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说五戒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说五戒

  如瑞法师

  缘 起

  1、耶输伽父当为第一(出自《四分律藏》)。

  在《四分律藏》里有说:耶输伽的父亲是第一个受五戒的人。佛成道后,菩提树下,三七二十一天说《华严经》、《梵纲经》。后来受天人请,度化众生,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转四谛法轮,五比丘得度。到这时,世间才有三宝。

  当时印度有一个波罗奈固,有一个名门贵族的孩子,叫耶输伽,耶输伽的中国话叫“宝”。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脚上穿着一双琉璃的鞋,一双宝鞋,所以他父母就给他取名叫耶输伽。他父母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爱念得不让他离开眼前。

  因为家里非常富有,父母给他设置了春夏冬三时殿,供他在其中游戏、玩耍,尽情享受五欲之乐。当时耶输伽也不懂什么,父母这样溺爱他,每天他就尽情地玩。有一天,他在第一个殿里玩到深夜,玩得疲劳了,睡着了,等他睡醒看,身边的宫人,伎女,抱着各种乐器,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有的枕人的腿;有的枕人的肚子;有的打呼噜:有的咬牙;有的说梦话……他看了,非常惊讶,跳舞唱歌的时候那么漂亮,怎么睡着了却是这样?他恐怖、生毛畏竖,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实在不可爱,于是便生起了厌离心。

  他又到了第二个殿,和第一个殿看到的情况一样,他的厌离心更浓,到第三个殿还是这样。俗话说:十个死人不害怕,十个活人睡到一起就害怕。他说:“我该怎么办呢?”他那时已经知道佛成道了,正在鹿野苑。他便悄悄地去找佛,走到城门,有守门的神,神在想:他现在要舍弃五欲走了,肯定是找佛。虽然是深夜,门神这是把门打开了,让他出城。出去以后,他往鹿野苑走,中间有一条河,他就把穿着的琉璃宝鞋脱到河边,过河去了。

  佛这时正在经行,看到他来了,就正身端坐,他远远看到佛的相好,心里生起欢喜心,顶礼佛后说:“佛啊,您能不能救我?这个世间太不可爱了,我现在苦得不得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佛啊,您能不能救我?”佛说:“你来这儿吧,这儿没有恶,我这儿不会让你害怕。”他就磕头礼谢,佛让他坐下,佛用善巧方便渐渐给他说法,先说浅的,再说深的,让他听了以后生起欢喜心,当下诸尘垢净,得了法眼净,证得了初果。这时耶轮伽就对佛说:“我要出家。”佛说 “好啊,比丘,来,在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源。”耶输伽的自落,袈裟着身,这是最初的善来比丘。佛这么一呼,耶输伽就得戒证阿罗汉果。佛度了五比丘,现在耶输伽又证果了,就有六位阿罗汉,再加上佛,就有七位。律里说,当时世间有七位阿罗汉正是指此。

  大、小乘佛的果位不同,现在东南亚上座部小乘国家,他们认为佛是实实在在的人,是逾城出家,修道证果的人。他们念佛,不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他们念佛的功德,佛是人,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称佛为“佛罗汉”。在大乘里,藏、通、别、圆都有佛的层次。

  再回到故事里来。耶输伽家里的伎女这时睡醒了,一看耶轮伽没有了,第一宫殿的伎女问“怎么回事?是不是到第二殿去了?”到第二殿没有,第三殿还没有,就慌忙告诉耶输伽的父母亲。他的父亲沐浴后,正在挽头,一听儿子不见了,把头草草地捆起来就往外跑,并告诉左右的人,把整个道都堵死。他连忙出城,来到河边,看到见儿子的鞋在河边,他确定儿子过了河,就过河到了鹿野苑。佛用神力使耶输伽的父亲只见到佛不见儿子。他对佛说:“我儿子不见了,来这儿了没有?”佛说:“您不要着急,也许我们有办法找到您的儿子,您先坐下。”耶输伽看佛这么慈祥,用这么温柔的语言来安慰他,他就高兴地坐下听佛善巧方便的说法,他生起欢喜心,请求佛给授五戒。佛说法时,他就已经证了初果,证了初果就懂得因缘法,对儿子自然不贪著。佛这时就让耶输伽出来见他父亲。他父亲说:“我倒可以,他母亲怎么办?他母亲要是找不到他,会自杀的,是不是回去一趟?”佛说:“可以。”从这时,僧中就开始有僧次请、别请。耶输伽的父亲请佛:“佛啊,您能不能慈悲到我家去?让我的儿子也回去?”第二天,佛就带耶输伽和他父亲一起回去了。回去就把耶输伽的母亲和他的故二(一般出家后,称原来在家的妻子叫“故二”)度了。这是受五戒的缘起,第一个受五戒的人就是耶输伽的父亲。

  2、鹿头梵志舍异学,求受三皈五戒。佛说护皈三十六善神及护戒二十五善神。

  (出自《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三》)

  《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里说有一位鹿头梵志,他原先是一位外道,来顶礼佛说:“世尊啊,我久闻您的大名,我现在想舍弃我所学的,来受三皈五戒。”佛就赞叹说:“好啊,如果你能舍弃异举,来受三皈五戒,这个功德不可称计。”意思是说功德太大了。他听佛说完,就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在佛前虔诚地接受了三皈。佛告诉他说:“怀受三皈竟,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不为邪恶干扰。如果你受三皈以后,我当为你及十方人,让天帝释派遣诸善神,来护善男子菩女人等。”梵志问:“那是怎么回事呢?希望我能了解。”就是怎么样受到他们的保护。在经里说四天王派善神,灌顶善神就说了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三十六位善神都有梵语的名字:

  第一位名弥粟头不罗婆一善光,主疾病;第二位名弥果头婆呵娑一善明,主头痛;第三位名弥栗头婆逻波一善力,主寒热;第四位名弥粟头枬陀罗一善月,主腹满;第五位名弥粟头陀利奢一善见,主瘴肿;第六位名弥粟头阿楼呵一善供。主癫狂;第七位名弥粟头伽娑婆帝一善拾,主愚痴;第八位名弥栗头悉坻哆一善寂,主嗔惠;第九位名弥粟头菩提萨一善觉,主YIN钦;第十位名弥栗头提波耀一善天,主邪鬼;算十一位名弥粟头呵波帝一善住,主伤亡;第十二位名弥栗头不若罗一善福,主冢墓;第十三位名弥粟头芯阉伽一善术,主四方;第十四位名弥粟头伽丽娑一善帝,主怨家;第十五位名弥粟头罗阉遮一善主,主偷盗;第十六位名弥栗头修干陀一善香,主债主;第十七位名孺栗头檀那波一善施,主劫贼;第十八位名弥栗头支多那一善意,主疫毒;第十九位名弥栗头罗婆那一善吉,主五温;第二十位名弥栗头

  钵婆驮一善山,主蜚尸;第二十一位名弥栗头三摩陀一善调,主注连;第二十二位名弥栗头戾梯歇一善备,主注腹;第二十三位名弥栗头波利陀一善敬,主相引;第二十四位名弥栗头波利那一善净,主恶党;第二十五位名弥栗头虞伽地一善品,主矗毒;第二十六位名弥栗头毗梨驮一善结,主恐怖;第二十七位名孺粟头支陀那一善寿,主厄难;第二十八位名弥粟头伽林摩一善游,主产乳;第二十九位名弥粟头阿留伽一善愿,主骡官;第三十位名弥粟头阉利驮一善因,主口舌;第三十一位名弥粟头阿伽驮一善照,主忧悃;第三十二位名弥栗头阿诃娑一善生,主不安;第三十三位名弥粟头娑和遁一善至,主百怪;第三十四位名蒲粟头波利那一善藏,主嫉妒;第三十五位名弥粟头周陀那一善音,主咒咀;第三十六位名弥栗头章陀罗一善妙,主厌梼。

  善神从各方面会给我们保护,如是有三十六位善神都会护助受了三皈的人。

  佛说完后,梵志又求受五戒,佛又给他授五戒。受五戒后,佛说:“你要好好受持五戒,善神会足护汝身。”受五戒后,就会有二十五位善神来保护这个人,在这个人的左右,守护在他的宫宅门户之上,使他万事吉祥。梵志进一步要求佛给他详细说说,佛又说了二十五位菩神的名字。

  笫一位名蔡刍毗愈他尼一主护人身辟除邪恶;第二位名输多利幢陀尼一主护人六情悉令完具;第三位名毗楼遮耶波一主护人腹内五藏平调;笫四位名阿陀龙摩坻一主护人血胍悉令通蠕;第五位名波罗桓尼和尼一主护人爪指无所毁伤;第六位名坻摩阿毗婆驮一主护人出入行来安事;第七位名阿修输婆罗陀一主护人所瞰饮食甘香;第八位名婆犀摩直雄雌一主护人梦安置欢悦;第九位名婆罗门地鞟哆一主护人不为虫毒所中;第十位名那摩吁多耶舍一主护人不为嚣露恶毒所害;笫十一位名佛驮仙陀楼多一主护人闽诤口舌不行;第十二位名鞟阉耶戴多娑一主护人不为温虐鬼所持;第十三位名涅坻酰駄多耶一主护人不为县官所得;第十四位阿逻多赖都耶一主护人舍宅四方逐凶殃;第十五位名波罗那佛昙一主护人平定舍宅八神;第十六位名阿提梵者珊耶一主护入不为冢墓鬼所娆;第十七位名因昼昂因昼罗一主护入门户辟除邪恶;第十八位名阿伽岗施婆多一主护人不为外氧鬼神害;第十九位名佛昙孺摩多哆一主护人不为灾火所近;第二十名多赖叉三密陀一主护人不为偷盗所侵;第二十一位名阿摩罗斯兜嘻一主护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第二十二位名那犀门阉兜帝一主护人不为慯亡所娆;第二十三位名萨鞸尼干那波一主护人不除诸乌鸣狐鸣;第二十四位名荼鞸阉毗掊罗一主护人除犬鼠燮怪;第二十五位名加摩毗那阉尼怯一主护人不为凶注所牵。

