姑且试之之念。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二、疑信。何谓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与自己矛盾;此种信,名为疑信。然则此疑,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叉生疑?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侍,此乃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险,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三、浅信。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四、深信。学佛人经过柑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远足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恬帅、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若境生心,见异思迁,此乃不明白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坚定之信,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墇渐消,信心才算坚定。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信师信法,独一无二,猛勇精进,不生厌怠。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动,清净无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曰真信。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过程看来,分析似乎嫌多。其实非将此等差别分析清楚,不能发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紧、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谈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从语言上下手;‘信’字从人从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与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须知佛法不离世法,言从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轻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实际工夫。佛要比丘自陈过失,即征信故;儒家亦说‘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信’字的基础。即以商场论,有数百年的老商店,他们的货物,比别家都贵,而生意鼎盛,历久不衰。别家的货比较便宜,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为一则是真‘一言堂’,货真价实;一则喊价齐天,还价齐地,有欺妄故。即此一点,已可证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见‘信’字的好处。世法上说:‘民无信不立。’佛法上说:‘信为功德母。’足见‘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诸同学,时时审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开河,轻诺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场,尚且不够,何能谈得上学佛?


  圣愿凡愿(慧明法师语录2)

  复次‘愿’字,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曰愿力。因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为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世荣乐,即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二者、求来世福报,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三者、为求自了,着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曰:‘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愿。

  云何为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即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深,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为真愿?即真实不虚之愿。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存心动念,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譬如发愿对同参互相亲爱,便隐恶扬善,遇事恒顺;发愿不动嗔恨,便事事和霭,烦恼不生,渐渐做到冤亲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为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弘法利生、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至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

  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主张,或一种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达到目的。若胸无定见,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必至精神涣散,还是失败。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学佛人在自利方面,为明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济世度生,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实的大愿不可。吾人发愿与发誓同,故名誓愿。凡违背者,必受严重谴报。


  大行小行(慧明法师语录3)

  复次‘行’字。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愿来的,真实心愿已发,即当照愿实行,若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说王膳,不得一饱。所以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须难行要行、难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但‘行’字范围甚广,简单说,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即是大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大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然则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须知人我一体,自他两利,何有后先?盖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为度人。大乘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萨着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执难破,结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无我,才是彼岸。


  重在心行(慧明法师语录4)

  总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发,大家现学心地法门,更当时时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则曰:‘此项心行。’再则曰:‘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曰:‘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则成真信、真愿、真行。心本无量,体大无外,处处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感应道交。

  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但话虽粗俗,亦不无理由。禅宗古德,谁不懂教?谁不是以粗俗的话来开示学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自心自性,专在经教文字相上枉用工夫,徒增理障故。

  心戒身戒(慧明法师语录5)

  诸同学,上次讲过信愿行,今天讲的是戒定慧。信、愿、行、戒、定、慧,这六字是学佛人最要紧的基础,而且是不能分开的。因为要有真信愿行,方能谈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习定、生慧,方能有真信愿行。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习心地法门者,应严持时心戒,大家现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后,一心持咒,藉咒力锁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无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后还是如此,一切时、一切处,皆不起分别,不生烦恼,自然动静一如,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心戒境界虽然太高,只要真能发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难之有?不过业力未消,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有益。望大家参照以前所订的透关八条(后附),仔细体会。何者属于事相?何者属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无论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颜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门。中国佛法,近来不能盛行,因学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实行遵守,故引人疑谤。我等亟应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以透关八条为策进。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三昧正定(慧明法师语录6)

  云何为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以得三昧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即是如如不动,不动即是定;苟一念微动,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说:‘心地无念即是定。’惟其无念,即名正念,而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诸同学,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力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养。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皆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即由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自性般若(慧明法师语录7)

  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缘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则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说:‘心地无我自性慧。’试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贤豪杰,那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即如烈士捐躯,节妇殉夫,皆因一念无此假我,便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欲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即应先破我执。偈曰:

  万法唯一心 有我非觉体
  权且立虚名 无相乃真成

  三学合一(慧明法师语录8)

  诸同学,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盖戒定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四皈自性(慧明法师语录9)

  诸同学,四皈依有相皈依与无相皈依,今日所讲是无相皈依。佛法有显密之分,学显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学密者,于三宝之外加一皈依师,因密法无上,重上师故,然此皆有相皈依。慧明所讲无相皈依,是根据禅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说之。

