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惠洪文字禅之诗学内涵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惠洪文字禅之诗学内涵研究
  【文章作者】吴静宜
  【指导教师】萧丽华
  【文章页数】250页
  --------------------------------------------------------------------------------
  【中文关键词】惠洪|觉范|诗学|诗禅|文字禅|以禅论诗
  【中文摘要】惠洪在北宋文字禅发展扮演重要角色,本论文将以惠洪诗学著作《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三本着作为主体,萃取惠洪文字禅的诗学内涵。本研究自禅宗与诗学两大范畴同时切入,同时观察唐、五代、北宋的禅林文字与诗话、诗论、诗禅合一等发展现象,从文字禅与诗学演进史着手,以厘清惠洪文字禅定义与诗学意涵。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禅学与诗歌的影响作为观察的起点,由惠洪师承、交游,客观了解生平、著述与禅学思想。本文第三章追溯至六朝与唐代僧人文士化、文士与禅林互动的现象,观察不立文字至文字禅的转变,而同时观察北宋时期文字禅的走向与惠洪文字禅形成的原因。确认文字禅的定义及诗歌内涵,观察其形成远因及近因,明白其文字禅形成的由来。
  第四章为本文主体,探讨惠洪”文字禅”的诗学内涵。企图透过探究惠洪”文字禅”诗学内涵的过程,客观还原惠洪的人格风貌与历史价值。有关诗学历史的观念借镜哈洛.卜伦(Harold Bloom)对传统的典律(canon)提出质疑,强调正典(Canon)重要性的观点,重构中国诗歌史与诗学的反思,观察惠洪如何通过诗歌历史,粹取诗学典型,并且有意识兼容并蓄诗禅的传统,融合后开拓出新的诗法与创作题材。第五章探讨惠洪诗学在文字禅上的意义及其诗学著作在诗歌理论上的意义。同时观察惠洪诗学在文字禅对后代及其它国家的影响。
  文末附录之惠洪年谱,乃笔者根据《石门文字禅》,并参考其它研究惠洪的文献,以系年的方式呈现,同时对照北宋禅宗大事年表,希望能够观察惠洪在宋代禅宗发展史上扮演的角色,了解惠洪在北宋时期与其它文士僧人的关系。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文献探讨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进路与步骤20
  第二章 惠洪生平与时代背景23
  第一节 北宋政治环境及其对禅学与诗歌的影响24
  一、 政治背景——中央集权、文人主政24
  二、 社会环境——重视禅宗、财政依赖25
  三、 文化概况——士夫入禅、禅子习文28
  第二节 惠洪生平、著述与思想31
  一、 惠洪的生平事迹31
  (一)惠洪的生平 32
  (二)师承与交游 41
  二、惠洪的著作58
  (一)诗禅交涉的文学作品 58
  (二)儒禅交涉的经论作品 60
  (三)僧史与丛林笔记 61
  (四)禅门宗旨与机锋语句 63
  三、惠洪的禅学思想 63
  (一)禅学思想 63
  (二)文字禅思想 64
  第三章 文字禅的演进66
  第一节 文字禅的义涵 66
  一、 文字禅的定义 66
  二、 文字禅的诗歌义涵 67
  第二节 文字禅形成的远因 68
  一、诗僧的文士化 70
  (一)六朝僧人文士化 70
  (二)唐代僧人文士化 74
  二、经典的入世化76
  (一)经典的不立文字观 77
  (二)经典普传的现象 80
  三、文士的禅林化 82
  (一)六朝文士与僧人的往来 83
  (二)隋唐文士与禅林的互动 84
  第三节 文字禅形成的近因 86
  一、 北宋排佛风潮与儒释调和 86
  (一)排佛风潮 86
  (二)儒释调和 87
  二、北宋禅宗的文字禅走向 88
  (一)禅宗思想 88
  (二)禅宗流派 90
  (三)禅宗文字化 91
  第四节 惠洪文字禅的形成 92
  一、临济宗的影响94
  二、当时文人的影响 96
  (一)苏轼 97
  (二)黄庭坚 99
  (三)其它 101
  第四章 惠洪诗学的内涵104
  第一节 追摩前代诗风104
  一、诗骚精神的回归104
  二、乐府的复与变105
  三、陶诗奇趣与谢诗风韵106
  四、六朝其它诗人的精彩109
  五、唐代古、律的风范110
  第二节 彰显北宋诗法117
  一、推崇王安石118
  二、承继苏东坡 119
  三、得力黄山谷121
  第三节 渐成诗法体系125
  一、炼字与用韵125
  二、对偶论126
  三、句法论131
  四、诗法论133
  五、用事论137
  六、风格论139
  七、体制论142
  第四节 重视诗僧传144
  一、取法魏晋隋唐诗僧传统145
  二、效法宋僧大德诗禅传统151
  第五节 提倡以禅论诗157
  一、以禅学名相论诗158
  (一)空、宗、门159
  (二)势160
  (三)饱参161
  (四)三昧161
  (五)万象162
  (六)大千163
  (七)冥搜164
  (八)风雷165
  二、用禅法象征诗法 166
  (一) 文字如春 167
  (二) 游戏三昧 169
  (三) 梦中为诗 170
  (四) 妙观逸想 171
  (五) 反常合道 172
  (六) 冥搜万象 173
  (七) 鼻观诗论 174
  (八) 以偈为诗 176
  (九) 以禅评诗 178
  (十) 月映万川 179
  第五章 惠洪诗学在文字禅上的意义181
  第一节 诗禅合一之继承与开展 181
  一、 以禅论诗的实践 182
  二、 诗为文字禅的主张 183
  第二节 惠洪独到的诗歌创见 187
  一、 偷春格 189
  二、 有声画 189
  三、 诗眼 192
  四、 奇趣 195
  第三节《天厨禁脔》、《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在诗歌理论上的意义 196
  一、《天厨禁脔》的贡献 197
  二、《冷斋夜话》的价值 201
  三、《石门文字禅》的意义 204
  第四节 惠洪文字禅对后世的影响 206
  一、对宋代的影响206
  二、对元明清的影响210
  三、对邻近日本、韩国的影响215
  第六章 结论218
  附录一 惠洪年谱221
  参考文献 236
  --------------------------------------------------------------------------------
  【参考文献】一、惠洪著作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四部丛刊本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台湾商务印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6册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丛书集成续编》,1970年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台北:新文丰出版,1973年12月
  宋?释惠洪《全宋诗》卷1327一~二十,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盛万寿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宋?释惠洪《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明正德丁卯刊本,1958年10月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台湾商务印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3册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台北:艺文印书馆景印《丛书集成续编》,1970年
