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的五戒十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的五戒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麤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受持五戒的意义

  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就是世间的五伦——仁、义、礼、智、信,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 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恶业——杀、盗、淫,口不造四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恶业——贪、瞋、痴、心地善良,这就是十善。

  五戒十善是佛教的基本戒,万丈高楼从地起,要证菩提,地基要打好,持戒就是基础,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得戒定慧三无漏学,自然能了生死。以下就五戒的要义逐一谈论︰

  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没有人愿意被人杀,杀人会遭恶报的。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尽量向好处想,不要随着恶性纠缠下去,这样人类都安乐,世界才会和平。

  如要做到不杀,即是实行素食是最好的,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不要紧,但是不可去亲自屠宰,也不可指挥他人去屠宰。买了已屠死的鱼、肉回家是无罪的。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那的出家比丘,都不是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暗中拿别人的东西叫偷;「明抢就是盗」。偷盗不限钱财,凡是「不与而取」便犯了偷盗戒。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饿死都不能偷盗。有时因犯盗戒而再犯杀戒,因为别人依靠钱财生存,你偷了他的钱,令他失去生存的依靠而死亡,那就罪加一等。或是你将偷罪嫁祸到他人身上,逼人受冤枉之灾,那就更严重了。

  盗戒最容易犯,像贪一时方便,顺手牵羊,虽是一针一线,都不要随便取别人的东西。如果你需要,一定要经对方同意,才可取用,否则不与而取就是犯了偷盗。

  夫妇之外,与别人私通便是犯了邪淫戒,守淫戒可使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平安,社会有良好的风气。若犯淫戒,名誉受损,夫妻不和,家庭不安,社会风气便被败坏。

  夫妇之道为传宗接代,不可纵欲,纵欲会弄坏身体,更不可轻狂。

  「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持念观音圣号可使我们身心清净,不为外染所犯。

  妄语戒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共四种。妄语是指不真实的话,不真实叫虚妄;就是有那件事说没那件事,没那件事说有那件事,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颠倒的话是不可说的。

  「两舌」就是搬弄是非,例如有人在甲面前说乙的不好,在乙面前又说甲的不好。挑拨离间,好像看到两人好,他心里会难过,看到他们争打斗闹,他就在背后高兴着。这样的行为要不得。

  「恶口」就是骂人。俗语有云︰「一语伤人,如刀刺心」,恶口如刀如斧一般地伤人,恶口的人所受的果报也不会安乐自在。

  「妄言」是说话违反事理,没有人信任说假话的人。我们要依事而说,依理而说。

  「绮语」是指说男女之间风流事、打情骂俏、风花雪月的俏皮话,使人听了失去正念。

  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些口过,不要随便乱说话,要说就说好话。

  酒戒与其它四戒不同之处是饮酒不会直接侵犯别人,但饮酒能令我们神志纷乱,因而会做杀、盗、淫、妄的罪业。

  现今世代除了饮酒之外,吸食海洛英、可卡因、大麻和其它林林种种的软性毒品等,都会残害我们的身体,令我们丧失理智,所以不饮酒是包括不吸毒的意思。

  因治病而饮酒或用酒制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借口治病而随便用酒。

  就算不受五戒,我们仍然要自律,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但是受了戒使我们的警惕心重了,若然犯了戒,我们会有惭愧心而忏悔,因而减低日后再犯的机会。

  持戒的目的是守卫保护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众生有贪、瞋、痴的病,佛陀有戒、定、慧的药。让我们勤修戒、定、慧,去息灭贪、瞋、痴。

  (完)

 
 
 
前五篇文章

佛教的财富观[王公伟]

和谐社会与佛学——论建立“强伦理模式”普世伦理

洪江嵩云山自彻超琛禅师传

为什么要注重皈依与发心

禅是一枝花

 

后五篇文章

敦煌僧尼的违戒饮酒风气的起源

敦煌本《维摩经》注疏研究概述 (曾晓红)

对净土法门若干问题的思考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中国净土思想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向

蔡瑞霖:关于唯识学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考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