  皈依佛:是皈依那一佛?皈依释迦佛,释迦佛已灭度;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无量;皈依木雕泥塑绣绘之佛,雕塑绣绘之佛是表法而无知觉。然则究竟皈依那一佛?当知佛者,觉也。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觉与不觉之分。学佛人,是以始觉觉本觉;然始觉本觉,不离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并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则心外有佛否?曰:确有。释迦佛虽灭度,而实末灭度;阿弥陀佛虽在西方,与十方诸佛的法身皆无量偏满。但是诸佛虽无量偏满,我等若自心不觉,诸佛与我等何干?必须自心常觉,方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

  皈依法:佛法法门无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那一法?当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学佛人要具正知正见,立正言正行。云何为正?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然清净慈悲乃至无相,以及佛说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谓‘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义,即众多比丘,一处和合。但过去僧不可见,现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当知僧者,净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净。我等自心,原本清净,只因多劫以来,污染习深,以致灵明晦昧,造业受苦。从今以后,要扫去一切烦恼习气种子,纤尘不染,回复本来清净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皈依师:学佛人迷时师度,悟才自度。一切众生,有五性差别。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学大乘,通小乘学小乘,遇外道学外道。师的关系,最为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师,非无相之师。无相之师,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来具足恒沙功德,与诸佛一体故。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相之师,纵遇明师,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觉察,又何能与师心相应?大家从我学法,若依我色身为师,我之色身与大家何异?《慧明语录》上明明说以心传心为玄;既云玄,当非肉心,因肉心妄执,障蔽灵知故。既云心传,当非语言文字可说,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三世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无二之真师。所以皈依师,即是皈依自心师。

  总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师是心;大家把此四字连贯起来,反正一看,就是觉、正、净、心,心、净、正、觉,即此可以悟到觉正才能净心,心净便得正觉。皈依觉、正、净、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着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总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体悟。当知离心外求,论显教,有三藏之多;论密法,有五部之繁。试问:从那裹去修、去学?我佛出世,就为的是‘心即是佛’一段大事因缘。禅宗古德绍承心法,故功德无量。吾人学佛,即应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诸同学,四皈依也是方便说的,正如一把钥匙,交给大家拿去开锁,锁开了自然会见自心珍宝;但不能悟到无相四皈依者,总在相上打搅。若初发心时,或修持时,或礼佛忏悔时便觉;一转念间,便又不觉。这种觉,是有相妄觉,非真觉也。希望大家把这种妄想差别的着相念头,如快刀斩乱麻,一齐割断,专从自心上用功,从觉上做起;去有相觉,悟无相觉,便是真正自觉。

  复次说‘正’。大家有了觉,才能正;若是不觉,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则戒定慧都谈不上,信愿行也谈不上,还说什么四皈依?至于世法上,以合法律与道德的行为为正,否则不正;择善而从则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无益,而且有险。譬如铁道双轨,要平正无斜,火车才能通行:苟轨道倾斜不正,车便不通,如勉强开驶,便要出险。学佛的道理亦复如是。

  复次说‘净’。学佛就是由染求净,譬如白布一疋,污染太甚,必待洗涤,然后能净。吾人自忖,能否无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种种贪爱之染;而且无明烦恼,成念念尘劳之染。当知一染,已足为身心之害,何况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须六根无染,三业渐消,庶可内障不生,外尘不染,如此始能清净。

  复次说心。释迦佛五年寻师,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师?岂非依自心寂照为师乎!六祖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可见自度者,方算悟人;不依自心,云何自度?学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无相之师,专向心外驰求,今天说这个法师本领高,明天说那个法师神通大,试问:法师的高大与吾人本分有何相干?驰求愈甚,离心愈远,如此学佛,何异南辕北辙,终难见性。

  如上所述,可见佛、法、僧、师,皆不离自心;若离自心,则学显学密,谈性谈相,皆属客尘影事。若明自心,则无量法门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显密圆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师亦不可得,故曰无相皈依即成无相菩提。

  心地广大(慧明法师语录10)

