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释】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所有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分别大乘、小乘、顿、渐,分别那一部经要紧,那一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 佛所说的经典,总而言之,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是为实所说的,把权教再说详细了,就是为显出实教,所以权实不二。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一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了一些执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做佛的不肖弟子。” “佛言”:佛说。“学佛道者”: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 宣化上人在这一段讲得很明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信就是相信的信,顺就是顺从的意思。为什么说“佛所说法,皆应信顺”?谁能答一答? 弟子:因为佛是觉悟的人,他说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因缘而说,都是真理。 弟子:因为佛法只有这一条道,没有第二个道。 弟子:信是成佛之母,而且佛所说的法,一字一句都能了道。 弟子:佛所说的都是叫我们控制在生灭之间。 谁还能具体说一下?你说。 弟子:佛的每句话都是对我说的。 嗯,对你说的。还有谁能说一说? 我刚讲完。因为佛的教育,佛说的道理都是了脱生死的。为什么要信顺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之间,这刚讲完,不允许起任何分别心。你起任何分别心,都是不能了脱生死的。 你想一想,佛已经属于证道者,我们还有什么可分别的呢?我们相信佛,应该在呼吸之间就控制自己,控制这个生死洪流,所以我们得信顺。信顺就等于了脱生死一样,马上就信。像师父给你讲话,你得信,你得顺从赶紧去做,这是了脱生死啊。 就包括我们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说的话,你得信顺哪。就是年龄最小的沙弥跟你们说了,虽然他小,他说了,你也得去依教奉行,马上信顺,都得去做。为什么?因为有了分别心,你也就在生死上打了败仗了,所以不能生出分别心来,应该赶紧去做,那你才能控制生死。怎么控制生死?就在这上下功夫,是不是?这是应该做的。 我们表面看上去很平常,说:“师父,你也没怎么去搞什么苦行啊,或搞什么东西。”那是我们另外需要修行的地方,我们平常时间就在依教奉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脱生死的。你不在这下功夫,你不掌握这个,你到哪去,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昏沉,你还有啥?究竟在哪上了生死都不知道。 所以说,更不应该在佛经里去分出什么大乘、小乘、顿、渐,你不应该这么分别的,因为说大说小都是为了显出实。大小是权教,都是为了显出实相来。 过去,那是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师兄,我去了以后他就问我,他说:“有的人说,守出家戒是小乘,那菩萨戒才是大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反正我们俩也熟悉,他可能是顺便考考我。我答:“根本就没有大乘和小乘。”后来我又说了一点别的。他听完以后点头认可,那意思是:你说得对。 那为什么说有大有小呢?那只是个权教,是为方便度人。这个大小本来不存在,佛所说的法本来都是一实相,关键在于用心。我们如果在这里再分出大小,“哎呀,这个法正确,这是大乘的,我得去努力做。这个是小乘的,我先不去做。”那就完了,你只要一起分别心,在生死河上,你就流落生死里去了,而且越走越远。这一念就了不得了,不知道过几个生死了,我们的生命就这么样浪费了。 你再怎么分顿、渐,顿教、渐教,哪一部经重要,哪一部经不重要,这都没有啥意义。说诵这个经有无量功德,那个经没有大功德。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在分别,功德在于你是否清净,是否能控制你的妄想。你老去分别,分别来分别去,最后不但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意义,反而离了生死这条路越走越远,而且越来越堕落,所以说,不能分别。就是对铜像、泥像、纸像,我们都不能分别,好坏也不能分别,走路也不能分别,什么都不能分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想法了脱生死。 所以佛就比喻,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中间和边都甜。只要你不分别,中边都甜;你要是分别,那中边甜不甜呢?它就不甜了,哪都不甜。你看我们过斋也是这样,我跟大家讲过,打食物了,如果你不瞅这个馒头和菜,你就不知道这个菜是什么味、馒头什么味。当你瞅着这个馒头、瞅着这个菜打到钵里,那气味马上就进入鼻子里去了,一会儿你就闻到味了,鼻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馒头是什么味、菜是什么味。 你要是不分别,你好长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味,所以你要是不瞅它一眼,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打过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味。所以说,味道是哪来的呢?由分别心来的。有了分别心,就没有清净心了,所以这个食物就不能成为蜜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甜?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分别就会有清净心,所以你吃什么都甜,你吃糠咽菜,甚至不吃饭都甜,喝口水都甜。说:“今天我饿了,吃饭时没给我打,但我没起分别,也没起嗔恨心。”你看看,你这一天虽然肚子饿,但心里很清净,很自在,它也甜。 有的人不是,“这个食物来了,我就使劲多要一点。”吃完了以后,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似的。