  一戒有五位善神保护,到了不好的地方,邪气不会侵扰自己,若佩戴善神名,入军阵门战的时候,刀不伤身,剑不侵入,鬼神罗又终不扰近。若行来山入,有小魔鬼也不得近。戴佩此神王的名,夜无恶梦。在受五戒的人身上,县官、盗贼、水、风、火灾、鬼怪、怨家、阴魔都不能得逞。口舌斗乱等自然消退,令人欢喜。如果能佩戴三皈五戒善神名字,入到山林溪谷,旷路潮水自然不现,狮子虎狼悉皆退藏。实际佛是说了三皈万戒的功德,三十六善神是出自经典,希望人家生起欢喜心,我们受戒实在是不易,而且受戒又有则此的好处,应该好好持奉,   3、净饭王请佛说五戒法相(《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五戒里什么是持?什么是犯?犯相如何?佛是一切智人,早就给我们安排好了。以佛的父王净饭王为缘起而请。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里面,有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使我们知道五戒持犯的相。

  缘起:当时佛在迦毗罗卫国,他的父王净饭王来到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白佛说:“我想得到利益,希望世尊能满我的愿。”佛说;“可以啊,只要您说出来,我就可以满您的愿。”净饭王白佛言:“世尊您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的情况,讲我们知道戒相,不生疑惑。”意思是说什么是持?什么是犯?佛说:“善哉善哉,父王来问的,正是我心里所想的。我早就想对优婆塞分别五戒戒相,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长在三途”

  这是佛说的。从经的缘起来看。净饭王在世间是佛的父王,以他来请五戒法相,正是表现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也就是说依五戒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诸佛也是依这个来的,所以佛回答他:“你问的这个,我早就想说了。”就是说上契佛意,下契众生之机。所以佛赞叹他:“善哉!善哉!”就是说你问的就是好。

  下面的应该在后面讲,但在这里略提一下,“若有犯而不悔”犯了以后,不生惭愧心,不忏悔,会长在三途。有人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了以后犯是不是也当成佛呢?”犯了以后不悔,长在三途,犯了以后肯忏悔,是不是也堕三途呢?”漓益法师回答:“受持不犯一定成佛,受而犯了也一定成佛,唯不受戒,则水无成佛因缘。”这就是说受了以后。一日犯了,也是种了成佛的因,终究一天会成佛。愿老法师说:“受戒学戒以后堕落地狱里。他就知道为什么会堕地狱。”出来以后,他就不会再犯。就像戒律里的莲花色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在释迦牟尼佛时出家证果,比丘尼中她是神通第一。她见到女人就劝人家出家:“你出家吧,出家好阿!”她们就说:“我们不敢,出家后那么多戒,出家要是守不住戒,那不是要堕落吗?”莲花色比丘尼就说:“堕尽管堕,堕了以后终有出来的一天。”言下之意,你不受戒没办法出来,堕落地狱糊里胡涂,堕落进去以后就受苦,不知哪天善根发现了,当了人又糊里糊涂,这样的流转生死。受了戒以后犯戒堕落,他以后再不犯了。

  她就说她自己的经历:“我过去生中是一个戏子,就是唱戏的人,我怎么种的这个善根,演戏的时候演和尚,搭了一下袈娑,一下生欢喜心,出家好,我以后要出家。”就这么一个因,以后再生就出家,出了家以后善根浅薄,受戒后就犯戒,犯戒后就堕落,从迦叶佛一直到了释迦牟尼成佛了,她再得为人,善根成熟。出家后她证果了。她就说:“你看总有个出头之日的,要是不受戒的话,就没办法。”现任满祖也是这个意思。受了即使犯了以后也定当成佛,只有不受戒,则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缘。 则果犯了以后能严悔,不堕落三途 。但要分别,有上、中、下的差别,有杀人,有杀畜生,以后我们会讲到。在忏悔里有:作法忏、曲相忏、无声忏。要用什么样的忏悔法。到第九科里悔过会讲到。

  接着来说,佛赞叹他以后,为净饭王,他的父王说种种的法,王听完法就礼佛的足,右绕佛离开了。他走了以后,佛就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诉诸比丘:“我现在要为诸优婆塞说犯戒的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丘就说:“唯然。愿乐欲闻。”就是我们都高兴听佛来说。

  又有人会问:“比丘律仪是大僧法,不许俗人听。五戒相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所学,佛为什么不直接对父王说?而等王走了以后,在比丘僧中讲?”佛的父王请问佛,佛赞叹了以后就答应了,给父王说种种法令他高兴,父王走了以后,佛再集比丘僧来说法。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佛制戒都是集合比丘僧来说,这就证明:比丘是七众之首,佛法要凭借僧宝来立。我们居士们学得再深、再高,都不能抛开僧宝,不能当二宝弟子,只要佛、法。“那些出家人还没我会讲”这,你就错了!这就是让我们知道,七众戒法,在比丘僧中来说,就是让我们要以比丘为首。要知道佛法是凭惜僧宝来立。佛灭度后,无论出家、在家,乃至比丘尼,不懂的话要请教比丘。只是佛的法非常圆融,比丘实在不懂,比丘尼会的话,比丘也可以问比丘尼。但比丘尼一定要向比丘顶礼后,比丘才问,是有一定格式的。我们在家人讲佛法。先要顶礼出家人,在旁边坐下讲。菩萨戒说,允许了,你才可以说,不容许的话不可以说。

  第三邪YIN戒:生死之本,损德坏行。

  如果是夫妻配偶,是法律允许,正当的,因为夫妻有繁衍子孙的责任,这是人伦的正分。如果邪YIN就会引起人类的混乱,家庭不和,子女纷争,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YIN为首。邪YIN是万恶之事,由于贪婪YIN荡,造成生死轮回流转。出家的戒和在家的戒不同,在家是杀戒排在第一,培福、培养慈心第一。出家第一条戒是YIN欲戒,为什么出家戒第一条是YIN欲戒呢?因为YIN欲是生死的根本,在生死的牢狱里,爱是枷锁,男女双方一旦沾染上,彼此系意,贪爱的烦恼就像绳索,把人捆住,打上结,越来越紧,因此沉迷在爱欲的烦恼中难以自拔。佛说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为什么会生死流转?这种恩爱是一个原因。所以YIN欲是生死的根本,邪YIN实在是损德的事情,做了邪YIN事,大家知道后,没有人尊重你,而由于这种邪YIN,就会败坏个人的正德,妨害社会的风化。为什么会坏这种行呢?像为魔所扰样,不能入于正道,必定沉沦于三界中,不得出离,邪YIN的祸患非常深重。所以佛要加遮止,不许邪YIN。

  第四妄语戒:诳惑于人,闭塞善路。

  佛为什么制不许妄语呢?诳惑于人,闭塞善路。妄语是欺诳、惑乱众生。

  在出家人戒律里,有不许打大妄语,也不许打小妄语,就是怕未证说证,鼓惑人心。如果说证圣了,大家都趋之若鹜。所以出家人有功德一定要背藏,而且佛也呵责,不让随便显神通,而且呵责的很厉害:“就像YIN女站在十字街头样。”当然除了佛在教化的时候,对外道要降伏他们,有显神通的时候。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轻信一些人说的话。我们要知道打大妄语,就是未证说证,未得说得,这个“得”就是指在修学佛法上的得证。小妄语,就是心口不实,欺诳他人,使对方产生虚解。不管大妄语也好,小妄语也好,都会使我们失去入道的利益。只是大妄语是犯根本,小妄语还可以忏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总应该有个诚信吧,应该言而可信,你说的话应该照顾到你的行,你的行要顾忌到你的言,也就是言行要一致。《无量寿经》说:言行忠信,里表相应。

  一个佛子,既然要想学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要想学佛,一定要从真实中求。我们一天打妄语,在虚妄中,什么时候才能趣入真如呢?千学万学就是要学做真人。千修万修就是要修真心。要想早证早得,必须从真实开始。宁可丧失生命,佛的戒一定要守。

  佛在世,那时佛因地里,有位须陀须摩王,他是位国王,他就是讲实语的,他就守持这条戒。有一天,他外出带上他的宫娥采女去游玩,正好走到门口,有一位婆罗门来向他乞讨,说:“我现在很穷,希望您能布施给我东西,您是仁慈的大王。”须陀须摩王说:“可以,等会儿我回来以后,一定会给你的。”但是没想到,就在国王和那些宫娥采女在一起游戏的时候,有一位鹿足王,非常凶恶的一个王,因为他长的角像鹿样,所以称鹿足王,把这个国王就给逮起来,并囚禁他说:“我已经囚禁了九百九十九个王,你是最后一个。我要囚禁一千个王,不许你回去。”须陀须摩王就哭起来了,鹿足王不禁大笑:“看你还是个大男人,还当你是大丈夫呢!把你关到这儿,你倒哭起来了,这么软弱。”须陀须摩王说:“我不是哭我自己,我有生以来没有打过妄语,我刚才出城门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跟我乞讨,我答应要布施给他东西。如果我现在回不去,那我不就失信了吗?”鹿足王一听:“噢,是这样的?如果你真这么讲信用的话,我成全你,你回去布施给那个婆罗门,但是你给他东西后,一定要回来。”须陀须摩王答应后,就回到他自己的国内,给了婆罗门需要的东西,然后把王位给了太子,在全国实行无遮大会,就是广泛地实行布施,该做的都做了,他便要走,因为他已经答应鹿足王了,是一定要回去的。全国人民都跪在他面前阻拦他说:“我们不要怕鹿足王,我们可以设一些障碍,不让他进来抓人。”须陀须摩王说:“不可以,我已经答应他,我一定要回去。”这是第一实语者。他就回去了。

  鹿足王远远地看见他真的回来了,就想:一个从虎口里逃生的人回来,实在是希有难得。他为了真实语不虚妄,他能做到不畏生死回来。他的这个行为感动了鹿足王,说:“你回来了?我先前有这么多王,再加上你,一共一千,现在我改变主意,我把这些王都交给你来管。”鹿珠王说完就离开了。

  这就是王舍城的来历。如果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样就会闭塞人天道。连升天做人都达不到,还想趣于涅槃?趣于成佛?更没指望了。所以佛制不许打妄语。

  第五条饮酒戒。昏性迷智,失礼破戒。

  凡是酒,酒的定义就是:饮了以后会使人昏醉,让人神智不清,丧失理智,丧失理智就不顾羞耻,就很容易犯杀、盗、YIN、妄,乃至做五逆罪,也不知道恭敬三宝。喝醉酒的人,如果在佛前,他不管前面有佛、没佛;在师父跟前,也不管师父在、不在;在父母跟前也一样没有尊卑,不知道恭敬。醉酒后就会放逸,致使造恶,善法不能生。有人问:喝酒可以御寒,对身体也有益,为什么不能饮?