  诸同学,‘心地法门’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过,不知这四字的意义最为紧要,最为广大,如能细心领会,便可悟道,何在多求。这四字分开来讲,‘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就是说,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来无量偏满,能生万法;亦加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万物,故以为喻。地之所以能生万物者,以其能任运随时,行所无事,浑然无知,寂然不动。而众生迷真逐妄,见境生心,遇物即动,于是自蔽灵明,转增障碍;学佛人以妄修真,即当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坏,吾人何必以妄为法?须知地虽是妄,它的功德,却是无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载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是来养育众生,而不自私自利。载一切物,是大小兼收,净秽一体,而无取舍分别之见;容一切吻,听人污秽毁凿,寂然不动,而无厌拒嗔恙之念,所以称为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够与地同其大,能够同地一样利他,无取舍、嗔恚的我执,一切不动,便不难与真如本心相契,还有不成就的么?我等学的是心地法门,日日说心地无非,利他无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样的大?能不能养育众生?能不能兼收并容,听人污毁而不动?不要说不能任人污毁,恐怕一句空话都不能容;不要说养育众生,恐怕对自己亲属,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还说什么心地无非?学心地法门的人,时时刻刻,都要将自小与地比一比,看究竟比不比得上。据我看来,不要说像大地那样大,甚至连一亩地那样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亩地,一午四季还能生许许多多的东西,来养育众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试问:我等心量,比这一亩地的生育容量如何?大家若不在这个上面去思索、去用功,无论如何,得不着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载能容,与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称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属心量功德,同大地一般大,即为大德。学佛人已有成就,亦称大德。儒家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学佛而成大德者,对于位禄名寿,已如梦幻泡影。惟初发心不明佛法者,多有为求位禄名寿而来,但是要得位禄名寿,必须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为大德,则心量与功德,必须同大地一般才行。

  诸同学,何谓登地菩萨?因其心量功德,俨然同大地一般大;至于二地、三地的菩萨,其心量功德,就同二地、三地一般大,乃至远超十地,方称等觉、妙觉。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个地大没有?须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等自心佛,本来具足无量功德,比十地远大,只缘妄心不息,时时执着外境,遮障真如自住;亦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云雾遮蔽,遂不显现,一旦云雾消散,光明顿复。修行人,一念真心,顿超十地,亦复如是。故广额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我等其所以不能够的,就坏在知见多、容易动;须知知见多、容易动,皆缘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火,吾人妄心一动,就如火在心内燃烧,遂生烦恼,故烦恼亦名热恼,即是造业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学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觅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认幻为真,舍真逐幻,所谓‘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只见空花,不见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转识即智,离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觅自见。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无明烈火烧着,不但不见法王,且被此火烧绝本具之功德,所谓‘一念嗔心起,烧尽功德林。’我等学大乘法门,应知诸法如幻,诸法亦真;凡事不动无明,不生烦恼,认定坏就是好,好就是坏,一切一切,不取不舍,不但火不能烧,而且这个火,也就转成智慧光,彻照无边,与诸佛同体。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够,常被业境所转;然业无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嗔恨心、分别心,乃至一百六十种相续心、八万四千尘劳心,一概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现前,便可与天地同德。

  心地法门,以禅密兼修,而顿超直入,即凡成圣,亦是登地菩萨所修。大家能修此无上法门,即是大家因缘成熟,慧明不过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难行要行,难忍要忍,难舍要舍,难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见同未见,错过胜缘,岂不可惜!当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等学佛是来解决生死问题的,若别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实受用,且恐转增业障。我等且不说解决生死问题,当这种末法劫难之际,何等烦恼!若无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厌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门,切实修心,学地之量,法地之德,不仅清凉自在,且能转动一切,又有何劫难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济世利主;简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学佛人欲挽救人心,应该先救自心。欲救自心,应当在心念上用功,忏除一切恶念,增长一切善念,更要时时检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样不动?有没有与地一样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门。我再给大家四句偈,仔细参思,自然有益:

  学佛在心不外求 贪嗔痴爱疑妄尽
  心地慈悲德具足 不动无明是活佛

  禅密兼修(慧明法师语录11)

  诸同学,禅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说,今方便解释其义,先将‘禅’字略略说之。此‘禅’字,或以为是六度中禅那之禅,或认为是六度之般若波罗蜜,其实禅宗之‘禅’,统摄大度万行,乃以心传心之义。故永嘉禅师云:‘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又有分为如来禅与祖师禅者,不知祖师禅与如来禅,同一心传。禅宗乃释迦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独传迦叶尊者,名为西方初祖;历代单传,至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为东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谓教外别传。

