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从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从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进藏传法到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数千座大大小小的学院式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20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逢到了特殊历史机遇,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在短短半个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在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从国内多民族共同信仰,发展成了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3.“藏传佛教”和“藏密”有什么不同? “藏传佛教”和“藏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藏传佛教包括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两部分。显宗以“三藏”经典为主,教授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续”经典为主,教授四部瑜珈,成就密宗双合七支持金刚佛。虽然藏传佛教从总的方面来讲,都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结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噶当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学密;萨迦、噶举、宁玛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鲁派才主张显密并举,双翅齐飞。因此,以“藏密”称呼“藏传佛教”,并不确切。 4.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以理管事,以事证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一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深的理论,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实际上,宁玛派的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证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鳌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采众长,荟萃精华者。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5.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各个教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 二、对正见的认识方面各教派之间存在分歧。自古以来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在皈依三宝、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见方面,存在众多分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的原因,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认识境界,是超思维和语言的境界,故言“真实理谛非分别思维对象”。从主观上讲,人类的一般分别思维对超理性的真理很难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粗浅的研究和深细的研究、学识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各教派相互争论不休的主要焦点。 6.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人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与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这“信”字有三重含义: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其所产生的作用,进而执著追求。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明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 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常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处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 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会寻找出路,当认识到佛法对世界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及其解决办法的合理性和无比优越性时,就会自然地皈信佛教。因此说:“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动力是信念。” 7.佛教大乘和小乘有什么不同?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磐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大乘不同于小乘的有七大特点:①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②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③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④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⑤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方便度化众生;⑥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⑦大功用—佛以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8.怎样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两种皈依法:一种是受戒皈依,一种是信念皈依。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规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现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按戒规行事者,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如何认识三宝、皈依三宝应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等,详见拙作《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中《三宝原理与皈依法》一文(甘肃民族出版社)。 9.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件就算皈依吗? 上问中已说过,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的要求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10.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要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未受分别解脱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慢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时若犯了杀生戒、YIN戒、偷盗、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不能向别人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相僧。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样。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生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放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而为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是修金刚乘密法,更不需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成就师都是在家密法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11.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对灌顶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但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法师必须具备灌顶的资格: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有纯真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三、必须是密戒戒行无瑕疵;四、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就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师徒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12.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一、具戒学;二、具定学;三、具慧学;四、学识高于教学对象;五、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六、博闻经论;七、证悟法性真理;八、善于演说;九、富有慈悲心;十、诲人不倦。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理论知识。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13.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十三种德相是:一、严守戒律;二、具大智慧;三、具足忍德;四、思想诚实;五、无欺诈行为;六、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七、对众生有慈悲心;八、精通三藏义理;九、掌握“双十”知识;十、会塑造绘画坛城;十一、善于解说密法;十二、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十三,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情温和。 “双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一、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二、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三、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四、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五、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六、懂得祀食运作法;七、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八、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九、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十、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外密知识十条是:一、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二、懂得观修各种瑜珈;三、懂得各种手势印;四、懂得各种站立腿势;五、懂得各种不同坐势;六、掌握各种诵咒法;七、懂得烧供法;八、懂得各种敬供仪轨;九、懂得作法的诀窍;十、懂得迎送、收消诸法。除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14.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人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儿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