  在《智度论》里回答:利益身体方面实在是太小了,损害却太多。佛说酒有三十六种过失;或三十五种过失;或十种过失。不管多少,分开说,合起说,总而言之,失道破家多来自酒的过患。如果你硬要说有利益,如美好的饮料放上毒,你还喝不喝?酒的危害就像毒,所以称酒为毒水,不可以饮。酒在戒律里不仅不许喝,乃至用一根草,沾一滴,往嘴里放都不可以,这就是说不可以开缘。如果有一点,就会有一片,开始,是你理智地去喝酒,到最后,就是酒喝你了。一失理智,就会由小到大,没办法制止,所以严格地禁止,一滴也不可以。既然我们发心受戒,受戒就要持戒,就要持戒自尊。饮酒会丧失我们的自尊。酒是产生过患的根本,佛制不许饮。我们略略说了制意。

  犯 缘

  “缘”:就是条件,要犯戒有犯的条件,具备几缘成犯。任何一条戒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全部具足了,就犯根本罪。如果没有全部具足就犯因罪,没有果罪。所以每条戒都须有具缘。

  第一条杀戒。这条戒具五缘成犯:

  1、有生命的众生:

  这就是指所杀的是有生命的众生,包括人、非人、畜生等。

  2、知是:

  就是你心里很清楚,知道所对的是有生命的众生,没有想差。

  3、起杀心:

  就是对对方起杀害的心,如果没有杀害心,就落在开缘里,比如照顾病人,你很好地照顾他,屋子里太凉,你扶他出去晒太阳,或者他走得太累,扶他躺下来,就在你扶他出去,进来躺下时,你是好心照顾他,一下子把他照顾死了,本来你不扶他走动,也许他还能多活,你一扶他,结果他死掉了,这个没有杀心,落在开缘里。杀畜生也是没有杀心,属于误杀。

  4、兴方便: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有前方便,做一个准备工作。杀害众生也是要做准备工作的,需要准备杀具,如用刀杀、石头杀、绳杀等。

  5、命断,犯:

  如果对方命断了,就犯了。命断了,就是识、气、暖断了,谓之于杀。

  第二盗戒。具六缘成犯:

  1、有主物:

  有主物是简别无主物,如果在街上垃圾堆里,没人要的东西,就属于无主物,没有主人的,任由你捡,不犯戒。有主物就是有主人,有主物里包括:三宝物、人物、非畜物(非人和畜生的东西)。盗三宝物、盗人物、盗非畜物所结的罪是不同的。

  2、有主想:

  是有主的东西,你现在没想错,你想的也是有主的东西。

  3、有盗心:

  有偷盗的心。

  4、重物:

  在罪相里还会提。五钱或值五钱的东西,盗戒里也有犯重、犯轻的情况,犯重就是偷盗了五钱或价值五钱的东西,盗轻就不会犯根本。关于五钱的说法,我们后面会提到。

  5、兴方便:

  偷盗前做的准备工作。怎么偷法?从哪儿走?拿什么东西?要做前方便。

  6、举离本处:

  如果前五缘具足了,最后只要东西一动,离开了本处,就犯到根本。

  第三邪YIN戒。具缘分自YIN和逼YIN。

  自YIN:就是指优婆塞、优婆夷自自己造YIN境,也就是自己主动去行YIN欲,具四缘成犯:

  1、是正境(男二处、女三处):

  优婆塞是二处:口道、大便道。优婆夷是三处:口道、大便道、小便道就是阴道。

  2、兴染心(非余睡眠等):

  他自己有欲染心,不是在睡眠中。

  3、起方便:

  要起方便,动身向对方走去,口里说YIN欲的话,走到对方跟前摸触等等。

  4、与境合:

  双方接触到了入毛头许,自YIN:就是指优婆塞、优婆夷自己造YIN境,也就是自己主动去行YIN欲,具四缘成犯:就犯了。

  逼YIN:对优婆塞、优婆夷来讲,不是自己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有怨家来逼,怨家有强怨家、软怨家。强怨家就是国王、贼人,就是那些坏人,来强迫。软怨家,如果受了八关斋,如果在六斋日中,或丈夫或妻子软硬来磨。不是强硬的手段而是用一些甜言蜜语之类的方法来引诱,谓之于软怨家。具四缘成犯:

  1、是正境(不问自他):

  就是优婆塞的二处或者优婆夷的三处。

  2、为怨逼:

  就是被怨家所逼迫。

  3、是与境合:

  就是身与身交触。这个开缘就是第4缘受乐,犯。

  4、受乐,犯:

  如果受乐就犯,如果不受乐,就不犯,因为你是被强迫的,好比喜欢干净的人,这时有种种死尸放到脖子上,你说厌恶不厌恶?又像身上生了臃疮样来破臃,非常疼痛,不舒服,就像热铁烙身样讨厌,心里生起极厌恶的感觉,不受乐就不犯。受乐的情况,就是如饥得食,如渴得饮。正是所需要的,这就犯了。对方强迫的,就看受乐没有,如果是主动的,只要一交合就犯。

  第四条妄语戒。分大妄语、小妄语。

  大妄语,具九缘成犯:

  1、对境是人:

  优婆塞、优婆夷所欺诳的对象是人。

  2、是人想:

  就是在欺诳时作人想,没想差。

  3、境虚:

  就是你自己所说证圣的境,比如见光、见华,现在证到什么果位了,境是虚的,不实的,自身根本就没有所证。

  4、自知境虚:

  自己也知道自己本来实无所证,在这个里面开一种增上慢人,增上慢人就是没有证,确确实实认为自己是证了,这个不是打妄语,但是也是要结轻罪。

  5、有诳他心:

  有欺诳对方的心。

  6、说过人法:

  就是所说内容是过人法,过人法是指超越凡夫的法,说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得暖、顶、忍等,或者说天、人、龙来供养我,说这些没有的事,都属于此。

  7、自言己证:

  就是自己说自己证得了圣人法。

  8、言章了:

  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9、前人解,犯:对方听懂了就犯。

  九缘中,二、三、四、五都是约心来说的,六、七、八是属于口犯。

  小妄语,具六缘成犯:

  1、对境是人:

  你所对的境是人,不简别在家、出家。

  2、人想:

  作人想,没想差。

  3、违想说:

  违背心里所想来说,妄语戒要注意,犯罪是约心来说的,只要所说乖违心里所想,不管外境实、虚,说了就犯。

  4、自违想说:

  明明知道自己是违心想而说,指内心有心要打妄语。

  5、言了了:言语清楚明白。

  6、前人解,犯:

  对方听到以后懂了就犯。

  第五饮酒戒。具三缘成犯:

  1、是酒:

  就是所饮是酒。

  2、没有重病缘:

  没有重病的因缘,如果除了酒外没有药可治,非酒治不可,不用酒治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是开的。

  3、饮咽,犯:

  饮、咽就犯了。

  罪 相

  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五戒以后,就要了解五戒的相。知道什么是持,什么是犯。我们这一科就要了知五戒的罪相,具体每条戒结罪轻重的情况。五条戒中,前四条性戒结罪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罪不通忏悔,属于根本重罪,中下二品通于忏悔,酒戒属于遮戒,只有中下二品罪通于忏悔。

  第一杀戒

  凡是有生命的众生,不可故杀,不得存有杀心,故意的去杀。杀的方法:自己亲手杀、或教别人杀、或方便杀、或咒语杀、或堕胎、或破卵、或用毒药令对方吃。用这些方法只要让对方命断了就要结罪。结罪,杀戒具五缘犯根本,就是五个条件都具备了,就是上品不可悔罪,如果缺了其中一个或二个条件,是属于中、下品可悔罪。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杀人命断。(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即犯逆罪。)

  如果杀人,并作人想,对方因此而死了,这就犯了上品不可悔的根本罪。如果杀自己的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就犯逆罪。特别地注明,如果是杀一般人犯根本,如果是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是属于逆罪。分辨一下,上品不可悔是因为我们受五戒时,是从三皈得戒,三皈一完就得到戒体,如果犯了杀人的罪就失掉戒体,就不是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说是不可悔。既然不可悔就永远弃于佛法之外。永弃佛法的边外,所以称为边罪。到以后要受八关斋戒,或出家受十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要问犯边罪否?那就是意思就是问犯了这些根本罪了没有?如果四根本罪犯了,那就永弃佛法的大海之外。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如果有所毁犯就必须用大乘法的取相忏,得到好相后才许受菩萨戒、或者八戒、五戒等等。然而,既使取相忏悔以后,不堕三途,其间世间的性罪仍然在,就像杀人,一命还一命。就是假如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天冤家路窄相遇的时候,还必须还他命的。除非往生西方得证涅槃,可以不受报,这就是说的是不可悔的罪。

  中品——可悔近方便罪:杀人不死。(后若因是死者,仍犯不可悔罪。)

  可悔等流罪:天龙鬼神。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

  “杀人不死”:如果杀人,对方没有死,就是没把他杀死,就是犯中品可悔的罪。

  “后若因是死者,仍犯不可悔罪。”:当时杀,没杀死,但后来他死了,死的原因还是因为被优婆塞、优婆夷杀他,比如杀他一刀,当时没死,后来还是因为被杀的这一刀死了,就仍然犯到上品不可悔罪里面。

  中品里“可悔等流罪:天龙鬼神。”:如果是杀非人,非人就包括,天、龙、鬼、神,或者畜生能变化形,就是有畜生能变人形;还有一种不能形的。如果杀能变化人形的畜生罪就重,也就是杀有智慧能解人语的畜生,罪就重,属于可悔的等流罪。“等流”就是类似的意思,等就是同等,流就是流类。就是同一流类的意思。杀天龙鬼神是杀人的等流,是杀人这一流类。所以说可悔等流罪,就是指杀天龙鬼神。