  宋?释惠洪《林间录》,台湾商务印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52册
  宋?释惠洪《林间录》,《卍续藏》148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林间录》,《佛光大藏经?禅藏》,高雄:佛光,1994年12月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佛光大藏经?禅藏》,高雄:佛光,1994年12月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台湾商务印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52册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卍续藏》137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临济宗旨》,台湾商务印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52册
  宋?释惠洪《临济宗旨》,《卍续藏》111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法华经合论》,《卍续藏》47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楞严经合论》,《卍续藏》18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智证传》,《卍续藏》111册,台北:中国佛教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编,1967年
  宋?释惠洪《智证传》《禅宗集成》第一册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临济宗旨》(廓门贯彻注《注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柳田圣山、椎名宏雄编《禅学典籍丛刊》第五卷,京都:临川书店,2000年10月
  二、佛经典籍
  《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册
  《百喻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册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三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七册
  《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册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三册
  《究竟大悲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册
  《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九册,新文丰景印本,1988年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
  唐?释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卷
  唐?释慧能《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
  唐?释玄觉《证道歌注》《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六套第三册
  唐?释慧然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卷
  五代?释静、筠《祖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第十四册
  五代?释文益《宗门十规论》,台北艺文印书馆《禅宗集成》第一册
  宋?释法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禅宗集成》第七册
  宋?释善清《慈受怀身禅师厅录》《禅宗集成》第二十三册
  宋?释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卷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四部丛刊三编》本
  宋?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佛藏要籍选刊》本第十一册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宋?释楚圆集《汾归无德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宋?释正觉颂古《开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册
  宋?释重显颂古《碧岩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册
  宋?释善卿《祖庭事苑》《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
  宋?释惠彬《丛林公论》《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五册
  宋?林希逸《竹溪口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三(台湾:商务复印《四库全书》本)
  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台北:新文丰,1983年
  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宋?晓莹《感山云卧纪谈》,高雄:佛光,1994年
  宋?普济《五灯会元》,台北:文津,1991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台北:木铎,1982年
  宋?志盘《佛祖统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宋?净善《禅林宝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册
  明?紫柏《紫柏老人集》,卷十四,《续藏经》第一二六册
  明?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明?颛愚观衡《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嘉兴藏》,第二十七册
  明?觉岸《释氏稽古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元?释德辉《百丈清规》台北:佛光,1997年
  宋?道融《丛林盛事》,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4年
  三、文集 诗话 史类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1987年
  朱全成《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商务,1993年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苏轼文集》,北京:语文,2001年
  曾枣庄、曾涛编《苏文汇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傅璇琮编《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卷》,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
