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乘佛愿力 必得往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乘佛愿力 必得往生
  作者:明 满
  印光大师反复强调,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其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在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
  正如从云南去北京,乘飞机就极易,走路就极难。因此,知道仗佛力,知道乘佛愿力,就掌握了净土法门的特质和核心,否则,就会将净土法门混同于一般法门,易行道就会变成难行道,就会障碍无数众生,即生成佛,从而违背了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的出世本怀,实际上,是犯谤法之罪。
  什么是乘佛愿力?有五层内涵:
  一、称闻佛名 乘佛愿力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首要成就,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办,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此愿不仅仅是诸佛赞叹愿,同时是弥陀名号成就愿,故令“名声超十方”,令十法界众生(包括十方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因称闻弥陀名号,而获种种利益,乃至往生极乐成佛。无第十七愿,其余诸愿就形同虚设,极乐世界,就无“法”成立。
  弥陀名号,即是弥陀法身,称闻名号,即乘佛愿力。
  罪业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处于五浊恶世,全无自力出离生死,命终多下三恶道,唯称闻弥陀名号,得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国。
  《观经》下品上生者,“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善导大师疏评此品曰:“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称名,往生必疾,不同杂善之业。”
  又《观经》下品下生者,更是“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但“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亦可知,称念弥陀名号,即宜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不只即刻消除,众生所有下三恶道恶业,即刻消除,旷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之业,而且即刻成就,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即生成佛!可见,六字洪名,乃万德洪名,何谓万德?具足成就佛道一切功德,不需余德也!所以,罪恶众生,称念六字洪名,就是乘佛愿力,而不是靠自力。
  若众生罪障深重,甚至不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三恶道众生,但闻弥陀名号,亦得往生。
  《大经》汉、吴译本,第十七、十八愿之义是合译,皆明示,恶道众生,闻名皆往生。
  汉译:“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
  吴译:“使某作佛时,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皆令诸佛,各于比丘僧大坐中,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蝇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我们平时,为不能称念佛名的病重者,亡者助念,令其听闻弥陀名号。(或听闻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力量,听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亦通“闻名”之义,——如下品中生者)而得往生,亦是证明六字洪名,乃万德洪名,是具足成就佛道一切功德之佛力也。
  念佛成佛,闻名成佛,乘佛愿力,极易成就,岂可疑虑?因为太易成就,故令人难信!所以,净土法门,是弥陀救度法门,不是凭自修的功夫法门。
  在第十七愿之后之第十八愿,令“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生极乐,若不生者,誓不成佛,——唯令众生,“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七日,十声一声”,唯念其名,不凭余德。
  《佛说无量寿佛》,三辈往生者,或能或不能作诸功德,皆应“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谓“发菩提心”,在净土法门,就是发愿往生极乐之心,发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之心,即“南无”阿弥陀佛之心。
  释尊晚年在《阿弥陀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专一持弥陀名号,不持别名、别咒,别福德因缘。一心者,无二心也,不乱者,专念也。如此,“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观经》在最后,特赞念佛:“若佛者,当如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观世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又特选持弥陀名号,而付嘱阿难流通百世:“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于是善导大师总结《观经》曰“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全,一向专念,弥陀佛名。”
  为了凸显称念弥陀佛名之益。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的修行,分为正、助行与正、杂行:
  “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称念弥陀名号,是直乘佛力,易得往生。因为“极乐无为涅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二、光明摄取 直趋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罪重众生,皆可称念、听闻,因十方众生,耳根锐利,亦易称念。故阿弥陀佛,以最直观的音声名号,接引救度。不仅如此,弥陀更以无量光明,直接摄取不舍,念佛众生,直趋极乐。这是一般障重凡夫,难以得见的。
  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亦即阿弥陀佛的法身与德能。无量光、无量寿与其名号乃一体不二。所以,阿弥陀佛回向,赐予十方众生名号,众生称念、听闻之同时,亦必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而且,无论在任何时间、空间,皆摄取不舍,念佛众生。
  阿弥陀佛之光明,不是一般日月光: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得解脱。”
  我们平生,念佛越多,身心越柔软,苦恼越少,欢喜心越多,身心光明亦多,皆是明证。为亡者助念,为即将堕三恶道之亡者助念——当时亡者现诸恶相,瞪目张口,脸色紫暗,身硬肢僵,但令其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或几时或几日,其脸色转光润,眼闭口合,身肢柔软,纵然亡者亡后数时数日,亦能现诸瑞相。可见阿弥陀佛之光明力量,不可思议,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俗语:“真是把死人念活了,活活地往生极世界了!”
