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七节课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七节课
现在趣入对真实论体的讲述,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三品的内容(1—3)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中间三品(4—6)是已生起菩提心后,使它不退,加以稳固;最后三品(7—9)是令生起的菩提心不失坏,且得以增上;最后一品(10)将造论的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宣说。 按照这种观点,第一品属于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品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令人生起向往之心,进而引发相续中菩提心的生起。我们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了利他的菩提心,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是个好人,在大小乘的所有佛教团体中,这种修行人也是至高无上的。因此,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议,今天我们正式宣讲这部能够引生菩提心的论典。 本论的论体分为十品,首先讲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科判的意思是,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趋入的身份、趋入的心态、趋入的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么样的身份来获得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这两个条件非常关键,否则,菩提心如果没有所依,它就无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楼大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样,菩提心也必须要有一种所依。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具体分析了发心的能依所依,并运用了各大教派的不同观点。如果我们明年学得成《现观庄严论》,在讲第一品“遍知十法”时,第一个就是发心,其中专门讲了菩提心的能依所依,尤其是所依方面的心依,同时还提到了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以及印度、藏地各大论师对此问题的辩论与分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讲理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一个汇集论,也是一个修行论,理论上的分析除了《智慧品》(第九品)以外,这里不作广说。 那么,菩提心依靠什么样的身份获得呢?依靠人身来获得。如果获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产生;假如没有人身,虽然经典里说天人、龙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这些身体并不殊胜,只不过从“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的,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 有些刚入佛门的人,由于对大乘佛法的闻思不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不清哪些是颂词、哪些是讲义。前两天好多人想背诵,但背诵时把无著菩萨的顶礼句也背了,这些不是寂天菩萨的颂词,我这次并不要求将《善说海》全部背诵,只要背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就够了。现在颂词和讲义分不清楚的现象非常多,当然这也情有可原,以前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可能比你们还差劲,你们还知道前面几个相等的字叫颂词,当时我连这个也不是特别了解。 大家若能把寂天论师的颂词全部背下来,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背诵前四品的颂词也可以,去年我寺院里的三十多个小喇嘛,就是把前四品全部背诵了。你们有些人虽然时间特别紧,工作特别忙,但学习不下一点功夫,恐怕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过去的高僧大德对五部大论是如何背诵的,我们学院的人每年要背多少论典,现在有些道友同时在背《量理宝藏论》、《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大圆满心性休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你们背《入菩萨行论》实在有困难的话,除了老年人以外,最起码也要背诵前四品。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暇满人身极为难得,既然已获得了能成办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办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后世怎么可能再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呢?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下面广说: “暇满人生极难得”主要讲认识暇满,“既得能办人生利”宣说了难得的道理。知道了什么叫暇满、什么叫难得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好好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后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好好思维,思维什么呢?菩提心在这个世间中,是任何如意宝也比不上的,而这种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产生的,没有人身的话,珍贵无比的菩提心就无法依存,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故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如果转生为非人中的这四处,根本没有修法的空闲,听法的道友们,你们不妨想一想:自己转生到这些地方没有?如果转生到这些地方,会不会有今天修法的机会?由于远离了这些无暇,所以就叫具足闲暇。 其次是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当作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所以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闲暇。 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我会稍微结合世间的有些现象讲一下,作为你们来讲,则希望能把“暇满”、“入菩萨行论”等最基本的佛教术语、佛法常识搞清楚,不然的话,你以后跟学佛的人沟通会非常困难,毕竟世间语言无法代替佛教的很多道理。现在有些法师为了迎合世人,将佛教逐渐淡化成世间法,这样一来,佛法的有些道理就没办法表达了,不管现代科学、心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名词有多权威,若想取代佛教术语的话,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当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随机弘法是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太淡化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术语还是要搞清楚。