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佛经概说 十、佛说孛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佛经概说 十、佛说孛经

  题解

  《佛说孛经》,吴支谦译。全一卷。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七册。

  支谦,三国吴之译经家,三世纪末大月氏人。初随族人迁至东土,寄居河南。通晓六国语言,并从支娄迦谶之弟子支亮受业,饱览群籍,时人呼之为智囊,而与支娄迦谶、支亮并称为「三支」。後避乱入吴,颇受吴王孙权之礼遇,并尊为博士,以辅导太子孙亮。吴黄武元年至建兴年中(公元二二二——二五三年),凡三十余年间,致力於佛典汉译工作。其翻译风格,对後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尤适合於佛传文学的译著。

  本经乃透过经中主角孛(即佛陀的前身)与蓝达王的对话,阐述为人、处世、居家、交友、用人、识人、为政、治国之道。这个故事是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的,情节生动活泼,剧情精彩紧凑,人物刻划鲜明,场景栩栩如生,极为引人人胜。因此虽然内容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读来却一点也不觉枯燥乏味,而且毫无说教的意味,这是本经极大的特色。

  概说

  本经主要是敍述佛陀及诸大弟子在舍卫国的时候,接受祇陀太子与须达长者的精舍供养,栘住祇园精舍说法,波斯匿王受到佛陀的感召,举国上下一致跟随国王事奉佛陀。

  此事引起外道人士的嫉妒,於是设计毁谤、陷害佛陀,想要破坏人民对佛陀的信仰。後来事迹败露,外道的计谋未能得逞。佛陀因此有感而发的告诉弟子,毁谤的发生,都是由贪心和嫉妒所产生。佛陀进一步又告诉弟子一个过去世的故事,当时佛陀名字叫「孛」,也曾受人嫉妒、毁谤……

  孛,是一个比丘的名字。孛的家中有三个兄弟,他最小最好学。父亲死了以後,两个哥哥争著要多分一些遗产,他们认为孛从小读书,花去家中许多钱财,因此应该要少分一些,然而母亲却觉得三兄弟应该要平均获得。可是,孛觉得人生皆为贪苦,若不离开家庭不能相安无事,因此徵得母亲的同意,他出家做沙门。

  孛在山中学道修行一阵子之後下山,入蓝达国城,被蓝达国王聘为国师。孛协助蓝达国王治理国家,深得国王的信任,因此遭致国中一些贪官污吏的嫉妒排挤。佞谄的臣子们看到孛为政清廉,使得他们无法纵情贪污,十分的畏忌。当中有四个臣子,集合一亿数的金银财富贿赂皇后。

  皇后於是把自己的衣服扯破,弄的蓬头垢面,待蓝达国王回来时又哭又闹,说是孛趁王不在时调戏她,同时以自杀要脅国王要将孛绳之以法,斩首示众。蓝达国王屈服於皇后的谗言,但想到这十二年来内政外交都是靠孛的协助,才有今日的政绩,终究不忍心下手,只是减其供养待遇,使孛自惭而去。孛临走之前与蓝达国王深谈,告诉蓝达国王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以下谨摘录几项:

  ⊙天下有四种自坏的事:

  第一、树上的花果太繁多了,会还折其枝。

  第二、毒蛇口中含毒,反戕害自己的身躯。

  第三、国家辅相不贤,反害及国家。

  第四、人不做善事,死後就会堕入地狱。

  这四件事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先从自身坏起,所以佛经说:「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销毁其形。」

  ⊙凡人有四种自危的事,应该要小心处理:

  第一、为人作保。

  第二、为人作证。

  第三、替人做媒。

  第四、听用邪言。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第一、有友如花。花开得很美丽时就插在头顶上,枯萎了就扔掉。如花的朋友就是这样,当你荣华富贵时,他就亲近你:见你贫穷不得志时,他就舍弃你。

  第二、有友如秤。秤的性能是,物重就下垂,物轻就上举。如秤的朋友也是如此,当你居高位,能给他好处时,他就对你低头哈腰,谄媚阿谀;当你失去权位,不能给他好处时,他就对你趾高气昂。

  第三、有友如山。山能广植森林,任凭鸟兽聚集。真正的朋友要像山一样,心胸广阔,互相包容,互相成就。

  第四、有友如地。大地能普载万物,任人践踏而无怨尤。如大地的朋友也是一样,能替我们担当、替我们服务而不求回报。

  ⊙朋友相处有十件事情,可以看出厚爱程度:

  第一、远离分别,不会忘记。

  第二、彼此相见,欢喜异常。

  第三、有美味饮食,分而食之。

  第四、有过失之言,能忍而受之。

  第五、听到朋友做善事,会很欢喜。

  第六、友人做恶事,也会加以忠谏。

  第七、难为的事,能为友人去作。

  第八、朋友之间,不传私攻讦。

  第九、遇到急事,能为其解难。

  第十、贫贱的朋友,不会嫌弃。

  经上说:「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厉,义友合道。」朋友相处之道,应该如此。

  ⊙做人要称心快意,有八件事:

