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蔡惠明----

  一、昙鸾大师的应化事迹和著作

  昙鸾大师(476-542)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论》则谓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自幼就听到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十多岁时,就登山寻访,胆仰遗迹,深为感动,于是出家为僧,广学内外经典。对于龙树一系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及佛性义的研究颇有心得。以后,他读《大集经》,感到经中的词义深奥难解,就著手自作注释,写了过半,忽得气疾,暂时终辍。于是寻访名医治疗,到了汾州,气疾忽然不药自愈,又想继续撰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能长寿,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因闻江南道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声名远播,遂南下拜访,当时南方梁朝不许北人入境。他到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引见梁武帝。武帝召他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他的见解深受武帝的赞许。

  当时陶弘景住句容的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致书问侯并说明愿从学道术,陶弘景覆书表示欢迎。到茅山后受到陶的殷勤接待,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就经辞返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

  昙鸾回到洛阳,适逢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遂向他叙述自已的愿望,并请问佛教中是否有胜过中土《仙经》长生不死之道。菩提流支示以《观无量寿佛经》并劝导说:“这是大仙方,依教奉行,便能解答生死”。昙鸾接受了菩提流支的教化,决心弃仙学佛,将带回的《仙经》烧毁。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一时归信者日众。魏主尊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经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圆寂于平遥的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立碑以彰功德。

  关于昙鸾入寂的年代,在唐朝已有异说。如迦才著《净土论》卷下的《昙鸾传》载称:“魏末高齐之初犹在”,道宣编《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均称他为“齐时昙鸾法师”。另外,据近人罗振玉所藏拓本北齐.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铭》中的愿主题“比丘僧昙鸾”的名字推算,说明昙鸾入寂的年代似应在北齐天保五年(554)以后,但这也犹待进一步考证,不能作为定论。

  昙鸾的著述,根据《续高僧传》卷六及《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载,共有十种。其中《大集经疏》现已失佚。《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气要诀》四种,似乎是同本异名的关于气功之类的医书。据《续高僧传.昙鸾传》载,“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探究病源),名满魏都”。他所著的《调气论》,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释,可见昙鸾在医学上是有甚深造诣的。他的《大集经疏注》尚未完成,因而未见传抄行世。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所著《法华文句》卷一中,引用了昙鸾所说的“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的语句,可能出自他的《大集经疏注》或其他著作。至于《礼净土十二偈》似乎就是现存的《赞阿弥陀佛偈》,可能在传抄中个别字有讹误。又所著述《安乐集》也似即现存的《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确认是昙鸾的著述。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问随处陈述了昙鸾自已的见解。其中较为独特的创见,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的净土教思想。

  二、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完全表达于他所作的《往生论注》。他在论注的卷头就引述龙树菩萨《十二毗婆沙论》的二道二力。说明菩萨欲求阿鞞跋致(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鞞跋致是难行道;但以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因缘愿生极乐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易行道。也就是说,在无佛之世,“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得阿鞞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艰苦,事倍功半,名为难行道;然而乘著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即依他力而得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就很轻松,事半功倍,名为易行道。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的思想根源在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的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的要点在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大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于一念顷,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第十八大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二十二大愿:“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临命终时,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三大本愿为中心的他力本愿,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中国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唐代善导大师所发挥的弥陀本愿论,主张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为内因,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临终接引为外缘,内外相应,自他结合,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就是祖述昙鸾大师此说的。

  昙鸾大师的净土学说传自菩提流支,已经成为一般的通说。菩提流支约五、六世纪时北印度人,意译为道希。他是大乘瑜伽行派系的学者,据《金刚仙论》记述,曾直接得到世亲菩萨的直系,即他是世亲的四传弟子,不但深通显教,而且熟悉当时流行的秘密陀罗尼法门。北魏.永平元年(508),带大量梵本,经过西域来到中国洛阳。住永宁寺,进行佛典的翻译工作。昙鸾当初因访长生不老之术,向菩提流支请教。流支授予他《观无量寿佛经》,并晓以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因为不超凡入圣,就要在生死轮回中流轮,天福享完还不是堕入生死海中,引导昙鸾归信净土。同时流支又译出《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介绍世亲的五种念佛法门,昙鸾为《往生论》作注,也大大发挥了净土宗的教义,为中国净土宗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昙鸾依《无量寿经》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所以又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见迦才《净土论》卷下)。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昙鸾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弥陀安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生、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迦才《净土论》卷下说:“昙鸾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九百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由此可见,《略论》就是《问答》,曾附于本偈流传的。但新罗元晓著的《无量寿经宗要》却指出其中“渡河著衣脱衣”的譬喻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说,其他也还有异论,尚待进一步考证。

  昙鸾的净土思想除认为传自菩提流支外,还有人认为是经过慧宠、道场二师传给昙鸾的(见道绰《安乐集》卷下)。又有传说谓慧宠原从江西庐山慧远受净土法门,后来又得菩提流支的印可,成为两人的弟子。经查对,道场是慧宠的弟子,又是庐山东林寺的第三代住持(见圣聪《净土三国佛祖集》)。这两人都是东林寺慧远的后继人,不知怎么又被认为是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昙鸾本人的著作中并未提到他们的传承和事迹,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可想而知的,古时对师承纪录不全,因此无法查对核实。

  至于昙鸾以后至道绰之间的传承关系,宋志磐撰《佛祖统记》五十四卷中,内容记述天台宗的传法世系,但也详细叙及一般佛教史实。卷二十七记载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这些人和昙鸾没有直接关系。道焯著《安乐集》卷下所举的中国净土教系六位大德的名字,其中有大海和法上。但并未肯定他们与昙鸾的传承。只有日本圣聪在《净土三国佛祖传集》卷上说大海是玄中寺昙鸾的嗣法弟子,法上则是大海的嗣法弟子。这似乎是以后的传说。真正祖述昙鸾的教学并对净土宗发展作出贡献,成为唐善导建立中国净土宗的先驱者,应推为道绰大师。

 
 
 
前五篇文章

守戒与吃素

安住在无常之相中

二十一度母有哪些?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慧能大师顿悟——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后五篇文章

漫谈念佛法门

镰仓佛教——《南无妙法莲华经述论稿之四》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

临终关怀与尊严死亡

临终关怀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