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赵贞吉的禅学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赵贞吉的禅学观.

  张子房

  [摘 要]赵贞吉从青年时期即开始学佛,其佛学造诣非常深厚,佛教体验也与一般的禅者不同。其思想在历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

  [关键词]赵贞吉 禅学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9-0066-01

  赵贞吉(1507—1576),字孟静,号大洲,蜀之内江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赵贞吉与杨升庵、任翰、熊敦朴并称为“蜀中四大家”,有《赵文肃公文集》二十三卷传世。关于赵贞吉的研究,至今较少。就其学术思想而言,明人高启愚称:“公之学,淹贯群流,博纵千古,冥收逖览,靡所不及,而尤深明出世之旨,于道籥禅宗,咸各晰其微言,以和于性命。故其学日益深,而神日益凝,渊渟海蓄,世莫得究其涯涘。”其中,他的佛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在佛学上的影响力也非常大,这从“今之谈禅者,皆宗赵大洲‘只贵眼明,不贵践履’之说”即可看出。本文即对其佛学思想进行整理研究。

  禅起源于古代的印度,梵语发音是dhya^na,意思是冥想或静虑。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柳田圣山在《禅与中国》中解释:“禅是通过修炼将精神集中于一定的对象,平息纷扰的心灵,从而获得无我的明确智慧。”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历经魏晋六朝至隋唐发展到其黄金时代。出现了著名的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禅宗以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又称佛心宗。相传为南朝梁时自天竺来中国的菩提达摩所创,达摩即为中国禅宗之初祖。后经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禅宗逐渐发展壮大。弘忍之后禅宗分为了以神秀为首的北宗禅和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禅,历史上称为“南能北秀”。慧能即是禅宗的六祖。

  修行方法上,北宗禅主张渐修,南宗禅则主张顿悟。即通常所说的“南顿北渐”。神秀认为本心清静,由于外在的客尘烦恼,所以达不到觉悟的境界。只有通过勤修苦练,循序渐进的渐修去除尘垢烦恼才能还本心清静。即神秀法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之相反,慧能则认为佛性乃本心所具有,只是由于妄念而导致不能觉悟。所以其主张通过直指心性,明心见性的顿悟来获得真如佛性,而不需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只要一旦领悟即可觉悟佛性而成佛。除了修行方法的不同外,慧能另一方面不同于神秀思想的是在对待本心与烦恼的关系上。从以上内容可知北宗是把烦恼和本心对立来看的,而慧能则认为二者是一元的。慧能的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亦可表现这一思想。

  赵贞吉在长期的修习过程中,自身具有了深厚的佛学造诣,其禅学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赵贞吉作为一个佛教居士,同样受到佛教顿悟和渐修思想的影响,这在其著作言论中不乏表现。

  总的说来,赵贞吉思想中受南宗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一、顿悟的思想

  赵在《赠谢给谏序》一文中提出了治学中出现的“五蔽”。其一,“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游妄念,逡巡袭取也。”其二,“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凭妄念虚恍意见也。”其三,“其蔽在不信自心,而枉肆妄念,纷纭玩物也。”其四,“其蔽在不信自心,而枉生支离也。”其五,“其蔽在不信自心,而立基无地也。”最后提出:“今欲直得本心而确然自心,惟当廓摧诸蔽,洞然无碍,则本心自明,不假修习;本心自足,不俟旁求。天地万物,惟一无二,在在具足,浩浩充周矣。”这里赵所说的“廓摧诸蔽”无疑即是禅宗所说的去除妄念,只有这样才能直得本心。只要去除妄念则不假修习而本心自明,这显然是南宗禅的顿悟思想。其“本心自足,不俟旁求”的说法同样体现的是禅宗探究心性本源的思想。

  二、渐修的思想

  赵贞吉在《答胡庐山督学书》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佛教思想。赵贞吉在回答友人关于“不能了天地万物”的问题时,回答说“于此但假渐习薰修,久之不息,徐徐当徹去矣”。这里赵就是建议友人用禅宗渐修的方法,使内心逐渐达到澄澈的境界。

  三、顿渐结合的思想

  赵在文中说:“古人不贵践履,只贵眼明;若能于此具眼,历落分明,虽于日用之中,官私之事,情有滞执处,念有碍塞处,一归于习气墦累,渐资薰修方便而徹之耳。如是,则青城峨眉之中,即衡山庐阜之境也;衣冠师表之地,即御风云游之处也。”此处赵既主张“只贵眼明”的顿悟方法,又主张“渐资薰修”的渐修方法。通过顿渐结合的修习,“则青城峨眉之中,即衡山庐阜之境也;衣冠师表之地,即御风云游之处也。”亦即前文所说的“大圆镜智”。

  禅宗本身并不只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从慧能以来出世与入世就已融合在一起。如《坛经》所载的慧能的论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使西方”。另一方面,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即心即佛”,这就把圣寓于凡中,把佛教变成了生活化的宗教。正如赵贞吉所言“不离日用常行内,只造先天未化前”。不仅如此,赵贞吉又进一步发展了入世的思想,提出了经世的观点,这也成为其禅思想的一个特点。赵贞吉认为学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出世。恰恰相反,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经世。日本学者荒木见悟说:“他的佛教信仰不止于单纯的无常观,为了充分掌握世间经济大业,必须充分体认出世间,也就是以圣俗一体观作为根源。”用赵贞吉自己的话就是“经世者不碍出世之体,出世者不忘经世之用”。(关于其“经世出世”论这里暂不做讨论。)可见赵贞吉认为学禅不是意味着要避世,脱离社会,而是要达到出世而后经世的最终目的,充分掌握世间的经济大业。

  赵贞吉的禅学思想受到禅宗多家思想的影响,例如前文提到的云门宗,此外,还吸取了沩仰宗的思想。沩仰宗以圆方代表理事,圆即理,方即事。赵亦吸取了其中的圆即理的思想。这从其所绘的七副图中即可看出,其所作七图皆采用圆相,这应是受到沩仰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高启愚.赵文肃公文集序.[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三年赵德仲刻本,239~240.

  [2]〔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六·跋傅文恪公大事狂言(四部丛刊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日〕柳田圣山,著,毛丹青,译.禅与中国·序言[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8.

  [4]〔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卷十五·赠谢给谏序[M].济南:齐鲁书社,1997:447~448.

  [5]〔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卷二十二·答胡庐山督学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577~579.

  [6]〔唐〕法海.坛经·大正藏(48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337.

  [7]〔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卷二十三·祭古圣贤文[M].济南:齐鲁书社,1997:603~604.[收稿日期]2010年5月10日

  [作者简介]张子房(1980~ ):男,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8级研究生。

  出自: 《华章 》 2010年9期

 
 
 
前五篇文章

李木源:为什么提倡以护生和素食代替放生

匪夷所思的宇宙因果律

本性法师:放生一定要因物因地因时慎重进行

论禅宗对我国服装设计发展的意义

浅析“农禅并重”的传统禅修与现今的“商禅并重”的根本区

 

后五篇文章

禅的思想与后现代特征之比较

佛法司库 阿难达

佛教世俗化与宋代职业伦理建构

观无量寿佛经变图

皎然《诗式》中的“禅心”与“诗心”之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