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经中的喇嘛
流传于我国西藏、蒙古等族地区,其经典属于藏语系统的佛教是中国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彩的佛教。 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西藏多里隆赞汗,得到《百拜忏悔经》、《多宝经》及金宝塔,敬慎供奉,此为佛教入藏之始。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了两个妻子--尼拍尔公主墀尊和中国唐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都信奉佛教。她们入藏,带去了佛教的经典、法物和佛像。松赞干布在两位妻子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松赞干布信佛后,曾派人往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文字母和文法,形成了统一的藏文,并开始修建寺院,供奉佛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西藏兴盛的序幕。公元八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折服了原来盛行的本教,佛教大兴:营建桑耶寺,废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请译师,翻译佛典。公元九世纪,朗达玛赞普采取禁佛措施,封闭寺院,焚毁经像,禁止佛教流传。公元十世纪起,藏地佛教有所复兴。公元十一世纪,印度摩揭陀地方超岩寺上座阿底峡大师经尼泊尔入藏,大弘佛法,宣传大乘佛教教义,传授密法灌顶,指导藏族僧人翻译了许多显密经论,于是佛教又逐步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格鲁派(亦称“黄教”)、宁玛派(亦称“红教”)、噶举派(亦称“白教”)、萨迦派(亦称“花教”)等具有不同特色的佛教派系。大约在十三世纪以后,上层喇嘛逐步掌握了政权,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西藏地区独特的、政权合一的藏传佛教,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 藏传佛教主要受中国汉地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藏传佛教文化也主要是藏、汉、印三流汇融。体现在寺院建筑上,大多采取汉地宫殿形式而又有所发展,一般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备极精巧。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青海塔尔寺等均为古代建筑中的佳作。特别是因为密宗注重像设,所以藏地寺院各种佛教造像艺术特别发达,无论雕、镂、塑、铸都能注重体型比例,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型造像如扎什伦布寺的大弥勒铜像高26米,北京雍和宫旃檀木雕大弥勒像高18米,造型生动庄严,工艺巧妙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至于藏地喇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活佛遗体)、转经廊、活佛公署、喇嘛住宅及喇嘛塔(安放喇嘛遗体)组成。其中。供憎众念经和供奉佛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庙的主体,体量高大,矗立于喇嘛寺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那数以千计的低矮的喇嘛住宅,围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的立体轮廓十分鲜明。这些由经学院、佛殿、塔、活佛办公场所及住宅构成的建筑群不似汉地寺院那么讲究格局对称,并没有明显的主轴线,而是根据地形较自由地布置寺院各类建筑,于不均衡中求对称,于变化中求协调。这主要是受西藏宗教建筑的启发。另外,也因为藏地佛教寺院内容较多,建筑类型也随之多变化之故。一般的寺庙,经堂往往不止一个,经堂内可容上千名到数千名喇嘛念经,规模不等,这更是汉地佛寺绝大多数难以比拟的。 藏地佛寺还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一般寺庙内佛殿高而进深浅、挂满彩色的幡帷,殿柱上饰以彩色毡毯,光线幽暗,神秘压抑。在寺庙外观上注重色彩对比:寺墙刷红色,红墙面上用白色及棕色饰带;经堂和塔刷白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这种色彩对比对突出建筑的神秘感是很有效的。 总之,藏传佛教的寺庙与汉地佛寺相比较,有同有异;体现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融、结合。以下我们简介几座较著名的喇嘛寺,读者们可据此体会汉、藏地佛寺的异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