  第一、能跟随贤德的人做事,向他请教。

  第二、依圣贤所说的话处世。

  第三、自己的个性仁慈温和。

  第四、从事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日新又新。

  第五、纵然有事引起忿怒,要能自禁。

  第六、要有远虑,一切事情防患於未然。

  第七、信仰宗教,与道法相亲。

  第八、与人相处,真诚相待,不可相欺。

  这是八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所以经典上说:「有佛兴快,演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施行五事,能获人爱敬:

  第一、要柔和能忍。

  第二、要谨而有信。

  第三、要敏而少口。

  第四、要言行相符。

  第五、要交友益厚。

  ⊙智者所念,有十二事:

  第一、清晨醒来,要念悔过作福。

  第二、起床之後,要向父母、尊长礼拜请安。

  第三、遇事要早做计划、准备。

  第四、所止居处,要避免危险。

  第五、讲话要真诚实在。

  第六、见到别人有过,要诚心劝告。

  第七、看到贫穷孤苦的人,要愍念济助。

  第八、自己有钱,要欢喜布施。

  第九、三餐饮食,要知时知节量。

  第十、分东西给人,要公平均等。

  第十一、领导大众,要能施人恩惠。

  第十二、平时用物,要经常维修整治。

  ⊙所谓贤者,要具备十种德行:

  第一、要有高远的学问。

  第二、要不违犯经中戒条。

  第三、要恭敬佛法僧三宝。

  第四、要受持善法不忘记。

  第五、要调伏心中的贪瞋痴。

  第六、要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第七、要常施恩德与人。

  第八、要不扰害社会大众。

  第九、要能化导不仁不义的人。

  第十、要能倡导善良风俗,导人向善。

  本经如上开示为人处事之道的至理名言,将近三十则之多,每一则都很平实的教导我们如何做好一个「人」,道理筒明易懂,文义充满人间佛教的思想,可以说是弘扬人间佛教最有利的经证,也是现代佛子实践人间佛教的最佳蓝本。

  原典

  佛说孛①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太子名祇②,有园田八十顷,去城不远,其地平正,多众果树,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无有妓蜂蚊虻蝇蚤。居士须达,身奉事佛,受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见谛沟港,常好布施,赈救贫穷,人呼为给孤独氏。须达欲为佛起精舍,周遍行地,唯祇园好,因从请买。

  太子祇言:「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持相与。」

  须达日:「诸!听随买数。」

  祇曰:「我戏言耳!」

  讼之纷纷,国老谏言:「已许价决,不宜复悔。」遂听与之。

  须达默念:「何藏金足?」

  祇谓其悔:「嫌贵自止。」

  曰:「不贵也。自念当出何藏金耳。」即时使人象负金出,随集布地,须臾满四十顷。

  祇感念佛必有大道,故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是止,勿复出金,园地属卿,我自欲以树木献佛。」

  因相可这,便立精舍已,各上佛。佛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止其中,是故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其王名卑先匿,举宫中及人民,皆共事佛,奉诸沙门衣食、床卧、疾药所宜。世无佛时,诸道皆兴,譬如昏夜,炬烛为明。天下有佛,众邪皆歇,喻若日出,火无复光。国中本共事五百异道人,异道众邪,是时皆废。诸异道人乃共嫉妒,谋欲毁佛,以望敬事。其女弟子名酸陀利日:「师莫愁也。我能令人不复敬佛,事师如故。便从今始,欲日日庄严,往来佛边诸沙门所,至一月後,可默杀我,埋祇树间,佯行求索。众人当言:数见此女往来精舍。即诣王告,乞吏搜索。啼哭出尸,道其淫乱,无戒行意。国人闻是,必当舍佛,来事诸师。」

  诸师曰:「善!」

  女如其言,往来一月,师使四人共杀埋之,分布求已,诣阙告言:「生亡一女,众人悉见,日日往来诸沙门所,乞吏搜求。」

  王即勅外部吏与行。诸师乃佯徘徊再三过,出尸舆载,遍行啼哭曰:「沙门之法,戒当清净,反淫人妇,恐事发觉,杀而藏之,有何道哉?」

  国人闻此,多有信者,惟得道之人,知诈伪耳。

  佛於是乃勅诸沙门:「且勿入城,七日之後,事情当露。」

  至八日旦,佛使阿难巷至说曰:「妄语谗人,天令口臭,诈诬清白,死入地狱;痴虐自怨,长夜受苦。」

  国人闻是语,皆相谓曰:「沙门必清净,故佛说此语耳。」

  王使人微密伺之,见异道家,窃相劳贺,共赐四人。异道人法,知经多者得分多。一人顽闇,得分独少,怒曰:「当反汝事,自共杀人,而诈诬佛,反与我少。」

  伺人得之,牵将上闻,到以实对,即收谋者。

  王与群臣,俱出诣佛。给孤独氏、诸清信士③及国人民无数,皆行诣佛。到已作礼毕,各一面坐。

  王叉手白佛言:「间闻此谤,莫不罔然,惟佛至真,清净无量,不识其故,何缘有此?」

  佛告王曰:「诽谤之生,皆由贪嫉,而此久有,非这今也。」

  王曰:「愿欲闻之。」

  佛言:「我宿命无数世时,我为菩萨道,常行慈心,欲度脱万姓。时有艹捕邻奈国,广博严好,人民炽盛。中有梵志,姓瞿昙④氏,才明高远,国中第一,有三子,其小子者,端正无比,父甚奇之,为设大会,请诸道人、中外亲戚,抱儿示之。众师相曰:『是儿好道,有圣人相,必为国师,因名为孛。』