  佛法真理,离言绝相。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无上法门。初祖东来,即为此‘心即是佛’一大事因缘故,但禅宗境界太高,根机钝劣者,不但鲜有言下即悟,且多流为口头禅。盖末法时代众生,大都业障深重,故兼以密;密仗佛力,禅凭自力,佛力自力,合而为一,方可应机,深入究竟。

  禅密兼修之心宗,有通别两义。云何通义?先释心:禅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来一心,皆此妙明圆觉之心。次释宗:凡以文字显者为‘教’,不立文字者为‘宗’。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名为宗。密法虽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义,说等不说,有文字与无文字等,故亦名宗。所以禅密兼修,名曰心宗。云何别义?禅密各有其二:

  首释禅:一、依祖意。禅乃达摩祖师所传之心法,不立语言文字,但以心传心,故曰心宗。二、遵佛旨。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午,而自云未说一字,且于灵山会上,传心迦叶尊者,嘱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咐嘱于汝,勿令断绝。’是此正法眼藏,即是实相无相之玄心,故曰心宗。

  次释密:一、总释。《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故曰心宗。又密咒亦名真言,梵音曰陀罗尼,即总持之义;一切密咒,皆诸佛菩萨微妙本心,密奥难知,可持而不可说,做曰心宗。二、别释。密咒有八万四千种,此六字大明咒,乃观自在菩萨所说,是观自在菩萨微妙本心,即诸佛之妙心,亦即众生之一心,传授六字大明,即是以心传心,故曰心宗。

  禅宗教外别传,不依经教,不立渐次,即心即佛,所谓以心传心。古德教人,多于喜怒哀乐之中,旁敲侧击,明启暗逗,大机大用,无非使学人顿悟自心,举足便踏入如来宝所,故名最上乘。然其流弊,易使学人浅悟即了,不复事修;或取静为行,不知起用。密宗仪轨繁重,循序渐进,由小而大,不遗一法,不越一法,先修加行,然后传本尊真言;复由念诵而观想,渐及无相般若,以自力他力,归入三密一如,即凡成圣。然其流弊,易使学人炫于神通,着入魔境,且制办法器、庄严道场、供养上师等等,非富有资财而兼有闲暇者不办。惟禅密兼修,取禅宗之自心是佛,实相无相,以救密法着相入魔之险;取密法之专重事修,藉不可思议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济禅宗浅悟即了,无相无得,不起度生之偏执。故禅密兼修,不偏执事坛,不具习渐次,只要根机相应,因缘成熟,无论贫富老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禅宗心即是佛,而不废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着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时代,这才是应机普摄的法门。

  密法虽有神通,须知此神通,是从微妙本心不可思议中生,仍是幻妄,学人千万不可贪着。凡修密人喜说神通者,不但淆惑观听,且易入魔。古德云:‘神通治病,皆圣末边事。’当知密法功用,即凡成圣,不可言说,岂在神通治病乎!现在东密、藏密,风行全国,诚为佛法之胜缘,但学者每每贪多务得,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应,又想第二法。今日来一金刚上师,去皈依;明日来一阿阇黎,亦去皈依,不知学到何处方是究竟?须知修密要一门深入,信师信法,更要始终不二,方能达到不可思议之境界。

  佛说一切法门,究竟都归一心,因众生着相,恐其执著文字,乃于教外别传,离言绝相,以显心即是佛之体,特说密法,以示诸佛菩萨微妙本心之用。如来如此慈悲,以种种方便,显示心要,而众生是显非密,是密非显,自遗衣珠,良可悲悯!慧明现弘禅密兼修之心宗,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禅摄密,以密护禅,亦即以心摄心,以心护心。大家须知,禅也密也,其名虽二,其实则一;惟禅密两宗,一则重悟,一则重修,禅密兼修,即应修悟并重。大家切勿谓禅乃顿悟,不待事修,须知理虽顿悟,事责渐修,何以故?风息浪未平,粪除臭味在,多生习气,要修才能清净。如黄金在矿,本质固然是金,但不采、不淘、不炼,即不能成为纯金。六字大明,功德无量无边,只要至诚专修,心念不二,自然有不可思议之力量,以消根本业障,而即身成就。若不能一门深入,差别心重,或不起大悲之心,均不相应。当知禅密兼修,以救世度生为心愿,以佛心为自心,本尊是我,我即本尊,能发如此大心,自与诸佛菩萨以及本尊心心相应,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心宗。