  “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如果杀天龙鬼神,没有杀死,就归到下面的下品可悔方便罪,杀死了,犯中品的可悔等流罪。之所以列到中品里,是因为非人,如诸天、阿修罗、鬼神等,载道力弱。我们知道,六道中人道殊胜,因为人是受道之器,相对来说,天、阿修罗、鬼神载道义弱,就是它能承受道的义弱,杀了以后,戒体没有失掉,还可以忏悔。畜生比较诸天、鬼神就更劣了,杀了以后,罪又轻。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发心欲杀人而未杀。

  可悔等流罪:杀畜生。(杀蝇蚁蚊虫等,及用有虫水者亦尔。)

  “可悔远方便罪”:什么是可悔远方便罪呢?就是:

  “发心欲杀人而未杀。”:如果发心要杀人,但最后没去杀,就犯在可悔远方便罪里面。因此我们就了解,要犯杀戒,有因罪和果罪。果罪就是把人杀死了。前面做方便,有近方便,近方便就是杀人,已经杀了他,但他没死,属于近方便罪。远方便又比近方便轻,就像现在做准备工作要去杀,但是没去。所以,有近方便、远方便。可悔的远方便罪,这就是发心要杀人,但没去杀,那也要忏悔的。这是犯的下品可忏的罪。

  下品罪里还有“可悔等流罪:杀畜生。”:如果故杀畜生,就犯可悔等流罪。

  “杀蝇蚁虫等,及用虫水者亦尔。”:如果杀苍蝇、蚂蚁、蚊虫等,以及使用有虫的水,同样也是结下品可悔等流罪。就是说不能使用带有虫的水。这儿说一个问题,就是有人问:一切有命不得故杀。我们的定义不得断一切有情的命,为什么杀天龙鬼神结重罪,杀畜生结下罪?就是犯了中品罪、下品罪,还不失戒体,不至于堕落。有回答:要论失戒体,约破根本四重来说的,就是杀人、盗五钱、邪YIN、打大妄语,四种中随犯一种都犯根本。至于杀非人、畜生等,从性罪说,杀的都是生命,这个是重的,现在是约佛制戒说,违我们受戒得的戒体是无作戒体,当我们前面通过身口意,礼拜、口说、观想,通过我们的造作,遍于情境非情境上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通过三遍观想,最后观想结法从头顶注入到身心来,纳受到无作戒体,我们有作是用人力让轮子转起来。受戒以后,得到戒体,任运就起来了,有恶就止,比如不许杀、不许盗等等,任运就起作用,所以称作无作戒体。就是说,虽然杀非人、畜生,约命来说,性罪是重的,但约违无作的罪是轻的。所以,要忏悔,我们现在是佛制的戒,我们依于佛制的戒忏悔了以后,中品、下品的罪忏了,欠他的命还得还,故杀有故杀的报,误杀还有误杀的报。忏悔了以后,是忏佛制戒的罪,不堕落三途。

  经里说:在生死轮回中,如于中间,杀彼生命,或者吃他肉,如是乃至尽微尘劫,都要相吃:你吃我,我吃你,相煮:你杀我,我杀你。犹如转轮一样,为什么称六道轮回?转来转去,互为高下,你是虫,他把你杀了,你善业成熟,他又成虫,他又把你杀了。还会这样轮回无有休歇,因此,造成六道轮回的原因,就是我们和众生之间的相识、相杀,佛制杀戒实在是要断互相相吃、相煮,互相吃来吃去,杀来杀去,那就轮回不止。如果能持杀戒,就可以断轮回的因。否则,我们不以戒行,又怎样能够来止恶呢?

  有佛制的戒,除此之外,杀命还有其本来的性罪。

  第二盗戒

  凡是有主物,不可以盗心取,如果自己取,叫别人取,或用咒来取,或寄放的东西你不还主人,或者赖债不还,乃至偷税漏税,这些都属于犯盗。在解释罪相之前,来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有主物;一个是钱体。

  有主物:三宝物、别人物、非人物。

  三宝物:佛物、法物、僧物。

  先来说佛物,佛物分四种: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

  第一种佛受用物的体是:堂宇、衣服、床帐等。

  堂宇:是指佛在世的时候所住的房子,以及佛灭度后供奉佛像的殿堂,比如现在的大雄宝殿等。

  衣服、床帐:是指佛所穿的、所用的东西,以及佛灭度后,供养佛的衣袍,佛受用的庄严物,这些东西因为佛曾经受用过,所以不可以互移,不可以把佛受用的衣袍,用到其它地方,或来换取其它东西,这是不可以的。也不可以转卖,不可挪用,佛的受用物只有佛才能受用。但如果有难缘,比如毁寺等,可以暂时保存起来,等难缘过去以后,还要送回原处。佛受用物,如果有损坏,必须妥善处理,不可以随便丢弃和转卖。比如放在佛坐底下,要迭的整整齐齐放好。律说,佛坐具等,一切天人供养,如同塔寺。为什么?因为法身无相,法身遍一切处,这个无相,怎么知道其存在呢?随物表现。这些东西就是法身的体,所以佛的受用物不可以随便乱用,佛用过的,比如床帐等也不可以随便处理的。

  第二种施属佛物:如金银钱宝奴畜等。金银钱宝就是供养佛的钱财,供养佛的钱财可以存到银行长利息,长的利息还要归到佛的钱财里,所以叫无尽财。就像父生子,利息又生利息。但这些都是归佛用的,不可以掺杂,不能说本钱给佛用,长的利息用到其它地方,这是不可以的。

  奴:就是布施给佛使用的人。专门布施来侍候佛,这也是不可以随便的。过去有钱的人家,把家里的奴、婢供养到寺庙里专门侍候佛。

  畜:指专门为佛驮用物品的畜生。

  奴也好,畜也好,只可以佛用,其它人不可以借用。

  施属佛物是系属佛的,跟佛受用物不同。施属佛的东西可以买供养具来供佛,因为施主供养佛的钱财是给佛用的,所以可以贸易,不同受用物。我们居士学了一定要懂,到了寺庙里,如果供佛的时候,前面有人给佛搭了袍,再有人去又给佛搭个袍,后面人再给佛搭个袍,大家去了都往佛身上搭,佛能搭几个袍?所以,只好前面的搭上,后面就把前面的拿下来,有的袍太多了,干脆搭都不搭,放一边去了,实际供佛也没有得到供佛的福报,不如把心放大点,供佛就供养钱,随

  意用,能用到什么地方就用到什么地方。佛需要造大殿就造大殿,现在缺桌子就做桌子,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心不要这么局限。如果一局,比如你供养了一个袍,如果没给你搭,还有了罪过。所以,我们出家、在家必须互相学,学了以后,出家人如法做,在家人也如法做,正法才可以久住。这就要了解到,第一种受用物,不可以随便改变,第二种施属佛物是可以贸易的,因为钱财可以供养佛用的,奴、畜是隶属佛的。

  第三种供养佛物:是指花、香、灯、烛、幢幡等。这一类原则上是不可互用、别用的,供养佛就是供养佛,但是有一种开缘的情况,就是供养佛的花多了,或者供养佛的灯、油太多了,可以转卖。比如供花的钱太多,可以贸易供灯,供灯的太多了,也可以转卖。再多了,可以变成钱,放到佛的无尽财里。如果供养佛的幢幡、宝盖太多,如果改做,一定保证不改变本质,都是幢、幡、盖这一类的可以改,不可以改做其它的。花可以转贸,幢幡宝盖可以改做,但是不要变质。

  第四种献佛物:糕点瓜果饭菜等。献佛物能不能动呢?根据律里来说,奉侍佛的人可以受用,奉侍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也好,或者在家人也好,居士拿来供佛,比如供了一盘苹果,供完后你奉侍佛的人就可以自己吃,这个可以。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今天供佛的是常住的僧物拿来供佛的,或者有居士来供佛还要供全体僧,这个就不能吃,必须给出家人分,或者出家人从库房里拿出来供佛,供完后就要收回去,有的居士说,怎么供了这么多不给我们吃呀?因为这是僧物。这个必须要清楚,学了以后,居士们到寺庙里供佛的时候就可以不局,供佛后出家人也能吃,在家人也能吃,这样谁吃了都没有过失。如果要是局的话,我供佛后一定给出家人吃,比如有在家人吃了,那就会犯了盗僧物。学是为了正确了解日常中怎么行,我们有时候在家人不懂,认为在寺庙里供完佛的东西一定很好吃,觉得很吉祥,而供佛的居士偏偏供完佛后要供出家人的,这样就不好了,所以居士们心不用局,供完佛就没事了,那谁来处理这些供物呢?奉侍佛的人

  就可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他就可以分配,就可以分给居士们吃。所以这就要懂,献佛物奉侍佛的人可以来分配。但是如果属于常住常住物供佛,那就不能随便动用。居士的心有局必须按居士的心来分配,这就免得造成过失。这是四种佛物,体要弄清楚,处理方法要了解。还有佛像、舍利,如果偷佛像,主人的心是局的,这就是我的佛像,那就按佛像的价值来计算,佛像假如值五钱,那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佛像没有局,在这可以拜,谁拿走拜也可以,这样拿

  走就不犯。所以佛像开净心供养,有时看到佛像很好,就想拿回家好好拜,为什么说佛像拿走不犯?因为佛像可以遥礼,拿走了可以观想拜。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有主人还是不可以的。

  法物同样也是四种:法受用物、施属法物、供养法物、献法物。

  法受用物:是指箱、函、匮、簏、巾袱等。法受用物专属于法,不可以随意转变,和佛的受用物是一样的。

  施属法物和佛的施属物是一样的:金、银、钱、宝奴畜等。是专门法来用。

  供养法物跟供养佛物是一样的:花、香、烛幢、幢等,处理方法也一样。

  献法物跟献佛物也是一样。

  如果是盗心取经,经书有主人,就按纸墨人工,书的成本来计算,如果价值满五钱,就是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不满五钱,就是中品可悔的罪。

  佛语无价,不能拿钱来计算,是望经书的守护主结罪,就是望经书的主人结罪,满五结重。对经典等法物,如果烧毁,要结逆罪和中品可悔的罪。为什么烧经书结逆罪呢?我们知道杀父杀母是犯逆罪,烧经书就如同烧父母,经书是法身父母,所以也结逆罪。结逆罪是约知道经书不应该烧,烧了就结逆罪。如果确实不知道烧经书有罪,就犯中品可悔罪,可以忏悔,忏悔以后,不可以再烧。一定要了解烧法宝罪重,如同破僧、杀父、杀母,诸佛也是要从学法中而来,如同烧法身父母,所以结罪重。