  「孛幼好学,才艺过人,悉通众经及天下道术九十六种。死生所趣,山崩地动,灾异祸福,医方镇厌,无所不知;能却淫心,消伏蛊道;武略备有,而性慈仁。瞿昙没後,二兄嫉之,数求分异,曰:『孛幼好学,事师消费,与分当少。』母怜念之,数晓二子,二子不止。孛见兄意盛,自念人生皆为贪苦,我若不去者,兄终不息。因自报母,求行学道,母便听之。

  「孛即去近明师作沙门,於山中自得四意止:一、慈众生,如母爱子;二、悲世间,欲令解脱;三、解道意,心常欢喜;四、为能护一切不犯。复得四意,诸佛所誉:一、制贪淫;二、除恚怒;三、去痴念;四、得乐不喜,逢苦不忧。又绝五欲:目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细滑。能以智慧方便之道,顺化天下,使行十善,孝顺父母,敬事师长。诸疑惑者,令信道德,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行道得道;见忧厄者,为解免之;疾病者,为施医药。服孛教者,死上生天。其有郡国水旱灾异,孛至即平,毒害悉除。

  「时有大国,安乐饶人,王名蓝达。所任四臣,专行邪谄,淫盗奸欺,侵夺无厌,民被其毒,王不觉知。孛愍伤之,往到城外,从道人沙陀,寄止七日,乃入城欲乞食。王於观上,见孛年少,仪容端政,行步有异,心甚爱敬,即出问讯。王曰:『愿道人留意,我有精舍,近在城外,可於中止,当给所须。』

  「孛曰:『诺。』

  「王喜曰:『意欲相屈,明日已去,日日於宫食。」

  「孛曰:『善。』

  「王还向夫人说:『孛非恒人,汝明日当见之。』夫人心喜。床下有犬,犬名宾祇,闻之亦喜。

  「明旦孛来人宫,王与夫人迎为作礼,与施金床、氍毹□毛登。孛欲就坐,犬前舐足。王自起行澡水,敬意奉食,已而俱出,到外精舍。孛为王说治国政法,王大喜欢,因请孛留,令与四臣共治国事。

  「四臣愚怯,不习战阵,自知贪浊,常恐王闻。一臣曰:『人死神灭,不复更生。』一臣曰:『贫富苦乐,皆天所为。』一臣曰:『作善无福,为恶无殃。』一臣自恃知占星宿⑤。然皆侫谄,不为忠政。

  「孛性聪明,高才勇健,仁义恭敬,信顺寡言;言常含笑,不伤人意;清净无欲,节色少事。其政不烦,豫知灾异。能役使鬼神,却起死人;爱民如子,教之以道,不得讻讠永,游猎畋渔,弹射鸟兽,杀盗淫欺,谗骂侫嫉,诤怒妖疑,皆化使善。其为政後,国界安宁,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众官承法,不复扰民。索体无为,独贵奉佛,沙门四道,朝暮诵习,及其姊子,亦贤有志,常师仰孛,国好学者,多依附之。王无复忧,一以委孛。

  「四臣畏忌,不得纵横,兴嫉妒意,谋欲治孛,共合财宝人一亿数,伺王出时,以上夫人,而自陈曰:『臣等至意奉家所有及身妻子当为奴婢,欲白一事,愿蒙听省。』

  「夫人贪得,受其好宝,答谢四臣曰:『便说之。』

  「四臣对曰:『王所奉孛,被服麤陋,似乞人耳!见任过重,不念国恩,日导夫人恶,教王远房室。窃念夫人,宜及少壮,当有立子,念若失时,则绝国嗣,愿熟思惟,不除孛者,恐后有悔。』

  「夫人恚曰:『王信此人,不知其恶,各且还归,今自忧之,比令明日使不见孛也。』

  「夫人遣四臣出,即以栀子黄面,乱头却卧。须臾王还,内妓白王:『夫人不乐。』

  「王素重之,入问再三,夫人不应。王即怒曰:『何人有罪,应诛戮者,汝欲使我罪谁那尔?』

  「夫人垂泣曰:『王会不用我言耳。』

  「王曰:『便说,不违汝也。』

  「夫人即曰:『王旦这出,孛来谓我:今王老耄,不能听政,国中吏民,皆伏从我,可以图之共此乐也。今反为此乞人所谋,我故愁耳。』王闻是语,譬若人噎,既不能咽,亦不得吐,不用恐悔,用之恐乱。念孛助我,已十二年,常以忠政,忧国除患,远近赖之,此国之宝,不可治也。