你看我占了便宜了,他生起的那个欢乐是占便宜的那个欢乐,实际上心里是一种惭愧,它不会长久的,最后慢慢就会起烦恼,一会儿就惹事了。因为他想占别人便宜,贪着这个“生”,就必然有个“灭”跟着他。 一会儿,回寮房去了,谁可能一下子碰着他,引起烦恼了,这非生气不可。因为啥呢?并不是因为谁碰了他一下而生气,他心里搞了一个贪便宜的心,种下了一个生气的种子。因为贪便宜就要吃亏嘛,他种下一个生灭的种子,种下一个烦恼的种子,到时候那个烦恼非起来不可。就算没人碰他,它自己也得起来,何况借点因缘,所以非得生气不可。什么原因生气?就是你平时没有摄住心,有分别心,所以烦恼是这么起来的,是你没有控制这个生死的河流。 宣化上人在洛杉矶曾对泰国比丘说:“佛法没有大乘和小乘这么多分别。”过去在印度也是这样,后来就出现了小乘不承认大乘,大乘批评小乘的现象,最后佛法就在印度灭掉了,就是这么灭掉的,就因为互相在内部斗争。 过去,佛教在印度掌握了整个印度的命脉问题,国王也信佛,人民都信佛。它那个那烂陀寺住的僧人有多少呢?就是玄奘法师去的时候,它那时候有多少人?那一个寺院有一万人。原先我寻思有千八百人就算不错了,那个那烂陀寺有一万人,你说这个寺院得多大?我原先还有个想法,说将来发愿建个大的道场,有上千人的道场。这一看,和人家没法比,人家那道场有一万人,你看人家心量有多大。 那个时候主要是辩论,一个是和外道辩论,另外就是这个大小乘辩论。小乘说没有大乘,最后玄奘法师以大乘来驳斥小乘。玄奘法师倒不是批评小乘不对,而是显示大乘,确实存在大乘问题。实际上,大小二乘都是一乘,都是为了显示实相而说的,观机逗教嘛。所以我们不应该分别,有了分别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了。 刚才大家都答得很对,佛法都是觉悟的法,所以对佛没有什么怀疑的,我们都应该去依教奉行。我们从佛这开始依教奉行,然后逐渐地扩大,扩大到师父那,扩大到道友那,扩大到所有人那,最后我们都要不去分别。这样慢慢养成那个好的习惯,我们就会在生死河流上站住脚,而不让生死河流把你冲跑了;要不你就随着生灭越跑越远,越跑越厉害。 佛的讲法有权法和实法这两种,权实是不二的。权教就是方便说,方便说是说什么呢?是显示实教的。权教是为显示实教的,这个应该清楚。有的人就把权教当为根本,那也是不行的。有的人听人一提实相,他就反感,认为你尽说大话,“小的还没持好呢,就尽说大话。”这也是不对的,我自己认为是不对,因为我们时时要把所修的法归入实相,要有这种胸怀。 我一听谁要讲法,讲的是实相,我心里特别欢喜。虽然他有些事情可能还没做到,但他已经认识了,那我就非常欢喜,因为他早晚都能成就,他已经种下这个种子了,就差一个时间和实践的问题,或是进一步修证的问题了,他终归是认识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重视这个实相,如果你不重视实相,不从根本上了解这个,最后把权教当成根本,这就是三世佛喊冤。因为佛所说法都是显实相的,你最后把佛的本意给忘了,光看到指头,忘看月亮了,这个可不行啊。 我们应该知道以权显实,权实不二。不能因为是权教你就不学了,你说:“这不行,我得专门学实相,我不学权。”你没有权就很难达到这个实相,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排斥权教,因为它是你入门的阶梯,你没有这一念,想直接就登堂入室,它不可能的。你没有台阶能好使吗?是不是?你得需要这个过程。我们应该随顺这个过程才对,心里不要有隔碍,这样就好。最后,我们都共同成佛道。 今天就讲到这里。 ※…………※…………※…………※…………※…………※ 我们昨天讲到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这里讲了,学佛应该知道随顺佛法。为什么要随顺?因为生死就在念头之间,就在一刹那之间,我们每天都在生死之中,在不断地生灭中。 生死有三种生死,一个叫念念生死,有一种叫分段生死,还有一个叫大洪流生死。分段生死那是一个粗相的生死,我们想解决分段生死,你就得在念念生死上下功夫,念念生死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死。 (编者注:大洪流生死:是大生死流,我们无始劫来的轮回大洪流。 分段生死,指我们一世又一世生死,这一世为人,死了又投生为人,或者投生为畜生,或者生为天人,天人死了又为人,就这样一世一世的轮回,一段一段的生死轮转。) 所以佛说,如果认为生死在几天之间或吃饭之间,那都没有见道。认为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已见道了。这个得实证,你不实证是不知道的,不是说听别人一说就知道了,得通过实证才能见到这个地方。你没有见到这个地方,说明你没有实证,没有得到究竟。生死在哪你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究竟,是不是? 我们想行道,想修行,就得在念念上去做,所以我们大家就要有紧迫感,不能麻痹,念念都得想法了脱生死的。 佛告诉我们应该信顺佛法,你只要信顺了,就会像蜜一样甜。蜜从哪来?在于我们的信顺,一个是对佛法生起信心,另外去随顺佛法,你才会有“中边皆甜”,边上也甜,中间也甜,像蜜一样。如果你不能信顺,就算有了蜜,你得到的也是苦的,因为你把蜜给变坏了。本来是甜的东西,你硬给加了毒药,所以它变成不甜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修学佛法的关键是在于这个用心,是否能够信顺佛法、随顺佛法,随顺就是依教奉行,无条件的。你放下“我”,一切都甜;你有“我”,一切都苦,有“我”就生出一切苦来。我们修行为什么不得道?就是在用功上没用到火候上,心力未到,没掌握它关键的地方。 有的认为:“哎呀,赶趟,我这生死还早呢,我这生死在哪呢?在临终。”他把希望寄托在临终了,那只是个方便地说。凡夫只能看到这个临终,他看不到念念之间的生灭,所以凡夫永远是凡夫,他不能成道。如果凡夫知道念念有生死,他很快就放弃了他所有的贪欲,凡是贪欲都是要他命的、都是要他生死的,你说他哪敢去贪?是吧? 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东西不好吃”,他就不敢去分别了,所以他很快就得道。得道就在这个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麻痹,不能把希望寄托到未来,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当下,就在这一念之间,在念念之间去做。只有这样,你才会得道的。
---------------------------------------------------------------------------------------------------------------- 更多妙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