  关于借了有主人的经,看完后,拒绝还,让主人生疑,主人想:他怎么借我的经书不给我呢?他到底还不还我了呢?如果他有这种疑心,他弄不清你到底还不还他,这样就犯中品可悔的罪,可以忏悔。如果决定拒绝还,这时按纸墨人工算,如果满五钱,就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再就是盗写盗听,如果经书不让抄,还有秘方一类,人家不让抄,因为主人吝护不公开,都按价定犯,满五都犯上品不可悔的罪。

  僧物也四种: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

  第一种常住常住物的体是:寺舍众具、银钱重物、华果树林、田园仆畜、众僧厨库、生熟等物。我们来看两个常住,这两个常住字一样,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常住是指人,后一个常住是指物,就是常住的物。常住常住物就是常住人受用常住的物,常住的人约纵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出家人,约横来讲是指整个南阎浮提的出家人都是属于常住的人,总而言之,十方三世一切凡夫圣僧证果的人,都是常住常住物的主人。

  寺舍众具是指的寺庙、僧房、桌椅、板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常住常住物,还有银钱重物,就是钱宝等重物,还有大众僧的田地、果园、仆人、畜生等。这个必须学,有些寺庙种了果树,比李树、苹果树、桃树等,我们居士想这没什么,顺手摘上一个苹果、一个桃吃,这个罪过就重了,就盗了常住常住物,小苹果你看着不大,它的主人是谁?是常住的人,常住的人通了多少?你问其中的一位师父:师父我吃行不行?这位师父作不了主,他只是其中主人的一个,你问遍所有

  寺庙里的人,你也没办法吃,因为什么?你能把所有南阎浮提的僧人都喊来吗?既使你能喊来,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僧人呢?常住常住物的主人多,就像一个桌子,如果一损害,这个桌子的主人是十方三世凡夫贤圣僧,盗了这个是望这么多的人结罪。虽然盗了一分钱,这一分钱的主人这么多,你说你怎么还?大家都是这一分钱的主人,如果只盗一个主人的东西,这个结罪轻,把钱还了就行了,望主多就没办法还。所以,盗常住常住物是望十方三世凡夫圣僧结罪。经律里

  有说,犯五逆十恶能救,盗僧物没办法救,为什么?不是说不救。这个业太重了,没办法还怎么救你?这个要特别注意!不仅是说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样,出家人只是主人中的一个,你但可受用,不能拿走。比如来到寺庙里用桌子,用完放下就好了,一带走就偷了常住常住物,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如此。以后学到大集经,就会讲到这些果报。

  众僧厨库生熟等物,厨是大寮做饭的地方,库是大众僧存放物品的地方,生熟就是生的粮食和做熟的饭菜等。如果在库房,属于常住常住物,如果拿出来做熟,就属于十方常住物,打板进界有份,体是不同的。

  第二种十方常住物:前面的十方约人来讲,这个十方按南阎浮提的出家人来说,光有横没有纵。后面的常住是指常住的物,这种物是指每日供僧常食,就是每天供出家人的早斋、午斋。在库房是属于常住常住物,拿出来属于十方常住物,谁有份呢?到吃饭时候,打犍椎,板声一响,所有的出家人进来都有份,进来吃饱不能带走,就是随人一饱,我们居士们不要说吃了再带个馍馍走,或者没吃饱再装点,这是不行的。不过,在我们这里大家可以尽管放心,有人供斋,会问他:我们在办学习班,有这么多的成员,你供不供我们居士班的人?如果说供,大家都可以受用,不供,那就要另外给出吃饭的钱,在这儿一般不会让大家犯过的。受用的时候,随人一饱不可拿走。

  第三种现前现前物:第一个现前是指现前的人,第二个现前是指现前的物。指居士们布施供养现前僧的比如房舍、医药、衣服、卧具,但他有局,只供养现前的出家人。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体?我们来到寺庙就要懂,人家供养现前现前僧的东西,比如有居士供养出家人一支笔,你看见这个笔可能会觉得这个没什么,拿起来就用然后带走,这就盗了现前现前僧物。虽然一个小东西,但是要分给现前出家人的,如果拿了就犯盗,后面我们还会说到,要了解这个体以便我们来护戒。

  第四种十方现前物。它的体是亡五众的轻物,还有时施非时施。十方是指十方的人,现前是指十方现前的物。亡五众轻物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往生以后留下的轻物。这个出家人往生了,有很多要求的,他的重物像钱宝之类,是要供养寺庙的,像三衣、钵随身用来修道的东西,就是资身办道的东西是轻物,像以前出家人一个背夹子就背走了,没有现在有柜子、桌子等,柜子、桌子、椅子要归到常住里,只有这些随身的轻物可以分。有些出家人,比如说在白衣家往生了,重物要送到附近的寺庙里去,轻物呢,来的出家人作法分,我们在家人不能要,这是出家人所应该分的,居士们不懂,认为以前皈依这个师父跟他很有缘,那他往生了,拿他的衣服或者拿点什么东西来作纪念,这个是不可以的。但是怎么样可以呢?比如你家里有位老师父往生了,往生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别的出家人,只有你一个居士在,那你把他的重物送到寺庙里,轻物就随来的出家人,他们作法分,分了以后,你可以跟师父乞说:师父,能不能把你得到的这个小东西给我作个纪念?分到他手里的,他给你是可以的。我们要懂,有些东西转化了一下手,要了就没罪过,直接去拿的话就有罪过,师父们有时给你一样东西,分到他手里了,东西是他个人的,他给你就没关系,如果是常住的就有不可以了。

  时施就是居士们专门布施供养安居僧,佛制夏天要三月安居,你认为大众僧很辛苦,你要供养他们,你的心有局,就成为时施。非时施,施主有缘就布施,不局时节的布施,不管安居了没有,不局这个,就称为非时施。都是十方现前物的体,东西是现前的,谁来受用呢?是十方的人来分。

  这四种僧物,如果对常住常住物,非理侵损或盗用,满五钱就要结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把这个寺庙的东西给那个寺庙,这个也不可以,如果需要救济贫困的寺庙,必须通过作法才可以,不通过作法绝对不行。我们居士们不要随意分配,不要说这个寺庙富有,那个寺庙穷,就把富有寺庙的东西随意给了穷困的寺庙,是不可以的。居士们在寺庙里不要作主,在寺庙里就是亲近三宝、亲近师父听法,有些寺庙因为师父年岁老了,居士又有文化,就在寺庙里当家,这样就造罪了,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才好。

  盗十方常住物是望十方的人结罪,比如十元钱,如果十方的人分就分散了,如果盗一个人就盗够了十元。前面我们说满五结重,按人分就没有满五的意。但是常住常住物就不同,是固定的资产,根本没有分的意,一盗就直接结重。十方常住物分两种情况,没人守护的时候,结中品可悔的罪。这个我们居士们要注意,到了寺庙里,有的寺庙不懂,吃饭的时候没有打钟或者没有打板,就是没有打犍椎,打了犍椎才能吃饭,不是说我们在家的居士,出家人也是这样,没有打犍椎没有打板,不可以吃饭。对现前现前物来说,如果东西在施主手中的时候,是在施主前结罪,比如有人要供养现前僧,如果这个时候偷了这个东西,就对施主结罪。如果这个东西交给知事人,知事人掌管这个东西,知事就是守护主,如果盗了就跟前面一样满五结罪,不满结轻,满五就犯上品不可悔罪,不满五犯中品可悔罪。十方现前物结罪也有分别,东西是现前的,东西谁来分呢?十方的人来分,在僧中要作法,通过打板、集僧、作法,如果没有集僧作法之前盗了这个东西,就犯中品可悔的罪,是约十方人来分,有分的意的时候,按人算就没有满五的意,所以结中品可悔的罪。如果作法以后,盗这个东西就满五结重,犯上品不可悔罪,以上是三宝物。

  有居士问:花果灯烛可以转贸,是否可以互用呢?

  一种有盗心,不给而偷,或者有师父掌管盗了,也同样要结罪的,只是结罪重轻不同,这是盗用。三宝物中还有一种是不可以互用的,比如供佛的钱不可以供僧,如果是请经书的钱也不可以拿来造佛像。戒律里互用也属于犯盗。盗里有盗用和互用,有些人说,我自己也没拿,钱都用出去了,佛也给结罪,这样的人不仅犯了盗罪,还结一个愚痴罪,为什么会互用呢?是因为不学习,不学就不懂,愚痴罪也叫不学无知罪。因为有些居士在寺庙里掌管事,有些师父会委托居士,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互用。为什么?谁给佛作主?谁给法作主?你问佛,佛不说话,问法,法也不说话,所以佛物、法物绝对不能随便用。僧的东西有些可以开的,比如在僧伽蓝内给佛盖大殿,大家作羯磨同意是可以开的。僧的东西,比如常住常住物,僧有钱,佛没钱,作法后僧钱是可以给佛用。现在问的是花果灯烛,首先要看体是什么?是供养佛物的,供养佛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开的,香太多的时候可以转贸灯,灯油太多的时候也可以转贸花,可开的就开,不可开的就不能开。居士们会问三宝物为什么不能互用?因为果报不同,供佛是供佛的果报,供法是供法的果报,供僧是供僧的果报。乃至于供佛,比如供花和供灯的果报也不同,果报不同,分配错了以后因果就错了。比如有人要塑阿弥陀佛的像,你给塑护法的像,表面上好象没错,护法也是护佛的,但不同,佛是果地上的,供养佛的功德和供养护法的功德不一样,所以不允许互用。在戒律里佛就赞叹居士供养房,佛说这个功德大。以后果报就是住好房。比如供养车,那以后的果报就不用走路,有好车坐。我们居士们布施的时候常常都是有愿的,比如有的嗓子不好,他就布施铃希望得个好嗓子,他的愿不同,用错了因果就违了,这是不可以的。有个故事,佛在世时有人要造塔,掌管造塔的师父就想,这个塔不用造那么大,造小点吧,把剩下的钱再给塔造个风铃。后世的果报就是身体长得又矮又小,但嗓子特别好。当然其中互用的话,果报是堕落地狱,地狱出来后,余报是做人,善根成熟又得出家。我们慢慢想一想会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三宝物不能互用?不可以违背施主的心,供养不同,果报不同。