  「王曰:『今治孛者,後必大乱,为万民故,且共忍之。』

  「夫人便自掷床下,举声哭曰:『不治孛者,我当自刺,自投楼下,不能见也。』

  「王复晓曰:『汝亦知法,此非小事,起共议之。』夫人还坐。

  「王曰:『道人之法,不可刀杖加之,当以渐遣,稍减其养。明日来者,勿复作礼,擎卷而已;与施木床,於殿下坐;炊恶厮米,盛以瓦器。如是惭愧,极自当去。』王说此时,宾祇不悦。

  「夫人明旦,即以王教,具勅内厨。孛来入宫,宾祇於床下,口崖口柴吠之。孛见狗吠,夫人擎扌卷,及所施设,即知有谋,自念:我欲无害於人,人反害我,如是当避入深山耳!小怨成大,不可轻也!彼以阴谋,我宜慎之!凡人身羸行正为强,今我自有食鉢、水瓶、革蓰、缴盖、漉水之囊⑦,斯足用矣。

  孛食已,摄物欲去。

  「王惊起,曰:『是何疾也?』顾谓夫人:『乃使我失圣人之意。』即前牵孛,问:『欲何之?』

  「孛答曰:「为王治国十二年矣,未曾见宾祇口崖口柴如今也。是必有谋,故欲去耳 。」

  「王曰:『实有!今见孛意,觉微甚明,愿自勅厉,当诛恶人,不须去也。』

  「孛曰:『王前意厚,而今已薄,及我无过,宜以时去。夫盛有衰,合会有离,善恶无常,祸福自追。结友不固,不可与亲,亲而不节,久必泄渎;如取泉水,掘深则浊。近贤成智,习愚益惑,数见生慢,疏则成怨。善友接者,往来以时,亲如有敬,久而益厚;不善友者,假求不副,巧言利辞,苟合无信。接我以礼,当以敬报;待我以慢,当即远避。有相亲爱,回相憎者,爱时可附,憎不可近;敬以亲善,戒以远恶,善恶无别,非安之道!人无过失,不可妄侵;恶人事己,不可纳前。人欲疏己,不可强亲;恩爱已离,不可追思;鸟宿枝折,知更求栖,去就有宜,何必守常?朽枝不可攀,乱意不可犯;人欲相恶,相见不惧,唱而不和,可知为薄;人欲相善,缓急相赴,言以忠告,可知为厚。善者不亲,恶者不疏,先敬後慢,贤愚不别,不去何须?夫入初拜,今但擎扌卷,若我不去,将见骂逐。初施金座,今设木床;初盛宝器,今用瓦瓯;初饭粳粮,今恶厮米;我不去者,且饭委地。知识相遇,主人视之,一宿如金,再宿如银,三宿如铜,证现如此,不去何待?

  「王曰:『国丰民宁,孛之力也,今弃去者,後将荒坏。』

  「孛曰:『天下有四自坏:树繁花果,还折其枝;虺蛇含毒,反贼其躯;辅相不贤,害及国家;人为不善,死入地狱,是为四自坏。经曰: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清毁其形。』

  「王曰:『国无良辅,实须恃孛,若欲相委,是必危殆。』

  「孛曰:『凡人有四自危:保任他家、为人证佐、媒家人妻、听用邪言,是为四自危。经曰:愚人作行,为身招患,快心放意,後致重殃。』

  「王曰:『我师友孛,常在不轻,当原不及,莫相捐去!』

  「孛曰:『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王曰:『今我自知,志思浅薄,听用邪言,使孛去也。』

  「孛曰:『明者有四不用:邪伪之友、佞谄之臣、妖薛女之妻、不孝之子,是为四不用。经曰:邪友坏人,佞臣乱朝,薛女妇破家,恶子危亲。』

  「王曰:『相与爱厚,宜念旧好,不可孤弃也。』

  「孛曰:『有十事知爱厚:远别不忘、相见喜欢、美味相呼、过言忍之、闻善加欢、见恶忠谏、难为能为、不相传私、急事为解、贫贱不弃,是为十爱厚。经曰: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合友道。』

  「王曰:『四臣之恶,乃使孛恚,不复喜我。』

  「孛曰:『有八事知不相喜:相见色变、眄睐邪视、与语不应、说是言非、闻衰快之、闻盛不喜、毁人之善、成人之恶,是为八事。经曰:平闘杀人,尚有可原,怀毒阴谋,是意难亲。』

  「王曰:『是我顽弊,不别明闇,恶人所误,遂失圣意。』

  「孛曰:『有十事知人为明:别贤愚、识贵贱、知贫富、适难易、明废立、审所任、人国知俗、穷知所归、博闻多识、达於宿命,是为十事。经曰:缓急别友,战闘见勇,论议知明,谷贵识仁。』

  「王曰:『自我得孛,中外怗安,今日相舍,永无所恃。』

  「孛曰:『有八事可以怗安:得父财、有善业、所学成、友贤善、妇贞良、子孝慈、奴婢顺、能远恶,是为八事。经曰:生而有财,得友贤快,诸恶无犯,有福佑快。』

  「王曰:『圣人之言,诚无不快。』

  「孛曰:『有八事快:与贤从事、得谘圣人、性体仁和、事业日新、忿能自禁、虑能防患、道法相亲、友不相欺,是为八事。经曰:有佛兴快,演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王曰:『孛常易谏,今何难留?』

