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者大师:《法华经玄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者大师:《法华经玄义》

  作者: 智者大师;章安灌顶笔录成书

  天台智者大师智顗,是我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中国佛教天台宗高推龙树为初祖,以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大师在佛教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智者大师的佛学体系是在其巨著《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全面展开的,典型地反映在其十妙(境、智、行、位、三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以及功德利益)的理论中。虽然说,十妙中最重要的应属境妙、智妙和行妙,因为真理、智慧和实践三个方面代表了行者的修行历程..

  观世音菩萨显密经典之中《妙法莲花经》记述释迦牟尼佛看到的诸多观世音的化身,该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为利益众生,有时幻化成独觉佛(及至轮回最後时分,不依上师教言,但寻缘起道理,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而证成独觉阿罗汉者。译者注)讲经说法。有时幻化成声闻相(指以听闻佛的教言,悟解四谛之理,断除见思之惑,而入涅盘的出家者。即佛教小乘弟子。译者注)有时幻化成大梵天相(婆罗门和印度教的创造神,以为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他创造的),有时幻化成帝释天相。(居须弥山顶之善光城,为三十三天之主,译者注),有时幻化成寻香相(以香为食故为寻香,天神之类。译者注),有时幻化成夜叉相(佛书所说一类鬼名,译者注),有时幻化成大自在天相,讲经说法,以转法轮王之相广益众生时所显的相就是转法轮王相。”

  一般来讲,印度的大学者们所著的经典里西藏为观世音的教化之地,汉地为文殊菩萨的教化之地,而印度则为度母的教化之地。虽然诸佛远离染垢,所有二障及其习气完全净沾的断证功德是一样的,但在戒学修行的过程中由于对所愿教化之地、人、民族等有其特殊的发愿法,所以到何地广益众生的方法与能力是不相同的。观世音菩萨是为教化雪域西藏的众生而发过特殊誓愿的菩萨,且教化的方式为非暴力与慈悲。顾名思义,观世音的本义乃以慈悲之眼观世间一切众生。

  智者大师将整个佛教教法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义,是智者大师判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智顗的判教体系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关于佛说法的方式,即顿、渐、秘密、不定。二是关于佛说法的时间,即五个时期,谓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以及法华涅槃时。三是关于佛说法的教义,即藏、通、别、圆四教义。三藏教指原始佛教之小乘,三藏由经、律、论组成,是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通教包括小乘佛教以及初级大乘的教义,是佛为声闻、缘觉和钝根菩萨三乘人所说之法。别教之无量的教义只适合大乘利根菩萨。圆教之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的教义对最上利根菩萨,亦是佛为三乘人而说,旨在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智者以名、体、宗、用、教五章(或称五重玄义)来统领整个《法华玄义》,五章既是诠释《法华经》的体例,组织整个文本的架构,也是文本所要阐述的宗旨。第一章“名”揭示了经题的含义;第二章“体”是有关《法华经》所本的实相之体;第三章“宗”解释《法华经》的根本教义,以修行成佛之因和证道成佛之果为一经宗要;第四章“用”所揭显的是

  《法华经》教化众生之力用;第五章“教相”分别评判佛陀诸说教,这使得不同的佛说都在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中各自占有相应的位置。

  《法华玄义》的结构以“通释”和“别释”及“五章”贯穿,理论上则由“四教义”统摄。而形式上的结构乃是由纵、横两个方面来贯穿。从总体上说,整部著作由 “通释 ”联系横的方面,涵盖广度;“别释 ”则为纵的方面,而形成深度。具体而言,由于通、别两部分均约五章而论,故各自又成纵横结构。也就是说,当“通释”在广度上展开时,“五章”则从深度上进行阐述。而当“别释”专注于深度时,“五章”则又在横向拓展,形成广度。

  《法华玄义》的整个诠释如涓涓溪流,每一部分的讨论都互相关联,呈一逐步扩展的态势:“通”和“别”两大部分互为补充,第二大部分“别释”是第一大部分“通释”的延伸和扩展。除此之外,因《法华玄义》的理论建构由四教义贯穿之,故四教义是衡量每一部分诠释的准绳,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智对十二因缘境和四谛境的描述。对这两类真理范畴的理解分别是四种,相应于四教义。因有四种理解,而有四种十二因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藏教之境;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通教之境;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别教之境;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圆教之境。再者,因对四谛境有四种理解而产生四种四谛境:生灭四谛、无生灭四谛、无量四谛及无作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对应。

  此外,二十智可划分为四类,分属于四教。对行的阐述也是在四教的范畴中进行的。具体而言,每一教都以约教增数而明行。四教不同的实践之行便导致不同的修证果位,分别属于四教的范畴。对三轨的检视也是在四教的标准下进行的,故三轨在四教中各具不同的定义。显然,四教是智用来建构《法华玄义》的理论准绳,能统摄所有的佛教教义,使各种佛说成为一个圆融互补的整体。

 
 
 
前五篇文章

恒强法师:原始佛教之中道(节选)

云山之农禅

星云说禅

无相戒法

无相弟子无住对其禅法的继承和发展

 

后五篇文章

中国佛教之未来发展,不可忽视僧伽律仪教育

中韩纽带人物——地藏传奇

中华禅宗的根本心髓是般若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妙华:宽容之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