  心病身病(慧明法师语录12)

  诸同学,近日天气失常,伤风者多,须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将病源及治法,略说如次。

  凡病有无形、有形两种。无形之病,贪、嗔、痴、爱,及一切烦恼等是;有形之病,外感内伤,及一切四大不调者是。无形之病为心病,有形之病为身病。身病起于心病,心若无病,身亦不痛。然此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有病?只因最初一念妄动,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更以受、想、行、识,坚执我故,于是妄想执着;由贪嗔痴爱而起八万四千烦恼,又生心病;由此心病,生出种种身病;所以生老病死随业轮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之中。我等既知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动念,病源已明,即应对症下药。云何为药?禅密兼修,即正本清源之阿伽陀药,此药乃释迦佛传下来,医治众生生老病死苦之妙药,普治一切身心等病,所以如来亦称大医王。

  学佛人知病求药,故能离苦;而众生梦梦,在病不知病,认苦为乐,不知茫茫业海,无量无边,贫富贤愚,逃不出生老病死之苦。故有也苦,无也苦。有者不过往劫善因较多,然善因一尽,恶果随之,轻则再转人身,痴愚残疾,重则堕三恶道,长幼沉沦。此等因果轮回的事迹,或载之往籍,或播于轶闻,决非虚诞,惜乎世人不悟,病上加病,良可悲悯。近来天灾人祸,层见迭出,不独生者痛苦颠连,而死者亦成千成万,此等共业,皆由众生共同心病所致。然共同心病,即由各个人一念妄动所感,盖自心不净,遂致他心不净,辗转相引,而成共业;若悟得一切是幻,念念清净,则当下身心轻安。若自心病减,共同心病亦减。何以故?自心清净,他心清净故。若不肯放下,事事执着,事事均足以病己病人。谚云:‘心病无药医。’故劳我佛慈悲,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尘劳之病。大家现学禅密兼修之心宗,即是能断病源之心药,只要肯吃,绝对能愈心病。心病愈,不但身病亦愈,一切病皆愈,又何劳更觅八万四千种法药耶?大家每日除打坐时间,稍能净心片刻外,该有多少念头?每一念头都是病,又该有多少病?须知一病,且能使人不起,况多病乎!近日大家有患伤风者,初起本是小病,如不及早医治,或是吃错药,便可转为重症,致人于死。吾人一念之差,常情以为无足轻重,殊不知念念相续,遂至烦恼无边,病上加病。当知生死事大,人寿几何,希望大家猛省,速急依法修心,以治心病。兹有一偈,可治有形无形之病:

  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还须心药治
  心要正时身亦净 心生还是病生时

  诸同学,此偈虽是四句淡话,大家果能仔细参玩,或当作真言持诵,自有妙用。须知禅宗的方法,普通就是参话头,有活话头,有死话头,看学人程度深浅以授之。此偈可当作活话头参,久参必有所悟,大家切勿以其平淡而忽之。

  吾人有病,因为不知病源,所以医药乱投,而归无效,若终不自知,则病重业深,三途堕落,更难知了。知于何等?知病由业生,业由烦恼生,烦恼由无明生,无明一动,心病即成身病,故曰:‘自身有病自心知。’根本之病,非医药能治,专仗佛力,亦难收效。盖病由心生,还须心治,故曰:‘身病还须心药治。’何为心药?心正是药,所谓正如、正见、正思惟。若心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皆是烦恼,皆不得其正;心既不正,则随境妄动,起惑造业,而成身病。若心能正,则心安体泰,其身自净。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即是心正身净之理,故曰:‘心要正时身亦净。’心体本来空寂灵明,动即成碍,不但恶念是病,有念皆病,所谓有念皆非。此乃更进一层的说法,故曰:‘心生还是病生时。’