  「孛曰:『有十不谏:悭贪、好色、蒙笼、急暴、抵突、疲极、憍恣、喜闘、专愚、小人,是为十。经曰:法语专愚,如与聋谈,难化之人,不可谏晓。』

  「王曰:『如我憍恣,不能远色,孛得无为,不复与我语乎?』

  「孛曰:『人不与语,有十事:傲慢、鲁钝、忧怖、喜豫、羞惭、吃口刃、仇恨、冻饿、事务、禅思,是为十事。经曰:『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明哲所不顾。』

  「王曰:『恶妇美姿,巧於辞令,如有外妷,卒何用知?』

  「孛曰:『有十事可卒知:头乱髻倾、色变流汗、高声言笑、视瞻不端、受彼宝饰、门视看垣墙、坐不安所、数至隣里、好出野游、喜通淫女,是为十事。经曰:妇女难信,利口惑人,足以高士,远而不亲。』

  「王曰:『人情所近,亲信妇人,不知其恶。』

  「孛曰:『人有十事不可亲信:主君所厚、妇人所亲、怙身强健、恃有财产、大水渍处、故屋危墙、蛟龙所居、辜较县官、宿恶之人、毒害之虫,是为十。经曰:谓酒不醉,谓醉不乱,君厚妇爱,皆难保信。』

  「王曰:『如孛所语,爱习生恶,是可嫉也。』

  「孛日:『可嫉有五:麤口伤人、谗贼喜闘、焦晓不媚、嫉妒呪诅、两舌面欺,是为五。经曰:施劳於人,而欲蒙祐,殃及其躯,自遘广怨。』

  「王曰:『何所施行,人所爱敬?』

  「孛曰:『爱敬有五:柔和能忍、谨而有信、敏而少口、言行相副、交久益厚,是为五。经曰:知爱身者,慎护所守,志尚高远,学正不昧。』

  「王曰:『何者为人所慢?』

  「孛曰:『见慢有五:鬓长而慢、衣服不净、空无志思、淫态无礼,调戏不节,是为五。经曰:摄意从正,如马调御,无憍慢习,天人所敬。』

  「王曰:『愿孛留意,共还精舍。』

  「孛曰:『有十不延於堂:恶师、邪友、蔑圣、反论、淫妷、嗜酒、急弊长者、无反复子、妇女不筛、婢妾庄饰,是为十。经曰:远避恶人,淫荒勿友,从事贤者,以成明德。』

  「王曰:『孛在我乐,四方无事,今日去者,国中必嗟。』

  「孛曰:『有八事可以安乐: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下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是为八事。经曰:修诸德本,虑而後行,唯济人命,终身安乐。』

  「王曰:『吾常念孛,岂有忘时。』

  「孛曰:『智者,有十二念:鸡鸣念悔过作福、早起念拜亲礼尊、临事念当备豫、所止念避危害、言语念当至诚、见过念以忠告、贫者念哀给护、有财念行布施、饮食念以时节、食人念以平均、御众念用恩赐、军具念时缮治,是为十二。经曰:修治所务,虑其备豫,事业曰新,终不失时。』

  「王曰:『安得大贤,使留孛乎?』

  「孛曰:『大贤有十行:学闻高远、不犯经戒、敬佛三宝、受善不忘、制欲怒痴、习四等心、好行恩德、不扰众生、能化不义、善恶不乱,是为十行。经曰:明人难值,而不比有,其所生处,族亲蒙庆。』

  「王曰:『我过重矣!畜养恶人,使孛恚去。』

  「孛曰:『大恶有十五:好杀、劫盗、淫妷、诈欺、谄谀、虚饰、侫谗、诬善、贪浊、放恣、酗酉永、妒贤、毁道、害圣、不计殃罪,是为十五。经曰:奸虐饕餮,怨赞良人,行已不正,死堕恶道。』

  「王曰:『晓孛不止,使我惭愧!』

  「孛曰:『人有十事可愧:君不晓政、臣子无礼、受恩不报、过不能改、两夫一妻、未嫁怀妊、习不成就、如人杖兵仗不能战闘、悭人观布施,奴婢不能使,是为十。经曰: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易诱进,如策良马。』

  「王曰:『吾始念曰,知有道者,为难屈也!』

  「孛曰:『有十二难:任使专愚难、怯弱御勇难、仇恨共会难、寡闻论议难、贫穷负债难、军无师将难、事君终身难、学道不信难、恶望生天难、生值佛时难、得闻佛法难、受行成就难,是为十二。经曰:人命难得,值佛时难,法难得闻,闻能行难。 』

