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超越与回归——试论道一对禅宗超二元对立思想的实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本 来
  (天津市蓟县盘山天成寺)
  ------------------------------------------------------
  佛陀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花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解其意,唯达摩诃迦叶破颜为笑,而领佛旨。佛陀说:“我今以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于汝”,这就是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称为第一世,阿难尊者为第二世,一直传到达摩祖师为第二十八世。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称为东土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南宗,传顿法),为纯禅时期。
  达摩祖师初来东土时,教人“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心为墙壁,可以入道”有摩诃迦叶破颜为笑,而领佛旨。佛陀说:“我今以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于汝”,这就今是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称为第一世,阿难尊者为第二世,一直传到达摩祖师为第二十八世。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称为东土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南宗,传顿法),为纯禅时期。
  六祖慧能教人“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云盖复,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示真法,吹却迷妄,内外彻明,於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从达摩初祖到六祖慧能入寂,他们禅风的特点是:(1)不废弃经风教义,但不死于经句的拘泥,乃在活泼地把握住佛的精神所在。(2)沿用佛教的一般术语,以提携全部的佛法为主眼,未尝企图建立一宗一派的门庭。(3)他们有济世化众的悲心。(4)鼓励坐禅的功夫。这是一种纯朴的禅风。
  可是当南宗传到马祖道一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棒打及喝骂的机用大行。所谓机用,是指因时地不同及师对弟子间启发方式不用而言,不讲基本的佛教理论,也不谈戒、定、慧的原则,而是直接用紧逼的方式,或挥拳、或脚踢、或毒骂、或用矛盾语。来点出戳破修行者的我见—我慢、我贪、我嗔、我痴,所知与无知等的心理障碍,以达到期司的境地。可见,所谓禅机,是灵活运用不拘一定形式的动作和语句,使得修行者,得到禅的功能—智慧的显理。
  下面介绍禅宗祖师的情况:
  1)马祖道一,他的禅风往往权变自在,应化无方。他主张心外无佛,自心是佛,佛外无心,不取善舍恶,不观空入定,以平常心是道,行、往、卧是道。一切法绵是佛法,不假修道,不用坐禅。他的禅机很多,例如:
  ①打。僧头号:“如何是祖师自西方传来之意?”马祖便打,并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②画。僧问:“不得道一长三短,离此四字,请和尚答,”马祖见他作四画上一长下三短,于是乃画地一画,说:“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
  ③蹋。洪州水者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之意?”马祖说:“礼拜者,祖便与一蹋”。
  ④拧。百丈禅师曾在马祖门下参学。有一天,百丈与马祖在寺外,看到一群野鸭子掠空而过,马祖问百丈:“那是什么?”百丈说。马祖双问:“那里去了?”百丈又说:“飞过去了”。马祖听后,拧百丈鼻子,百丈负痛大叫。马祖说:“不是飞过去了吗?”百丈言下大悟。野鸭子是百丈当前妄念,被马祖一拧鼻子,此念顿时被打杀。妄念息时,真如即现。马祖不失时机提醒百丈“不是飞过去了吗?”百丈也不忘师恩,直下承担。师徒间一唱一酬,开示我们:“妄心本来不离自性,妄心寂灭,就是真如,关键在于敢不敢承担。”
  马祖主张即心即佛,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
  2)百丈怀海。他是马祖的弟子,机用也极相似,他对禅宗最大的贡献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并且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作为禅僧的生活标榜。
  百丈认为:“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所谓佛就是处一切时都无所求,无论佬境界於心不动,“佛来佛斩,魔来摩斩”,扫荡一切。
  只要息却狂心,即归自家本性,自家本性就是佛,就是心外求佛,无有归期。只要息下觅心,佛即不求可得。只要离诸攀缘心,就能显露自性。
  大安禅师一天拜访百丈,作礼而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说:“大似骑牛觅牛”。
  我们说妄念本空,无须更新,佛性本具,无须再求。
  百丈禅师继马祖之后,将对禅与生产劳动结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要求人们在搬柴运水中求解脱。有一天锄完地,一个僧人听到敲钟声,便将锄头往肩上扛,大笑而归,百丈赞曰:“俊者,此是观音之门”。