  贾文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上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
  宋.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四部丛刊三编》本
  宋.秦观《淮海集》,《四库丛刊》本
  宋.黄庭坚《山谷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宋.释文莹《玉壶诗话》北京:中华,1985年
  日人空海《文镜秘府论》,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
  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
  宋.严羽《沧浪诗话》,台北:久博,1986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台北:世界书局,1976年2月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台北:新文丰,1985年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台北:世界书局,1992年9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明.胡应麟《诗薮》,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9月
  清.张泰来述《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清)鲍廷博校《知不足斋丛书》册22,(台北:艺文,1966年)(《百部丛书集成》册 471,国立台湾大学装订本)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注》,台北:东升,1980年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1年12月
  郭绍虞《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丁仲祜《续历代诗话》,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6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93年9月
  丁福保辑《清诗话》,台北:木铎出版社,1993年9月
  丁福保辑《续清诗话》,台北:木铎出版社,1993年9月
  程毅中编《宋人诗话外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共十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张伯伟编《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南京:江苏古籍,2002年
  台静农《百种诗话类编》,台北:艺文,1974年
  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张葆全《诗话与词话》,台北:万卷楼,1993年7月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旧唐书.裴冕传》台北:艺文,1978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台北:商务,1979年
  脱脱《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91年
  王夫之《宋论》,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方 豪《宋史》,台北:文化大学出版部,1979年
  《宋史研究论集》(1-30集),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四、近人诗文论著
  刘若愚着、杜国清译《中国诗学》,台北:幼狮,1985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台北:开明,1960年
  陈良远《中国诗学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陈良远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
  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张方《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5月
  张思绪《诗法概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戴丽珠《诗与画》,台北:联经,1978年
  邝健行主编《中国诗歌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1999年9月
  张健《宋金四家文学批评》,台北:联经出版社,1975年
  张高评《宋诗之传承与开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张高评《宋诗之新变与代雄》,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张高评《会通化成与宋代诗学》,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出版委员会,2000年8月
  钱锺书《宋诗选注》(增订本),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共七十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1998年12月
  黄保真、成复望、蔡锺翔《中国文学理论史─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赵仁珪《宋诗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张 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
  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
  程 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7年1月
  黄启方《宋代诗文纵谈》台北:商务印书馆 1997年8月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四川:巴蜀书社,1997年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阮 忠《唐宋诗风流别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谢佩芬《北宋诗学中”写意”课题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8年6月
  许总《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程杰《宋诗学导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许总《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 洪《苏轼诗歌研究》,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5月