  「王曰:『今与孛谈,益我有智。』

  「孛曰:『略说其要,人所当知,有四十五事:修其室宅、和其家内、亲於九族、信於朋友、学从明师、事必成好、才高智远、宜守以善、富贵行恩、治产宜慎、有财当广方业、子幼勿付财、相善与交、苟合莫信、财在县官当早忧出、卖买交易以诚勿欺、凡所投止必先行视、所往当知贵贱、入国当亲善人、客宜依豪无与强诤、故富可求复、素贫勿大望、宝物莫示人、匿事莫语妇、为君当敬贤、厚勇取忠信、清者可治国、趣事能立功、教化之纪孝顺为本、师徒之义贵和以敬、欲多弟子当务义诲、为医当有效验、术浅不宜施用、病瘦当随医敦、饮食取节便身、知识美食当共、博戏莫财命抵、所施假贷当手自付、证佐从正勿枉无过、谏怒以顺、避恶以忍、人无贵贱性和为好、道以守戒清净为上、天下大道无过泥洹,泥洹道者,无生老病死饥渴寒热,不畏水火怨家盗贼,亦无恩爱、贪欲、众恶、忧患悉灭,故曰灭度。王当自爱!我今欲退。』

  「王曰:『孛欲去者,宁复有异诫乎?』

  「孛曰:『譬如大水所荡突处,虽百岁後,不当於中立城郭也,其水必复顺故而来。宿恶之人,虽欲行善,故不当信,本心未灭,或复为非,不可不戒。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事皆有渐,智者见微,能济其命,如人健泅,截流度也。』

  「王曰:『前後所说,我皆贯心,举国士女靡不欢喜,旧恶低伏无敢言者!愿闻其言,傥遭异人,何知其明?』

  「孛曰:『明者问对,种种别异,言无不善,师法本正,以此知之。明人之性,仁柔谨懿,温稚智博,众善所仰,无有疑也。观其言行,心口相应,省其坐起,动静不妄;察其出处,被服施为,可足知之。与明智谈,宜得其意,得其意难,如把刃持毒,不可不慎也。』

  「王曰:『欲事明者,不失其意,为之奈何?』

  「孛曰:『敬而勿轻,闻受必行;明者识真,体道无为;知来今往古,一归空无,人物如化,少壮有老,强健则衰,生者必死,富贵无常。是故安当念危,盛存无常;善者加爱,不善黜远;虽有仇恨,不为施恶,柔而难犯,弱而难胜:明人如是,不可慢也。』

  「王曰:『尽心爱敬,以事明智,宁有福乎?』

  「孛曰:『智者法圣,以行其仁;乐开愚朦,成人之智;治国则以惠施为善,修道则以导人为正;国家急难,则能分解;进退知时,无所怨尤;恩广施大,不望其报;事之得福,终身无患;王其勿疑!治政之法,不可失道,劝民学善,益国最厚。』

  「王曰:『谁能留孛,我心愁惨,忽忽如狂。』垂泣向孛忏悔解过。

  「孛曰:『如人不能泅,不当入深水;欲报仇者,不当豫娆,亲厚中诤,後更相谢,虽知和解善,不如本无诤也。善不能赏,反听谗言,我如飞鸟,止无常处,道贵清虚,不宜人间;如野火行,傍树为焦;激水破船,毒虫害人;与智从事,不当扰也。草木殊性,鸟兽类分,白鹤自白,鸬鹚自黑,我与彼异,无欲於世,如田家翁,生习山薮,与之好衣,为无益也。天下有树,其名反戾,主自种之,不得食实,他人窃取,果则为出;今王如是,善安国者,而见驱逐;佞伪败政,反留食禄;宾客久留,主人厌之,我宜退矣!』

  「王曰:『人命至重,愿垂忆念,今欲自力,事孛胜前!』

  「孛曰:『王虽言之,犹不得施,夫人意恶,我不宜留;天下家家,皆有炊食,沙门所以持鉢乞者,自乐除贪,全戒无为,远罪咎也。』

  王曰:『今孛既去,莫便断绝,愿时一来,使我不恨。』

  「孛曰:『如俱健者,犹复相见,且欲人山,以修其志。夫近而相念恶,不如远而相念善。智者以譬喻自解,请说一事;譬如有人以蜜涂刀,狗得舐之,以伤其舌,坐贪小甜,不知疮痛;四臣如是,但美其口,心如利刀,王甚戒之!自今以後,若有惊恐,常念孛者,众畏必除。』

  「孛复言曰:『鵄枭乐塚,群鼠粪居,百鸟栖树,鹤处污池,物各有性,志欲不同,我好无为,如王乐国:器虽麤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有;王当识此!我犹知人言意所趣,如鸟集树,无从下枝,间关趣上;见宾祇吠,以知中外有谋,意欲厌故,更受新也。』

  「孛曰:『请退!』即起出城。

  「王与夫人,啼泣送之。人民大小,莫不号怨。

  「王行具问孛:『谁可信者?』

  「孛曰:『我姊子贤善,可与谘议,时时共出,巡行国中,观民谣俗,可知消息。』

  「王曰:『受教!』即与傍臣人民,为孛作礼,於是别去。

  「孛去之後,四臣纵横於外,以佞辩为政;夫人於内,以妖蛊事王。王意迷惑,不复忧国,奢淫好乐,昼夜躭荒。众官群寮,发调受取,无有道理;正平市买,不复雇直,强者陵弱,转相抄夺,至相杀伤,不畏法禁。良民之子,掠为奴婢,六亲相失,进窜苟活,灾异相属,王不能知。风雨不时,所种不收,国虚民穷,饥饿满道;歌言永怨声,感动鬼神,人民愁怖,亡去略尽;号泣而行,莫不思孛,孛如鸧鹰,临众鸟上,压伏奸人,慈育民物,如天帝释。