  3)黄檗希运,他是百丈的弟子,有一日,百丈问希运:“你从什么处来?”希运:“大雄山下采菌子来。”百丈又问:“见到老虎么?”希运便作虎叫声。百丈拈起斧子作砍状,希运便给怀海一掌,百丈吟吟而笑,即归。上堂开示说:“大雄山下老虎,你们诸人也须好好注意,我百丈老汉,今天亲被咬了一口。”黄檗虽未见到马祖道一,但他领会了马祖的大机大作。
  希运提倡:“一心好佛”之义:《传心法要》中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生,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又说:“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又说:“迷自本心,不认为佛,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
  我为裴休说临命终时,指出:“凡人临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园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一时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去”。(注,他的观点与净土宗有所不同)
  他目中无禅师,他批评了马祖门下,只有两人得到马祖的正法眼,他曾对大众说:“汝等诸人,尽是童酒糟汉,凭么行脚,何处有今日,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
  4)临济义玄,他是黄檗希运的弟子,是临济宗的第一代祖师,他的门风:
  ①义玄吃了三顿棒。
  有一天义玄向黄檗请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他的话声未了,便挨黄檗一顿打。后来他又去问,又挨了一顿打,第三次再问。又挨一顿打。他觉得和尚打,必有深义,但他自恨障缘太重,不能领司,所以他向黄檗告辞他去。黄檗告诫他,只许到马祖的嫡法孙大愚禅师处去。他问大愚:“我义玄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吃棒,不知我义玄有过无过?”大愚听了,便于义玄说:“黄檗凭么老婆,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义玄听了,便于言下大悟。而说:“黄檗佛法无多子”。大愚问他:“见了什么道理?”他竟在大愚肋下击了三掌。回到黄檗处,说明了经过。黄檗说:“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打)”。义玄则接着说:“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给黄檗一掌。由于这个开端,使得义玄的宗风,活用禅机,棒渴并行,大有龙腾虎喷的气象。
  ②临济四喝
  有时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竽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可知一喝之中,有死有活,有擒有纵,不能胡喝乱用。
  5)虚云和尚,受临济衣钵于妙莲和尚,为临济宗四十三世。在扬州参加高晏寺禅七法会时,于八七第三个晚上六柱香开静时,护七师倒开水冲到手上,茶杯落地,声破碎,使疑根顿断,如从梦醒。悟透禅关,因此作再道偈:
  “杯子朴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和尚到处修复废弃的古刹,领导大家搬砖担土,坐香参究,二时课诵,半日布萨,保存了马祖的禅风!
  虚云和尚继承和发扬了百丈清规,并以振兴禅宗为已任,他的业绩甚多,主要包括建寺安僧,提倡戒律,兴学育僧,农禅并重,重视史文,爱国爱教,福利社会等等。
  虚云和尚以振兴禅宗为已任,他位思想并不偏狭。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学、外学并重。
  虚云和尚还对我们示说:“能修持的人,十字待头、歌舞厅……都可以办道场”,连想到善财子童子53参中 香长者,他不在家中打坐,不在道场里修定,而是去逛最热闹的市场。他做什么?在修高深的禅定,充分说明禅定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千万不能单纯理解成盘腿打坐才是禅!
  弟子本来,是临济正宗25世续洞和尚的弟子,后来又拜纯一和尚师父,至今修学尚很差,但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也有一点体会:
  学佛人要做到:“逍遥、自在、快活、活着在极乐”,要逍遥,就要淡薄名利,万缘放下;要自在,就要断除无明烦恼;要快活,就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法喜充着;活满在极乐,极乐既在阿陀佛教主的西方世界(不能指地球上的西方国家),又在我们心中,在眼前,在当下。弟子本来的理解如有错误,弟子本来求忏悔。
  下面用净慧和尚记录的《重兴云居真如寺悬钟板》法语,作为本文的结尾。
  法语云:“拈香毕,棒板云,芟除荆棘伽兰,千佛常来此处参。天上云居傍胜境,五宗踪踏竖刹竽。冷灰豆爆焰重 ,触契拈花司笑颜。三学园融微妙义,地久天长永传灯。兹山从容祖开山,列祖相承,整起楗槌,妙如嘉犹,普益人天。即令昇槌一句,作什么道?”拈板椎云:“钟板声彻三千里,月朗天空天古明”。……充分说明虚云和尚是马祖禅风的模范传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

北宋天台宗对《大乘起信论》与《十不二门》的诠释与论争义

20世纪天台佛教研究

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试析中国净土思想发展的路径

 

后五篇文章

试论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的建树

刘元春及著作《马祖道一禅法评析》

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六祖返粤以《法宝坛经》开创中国禅

达摩来粤与禅宗的创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