  这四句偈,讲法甚多,太讲清楚了,反不好;因禅宗话头同密法真言一样,都有破除知见的功效,久参久持,自可悟道。现在劫难未已,众生皆在病中,大家因缘成熟,来学此无上心地法门,既知病源,又如治病之药,希望照此药方,依法奉行,一面悟,一面修。云何为修?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即是利他,利他才有功德;有功德,才能正,才能净,净则无病。若不行利他之事,徒然持咒打坐,虽有功德,得益不大;如果发心真实,渐次业消,亦可减少身心之病。禅密兼修之心宗,不但是要医治自己心病,更要医治众生心病,何以故?我等应本‘众生不尽,我不尽’之愿,视众生之病如己病,故应大雄无畏,一切慈悲,弘扬心地法门,普治众生之心病,若众生无病,我病亦无,这才是心宗医心病之本旨。

  假修真修(慧明法师语录13)

  诸同学,禅密兼修,有假修、真修之分。而真修中,又有决心与有恒之不易。须知:学佛容易修行难,假修容易真修难,真修容易决心难,决心容易有恒难。学佛人凡修到中途退悔者,皆因不是决心真修,或决心而无恒。若立愿真修,又具决心,且能有恒,决不会退。今方便分此四种意义,略说明之:

  云何假修?我等包身,本来是假,为求真故,于是有修,故云‘以假修真’。能舍假,方能得真。若处处在假我上着相,不在真我上用功,是名假修。一切法门,皆起源于心。心即真我,离心外求,即不相应,亦名假修。心地法门,教人打坐,便是修心;教人时咒,即是摄心。如上座时,身坐而心不坐:持咒时,口持而心不持,亦名假修。禅密兼修,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真修此法者,即是行菩萨道;若仅知打坐,专图自了,甚至憍诳妒嫉,动生烦恼,即与本法不相应,亦是假修。

  云何真修?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对一切事物,不着相,亦不离相。在上座时,身心俱坐;持咒时,心口同持。身心打成一片,且本‘利他无我’之旨,发大慈大悲之心,起弘法利生之行,苦口婆心,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更须心行不二,始终如一,乃为真修。如此真修,并非难事,所以不能实行者,只缘未下决心,易被外境所转耳。


  决心动力(慧明法师语录14)

  云何决心?即放下一切,一门深入,勇猛精进之意。佛法根本,是为了脱生死,普度众生,何等重大,何等艰难,若不立下决心,岂能幸致!释迦佛以皇太子之尊荣,正当青年有为之时,因见生老病死苦,便能悟假趣真,敝屣王位,偏访名师五载,雪山苦行六年,其决心为何如乎!二祖慧可,趋谒达摩初祖时,终宵立雪,而初祖面壁不顾,反呵斥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得至,岂微劳小效,而辄求大法。’二祖闻诲,以刀断臂,其决心又何如乎!大家思量思量。初祖原为授法二祖而来东土,泛海三载,面壁九年,迨二祖千里来谒,何以始则不顾,更加呵斥?及见断臂示志,方许入门,此即验其有无决心耳。大家修此法门,即应以我佛我祖之决心为决心。况我等今生学佛,以有因缘故,得闻无上心地法门,既不必出家为僧,又无雪山断臂之苦,若再不下决心,岂非自甘暴弃?

  禅是诸佛心传,密是诸佛心印。禅密兼修,确是无上法门,难逢难遇,要具无上之决心,至诚之行愿,方可深入。有倾财尽命的勇气,坚苦卓绝之精神,才有明心见性的希望;盖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故也。现在末法时候,菩萨虽乘愿而来,亦有隔阴之迷,如不速急觉悟,恐与众生一同堕落,岂不危险!大家发心精进者,固然甚多;间断无恒者,亦所不免,旋进旋退,终归自误。昔时佛恐比丘懈怠无恒,有一警示之法,即教比丘若生厌怠时,自摩其头,摩头即感觉到落发为僧,为的是了生死;既想到了生死,虽千辛万苦,粉身碎骨,亦所不辞,自然精进心起,厌怠心退。大家在家修行,虽不能摩头自警,但忆亲长故旧,或老或少,死去很多,并默想其临死痛苦情状,同时警觉我身,不久亦当如是,自然能下决心,自然有恒了。所以云:‘佛者觉也,觉了即佛。’觉于何等?觉一切世法如幻,觉生老病死可怕,觉自身种种烦恼痛苦,毕竟难免;乃至世法上一切成败兴亡,皆如梦幻泡影,都是促我等觉悟的对象,苟能时时借镜,到处都可觉悟,何患不能有恒?