  「孛姊子道人,後适他郡,见国荒乱,聚落毁坏,人民单索,还为王说:『大臣不政,放纵劫盗,掠杀无辜,残虐无道,人怨神怒,天屡降灾,远近皆知,而王不觉!今不早图,且无复民!』

  「王乃惊曰:『果如孛戒,我所任者,如狼在羊中;知民当散,如犇车逸马。道人既告,何以教之?』

  「道人曰:『孛去国乱,皆由奸臣,王宜更计,国尚可复。愿一循行,目见耳闻,当知其实!』

  「王即与道人私出,案行国界,见数十童女,年皆五六十,衣服弊坏,呼嗟而行。道人问曰:『诸女年大,何以不嫁?』

  「答曰:『当使王家,穷困如我,快也。』

  「道人曰:『汝言非也!王者位尊,何能忧汝?』

  「女曰:『不然,王治不政,使国饥荒,夜则困於盗贼,昼则穷於胥吏,衣食不供,谁当嫁娶我也?』

  「王复前行,见诸老母,衣不盖形,身羸目瞑,啼哭而行。道人问曰:『皆有何忧?』

  「答曰:『当使国王,穷盲如我,快也。』

  「道人曰:『是言非也!老自目瞑,王有何过?』

  「诸母曰:『我夜为盗所劫,昼为吏所夺,穷行采薪,触犯毒螫,使我如此,非王恶耶?』

  「王复前行,见一女人跪构牛乳,为牛所踏,躄地骂曰:『当踏王妇如我,快也。』

  「道人问曰:『牛自踏汝,王家何过?』

  「答曰:『王治不政,使国荒乱,盗贼不禁,令我善牛见夺,为弊牛所踏,非王恶耶?』

  「道人言:『汝自无德,不能构牛。』

  「女曰:『不然,若王家善,孛自当留,国不乱也。』

  「王复前行,见乌啄虾蟆,虾蟆骂曰:『当使恶王,见噉如我,快也。』

  「道人曰:『汝自为乌所噉,王当护汝耶?』

  「答曰:『不望护也!王无恩泽,政治不平,祭祖废绝,天旱水竭,故使我身,乌见噉耳。』

  「虾蟆唤曰:『知为政者,弃一恶人,以成一家;弃一恶家,以成一乡。不知政者,民物失所,天下怨讼。』

  「道人曰:『百姓无罪,呼嗟感天,神使虾蟆降语如此。王自具见,宜退恶人,改往修来,与民更始。如种善地,雨泽以时,何忧不熟?』

  「王曰:『今当任谁?』

  「道人言:『宜急请孛,孛仁圣知时,反国必安。』

  「王还,即遣使者入山请孛,言:『若孛不还者,当向叩头,道我自知怨负万民,忧不能食,须待孛到。孛素慈仁,忧念十方,知我国荒,想必来也。』

  「使者受命往到孛所,稽首白言:『大王殷懃,致敬无量,自知罪过深重,违失圣意,使国荒乱,百姓穷困,涕泣思孛,不能饮食,愿垂愍念,一来相见也。』

  「孛哀人民故,随使者还,道见死狝猴,故剥取其皮,欲以生语。国人闻孛来,皆出界迎。孛到城外,止故精舍,王出相见,作礼问讯毕,一面坐,叉手谢孛言:『空顽不及,虐负万民,请自悔励,幸遂原之。』

  「孛曰:『甚善!」

  「四臣过耳语。孛曰:『卿等无过,何不公谈?』

  「四臣恚曰:『凡为沙门,欲望天福,人皆称善,不当杀狝猴,取其皮也!』

  「孛曰:『卿等自迷惑,不别真伪耳。是非好恶,天悉知之,苦乐有本,不可强力。为恶罪追,虽久不解,作善福随,终不败亡,祸福在己,愚谓之远。以我剥皮而杀狝猴,难此似是。卿曹默默为奸,不止相教事耶!言命在天,谓善无益,为恶无殃,祸福之报,自然如响,响应随声,非从天堕。卿等作恶,岂不自识,虽欲诬之,自然不听,此非谏我,为自中耳!卿一人言:人死神灭,不复生者,是圣语耶?从意出乎?自欲为恶,反言作善无福,为恶无殃!夫天之明象,曰月星辰,列现於上,谁为之者?』四臣默然。

  「孛复曰:『天地之间,一由罪福,人作善恶,如影随形,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於下,根生茎叶实出於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然之,故炷虽清,火续不灭。行有罪福,如人夜书,火灭字存,魂神随行,转生不断。卿曹意志,自以为高,如人杀亲,可无罪乎?』