  王水照《苏轼论稿》,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郑幸朱《苏轼以赋为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黄美铃《欧、梅、苏与宋诗的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吴 晟《黄庭坚诗歌创作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龚鹏程《江西诗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10月
  欧阳炯《吕本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龚鹏程《诗史本色与妙悟》,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4月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5月第12次印刷
  钱锺书《谈艺录》(增订本),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神田喜一郎《五山文学与填词》《日本填词史话》北京:新华书局,2000年10月
  陈永明、吴淑钿选编《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
  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高志仁译哈洛.卜伦(Harold Bloom)着《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台北:立绪,2003年12月
  五、近人禅学论著
  钱 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台北:东大,1978年
  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再版
  郭 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陈援庵《释氏疑年录》,台北:弥勒,1982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陈 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4年4月
  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南宗禅成立以后的政治社会史的考证》台北:东大,1986年2月
  何国铨《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严北溟《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台北:木铎,1988年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黄敏枝《宋代佛教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12月
  日?加地哲定《中国佛教文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7月再版
  褚柏思《中国禅宗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1月修定五版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北京:今日中国,1992年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1993年2月
  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3年9月
  田光烈《论禅学》,台北:顶渊文化,1993年11月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1993年
  方立天《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1994年7月
  顾伟康《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1994年12月
  杜松柏《知止斋禅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年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1995年4月
  刑东风《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新店:圆明出版社,1995年
  李 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雄:丽文文化,1993年10月
  柳田圣山着,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再版第二刷
  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二刷
  黄启江《北宋佛学史论稿》,台北:商务 1997年
  蒋义斌《宋儒与佛教》,台北:东大,1997年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三民,1997年
  程东 薛冬《临济宗门禅》,台北:成都,1997年
  魏道儒《宋代禅宗史论》,高雄:佛光,2001年
  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学生,1997年
  钱志熙《活法为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印顺《中国禅宗史》,竹北:正闻出版社,1998年1月
  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文津,1998年
  王志跃《分灯禅》,台北:圆明出版社,1999年
  蔡日新《中国禅宗的形成》,新店:圆明出版社,1999年3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着《中国佛教百科丛书?历史卷》,台北:佛光文化,1999年
  张节末《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8月
  李 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雄:丽文文化,1993年10月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孙昌武《诗与禅》,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8月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5月
  皮朝纲《禅宗的美学》,高雄:丽文文化,1995年9月
  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
  萧丽华《唐代诗歌与禅学》,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9月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江西: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2年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8月
  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台北:文津,2002年
  胡 遂《中国佛学与文学》,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4月