  提金刚经(慧明法师语录15)

  云何有恒?即始终如一,百折不回之意。学佛人已经决心,立愿精进,或为时不久而精神涣散,或遭遇逆境而疑虑丛生,遂生差别,此何以故?病在无恒。无恒则百事无成,何况学佛!虽有一时之决心,仍与未决心等。当知学佛成道,非九苦九难,不得究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偶一松放,前功尽弃。所以,决心真修之后,必须全无间断,一往直前,虚空可坏,愿力不移,自然垢净光明,水清月现。然则有恒无恒,究从何起?是在发心之至诚与否耳。凡决心而无恒者,乃由一念冲动,非出至诚;若发心出自至诚,则确有定见,断不至半途而废。所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即有恒,有恒自能见性;若不能决心有恒者,皆因无始以来业力所障,故应虔诚加诵《金刚经》、《心经》以作加行。此两部经均是实相般若,感应特殊,不仅能消无始夙业,且能增长福慧,若持之有恒,即可明心见性。


  荷担家业(慧明法师语录16)

  诸同学,禅宗现在正是回光返照的时候,而禅密兼修,也是有时间性的。花只一开,月难再圆,切勿错过此生机会。六字大明,功德无量,已详载《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大家若能决心真修,恒久不变,自有不可思议之受用。同学中,曾得不可思议之感应者甚多,须知此等感应,即是诸佛加被,譬如老年父母,仅一独子,忽然迷失,久无音信,一旦从外归家,如何不欢跃爱护!然此父母所以爱护逃归之子者,非仅为其一身有所依怙,盖喜有人继承家业,传嗣接代;诸佛菩萨,对真修人慈悲爱护,亦复如是。但真修人,应当负荷如来家业,弘扬正法,化度众生。然化度众生,首在功德,自己功德不够,眷属尚不能化度,何能化度其他?故儒家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何谓功德?心地无非是功,利他无我是德;心正是功,行正是德;大度万行,是大功德。达摩初祖所谓净智圆妙,体自空寂,是真功德。此等功德,本非容易,然吾人果能真修,既具决心,而又有恒;大雄无畏,慈悲无我,视一切众生,皆未来诸佛,现在活佛,或往劫父母。则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何难哉?


  菩提宝心(慧明法师语录17)

  诸同学,禅密兼修,法简而易。但心念与关节,最为紧要,若不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不明关节,则漫无准的。不知心念微细之相,不但无由精进,且恐中途差别。何以故?禅宗见性成佛,密法即凡成圣,皆是无上法门,若非心念相应,关节明了,何能深入!今将本法心念与关节,略说如次,望大家注意。

  密法出现于世,是有不可思议之大事因缘,为令三恶道众生,生三善道;三善道众生,超出三界,速成佛道。修密者,得三密加持,能令地狱猛火变成七宝莲池;无边热恼,当下清凉。以七粒米,普令法界饥虚饿鬼皆得饱满,离苦得乐,此乃我佛摄化众生救世之妙道,岂仅治病祈雨,无关慧命之小术乎!此等不可思议之功德,非心念相应,具有大德者,又何能致?故密宗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禅宗根本,自心是佛。云何为佛?离相即佛。六祖云:‘禅宗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念无相,即是菩提。菩提起用,即是慈悲。由此言之,禅密两宗,均以菩提心为因,大慈大悲为本。菩提心,即是大慈大悲心,禅密兼修,必具此等心念,方可相应。

  凡修密法者,全仗佛力加被。欲得佛力加被,必须先发菩提心,视万物为一体,六道如同命,悯自他生死之苦,誓愿度尽众生,然后依法精进,不容有刹那违背慈悲之心念;精诚所至,自然感动佛天,则佛力加被一人,即所以加被一切,焉得不感应道交!若只知自利,着相妄求,万难相应。禅宗见性成佛,必须以般若智,破除一切虚妄之相;以慈悲平等之心念,普度一切,然后圆满菩提。若只知寂坐枯参,不起悲心,何能与自心佛相应?然自佛他佛,本来不二,相应只在心念而已。但,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此又何故?盖宿世业习,人各不免,修持之际,即成障碍。《大日经义释略》云:‘因地菩萨,有五种盖障:一者烦恼障,即根本烦恼,乃至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二者业障,即过去现在,造诸重罪,业障未除,不能入道。三者生障,以宿业牵累,或病或魔,受无暇之身,不能精进。四者法障,即往劫有障法因缘,今生不闻正法,或不能一门深入。五者所知障,即已遇善知识,以种种知见,两不和合,妨修般若。’夫以因地菩萨,倘有如此盖障,况下焉者乎!若非具广大之真心,勇猛忏悔,何能除去一切盖障?所以菩提慈悲之心念,为禅密兼修之根本。