  别人物。我们简单说,首先明物主,正物主:是指物的正式主人。也有三种差别:

  1、有我所心,有守护。如匮中绵绢财物等等。对这个东西有我所心,也有守护心。

  2、有我所心,无守护,如田中五谷是。没办法贮藏,这也是物主,但没有守护。

  3、无我所心,无守护。如地中伏藏,家里的地下祖先给留下的,主人不知道地下埋有宝藏,他不系念这个东西。

  物主里分了这三种差别,如果盗了他的东西都是望正式的物主结罪,满五犯上品不可悔罪,不满犯中品可悔罪忏。

  守护主:就是看守的人。分二种情况:

  1、有我所心,别守护。如僧可分物,令人守掌者。就是知道这个东西要分,有我的一份,但还没分到我手里,先让人照看。我们世间也有这个情况,五、六个人得到东西,先让一个人守护住,到时再分。如果这个当中,知道有自己的一份,有我所心,如果盗了这个东西,是望守护主结罪的。

  2、无我所心,别守护。如关头夺得禁物及失物,为官夺得。就像我们过海关,东西被没收了,没收了,他想,这反正我也要不成了,东西到了没收人就是管税的人的手中,对物主来说无所心,但别守护,有人守护这个东西,假如盗了这个东西就望守护主结罪。如人丢了东西,官家从贼人那里得了,同样属于无所心,别守护,由官家守护,如果优婆塞、优婆夷盗了这种东西,望官人结罪,同样按满五不满五结罪。这是盗人物。

  非畜物:非人物、畜生物。非人就是神、鬼,有些神庙里挂的幡或里面供的一些东西,也不可以盗。如果有守护主,满五同样犯上品不可悔罪,无守护主,犯中品可悔的罪。如果盗畜生的东西,结下品可悔罪。

  下面我们说钱体,五钱究竟是多少。怎么个判法?偷盗价值五钱或超过五钱的物品,都是要犯上品的重罪;如果减五钱就轻,要细分,盗三钱、四钱犯中品可悔罪;盗二钱、一钱犯下品可悔罪。

  一、《萨婆多论》有三释:

  1、依彼王舍国法,以此为限。根据佛制戒当时的情况,是以王舍国,以国法来判的。佛在僧中制戒,有位比丘盗了国王的木材,报告了国王,也告诉了佛,佛就制戒,佛就问在旁边曾当过大臣的比丘:“犯国法多少判死罪?”比丘就说:“犯国法盗五钱判死刑。”佛就制戒五钱就是重罪。所以说依彼王舍国法。

  2、随有佛法处,以此为限。随有佛法的地方用什么样的钱,以这个来判五钱的,虽然这两种情况,这样还很乱,当时印度王舍国国法是五钱,五钱是多少也不清楚,所以说有滥。

  3、随有佛法处,依国盗几物断死,以此为限。国法如果偷盗五万犯死罪,那么五万五钱,一万就是一钱,二万就是二钱,三万三钱。

  这三种判法,第三种比较清楚。随有佛法处,就是随所在的国家的国法判。

  二、约义判:

  1、钱有贵时,盗一入重;贱时,百千犯轻。

  钱有贵有贱的时候,不同时代钱贵贱不同。如果钱贵时,盗一元钱就很多了,贱时虽盗一百元,犯罪也轻的。

  2、贵处时(处)盗物,贱时(处)卖,还依本时(处)结罪。

  贵处盗物到贱处卖,还是要以本处钱贵的地方结罪。我们现在有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深圳、厦门特区,以哪儿结罪?盗的钱数要多才犯国法。贫穷的地方,盗几钱就犯重罪。同样在一个国家之内判也不一定的,所以判的时候,就要看所在的地方经济发达不发达,在哪儿盗的,比如在山西盗后到深圳判就不行。

  3、若数数取四钱,数数作断心,得罪轻。

  五钱犯重,盗时不到五钱,他说一定要洗心忏悔,再也不盗了。数数取四钱,然后就断盗心,坚决不再盗。既使盗了三次,已超过五钱,但每回盗完后都做断心,虽然偷够了五钱,但因为数数断盗心,结罪也是轻的。

  4、或不得物而入重,如四分烧埋、坏色、教他等。

  这种情况,东西没得到但犯重。如烧埋、坏色、教他盗。把东西烧了,埋了,虽然自己没得到但也结重罪。

  5、若众多人遣一人盗五钱,多人分一切同得重罪。若众人共盗五钱,作一份一切同得重罪。

  这是指亡五众物。在没有羯磨之前,偷了以后结罪轻。盗五人各一钱,结罪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每个人五钱让一人掌管,好像对每个人说,但有个守护主,结罪时是约守护主结罪。所以盗五钱作一份一切同得重罪。道理很复杂,知道判后还要参考从义上的几种情况。

  第三、正判

  然五钱之义,律论不同,判罪宜通,摄护须急。故律云:下至草叶不盗。刚才是《多论》研究前提,到现在正式判。关于五钱,历史沿革,直到今天,国和国的钱不同,研究就有不同的说法。有很多律师都有算五钱的数,澫益律师算才八分银子就是五钱数,南传国家1988年算,20美元就是五钱数,他们有他们的算法。不管律和论,不管祖师大德算的同不同,判罪是通的,通古通今,通中通外。律里说得很清楚:摄护需急。应时好好要把它当成一个重要事情对待,乃至草叶不盗,这就是正式的判,草叶有主别去犯盗,这是正判钱体的情况。

  总结: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取他物,值五钱;

  中品可悔近方便罪:取而未离处。就是说做了前方便,起盗心,人到物跟前,拿到手上转来转去,但没有离开地方,是中品近方便可悔罪;

  中品可悔等流罪:取他物,值不满五钱。就是取他物价值不满五钱。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发心欲盗而未取。就是优婆塞、优婆夷起心要偷盗,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了障碍没有盗取,就犯下品可悔远方便罪。

  下品可悔等流罪:取他物,值三钱以下。等流罪都是这一类的,像优婆塞、优婆夷不给而取,物品价值三钱以下,二钱,一钱、无论自己做还是教人做,都犯下品可悔等流罪。

  这是盗戒。

  三、邪YIN戒

  邪YIN戒通说一遍:

  1、人女、非人女、畜生女;

  2、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

  3、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

  人有:人女、人童女、人中二形:就是具有男女二根的人;非人中有神、天人、非人女,非人童女,非人二形;畜生也有畜生女、畜生童女,畜生二形。为什么也不许跟畜生行YIN?畜生的生理构造像猪、牛、羊等跟人相同的。

  总结:人、非人、畜生。人当中有人、二形、童女三种;非人、畜生也是这三种。

  如果优婆塞对人、非人、畜生当中的三处:大便道、小便道、口道三道行YIN就犯了邪YIN戒。如果对人、非人、畜生的黄门行YIN,也犯邪YIN戒。

  人、非人、畜生男是二处即大便道、口道。这里有男、女之不同。黄门就是像太监之类的,有五种情况:生、犍、妒、变、半。

  生—生下来就有问题;

  犍—人为割去的;

  妒—见人行YIN起嫉妒心而发生变化;

  变—会变化的;

  半—半月男半月不能男;

  男黄门就是指这些情况。

  如果跟睡醒的人三处、二处行YIN也犯;跟睡着的人三处、二处行YIN也犯;还有跟死形,也有人、非人、畜生三种情况行YIN;还有人、非人、畜生中的黄门;还有人、非人、畜生男;一种是三处一种是二处,如果行YIN都是犯的。这是说正道。

  如果是非道,比如优婆塞对死形中的未坏、多未坏、半坏、多分坏;或骨头之间、瓶子口、或穿地做孔,或持泥做孔等等行YIN犯中品可悔罪。

  如果优婆夷就反过来就知道了,口道、大便道、小便道受人、非人、畜生男;或受人、非人、畜生二形;或受人、非人、畜生黄门;还有三道受睡醒和睡着的,和上面都是一样的,都是要结重罪的;如果三道受死形未坏、多未坏、半坏、多分坏就是结可悔罪。

  上品就是不可悔根本罪;

  中品有可悔近方便罪:二身和合,止而不YIN。

  中品可悔等流罪:入余处,指非道。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发心欲YIN而未YIN。

  四、大妄语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向人妄言自得过人法,过人法就是圣人法,得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都是打大妄语,四禅八定都包括在内,一切出离的诸法要乃至修五停心观未得说得、未证言证,只要对方听懂你所说,就犯了上品不可悔根本罪。

  中品可悔近方便罪:误说,而未遂本心。说不了了,前人未了解,或向聋痴不解语者说。

  中品可悔等流罪:向天龙鬼神说,或向解语畜生说证果等,彼领解。

  另外还要说明犯四种口过的结罪,如果优婆塞、优婆夷向人说小妄语,欺诳对方;或者两舌语,拨弄是非;恶口,毁骂;或者绮语,说无益语,如果所说言词说的清楚明白都是犯中品可悔罪。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发心欲妄语而未言。或者所说言词不清楚,听者没明白,骂人没骂清楚,这个是犯下品可悔远方便罪。需要对小妄语略略说明一下,如果优婆塞、优婆夷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见到了;听到了声音;了知了,感觉到了,软啊硬啊;但是你自己偏偏说没看到、没见到、没听到,没感觉到,不知道,这就要犯中品可悔罪。

  而且小妄语是约三时来判的,没打妄语前起心动念要打妄语,就结下品前方便可悔罪;如果正打妄语,自己知道打妄语,就正式结小妄语罪。犯中品可悔罪,说完了,知道刚才打的是妄语,还要结一个后方便下品可悔罪。你打妄语,要欺骗他,起了这个心,就结了一个小的罪,正打妄语时,明明知道骗了他,就结了一个中品可悔罪,到时就要找三、四个人来忏,下品可悔罪,找一个人忏悔,或在一位受菩萨戒者前忏,或在师父跟前忏。打完妄语后,很清楚知道打妄语,又结了一个下品可悔罪。打妄语有:前方便打妄语罪;后面还有一个后方便,知道刚才打妄语的两个小罪;中间还有一个正式打妄语的罪。弘一律师警示说:两舌、恶口、绮语也都是犯中品可悔罪。这个罪还是不轻的,为什么会结这么重罪?两舌语会构起是非。乖戾亲友;恶口骂戾的话令他不能忍受;绮语没有利益之语,增长放逸,忘失正念。这些都是犯到中品可悔罪。我们日常生活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居士来到寺庙就要遵守规矩。弘一律师送给丰子恺四个字:身体力行。你学佛法这么久了,但要问问自己真正用了没有?这是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小妄语。