有些居士虽然皈依了很多年,但让他提一个问题,或者跟他交流佛法特别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懂得世间术语,佛教的道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提出的问题让人看来特别幼稚。所以这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真正学一点知识,既然是个佛教徒,花些功夫把基本道理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引用龙猛菩萨《亲友书》的教证,进一步宣说闲暇。〖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这就是刚才给大家解释的内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讲过,我们就算在路上烧个茶也要具足各种因缘,修行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没有远离这八种无暇,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对此,大家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详详细细地观察。 我们早上修菩提心,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怎么修,光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是不行的,修菩提心必须要思维很多道理,你们应将每天所讲的这些内容好好体会,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远离八种无暇,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一个一个慢慢地想,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若能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你的修行境界就会逐渐提升的。 下面讲“满”。“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首先是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总共有五种。 1)转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连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机会确实是没有的,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一定要转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众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则,生于偏僻的边地,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3)诸根具足: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如果耳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眼根不具足,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鼻根不具足……听法有没有障碍呢?嘿嘿!你们可以分析一下;4)业际无颠倒:很多讲义解释为没有造五无间罪,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会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还有一种解释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或者不好好学佛了,这叫做业际颠倒,与此相反则为业际无倒。5)对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议、甚深难测,如果你对佛教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尝到其中妙味的。这五种自圆满,是依靠自身因缘而具足的。 五种他圆满是什么呢?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有些高僧大德天天在山洞闭关,不接见任何人,或者像《前行》里讲的,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来到藏地,因为译师圆寂了,在藏地的弘法事业并不广大,所以,善知识如果没有宣说佛法,对众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法本、录像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的;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这五种他圆满,是依靠他方的条件来具足的。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 实际上,“暇”和“满”是根本不矛盾的,比如,“暇”中的没有转生边地,就是“满”中的生于中土;没有生为喑哑,就是诸根具足;没有产生邪见,就是对佛法有信心……印度的布布达论师也说:远离八无暇,是从否定的角度宣说的;具足十圆满,则是从肯定的角度建立的。例如,没有转生于边地,是否定;转生到中土,是肯定,所以二者并不冲突。 下面以教证解释“满”:〖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此颂包括了十种圆满,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首先是自圆满:1)〖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一定要具足人的法相,假如生为黄门,则不堪为一切道、功德、戒律的所依,故必须是诸根具足的人身;2)〖转生于地界的中土,〗中土分为地界中土[36]和佛法中土[37],此处主要指地界中土;3)〖眼等诸根完整无缺〗;4)〖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这里的业际无倒,无著菩萨解释为断除五无间罪;5)〖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此处的信佛法,是对如来的律藏有信心,因为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有些人认为学密宗、学大乘,别解脱戒或律藏并不重要,这样认为的话,十圆满中的一个就不具足了。 以上是五种自圆满,下面讲五种他圆满:1)〖佛陀显示于世〗;2)〖宣说佛法〗;3)〖因为有了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若没有具有见谛的补特伽罗,佛法无法住世;4)〖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有了上师们的教言,才能令有缘者趋入佛法;5)〖有提供资具的施主〗,不具足施主的话,修行人或出家人就没办法生活,修行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一条跟《前行》、《心性休息》的说法有点不同,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你们不要一看到不同就认为是矛盾的,佛经中有很多地方不同,正因为不同,世间万法才能说得清清楚楚。如果像唯物论一样,固定一件事情就永远改变不了,那解释什么都会非常困难。比如,同样的东西,人见为水,饿鬼见为脓,如果只有水是正确的,饿鬼就不能见到脓了,如果饿鬼能够见到脓,人所见的水就不正确了,到底哪一个正确呢?遇到此类问题,若认为不同就是矛盾,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陀为不同的众生宣说了种种法门,每个法门不一定都相同,如果相同的话,《时轮金刚》、《俱舍论》和其他经典中所讲的地球,形状、颜色、大小完全不一样,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实际上,不相同是因为众生的业感千差万别,就像评价一个人,完全断定他是好人或坏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认为他是好人,别人就不能认为他是坏人,这肯定是不对的。 