  周裕锴《禅宗语言》,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2002年11月
  张美兰《禅宗语言概论》,五南出版社,2000年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年3月
  六、资料汇编与论文集
  黄启方编《北宋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
  张曼涛编《中国佛教史学史论集》,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9月
  郭绍虞、罗根泽《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1984年
  石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钱锺书《文学研究丛编》第一辑,台湾:木铎,1981年
  黄永武、张高评编着《宋诗论文选辑》(第一辑),高雄:复文书局,1988年5月
  黄永武、张高评编着《宋诗论文选辑》(第二辑),高雄:复文书局,1988年5 月
  黄永武、张高评编着《宋诗论文选辑》(第三辑),高雄:复文书局,1988年5月
  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选编《黄庭坚研究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
  张高评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编辑《第一届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丽文文化事业,1995年5月
  张高评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期),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儋州市人民政府、苏轼学会合编《全国第八次苏轼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张高评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张高评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张高评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五期),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七、学位论文
  何 干《禅宗精神与中国艺术》,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3年
  蔡荣婷《景德传灯录之研究-以禅师启悟弟子之方法为中心》,政大中国文学所硕士论文,1985年谢孟锡《禅宗对语言与真理的看法;一个西方哲学的理解进路》,文大哲学所硕士论文,1992年吴美铃《由禅的“解构”义探讨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华梵东方人文思想所硕士论文,1993年赖建成《晚唐暨五代禅宗的发展-以与会昌法难有关的僧侣和禅门五宗为重心》,文化大学文史学系博士论文,1993年
  陈碧云《论“活法”》,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
  林正三《历代诗论中“法”的观念之探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
  李 栖《两宋题画诗研究》,东吴中文所博士论文,1991年
  盖美凤《活法与江西诗派形成》,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郑真熙《马祖道一及其禅学思想研究》,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7年
  高毓婷《圜悟克勤禅学研究》,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7年
  吴丽虹《惠洪觉范禅学研究》,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7年
  李开济《宋代大慧宗杲禅思想研究》,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
  盖绮纾《苏门与元佑文化》,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7月
  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7月
  林锦婷《苏轼与黄庭坚之诗论及其比较》,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硕士论文,1994年
  锺美玲《北宋四大家理趣诗研究──以苏、黄、二陈为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李元贞《黄山谷的诗与诗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1年
  王源娥《黄庭坚诗论探微》,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
  八、期刊论文
  王 煜《北宋德洪觉范禅师融会儒释》,《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4月
  张双英《试探胡仔论惠洪评诗之弊的理论基础-作家兼批评家时角色的纠葛》,《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际》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10月
  郑群辉《瘦搭诗肩古佛衣-论北宋文学僧慧洪觉范》,《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1995年12月
  皮朝纲《慧洪以禅论艺的美学意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月
  刘正忠《惠洪“文字禅”初探》,《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期,高雄:丽文,1996年9月
  皮朝纲《慧洪审美理论琐议》,《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期,高雄:丽文,1996年9月
  张福勋《宋代的诗僧与僧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2月
  郑群辉《北宋诗僧慧洪觉范的文学成就》,《学术论坛》,1997年3月
  陈德礼《妙观逸想:古代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及其意义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月
  杜爱英《北宋诗僧德洪用韵考》,《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1998年
  麻天祥《宋代禅宗的新视向:惠洪与文字禅》,《1992年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三重:佛光山文教),1998年4月
  释见一《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年7月
  谢惠青《词僧惠洪及其词之探赜》,《兴大中文研究生论文集》第三期,1998年7月
  李贵《试论北宋诗僧惠洪妙观逸想的诗歌艺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姚大勇《惠洪称谓辨》《江海学刊》,1999年6月