  下品可悔等流罪:向不解语畜生说证果等。见了狗、猫等对它说自己证果了,这也要忏悔,在戒律里是很严格的,没人时在静处独自说自己证果了,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同样也是要忏悔的,也是犯下品可悔罪。

  五、饮酒戒

  酒能让人昏醉,所以佛制优婆塞、优婆夷不可饮酒。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酒,那一滴都不可沾的,只要一沾就叫饮,如口一咽就犯可悔罪。酒戒是遮戒,上面四条都是性戒,有上品不可悔罪。所以酒戒没有上品不可悔罪,只有中品罪和下品罪。

  中品可悔根本罪: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缺一缺二,饮之能醉人者。凡是作酒色、酒香、酒味这些饮料,随咽咽都是犯中品可悔根本罪。或缺一缺二,是说或缺酒色;或缺酒香;或缺酒味等等,无论同时具足酒色、酒香、酒味这三个条件;或一个条件;或二个条件,如果饮了只有酒色、酒香而没有酒味的酒;乃至只有酒味而没有酒色、酒香的酒,只要饮了能让人醉的饮料,都是要结中品可悔根本罪。有的人找理由,说这酒没有酒色,或没有酒味,不管有没有酒色、酒香,只要能醉人都不可以喝,只要喝就犯中品可悔根本罪。

  下品可悔方便罪:欲饮而未咽。优婆塞、优婆夷想要饮酒,但没有真正饮,欲饮而没咽。

  下品可悔等流罪: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不能醉人者。但体是酒。这类酒虽然饮后不醉人,但因为体是酒,所以也不应该饮。如果优婆塞、优婆夷喝这类酒,随咽咽犯,结下品可悔方便罪。因为喝了不会让人醉,所以结罪轻。

  第七科、境想

  境是指所持犯的境。杀、盗等都是境,想是能持犯的心,为什么要有境想呢?如果没有境想就不能楷定结罪的标准,结罪就会含糊、笼统,分不清结罪有和无。轻和重,判断不出到底是犯还是不犯,因此境想要让我们知道结罪的有和无。轻和重。律中诸戒所例境想都是佛金口所说,五戒中所例境想,是弘一律师根据《五戒相经》内容所例。举第一条杀戒的境想,使大家明白。

  杀戒。有六句境想:

  1、人,人想,上品不可悔罪。这是说优婆塞、优婆夷想要杀人。正杀人时,也知道自己所杀是人,没有想差,所以结重罪,犯上品不可悔罪。

  2、人,人疑,上品不可悔罪。优婆塞、优婆夷杀人,正杀人时,内心就想:杀的是人呢,还是非人呢,对自己所杀对象有所怀疑。但还是去杀了,同样结重罪。

  3、人,非人想。中品可悔罪:优婆塞、优婆夷杀人。所对的是人,但认为自己所杀的人是非人。这个想不是故意想,真的是认为是非人,而杀之,是可以忏悔的,就结中品可悔罪。

  4、非人、人想,中品可悔罪。非人作人想,因为毕竟是非人,杀的是非人,结中品可悔罪。

  5、非人、非人疑。中品可悔罪。若优婆塞、优婆夷杀非人,怀疑对方是非人。结中品可悔罪。

  6、非人、非人想,中品可悔罪。若优婆塞、优婆夷杀非人,清楚知道所杀的是非人,没想差,结中品可悔罪。如果心里真正认为跟所杀的有差错时。结罪有轻有重。杀畜生也一样,是下品可悔罪,比如杀虫,作虫想,杀之,就落到杀畜生里。

  以下四戒也是类此而推,这里就不讲了。

  第八科、开缘。

  开缘就是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不犯本罪。

  1、杀戒。

  优婆塞、优婆夷在盖房子劳作时等,掷刀、杖、瓦、石误着彼身,死者。没有想打人,结果正好落到人身上,对方死了。不犯。没有杀人的心。

  优婆塞、优婆夷,若营事作房舍,误堕堑石、材木、椽柱。死者,不犯。

  优婆塞、优婆夷,若于重病人扶起、扶卧、浴时、服药时、从凉处到热处、从热处至冷处、入房、出房、向厕往返。若一切无害心而死者。不犯。因为看病人小心看护,并且是怀有慈悲心。是误犯,所以不犯。如果漫不经心。不顾后果,因此而让病人死了,还是犯的。

  优婆塞、优婆夷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不犯。如果痴狂。不知道自己是优婆塞、优婆夷,完全迷失了不犯。如果知道自己是优婆塞、优婆夷而杀生,还是犯的。心乱就是被非人所打。四大错乱,或有先世后报致使心散乱,心不由自己控制,但如果知道自己是优婆塞、优婆夷,杀生是犯的。痛恼所缠也是这样,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痛恼痛苦得不知道自己是优婆塞、优婆夷,不犯。杀非人、畜生也是一样。这是从佛制戒上开,不犯。

  第二、盗戒。

  若与想。优婆塞、优婆夷是他人所给物,拿了不犯。如果明明知道别人不给,故意想成是别人给的,就犯。

  若已有想。优婆塞、优婆夷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而取,不犯。 。

  若粪扫想。优婆塞、优婆夷取无主物粪扫的东西,比如取垃圾堆里的东西,不犯。

  若暂取想。优婆塞、优婆夷如果知道是有主物,虽然主人不现前,但用后即还,做暂取、借用想。没有盗心取,不犯。但是佛制不应该不问主人用别人物,要结下品可悔罪。

  若亲厚意想。两个人不分彼此。如果取亲厚意的东西,不犯。但是,够七个条件才能称亲厚意,即:

  1、难做难做。对方不管怎么样都愿意极力为他代劳,而且做之无厌。

  2、难与能与。自己贵重财物给对方一点也不吝惜。

  3、难忍能忍。对方对自己极其违恼,一点也恨不起来。

  4、密事相告。有心事不能对别人说,只能跟对方说。吐露心事,没有任何隐瞒。

  5、互相覆藏。为了维护对方的名誉,互相抑恶扬善,赞叹对方。

  6、遭苦不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对方进了监狱,也要想方设法帮助对方。

  7、贫贱不轻,始终如一。一方富贵,始终不忘对方,一如继往相待。

  如果够了这七个条件的彼此俩人。才能称亲厚意。这样,取对方物,不犯。不是一般的好就行,如果不是亲厚意是不可以取的。不是亲厚意,不得强做亲厚意,取人物。

  第三、邪YIN戒

  若睡眠无所觉知。优婆塞、优婆夷睡着了,有人来行YIN,不知道不犯,优婆塞、优婆夷被怨家所逼。不受乐,不犯。

  若一切无有YIN意:不生一念YIN欲心,不犯。如果有一点,就犯。

  第四、妄语戒

  优婆塞、优婆夷戏笑说不犯本罪,但结下品罪。因为乖违说话仪则。

  优婆塞、优婆夷疾疾说。对方不知在说什么。虽不结本罪,但乖违说话仪则,结下品可悔罪。

  优婆塞、优婆夷屏处独说。没人时单独对自己说,违背说话仪则,不结本罪。但结下品可悔罪。

  优婆塞、优婆夷若欲说此,错说彼。本来是在说怎么样修,怎么样才能证果,结果表达不清楚,说错了。不犯本罪,也开不犯下品可悔罪。不是故意要欺诳人。

  优婆塞、优婆夷梦中说,不犯,

  第五、饮酒戒

  如果优婆塞、优婆夷的病用别的药都治不好,只能用酒才能治好,可以开,用酒做药,如果喝,不犯。

  用酒涂疮,此时酒是外用,不犯。

  第九科、悔过。

  受了五戒,要尽形寿尊重珍敬持守不犯:佛念我们凡夫惑重业习深,有的人脾气大;有的人贪心重;不是今生这样,是无始劫来带来的,如果不懂修行,就是养贪嗔痴,越养越深。无始劫来至今天,我们刚学佛受戒,要马上改正,是不可能的。佛说有二种健儿,一种净持不犯;一种犯而能悔。只要能如法忏悔,还是可以恢复清净的戒体。忏悔。就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的意思。忏从前所犯,悔以后不再犯。

  忏悔要懂方法,首先要知道罪是分两种:一种是犯戒罪;违反佛制的戒,无论轻重都要结罪。罪有上品罪、中品罪、下品罪。另一种是业道罪,又叫性罪。五戒中,前面的四条戒杀、盗、YIN、妄是性罪,十恶业也是性罪。不管受戒不受戒,有犯都要遵循因果律,都要受报。受五戒后,如有毁犯,除了犯佛制戒的罪,还有一个业道罪:

  怎么样忏悔?灭罪有事忏和理忏。事忏里又分作法忏、取相忏二种。

  作法忏能灭犯戒罪,灭三涂苦报。作法忏能灭中下品罪,在众中发露;或对首忏;或责心忏,能灭犯戒罪。

  取相忏能灭业道罪,灭根本重罪,免三涂苦报,令戒还复清净,但不失世间因果之报。取相忏是大乘忏法,之所以叫取相忏,是因为有相,比如拜占察忏、或八十八佛、或念大乘经、或念佛,但是,要见好相,见光见华,佛来摩顶,这才能证明罪灭了。取相忏能灭上品根本重罪,但仍不失世间因果。梁武帝请一个和尚来宫有事,和尚来了,梁武帝正在下棋,下到关键之时,口喊:“杀!杀!杀!”侍从误认为是让杀和尚,结果把和尚杀了。梁武帝下完棋后找这个和尚,侍从告诉说杀了。梁武帝唯有叹气。这里面有因果,原来梁武帝过去生中是只蚯蚓,和尚是农夫,在铲地时误把蚯蚓铲死了,今生这个和尚还得要受此误报。

