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传佛教的基本脉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传佛教的基本脉络
  中国佛教有两大派系,即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大乘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个部落,建立吐蕃王朝以后,大规模传入西藏。传入的标志就是松赞干布所娶的尼泊尔公主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这两位王妃,分别从各自的家乡请入的释迦牟尼佛像。两位公主抵达拉萨后,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分别在拉萨修建了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寺庙大昭寺和小昭寺,拉开了佛教在西藏传入的序幕。其中,大昭寺中供奉的由文成公主请入的释迎牟尼佛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并成为藏传佛教信徒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的最为神圣的偶像。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尽管得到了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但仍遭到了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传统苯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佛教的传播举步维艰,大昭寺的地基屡屡昼建夜毁,兴佛和反佛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直到一个世纪以后的赤松德赞时期,苯教逐渐失势,公元763年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在山南建成,佛教才在西藏站稳脚跟。但由于随后的赞普强力扶持佛教,允许僧人参加朝政,实行“七户养僧制”等政策,加重了社会矛盾,加之苯教仍有一定的势力,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9世纪初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从公元7世纪至9世纪,佛教这段时间在西藏的发展和传播,史称藏传佛教“前弘期”。
  至10世纪末、11世纪初,佛教再次在西藏西部地区的阿里和今天的青海地区获得复兴,并逐步向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中部地区传播。这标志着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始。后弘期初期,由于佛教的复兴得到了各个新兴地方割据势力的支持,同时由于各地所传播佛教的戒律传承和教义上的差异,截至15世纪相继产生了对西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而又广泛影响的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
  宁玛派自认是藏传佛教教派中最为古老的教派,他们宣称该派所传播的教义,是公元8世纪为佛教在吐蕃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的真传,并将莲花生大师推举为该派的鼻祖。宁玛派主要以弘扬吐蕃时期的“旧密”,即吐蕃时期译入的佛教密宗为主,这些密宗典籍在吐蕃时期灭佛前都被莲花生大师等密藏起来,后弘期以后相继被发掘出来,其中《大圆满法》为其主要的核心教义。传入包括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以家族和师徒相传为主。他们主张,佛性的获得不必完全仰赖于理论的说教和领悟,而在于执著专一的瑜伽修炼,人生的目的为福德与智慧的拥有,而非权力与世俗的享乐,因此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以密宗的修行和挖掘密藏典籍而著名。
  噶当派与宁玛派相比,更注重于显宗理论的修习。由仲敦巴(1005—1064)创立,教义渊源于印度来藏弘法著名大师阿底峡(982—1054)的著作《菩提道灯论》。显宗经典主要以“噶当六论”、即《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普提行论》、《本生论》和《集法句经》为主。密宗只主张推广其中表层的宗教仪式等,而反对推广密智灌顶等深层核心内容。阿底峡圆寂后,其弟子于1056年建立了热振主寺,并分化出一些支派。在早期噶当派历史上产生了两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巴察·尼玛扎,他将印度著名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学说翻译并介绍到了西藏,该学说的译入对后来中观学说在西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位是俄·列必喜饶,他在1073年建立桑普内邬托寺后,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印度著名哲学家法称的因明学论典,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因明学即藏传佛教哲学的传统。
  萨迦派由贡却杰波(1034—1102)创立。贡却杰波早期主要修习宁玛派教法,后转入学习卓弥译师(994—1078)的“值果法”,最后将“值果法”作为该派的主要教法。萨迦派尽管显密兼修,但更注重于密宗的修炼。密宗陆续形成了俄尔、贡嘎和擦尔等三个重要支派,对密宗四部坛城的翻译和其中父续、母续和不二续的划分,是萨迦派对藏传佛教密宗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萨迦班智达(1182—1251)和仁达瓦(134—1412)是萨迦派在显宗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两位杰出人物。前者所撰著的《量理宝藏》将藏传佛教因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后者则对月称应成中观学说在西藏的牢固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及其教派理论的形成影响至深。与宁玛派和噶当派相比,萨迦派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元代一枝独秀,其代表人物萨迦班智达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完成了西藏的和平统一,并从八思巴开始,萨迦派僧人一直位居元朝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事务帝师的显赫位置。萨迦派从而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西藏一直向东传播到了西夏、上都、大都、云南、杭州、潮州等地。其主寺为1073年贡却杰波修建的萨迦北寺和1280年八思巴时期修建的萨迦南寺。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教派中支系最为繁茂的教派,一共有13个支系,其中塔波噶举就有四大八小共12个支派。该派注重口耳相传,塔波噶举由玛尔巴(1012—1097)和米拉日巴(1040—1123)的弟子塔波拉杰创立,以修行“大手印”、“拙火定”和“那若六法”等著名于世。其中,米拉日巴是西藏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坎坷和坚忍不拔潜心修炼,并最终修成正果的事迹被世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都松钦巴(1110—1193)创立的噶玛噶举派,向蔡巴(1123—1194)创立的蔡巴噶举派和帕莫竹巴(1110—11 70)创立的帕竹噶举派是噶举派众多教派中较为重要的教派。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为楚布寺,1283年噶玛巴希(120—1283)圆寂后,该派采用了寻找转世灵童来确定教派继承人的方法,在西藏历史上率先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建立了黑帽系活佛系统,并陆续为各个教派采用。该派在明代时期(公元12—15世纪)的西藏和康区都有较大的势力,与明朝中央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384-1415)于1406年前往南京为永乐皇帝举行佛事,1407年因其“道行卓异”而被永乐皇帝封为大宝法王。
  格鲁派由宗喀巴(1357—1419)创建于1409年,是清代以来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影响最大的教派。与其他教派相比,该教派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戒律,讲究修习次第,在主张显宗和密宗并重的同时,强调先显后密,只有在圆满完成显宗的修习之后,才能进行密宗的修炼。在显宗方面,主张缘起性空,在印度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称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思想,兼收并蓄,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备崭新的中观学说体系;在密宗方面,强调修习应该遵循次第,即修习必须由浅入深、由低而高进行。宗喀巴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这一教义主旨的经典著作。二是格鲁派在哲蚌寺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完善了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格鲁派最大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从清代开始,形成了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为首的各大转世活佛系统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认定、批准和册封的定制。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是格鲁派在藏区六大主要的寺院。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大乘之建立

藏传佛教僧服概述

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

藏传佛教灵塔解读

藏传佛教及音乐文化的蒙古化研究

 

后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藏传佛教等八条基础知识

藏传佛教吉祥日、月功德表

藏传佛教历史的两个时期

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