  周春生《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道家类提要补正》,《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一期
  林伯谦《惠洪非“浪子和尚”辨》,《东吴中文学报》第六期,2000年5月
  彭雅玲《惠洪的禅语观及创作观》,《第五届中国诗学会议论文集》,2000年10月
  张宏生《释子绮语--诗僧惠洪的一个面向及其文化信息》,《中国作家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2月
  彭雅玲《创作与真理--北宋诗僧惠洪的创作观与真理观析论:以“石门文字禅”为讨论中心》,《台北师院语文集刊》,2001年6月
  谢佩芬《释惠洪“文字禅”与文学观初探》,《国科会89年释惠洪新论计划成果》,2001年10月
  杨胜宽《人品、气韵、诗史─惠洪论杜及论诗述评》,《杜甫研究学刊》第一期,2002年
  陈自力《惠洪上元之作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
  李 贵《北宋诗僧惠洪考》,《文学遗产》第三期,2002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林伯谦《惠洪《智证传》研究》,《东吴中文学报》第八期,2002年5月
  萧丽华?吴静宜《苏轼诗禅合一论对惠洪“文字禅”的影响》,《玄奘大学佛学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3月4日
  周裕锴《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文学遗产》,2003年第六期
  莫砺锋《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兄商榷》,《文学遗产》,2003年第六期
  林伯谦《惠洪其人其书简论》,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诗与诗学研究”读书会,2003年10月17日
  陈自力《非离文字语言 非即文字语言─惠洪文字禅理论研究》,《曹溪─禅研究》(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廖肇亨《惠洪觉范在明代》,《明清文学与宗教研讨会》中央研究院小型学术讨论会,2003年11月14日
  杨曾文《北宋惠洪及其《禅林僧宝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04年1月
  萧丽华?吴静宜《惠洪诗禅的“春”意象——兼为“浪子和尚”辩诬》,《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九期,2004年6月
  张 健《吕本中的文学批评研究》,《幼狮学志》第11卷2、3合期,1976年5月
  龚鹏程《知性的反省─宋诗的基本面貌》,《中国文化新论?文学篇二?意象的流变》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10月
  周裕锴《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文学评论》第4期,1983年
  宋筱蕙《黄庭坚诗法研究》,《嘉义师专学报》第14期,1984年5月
  王 卓《吕本中谈“悟入”有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1985年6月
  张连弟、赵广林撰《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1985年6月
  南 帆《论诗的技巧构成──“死法”与“活法”》,《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1辑,1986年8月
  袁行霈《诗与禅》,《文史知识》,第十期,1986年
  马积高《江西诗派与理学》,《文学遗产》第2期,1987年
  张 鸣《宋诗活法论与理学的关系初探》,《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陈庄、周裕锴《语言的张力─论宋诗话的语言结构批评》,《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1月
  黄景进《论黄山谷所谓“无一字无来处”-兼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中华学苑》第三十八期,1989年4月
  柯庆明《中国古典诗的美学性格》,收入《中国美学论集》页187 - 257,南天书局,1989年5月
  张 晶《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文学遗产》第6期,1989年6月
  欧阳炯《宋代吕本中诗论》,《国立编译馆馆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
  廖栋梁《滋味:以味论诗说初探》,《中国文学批评》第一集,学生书局,1992年8月
  束景南《活法:对法的审美超越》,《文学评论》第4期,1993年4月
  黄奕珍《试论黄庭坚的”句中眼”》,《中国文学研究》第九期,1995年6月
  黄景进《韩驹诗论──兼论换骨、中的、活法、饱参》,《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二期,1996年9月
  黄景进《换骨、中的、活法、饱参──江西诗派理论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1997年9月
  周裕锴《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文艺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3月
  张高评《从会通化成论宋诗之新变与价值》,《汉学研究》16卷1期,1998年6月
  杨乃乔《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东方丛刊》,1998年1月
  郑雪花《试析邵雍“以物观物”的诗歌理念》,《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年1月
  葛兆光《语言与意义:九至十世纪禅思想史的一个侧面》,郑志明主编《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嘉义:南华大学宗教中心,1999年
  周裕锴《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及其诗歌意象之关系》《文学遗产》第3期,2001年
  邓广铭《略谈宋学》,《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附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吴永猛《禅宗丛林体制之商榷》,《文艺复兴》第1卷第6期,1970年6月
  周维介《禅与中国诗论之关系》《贝叶》第七期,《南大图书馆》,1972年12月
  李世杰《禅的哲学》,《禅宗思想与历史》,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杜松柏《禅家宗派与江西诗派》,《文史学报》(中兴大学)第8卷,1978年6月
  陈荣波《中国禅宗的特质》,《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1981年12月
  陈荣波《中国禅宗构成因素及其特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5卷第4期,1982年4月
  曹仕邦《禅宗“棒喝”教化方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大陆杂志》第69卷第1期,1984年7月
  冉云华《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1984年9月