  「四臣答言:『夫荫其枝者,不摘其叶,何况杀亲而当无罪?』

  「孛曰:『然卿难我似是,吾取死皮,而尚讯之!卿曹所为,法当云何?卿一人言:人死神灭不复生。一人言:苦乐在天。一人言:作善无福,为恶无殃。一人自怙知占星宿。外阳为善,内阴为奸,譬如伪金,其中纯铜,貌饰美辞,心行谗贼,如狼在羊中,主不能觉。天下恶人,亦称为道,被发卧地,道说经戒,专行谄欺,贪利欲得,愚人信伏,如雨掩尘,群妖相厌;如水流溢,不时人海,多所伤败。惟有圣人,能济天下,化恶授善,莫不蒙祐。若善无福,恶无殃者,古圣何故造制经典,授王利剑?夫行有报,其法自然,善者受福,恶者受殃;天之所疾,祸无久迟,阴德虽隐,後无不障。故国立王,王政法天,任贤使能,赏善伐奸,各随其行,如响应声,人死神去,随行往生;如车轮转,不得离地。信哉罪福,不可诬也。人行至诚,鬼神助之。恶虽不觉,终必受殃,故当戒慎,远恶知惭。若皆为善,禀气当同,不善者多,或有不平,或寿不寿,多病少病,丑陋端正,贫富贵贱,贤愚不均;至有盲聋瘖瘂,跛蹇癃残,百病皆由宿命行恶所致。其受百福,人所乐者,则是故世行善使然。积德忠政,故有曰月星辰,有天有人,帝王豪贵,是明证也,何可言无?宜熟思之,勿谓不然!』孛说是时,王与臣民,无不解悦。

  「孛复曰:『古昔有王,名为狗猎,池中生甜鱼,甘而少骨。王使一人监护,令日献八鱼;其监亦日窃食八鱼。王觉鱼减,更立八监,使共守护。八监又各日窃八鱼,守之者多,鱼为之尽。今王如是,所任不少,为乱益甚。譬如人摘生果,既亡其种,食之无味。王欲为治,不用贤人,既失其民,後又无福。治国不正,则使天下有诤夺之心。如人治产,不勤用心,则财日耗;国有勇武习战阵者,不足其意,则弱其国。为王不敬道德,不事高明,生则贤者不归,死则神不生天;掠杀无辜,使天下怨讼,则天降灾,身失令名。治国以法,为政得忠,敬长爱少,孝顺奉善,现世安吉,死得生天。譬如牛行,其道直正,余牛皆从;尊贵有道,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如是则世世豪贵,後可得泥洹之道。』众坐皆喜,称善无量。

  「王即避座,稽首白言:『今孛所语,譬如疾风吹却云雨,幸卒慈念,垂化如前。』

  「孛即起行,随王入宫,四臣愚痴,於是见废。孛复治国,恩润滂流,风雨时节,五谷丰热,人民欢喜,四方云集,上下和乐,遂致太平。』」

  佛言:「时孛者,今我身是也;姊子道人,则阿难是;时王蓝达,今卑先匿是;时夫人,则好首是;时犬宾祇者,车匿是;时四大臣,则今四道人杀好首者是;时语虾蟆者,今得罗汉沤陀耶是。我为菩萨,世世行善,勤苦积德,无央数劫,为万民故,今自致得佛,所愿皆得。诸值我时,闻经法者,宜各精进,为善勿解!」

  佛说是已,有三亿人得践道迹,皆受五戒,欢喜奉行。

  注释

  ①孛: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沙门时的名字。

  ②太子名祇:乃指祇陀太子。祇陀,梵名Jeta,巴利名同。又作祇多太子、逝多太子、制多太子。意译为胜太子、战胜太子。为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的皇太子。太子将其所拥有的祇园献予佛陀,由长者须达在此建立祇园精舍。太子後被异母弟毗琉璃王所杀。

  ③清信士:梵语upasaka。音译优婆塞、邬波索迦。又作近事男。指受五戒之在家男子,有亲近三宝、奉事如来之义。据《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载,帝梨富娑与跋梨迦二商人,为有近事男之始。

  ④瞿昙:梵名Gaulama或Cotama,巴利名Gol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又作裘昙、乔答摩、翟答摩、俱谭、具谭。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

  ⑤星宿:又作宿曜。印度之天文法,星宿可分七曜、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或二十七宿)等。宿曜一词虽取自二十八宿七曜之略称,然亦指九执十二宫等。此等宿曜为神之住处或神之自体,可反映人界、天界一切现象,由此现吉凶相,又依其运行可预测人界命运。

  ⑥漉水之囊:漉水囊,梵语Parisravana,巴利语parissavana。又作漉水袋、滤水囊、水滤、水罗、漉水器、漉囊、滤袋。即将水滤过,用以排除虫类之器具。为比丘六物之一,十八物之一。比丘受具足戒後,常携带此具。当澡盥时,恐水中有虫,故以漉水囊漉除之。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 知见模糊,这个人就没有希望了!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法供养品第十三

索达吉堪布:《现观略义》讲记 第二课

索达吉堪布:《现观略义》讲记 第三课

明贤法师:僧宝论8、依止师僧的利益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佛经概说 九、佛说鬼子母经

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5 七种施因缘

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4 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

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3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白话文:佛经概说 八、杂宝藏经 2 佛於忉利天上为母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