  虽然阿弥陀佛,一一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但唯摄念佛众生,往生西方,《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弥陀名号,即是弥陀的光明名号,称弥陀名号,即是乘弥陀的光明而行,自然而然,即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世界之中,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释“南无阿弥陀佛”曰:“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皈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许多人往往把称念弥陀名号之行,归于众生自己力量之行持。其一不知,六字洪名,是阿弥陀佛直接回施十方众生的光明佛果,非众生自己能称名;其二不知,称念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弥陀令众生乘弥陀的光明而行,非众生自己能行往极乐国土。而“南无”者,亦是阿弥陀佛代众生皈命,代众生发愿,回向往生极乐。非众生自己能。——请问:三恶道众生如何能一心皈命阿弥陀佛?如何能回向发愿,愿生极乐?又平生从未学佛者,病重、已亡者,如何能知皈命,能知回向发愿?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直入其耳直入其心,直为其归命发愿回向。“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护余杂行者。”
  当然,称念弥陀名号,亦可广通,口称弥陀,身礼弥陀,意念弥陀及极乐依正庄严。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善导答曰有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三明增上缘,……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德。”
  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特重誓愿使然,而其余诸佛,皆无此誓愿。
  因阿弥陀佛光明,唯摄取不舍,念佛众生故,弥陀才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阿弥陀佛光明,唯摄取不舍,念佛众生故,众生若真欲往生极乐,务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诸见烦恼间断故;无有惭愧心故;又不相续念报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如此苦口婆心,比较一心专念与二心杂修之利害得失,吾等凡夫,岂能不深思维,岂能不老实念佛!古今中外,念佛者多如牛毛,往生者寥寥,本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却成“易往而无人”,从善导大师开示可知,真信者少,真一心专念老实者少。
  三、临终接引 终登彼岸
  阿弥陀佛第十九愿,是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与第十八愿相比,此类众生,不是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十声一声,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而是平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弥陀国土,如《观经》上品三生,中品三生者,亦如《大经》三辈往生者。
  弥陀圣众,临终接引众生情状,《观经》等,已有详述,古今中外,亦有颇多实例纪录,不再赘引。
  但需明确者,此类众生,纵使平生广修六度万行,或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或行世间诸善,若不回向发愿,欲生弥陀国土,仍然无由往生极乐,弥陀圣众,亦无由临终接引。可见,万善之行,有万善这功德果报,却非往生极乐之资粮。一旦回向发愿,求生彼国——而回向发愿求生,无不称念弥陀名号,无不欲往,赞叹极乐依正庄严,顿得佛圣接引,乘佛愿力,终登彼岸。即使无能修诸功德,或反造诸多罪业者,只要平生、临终称名求生,佛圣皆迎。一如前述。
  另有众生,是半依佛力,半依自力,如修十三定观西方依正庄严者,或能观成就,或未能观成就。又如持弥陀圣号者,或能达、或未能达般若三昧,或见或未见阿弥陀佛身相者。又如依《大势至圆通章》,忆佛念佛,或能或未有“自得心开”,“入无生忍”,“得三摩地”。此类众生,正是阿弥陀佛第二十愿所度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他们正是或称闻我弥陀名号,或系念、观想我极乐国,——皆是“植诸德本”,——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之德方为“德本”。此愿是说,不论“植诸德本”,具足与未具足,但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阿弥陀佛,皆令“果遂”,往生之志。
  阿弥陀佛发此誓愿,令诸众生“果遂”往生之志,弥陀圣众,在尔等临命终时,岂能不接引?正如第十八愿众生,乃至十念,必得往生,虽不言接引,亦必接引。又如《观经》九品九众生,虽未曾登圣贤之位,甚至是罪恶凡夫,只要欲生极乐,弥陀圣众,无不接引。
  由诸类不同根基众生往生情形,可知弥陀之本怀,在于不论众生罪业轻重,不论众生功德大小,也不论众生称念佛名功夫之深浅,即不以自力之有无,只要有信愿,欲生我国,皆可蒙佛圣接引,往生极乐。所以,第十八、十九、二十的三愿,皆有“欲生我国”之要求,即使临终,无力称名,更无力观想观像,——此类众生,比比皆是,但有欲生极乐之心和意向,即名念佛。弥陀圣众,有大神通,无不知晓,皆必来迎。一切无力自出生死者,一切临终无力念佛者,于此应深铭阿弥陀佛之大悲大力大恩。弥陀既有誓愿,临命终时一定来迎;临命终时,即命还未终时,一定来迎;因此之故,待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细读《弥陀经》可知,弥陀圣众,首先来迎,然后念佛众生才命终,而且命终之际,“心不颠倒”,故,念佛众生,临终决无颠倒之事。届时,不见弥陀就是不到往生时候,无论见什么人什么地方,都不能去,唯有见了弥陀即欢喜随往。切记!
  反之,若不欲往生弥陀极乐国土,纵使念佛,观想得三昧,甚至得见弥陀圣众——或许另有志向,如阿弥陀佛在第二十二、三十六等诸愿者,为菩萨众而发,可获种种利益,但皆不得往生。故印光大师曰:“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论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成佛,纵修其余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
  信愿持名,三而一,一而三。一真具真,一假具假。有真信真愿,必真持名,一旦愿生,毕命为期,总以执持名号为根本之行。若真持名,必终生持之不怠;岂非真信真愿?无真信真愿,必不能真持名,不能真持名,弥陀名号必似有似无,掉以轻心,谈何真信真愿?

 
 
 
前五篇文章

禅宗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

抓好传戒工作 促进僧团建设——五年来传戒工作的回顾与展

天台藏教大意探微

清远法师泊莲寺水陆法会上堂法语

略述坛经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

 

后五篇文章

弘澈老和尚临终法语

盛唐诗与禅

刷牙习惯与受戒戒体

粤东首刹 源远流长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

指挥家与禅法-台北艺大管弦乐团之小泽征尔工作坊记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