〖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由于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这一点希望大家详细观察。在其他教言书中,从因、比喻、数目等方面也宣说了人身极为难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佛陀以无二智慧所宣说的这些道理,如果仔细思维,就会发现我们修持佛法的这个人身确实非常难得。这并不是口头上会说就行了,一定要好好地思维、好好地观想,真正去体会它的难得。有些人认为得人身很容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尤其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上的人口急剧膨胀,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经论中所说,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一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这次听闻《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们,希望大家不要将暇满难得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地从内心思维,不但思维,还要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真正认识到获得这种人身,就像盲人遇到大象的尾巴[38]一样难得,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万般珍惜! 按照布敦大师的观点,这一句是讲认识暇满,用世间的语言,就是提高觉悟。没有这种觉悟的话,我们的宝贵人身很容易就被世间上乱七八糟的琐事耗尽了。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华严经》说:遣除八种无暇非常难得,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也相当难得。此教证在《学集论》中引用过,后面还有几种难得:佛陀出世、具足诸根、听闻佛法、依止善知识。《学集论》是寂天菩萨为《入菩萨行论》造的一个广释,大家方便的话,还是应该参考一下,《入菩萨行论》的很多教义在《学集论》中说得非常清楚。 〖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所以,想获得小士道的人天福报,需要依靠人身;想获得永远解脱轮回的声缘阿罗汉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无边的众生,还是需要依靠人身。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说“如意宝”恐怕很多人听不懂,那就说你们最喜欢的奔驰、宝马吧,总之,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贵。 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里说:人身非常难得,得了以后意义重大,超胜如意宝。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获得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以前上师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说,不要说在座的出家人,哪怕是一个刚皈依佛门的在家人,想依靠人身获得佛果也是可以的,怎么可以呢?比如说好好闻思修行,受持皈依以上的戒律,一心念阿弥陀佛,那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办,如果没有人身,我们转生为其他的众生,有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呢?绝对不会有。所以,这个方面大家应该好好考虑,得人身最好不要空耗。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我们获得人身后,如果整天以吃喝玩乐度日,下一世还会得到这样的人身吗?〖绝对不会得到。〗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好好发愿、好好打基础,来世想得到这样的人身,非常非常困难。大家也清楚,我们人间就像《中观四百论》中讲的那样,大多数人造恶业以后,都是堕入三恶趣,如果转生到那里,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机会呢?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考虑。 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在这里最圆满的是什么?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所以,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就一定要再三地想: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了,如果全部用在世间八法上,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生获得了这个人身,最好不要空过! 〖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身。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人身如意宝浪费了。龙猛菩萨也有个比喻:我们得到一个金宝盆,如果用来盛不净粪的话,那是非常可惜的。同样,依靠人身来造恶业,更是非常可惜! 〖《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意思是说,依靠人身,我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这样的人身既已得到,谁还愿意放逸呢?佛经里也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作者再三地告诫我们,今生既然遇到了善知识,获得了修法的机会、殊胜的窍诀,千万不能空耗,否则以后就再也得不到这种机会了。《护国请问经》中说:获得人身千万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价值、具有意义的方向努力。《中观藏论》中也讲:“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满,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义。” 世间上的人并不这么认为,有些人说人生的三大事情是房子、轿车,和其他的一些事物。但我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你对佛陀有敬仰心。否则,光是口头上说“我要皈依”、“我是佛教徒”、“我要学习《入菩萨行论》”,这样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内心,令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所改变,这才是佛法的教义。如果自己以前是个恶人,在各方面造了很多恶业,通过学习这些经论,虽然一下子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自己的心态尽量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人身的价值。 以上讲的是菩提心的所依,首先是身体必须具足暇满,这种人身相当难得,如果随随便便空耗,以后就再也得不到了。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此处用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比喻,宣说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难得:在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乌云密布、漆黑一片,就像二十九号的晚上一样,别人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都看不见,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有些人可能想:“这有点夸张啊,我一直都在发菩提心、行持善法,不像闪电那么快就没了,我行持善法的时间是很长的。”