  理忏也叫无生忏,是大乘忏法。灭根本无明。此忏成就,能灭诸恶,荡尽三障,永出三界,得入涅槃。但达到理忏是不容易的,必须通过观诸法实相的理,了达一切法悉皆空寂,心性本空,这个罪才可以消灭。光口头上说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光口头上说是忏不出去的。

  佛就是为了救度我们,怜悯我们,所以才制戒。先从这里人手,才能离开恶道,才能谈上出离、解脱、成佛。受戒后,如果有毁犯,就要按照佛教的方法来忏。其实很简单,如法地作法忏,罪就灭了。所以事忏里的作法忏和取相忏不要混淆,作法忏只要作法,制戒的罪就灭了。取相忏必须见光见华,佛来摩顶。如果没有,那就会带着罪而堕落。

  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依小乘法,不通忏悔,不得更受五戒,亦不得受八戒等。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至心恳切,用心观想,见光见华佛摩顶已,随见一种,方许重受五戒等。

  中品可悔——根本罪、方便罪、等流罪。应在清净大小僧众三人前忏悔。方便罪就是因罪,比如杀人没杀死就属于方便罪。小乘里不通忏根本重罪,如果犯根本,要用大乘取相忏来忏:大小僧众有声闻僧、菩萨僧,要在这种清净的三人僧众中忏。

  下品可悔——方便罪、等流罪:向一人前忏悔。找一位出家人或找一位同受五戒的人,但他一定要没毁犯才行,只有自己清净才可以做忏悔主。具体的方法在受归戒前中的开导已经说过了。

  先对师父或忏悔主发露所犯罪,然后对师父或忏悔主说:”大德存念,我优婆塞(优婆夷)某某故意杀畜生命罪(叠所犯罪名),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做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三遍)忏罪时,随所犯列出罪名。在居士戒里不让覆藏,但没有提到覆藏罪。但戒文里告诉要发露,不能覆藏。有罪要发露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受戒已。就是为了求得安乐,有现前的安乐;究竟的安乐。现前安乐就是要谨护佛的戒;究竟安乐就是离、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究竟直至成佛。师父或忏悔主问:“汝见罪否?”意思是说,你知道你犯的罪吗?回答说:“我见罪”师父又问:“将来诸戒能善护否?”答:“能护”。师父说:“善”。答:“尔”。

  将来能善护诸戒,才会接受忏悔。在戒律里有讲,不是说老犯老忏,如果没有真实改过的心,这样忏悔不成。所以。居士们既然发心受戒,我们修学佛法的信心一直在增长,要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要真心发露,真心忏悔,心里生大恐惧。“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地狱、饿鬼、畜生里的众生不肯受佛的教,所以遭受苦。我们今天能遇到佛的教,前提是因为我们曾经清净守持五戒,今生才得生为人,对佛法又能生起信心。居士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守持五戒。

  第十警策

  《优婆塞戒经》里人有五种事不能增长财命,有财就是要有福报,命就是寿命,世间人都希望有福报,寿命长久,但是如果做了五件事,好乐于杀生、偷盗、邪YIN、妄语、饮酒,这样就不能增长财命。要是杀生,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获得恶色、恶利、恶名,短命,财物耗减,损耗,减少,眷属分离,贤圣呵责。舍此生后,堕落地狱,多受苦恼饥渴等报。而且在地狱里时间很长,地狱里苦报受完后,将来获得人生,受恶色、短命、贫穷的报。如果有人杀生了,让一切五谷悉皆减少,这个人要殃流饥疫于天下。就是说,他一个人做杀业的罪,会祸殃到整个阎浮提,天下人都会受他的害。所以,我们要劝人受三皈五戒,劝一个人行善,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恶人,多一个善人,这个世间就会多一份温和回到世间也要劝周围的人来受三皈五戒,因为我们同在这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像我们说环保样,我们都应该来爱护这个地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吃瓜果时,或有时吃玉米等都感到没以前的好吃了。为什么众生都会受这种果报?大家都在造这样的恶因,你也杀生,他也杀生,你祸及他,他祸及你,整个世界就慢慢损害了。

  同样的,偷盗也是这样。偷盗要堕落地狱的,如果再得为人,因为偷盗的因,要受贫穷的果报,既使得到也会失去,也不被父母兄弟妻子所爱念,身常受苦,心常怀愁恼。因为偷盗的原因,凡所食啖不得色力也就是吃的东西越来越乏味,由于这个人的恶果,也是殃流万姓,也涉及到其它人。所以,要想这个地球延长寿命,我们想要挽救这个地球,挽救这个人类,我们必须自己好好做,同时要多劝化人来做。地球也是有青年、壮年、老年的。符合于佛所说的“国土危脆”。一切都是无常的,它也是会毁灭的。为什么会毁灭灭呢?众生的业力所感。

  妄语也一样,打了妄语后,要堕落恶道,若得人生,口不具足。你看有的人嘴巴长成兔唇嘴,或其它种种毛病,有的得口癌、牙齿不整齐等等,所以每个人的长相都是过去的因造成的。妄语就会让嘴巴长得不好看,牙齿不好。所说虽然是真实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因为老打妄语骗人,人们看到也不会喜欢,既使这个人宣说正法,人也不好乐听闻,就是因为这个人打妄语的缘故,外面的物资,一切资产也都会随着减少。

  饮酒也会堕落,这里的饮酒堕落,是指受了饮酒戒,而去饮酒,就会堕落,然后再为人,现世得到好丢财物,身心多病,长乐斗争,恶名远闻,丧失智能的果报。也会心常狂乱。

  邪YIN也是要堕落的。如果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家庭互相背叛等。这都是有前因的,由于这个恶人的缘故,也会殃及其它人,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就像我们说为什么会发大水、有水灾?就是因为众生的业力,大家的贪心大了,所以招感水灾。如果愚痴心大,就招感风灾。我们的依报跟众生的心分不开。受五戒,就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人人都受五戒,这个世界一定会安宁。这是引经里略略说了一下。持犯的果报有十条。

  杀戒

  持戒的果报:

  1、修无畏布施。

  布施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对众生都做了布施,众生见到你就好象看到保护者样,他不会畏惧你,因为你没有害心。

  2、慈心增上,烦恼减少。

  持戒慢慢使我们离开杀害这个业,慈悲心不断增上,相应烦恼就慢慢减少。

  3、师灭嗔心,去除热恼。

  杀业的根在嗔恨心,如果能持此戒,就能断灭嗔心,蠲除热恼。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能烧功德林,嗔心能使人热恼,持这条戒就会去除热恼。

  4、少病、长命

  能持不杀戒,慢慢会改变我们,修学佛法,命在我立,想要得少病、长命这个报就要来持这条戒。

  5、众生亲近,鬼神守护。

  慈悲心大的人,小鸟等动物都愿意往他身上飞,嗔心大的人那些动物都不敢到他跟前。

  6、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睡觉不做恶梦,不管睡着醒着都很快乐。

  7、解除怨结,广结善缘。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跟众生结善缘,既然要发心度一切众生,就要好好跟他结这个善缘。

  8、无恶道怖,命终生天。

  持杀戒,就能得离恶道的恐怖,命终生天得天人的快乐,这是现前的果报。

  9、于未来世,富贵自在。

  未来世的果报得到富贵自在。

  10、受持五戒,若念佛发愿,则必往生净土。

  如果念佛发愿,就一定会往生净土。下面四条戒都是这样的。受持于戒,念佛发愿往生,一定往生净土。

  (以下四戒例此)

  相对来说,持戒有果报,那犯戒就有犯戒的果报。

  杀戒

  犯戒的果报:

  1、堕三恶道。

  犯戒一定要随落三恶道。

  2、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这是余报。我们都会怪自己多病,或有的人生下来就死了,十几岁死的,二十几岁死的,都是有前因的。

  3、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所感外物,少光泽,不会久住。

  4、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心里常怀嗔毒,这种习气会延续,世世不绝。

  5、心怀恐怖。

  心里常怀恐怖,杀生业重,所以恐怖。

  6、恶梦。

  因为杀业重,做梦都很恐怖。

  7、众生憎恶。

  众生不喜欢他

  8、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就是不得好死。

  盗戒

  持戒的果报:

  1、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就是很富有。

  2、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对本人信任不怀疑。

  3、善名流布,十方赞叹。

  好名声远扬,十方赞叹他。

  4、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在大众中他有这种德,人不敢欺负他。

  5、身心安乐,命终生天。

  犯盗戒的果报:

  1、堕三恶道。

  2、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自在使用。

  3、苗稼房产,遭水,火,霜雹等灾。

  4、他人失物,于已生疑。

  5、身常受苦,心怀忧恼。

  邪YIN戒

  持戒的果报:

  1、诸根调顺,永离喧掉。易修禅定,得真实慧。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意,都很调顺,不会每天都不安,很容易修禅定。说到修禅定,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要想升到色界,要想得真正的禅定,必须要断YIN欲。得到真实慧。

  2、人天尊敬,诸方赞叹。

  3、戒邪YIN者,未来生中,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去贞顺,纯洁无难。又离于女人所有过失,领诸众生,无复染爱。

  4、 戒正YIN者,当来成佛,得马王阴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5、解脱生死,早证菩提。

  犯戒的果报:

  1、堕三恶道。

  2、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3、眷属不得随意。

  4、YIN欲为因,生死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生死,轮回之苦。)

  妄语戒

  持戒的果报:

  1、口常清净,如优钵罗香。

  2、为诸世间之所信敬。

  3、自心欢喜,人皆欣悦。

  4、未来生处,恒闻如意音声。

  5、增自威德,得无碍辩。

  犯戒的果报:

  1、 堕三恶道。

  2、多被诽谤。

  3、为他所诳。

  4、言无人受。

  5、语不明了。

  6、种不得果。

  7、口气臭恶。

  饮酒戒

  持戒的果报:

  1、神志清明,恬静安宁。

  2、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3、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犯戒的果报:

  1、 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2、生于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

 
 
 
前五篇文章

论禅易,坐禅难

论敦煌净土寺对归义军政权承担的世俗义务(二)

论后现代主义的华严趋归

论天台宗智顗止观体系的建立过程

民间佛教超度亡灵盖文

 

后五篇文章

律宗修学层次

律宗的起源与传承

律宗大概

楼宇烈:浅谈佛教中的观音信仰

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