  菩提无相,亦无可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如求福报者,报尽还堕,枉费辛勤;求病愈者,生老病死,终不能免。此等着相妄求,得且未必,何况有得即有失乎!得失扰其心,疑贰摇其信,未有不差别退悔者。惟以无相为本,视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则得失不足以动其心,困苦不足以馁其志,危难不足以折其气,自然大雄无畏,猛勇直前,至诚不二,自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不求得而自得;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乃至自他不二,平等为怀,视众生之苦痛颠连,无异身受,度一切众生,亦无能度、所度之心念。如此,乃是即相离相之无相菩提。


  神通不露(慧明法师语录18)

  修密法虽有一时发通者,然神通之事,绝对不可说,不可露,否则必招魔障。何以故?故意显露,即是着相有求,着相有求,即是自心不净;自心不净,即是自入魔境;自入魔境者,不仅以神通自陷而已,必使观听者,抛却自心,同入魔网。如此,则是驱佛弟子,作魔眷属,罪大恶极,应堕地狱。《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喜有喜魔,怒有怒魔,甚至着空、着清净,即有空魔、清净魔,何等危险!所以密法非人不传,学密者,必须大德阿阇黎传授。修法时,更须阿阇黎监护。东密、藏密,且有种种法器仪轨庄严道场;至清洁坛场事宜,亦须自理。盖一则根据密教仪轨,以启虔诚;一则收摄心念,以免攀缘外境。须知神通本性具足,不自外求,只要具大慈大悲之心念,艰苦卓绝,百折不回,至诚所感,自然得大善知识,加以启迪,待水清月现,即证万法不离自心。若不发大心者,依样葫芦,着相求得,纵稍有感应,仍是心外之玄:若作圣解,便入魔道。至于大家修法,各有感应,须知皆由大家发心,故佛力加被,以坚固信心,而助精进。此等感应,不作圣解,即是境界。所以《慧明语录》上云:‘吾人坐中所见境界,不宜着境生心,以不喜不惧,不取不舍为正义。’兹有一偈:

  执相心着魔 一切平等观
  离相心自在 无取亦无拾


  勇破三关(慧明法师语录19)

  禅密兼修,走方便法门,开门见山,不从渐入,不重事相,亦不偏谈理论,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生菩提,超凡入圣;若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斯即凡夫。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但其中具有关节过程,不可不知。禅宗参话头,与密法持真言,虽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然自他不二,同是不可说,同是以此锁一切妄念。真言功用,更不可思议,故本法只持六字真言,不用话头,即以此真言,破除一切妄念种子,待知见不生,妄念已净,自然真心现前,自佛他佛,一体相应。

  所谓关节者,参禅通分三关,即初关、重关、牢关;本法亦其三关。云何初关?学人持诵真言,持到万念归一,不起二念,名透初关,但此乃以石压草,倘非究竟。云何二关?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谁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时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现前,亦名透二关。云何三关?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离持正定,一无所有,即证实相,一切具足,名透三关。从上参禅者,透一二关者有之,透三关者甚难。此等关节,关系甚大,若不明了,则莫辨浅深,易蹈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险。至于修禅者,往往一句自心佛,成为口头禅,所谓十人九差路;而修密者,争奇炫异,相上求相,皆非究竟。

  禅密兼修之心念与关节,归纳起来,不出三种:一者破妄,二者显真,三者真妄不二。三密加持,即是破妄;真言持至一无所得,即是显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是真妄不二。禅密兼修者,能本此三种,在心念上用功,透过关节,自然破妄显真,乃至真妄不二。

 
 
 
前五篇文章

慧明禅师甘露(2)

戒杀护生论

普庵祖师戒杀文

淤溪戒杀会公言

重玄学与宋明理学——以重玄学、华严宗以及程朱理学之间的

 

后五篇文章

八关斋戒的内容

受八关斋戒仪轨功德文

念佛辩疑

特蕾莎修女、证严法师——两位世间的度母

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