当然,境界比较高的人确实是这样,每天都在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行持善法,几乎没有什么恶念,但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相续中大多都是竞争心、嫉妒心、贪心、嗔心,杂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我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有时候说别人过失,有时候赞叹自己……很多烦恼掺杂在里面,清净的菩提心善念非常少。在座有些人已经三四十岁了,在你们的人生当中,行持善法的念头有多少?最近大家早上一起共修,此时也能看得出来自己的心态。有时候我对自己特别失望,表面上是在修菩提心,往往生起不该生的念头“怎么跟别人吵架啊,怎么批评这个人啊”,有时候自己对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在座的道友肯定比我好,你们每天参加辅导、听课,虽然经常有一些恶念,但产生善念的机会应该比较多。 很多人学习佛法的时间特别短暂,今天有个菩提学会的会员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的修行很不错,但从《入菩萨行论》开讲到现在,从来没有看过书,每天只是在车里听听MP3,把功课交代了就完事。她刚开始学习就这样,以后讲到《智慧品》、《回向品》会是什么样呢?虽然她每天学佛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但今天十点钟她丈夫的妹妹结婚,在餐厅一呆就是五个小时,回来后又跟自己的上师吃饭,不知道又花了多长时间。 可见,城市里的世间人,学佛经常是一种形象,也许他们不高兴,但事实的确如此。中午参加宴会五个小时,晚上跟上师吃饭至少也要三四个小时,一天八个小时可以在外面陪别人吃饭,但《入菩萨行论》却连半个小时的看书时间也没有。这种人表面上说“我要学习《入菩萨行论》”、“我要报名”,但能不能学到什么也不好说。反之,如果用八个小时学《入菩萨行论》,半个小时陪一陪客人,那还算可以,毕竟作为凡夫人,不拿出一点时间来应酬,有时候也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世间人的善心特别脆弱,今天非常想学习,但明天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烦恼现前了,要么各种违缘出现了,行持善法的机会就像乌云中的阳光一样,马上就被遮住不见了。所以,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必须要有一种自信自强,愿意将生活稍微改变一下,尤其在时间方面,尽量给佛法安排一些时间。我本人最重视的就是时间,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没有安排好,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讲义中讲到:〖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末法众生的相续就像没有智慧阳光的黑夜,各种恶业、烦恼的乌云层层密布,想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对佛法生信心的善念犹如闪电般只是一瞬间。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遇,错过后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们,我诚心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当然,你们不可能听一天就收获很大,马上什么都改变了,学习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若能持之以恒,对你的行为肯定会有所帮助。因为这部论典所讲的就是调整我们身心的方法,你们听后若能再三思维,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力,自相续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尤其是增上菩提心方面,我相信绝对是有帮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学习,不要浪费时间! 大城市里的很多人真是非常可怜,每天就是吃喝玩乐,上班所占用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我私下里算过,每天睡觉八个小时,上班八个小时,还有八个小时可以自己安排,除去吃饭、做家务等用四个小时外,其余的四个小时完全可用来学佛法,如果这样的话,即使你二十个小时吃喝玩乐,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反过来说,二十个小时用在佛法上,四个小时满足自己,这恐怕是不现实的,两个小时睡觉、两个小时吃饭,这肯定不够用。但如果能十二个小时学习佛法、十二个小时留给自己,那就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了。 很多人经常说“我不空、我不空”,你有什么不空的?搞世间法好几个小时都可以,一说学习佛法就“不空”,愚痴的人全部用“不空”来应付自己、欺骗自己,实际上只是心没有力量而已。刚才说了,我们学佛的善念并不是经常有,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过去几十年全部都浪费了,一点善事也没做,如果现在还不抓住机遇好好修行,以后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机会? 有些人偶尔生起想出家的念头、想受居士戒的念头,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是佛陀的威德力、加持力所产生,另一个是你自己的因缘成熟所致,如果因缘没有成熟,就像《现观庄严论》中讲的,佛陀再怎么加持也没有办法。所以,由于自己前世的发愿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我们才有了修持善法的念头,这个念头大家一定要抓住,不要认为今天对佛有信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善法的念头是什么?一个是信心,一个是悲心,这两个必须具足。《十地经》中讲:没有信心的话,就像烧坏的种子一样,无法产生善法的苗芽。而信心的对境,《宝箧经》中说,是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这四个方面。我们必须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出生任何善法功德。另一个是要对众生有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就不可能修持菩提心。《月藏经》中说:犹如转轮王前面必须要有金轮宝一样,菩提心前面必须要有大悲心。如果大悲心不具足的话,修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一是要看自己对三宝、对上师有没有信心,对众生有没有大悲心,如果有了这两个因,相续中就会生起善法的念头,这种念头要让它延续下去,不要一下子就消失了。〖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闻思、通过修行、通过各种方法来增上善念。 〖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比如有一只雄鹰,它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敏锐犀利的双目,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空中,但如果它被束缚在网罟中,能不能飞行呢?根本不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如果整天贪执于名利财物,就很容易被恶业束缚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方向,既然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不管学习一年也好、半年也好,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自相续真正生起利他之心。这方面一定要精进努力!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