  古天英《楞伽经中有关禅宗思想探索》,《慧炬》第262期,1986年4月
  传佩荣《宗教语言的意义问题》,《台大哲学论评》第11期,1988年1月
  蒋年丰《禅与心理分析之研究比较》,《中国佛教》第32卷第4期,1988年4月
  郑学礼 着,骆一峰 译:《肯定、否定与禅的逻辑》,《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6期,1988年6月
  徐宏力《论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洪修平《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文献》季刊,1989年4月
  孙昌武《略论诗与禅》,《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4月
  成中英《禅的诡论和逻辑》,《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年4月
  洪修平《论佛教的中国化与禅宗研究》,《中国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8月
  冯耀明《禅超越语言和逻辑吗?:从分析哲学观点看铃木大拙的禅论》,《当代》第69期,1992年1月
  张伯伟《禅学与宋代诗学》,《禅学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张伯伟《宋代禅学与诗话二题──《石林诗话》与《沧浪诗话》》,《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
  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美学情调》,《国际佛学研究》第二期,1992年12月
  洪修平《略论宋代禅学的新特点》,《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1期
  皮朝纲《马祖道一─洪州宗禅学及其在禅宗美学思想史上的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卷2期,1993年4月
  皮朝纲《云门三句与禅宗美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3年9月
  皮朝纲《沩仰宗风、圆相意蕴与禅宗美学》,《西北师大学报》31卷1期,1994年1月
  崔成宗《宋诗话之咏物诗论》,《中国学术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皮朝纲《临济禅法、无位真人与禅宗美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1卷2期,1994年4月
  程 杰《宋诗类型特征、诗意本质及其历史内涵》,《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皮朝纲《黄龙三关与禅宗美学》,《西北师大学报》32卷1期,1995年1月
  孙昌武《黄庭坚的诗与禅》,《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2月
  彭雅玲《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初探》,《中华学苑》第45期,1995年3月
  张博颖《禅宗对宋元写意美学思想的促成》,《文艺研究》,1995年4月
  皮朝纲《大慧宗杲看话禅与禅宗美学》,《四川大学学报》22卷3期,1995年7月
  冉云华《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1995年7月
  陈雅芳《禅宗公案义理结构之分析》,《禅与佛学论文集》,1995年10月
  李世萍《灵感与禅悟——谈诗禅相通之契机》《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第二期,1995年
  邢东风《参究与研究:把握禅的两种方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6年5月
  林世荣《禅宗公案文化现象解读》,《中央研究所论文》第5期,1998年5月
  刘泽亮《语默之间: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中国禅学》第一卷,2000年
  萧丽华《从儒佛交涉的角度看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观念》,《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2000年6月
  李玉珍《禅宗文学之公案:佛教证悟经验之宋代新诠》,“让证据说话:案类在中国”学术研讨会,2000年12月28日
  萧丽华《东坡诗论中的禅喻》,《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2001年6月
  蔡荣婷《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初探》,《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丽文文化,2001年9月
  陆永峰《佛教与艳诗》《中华佛学研究》第六期,2002年3月
  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吴立民《论祖师禅》,《中国禅学》第1卷,2002年6月
  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中国禅学》第1卷,2002年6月
  魏道儒《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中国禅学》第1卷,2002年6月
  钱志熙《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
  郭玉生《论禅宗语言对宋诗语言艺术的影响─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角度考察》,《宁夏社会科学》第一期,2003年1月
  萧丽华《佛经偈颂对东坡诗的影响》,中兴大学“第四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3月15日
  龚鹏程《唐代的文人与佛教》《普门学报》第十五期,2003年5月
  萧丽华.吴静宜《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唐代僧诗中的文字观》《中国禅学》第二卷,2003年6月
  九、外文文献
  阿部肇一《北宋的学僧德洪觉范》《驹泽史学》24期,1977年3月(昭和52年)
  西胁常记《慧洪研究》《人文》33期,1987年3月
  柳田圣山主编《禅林僧宝传》《禅的文化——资料篇》,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9年
  雷维霖 《A Monk''s Literary Education: Dahui''s Friendship with Juefan Huihong》
  (一个禅师的文学养成教育--大慧与觉范慧洪的友谊)《Chung-Hwa Buddhist》Journal
  No.13.2,2000年5月
  大野修作《慧洪〈石门文字禅〉的文学世界》《书论的中国文学》,东京:研文出版社,2001年

 
 
 
前五篇文章

放生的意义——谦和法师心声录

念佛三昧初探

从《摩诃止观》看“烦恼即菩提”在天台圆教中的意义

临济禅中的“有”与“无”

禅净双修调和论

 

后五篇文章

试论“万法唯心”

袁宏道净土归趣略析

关于《楞严经》的几个问题

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赵州禅的影响与柏林禅寺的中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