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三节 舍离城结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三节 舍离城结集

  第二结集的起因

  我们已知道,佛世的印度,西方是保守的传统中心,是婆罗门的化区,东方的摩揭陀一带,则为新兴的自由思想的天地。乃至《奥义书》与业力说,也是在东方的毘提诃(Videha)王朝,发展出来。佛陀的释迦族,便是东方的一支,佛教也是藉此自由思想的环境而发达,所以,佛陀思想之重视实际生活,乃是一个原则。致到佛将入灭之时,恐怕后来的弟子们泥於小枝小节而有碍佛化的发展,便对侍者阿难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微细戒亦称小小戒,即是佛世对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小枝小节的规定。可见佛陀之重视实际生活的自由取舍,应时制宜,是始终一贯的。

  但在第一次结集的大会上,阿难提出这一佛陀的遗训,却又忘了未能及时请示佛陀所称微细戒的范围何指,致引起一场争论,最后则由大迦叶以大会召集人兼主持人的地位,做了决定:“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 毘尼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页中)

  上座长老总是比较保守的,若与一般的上座长老比较,大迦叶是保守中的保守者,第一结集的戒律内容,便是代表上座精神的标记,并为上座们巩固了领导的地位。

  然而,例如富兰那长老所持的态度,虽不为大迦叶一派所接受,它却潜移默化,受着东方年轻一辈的比丘们所重视。所以,这第二次的毘 舍离城结集,从地域上看,是西方系的波吒厘子城与东方系的毘舍离城论争的表现。因在佛灭之后,佛教的化区,已溯恒河的分支阎牟那河而上,向西扩展至摩偷罗(在今Jumna 河西岸的Mutrowa),成了西系佛教的重镇。此时东方以毘 舍离城为中心的跋耆族比 丘,对戒律的态度,即与西系的有所不同,这实是自然的现象。

  七百结集的盛况

  这时,律中虽说已距佛灭百年,若以参加此一盛会的长老是阿难的弟子而言,可能尚在佛灭后的百年之内。

  由於西方系的长老比丘耶舍伽乾陀子(YasaKa-kan.d.akal putta),巡化到东方的毘舍离城,见到东方的比丘们,於每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用钵盛水,集坐人众处,乞白衣施钱,有的俗人不给钱,甚至也有讥嫌沙门释子不应求施金钱的。耶舍长老便告诉求施的比丘们说,这是“非法求施”,又向那里的俗人说:“汝莫作此求施,我亲从佛闻,若有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五分律》卷三○,《大正藏》二二·一九二页中)

  因耶舍向俗人说了非法施之过,众比丘便令耶舍向白衣做下意羯摩(向白衣谢过),耶舍做了下意羯摩,但仍恳切地劝导,并且受到许多俗人的赞仰。结果,耶舍不能见容於跋耆族的比丘,便到西方去游说了几位有名的大德长老,再来毘舍离召集大会辩论。

  耶舍长老不惜跋涉千里,争取到了以头陀苦行着称的波利邑耶地方的比丘(在桥萨罗)约五百里)、阿盘提地方的比丘、达那(南山)地方的比丘,尤其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桥萨罗地方的三菩提长老、萨寒若地方的离婆多长老。跋耆族的比丘也四出拉拢,并以佛原出在他们的地区为由,要求大家助力。

  终於,浩浩荡荡,共计七百人的大会,在毘舍离城揭幕。因人数太多,一齐参加辩论,恐怕得不到结果,经双方同意,即各推(上座)代表四人。他们的名字,各部律典记载互异,今参合列举如下:

  萨婆伽罗、离婆多、三菩提、耶舍、修摩那、沙罗、富苏弥罗、婆萨摩伽罗摩,加上一位受戒仅五岁而堪任教化并精识法律的敷坐具之人阿耆多(或阿夷头),共九人。

  九人的审查辩论,实际是代表了七百人的大会,故此称为七百结集。

  十事非法的问题

  此一大会,起因虽为乞钱,讨论内容则共有十项,称为跋耆比丘的十事非法,那便是:

  (一)角盐净:即是听贮食盐於角器之中。

  (二)二指净:即是当计日影的日晷,未过日中之后(横列)二指的日影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

  (三)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

  (四)住处净:即是同一教区(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在一处布萨。

  (五)随意净:即於众议处决之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求得他们 於事后承诺即可。

  (六)所习净:随顺先例。(又名久住净或习先所习净)

  (七)生和合(不攒摇)净:即是得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八)饮楼净:楼是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得取而饮之。

  (九)无缘坐具净:即是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

  (一○)金银净:即是听受金银。

  毘舍离的跋耆比丘,以此十事可行,为合法(净);上座耶舍,则以此为不合律制,为非法。第二次结集的目的,即在审查此十事的律制根据。其结果,据各律典的记载,上座代表们一致通过,认为十事非法。

  其实,若以佛陀的思想衡量,此十事,正是告知阿难的微细戒可舍的范围。上座们格於佛制的尊严,所以都站在耶舍的一边了,并且在律文中增补此十事为成文法。可知,第二结集之称结集,只是为了十事非法的问题而已。

  然而,跋耆比丘们,既在上座的代表会议上惨败,内心还是不平,传说即有东方系的大众别行结集,遂与上座派分裂为二。更可注意的是毘舍离的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而加驱逐。於是,东方系的大众部,西方系的上座部,就此隐然出现了。

  第三结集

  佛教圣典的结集,传说中尚有第三及第四的两次,唯第三次结集,事或有之,而其经过及时代,则难得定论。据印顺法师研究,其有上座系所出的三说:

  (一)犊子系的传说:佛灭百三十七年,波吒厘子城有魔,名众贤,作罗汉形,与僧共诤十六年,遂有犊子比丘,集和合僧而息其诤,那时的护法者,为难陀王。故名第三结集。

  (二)分别说系的传说:佛灭二百三十年顷,华氏城(Pa-taliputta)有贼住比丘起诤,阿育王迎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集千比丘而息诤,是为第三结集。

  (三)一切有系的传说,佛灭四百年,迦腻色迦王因信说一切有部,集五百大德於迦湿弥罗,集三藏而裁正众多的异说。(见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四章第三节六三页)

  有的则以第三项的传说,称为第四次结集。其事迹到后面再为介绍。有关大小乘圣典结集的资料索引,可以参考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九○二至九○四页的叙述。

----------------------------------------------------------------------------------------------------------------

相关链接

印度佛教史(目录)

佛教基础读物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圣严法师佛教问答

圣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第二节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四)佛教与物理学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五)如何面对死亡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十八)放下情执 清净梵行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十七)短暂的对话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十六)自性清净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十五)真正的皈依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十四)佛法与唯心、唯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