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句丽僧朗的二谛合明中道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韩国)金邦龙 1.僧朗系高句丽遥(应为“辽”)东人。他于齐末建武年间(494~497年)由中国河北南下江南,是在高句丽长寿王(413~491年)和文咨王(492~518年)时期活动的佛教学僧。 僧朗在中国研究当时鸠摩罗什系统的三论学。之后,南下,住种(应为“钟”)山草堂寺,后移住摄山楼霞寺。当时在中国佛学中,河北偏尚毗昙宗,江南盛弘成实宗在这两宗的对立中,僧朗攻击成实派,弘扬三论学正统,因而在确立三论学的同时,亦成为三论宗的起源。 三论宗在僧朗以后通过他的弟子僧诠到法朗,法脉又重新被唐朝的嘉祥大师吉藏(549—623年)所嗣续成为大成。特别是从给梁武帝派来的十名僧侣教三论学中,可以斟酌当时僧朗的活动。 2.集三论学之大成的僧朗的核心思想是二谛合明中道说。 这样的二谛合明中道说是以龙树创始的大乘佛教中观派的(1)破邪显正、(2)真俗二谛、(3)八不中道等三宗旨为基础阐述的。僧朗将龙树的八不中道说和二谛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即认为真俗二谛是显露中道的妙教。 僧朗认为摒弃中道的真理性,认为是有,是无;是一,是二的二见思想,对缘斥痛。从而抛弃了有无的两执。所以不能观其有无,但真正能理解不二的意义,要知道有无毕竟不是中道,进而有无并不属于哪一个,但认为有无是表明中道的教。 上述僧朗二谛合明中道的思维体系,从构造上排列来看,如下所述。 (A) 第一明 第二明 第三明 世谛一有 真谛一无 世谛一有无 二 真谛一非有非无 不二 世谛一有无二,非有非无不二 (二不二) 真谛一非有无二,非非有 非无不二(非二非不二) 像这样,通过僧朗三种二谛说来看的二谛合明中道思想基本上采取了辨证法的认识理论形式。僧朗辨证法的思维形式包括到不否定为媒介的,到非二非不二,阐明非俗非真的中道。与Hegel的绝对精神这种观念性存在的自己运动即所谓存在的辨证法相比,僧朗所谓的绝对精神存在自体也否定为是一个世谛论破,认为越过这个就属于论理形式。 僧朗的思想既批驳有的思想,又排斥只认定空的思想。这样的观点是三论宗的主要论旨。同时,从非难和排斥河北毗昙宗和江南成实宗的僧朗的立场所理解的中道是,在南北两派终究批驳各自的片面主张中,需要相互依存,遵循三种二谛法合明的终极真理。 3、出身高句丽的僧朗的思想为中国大乘佛教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天台思想和华严思想等大乘圆(疑为“佛”)教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不仅如此,僧朗还从根本上真实地揭示了佛陀实相与如来自性,由此可见其伟大。 僧朗的二谛合明中道思想给我们的教训是:人类不能过分执着,应能理解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样的精神境界有可能成为打开解决现代生活中所遇到诸多问题的钥匙,从这一点上看对二谛合明中道思想应赋予新的关心。 (作者单位;韩国圆光大学校,朴姬顺译,柳雪峰校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